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2020六安毛坦厂中学模拟)蔬菜大棚土壤主要由人工控制,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但高温、高湿、高蒸发量、无雨水淋洗、复种指数高、持续施肥且施肥量大等特点,使它在理化性质上与大田土壤有较大差异。下图示意山东省寿光市某镇蔬菜大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种植年限变化情况。据此回答13题。1图示信息显示()A种植年限越长,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B种植年限越长,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C土层深度越深,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D土层深度越深,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2与大田土壤相比,蔬菜大棚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大棚的保温作用强 B蔬菜肥料施用量
2、大C地膜的保湿效果好 D大棚的复种指数高3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蔬菜大棚内浅层土壤有机质富集快于深层,主要是由于棚内()A热量充足,不利于浅层有机质的吸收B蔬菜根系深,吸收深层有机养分较多C雨水淋洗少,浅层养分不易进入深层D浅层水分蒸发量小,有机养分减少慢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010 cm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先升后降,A、B错;由三条曲线的差异可知,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减小,C错、D对。第2题,与大田土壤相比,蔬菜大棚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较高主要是因为蔬菜对肥力的要求较高,大棚内持续大量施肥;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复种指数高会造
3、成有机质含量降低。第3题,大棚内雨水淋洗作用弱,浅层有机质下渗慢,使浅层土壤有机质富集快于深层;热量充足会加快蔬菜生长,利于浅层有机质的吸收;棚内蔬菜根系较浅,不易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有机质;浅层土壤水分蒸发量较大。答案:1.D2.B3.C(2020北京东城区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4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A BC D5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 B地形C水文 D生物6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 B整体性C差异性 D开放性解析:第4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
4、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故A项正确。第5题,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故D项正确。第6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使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B项正确。答案:4.A5.D6.B(2020安徽六校模拟)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800 m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
5、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回答78题。7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8现今的西双版纳农业生产类型属于()A雨林生态农业 B热带种植园农业C基塘农业 D河谷农业解析:第7题,由图示内容可知后面的各种现象都是由砍伐自然植被引起的,A、B、D三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第8题,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
6、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可以判定这里发展的是立体农业与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光照与地形。答案:7.C8.A(2020韶关模拟)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911题。9武夷山森林土壤CO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A12月 B45月C78月 D1011月10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大C气温较高 D枯枝落叶较
7、多11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A土壤温度较高 B土壤湿度较大C土壤含水量较高 D枯枝落叶量较多解析:第9题,图示森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含水量、枯枝落叶量呈正相关,而武夷山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则夏季排放量最大。第10题,武夷山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西坡为背风坡,则土壤含水量东坡大于西坡,使土壤CO2排放量东坡大于西坡。第11题,天然林一般要比人工林更稠密,则土壤光照较少而温度可能较低,土壤含水量一般相差不大;但因稠密而枯枝落叶量更多,故土壤CO2排放量较大。答案:9.C10.A11.D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林线是指高
8、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大约与最热月平均气温7 等温线相吻合)、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一般纬度越低,林线越高;中高纬地区降水越少,林线越高。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林线高度的分布状况。(1)描述图中林线的分布特征。(2)分析青藏地区林线向北凸出的原因。(3)在林线附近多生长针叶林,试分析针叶林的生长习性。(4)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推测Q地区的林线高度会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解析:(1)描述多条等值线的分布特征时,一般从变化趋势、疏密状况、极值位置及弯曲方向等方面去考虑。(2)青藏地区林线向北凸出的原因,主要从地势及降水条件去分析。(3)针叶林的生长习性主要根据林线附近的自然环境
9、特点去分析。(4)Q地区林线高度的变化,取决于水热状况的变化,气候变暖,热量条件及水源条件都会有所改善,因而林线会上升。答案:(1)林线高度由南向北降低,且疏密分布较均匀;最高值出现在西藏南部地区;南部大体由南向北凸出,北部大体由北向南凸出。(2)西部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东部受东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林线较低;中部降水少,林线高。(3)耐寒、耐旱、耐贫瘠。(4)上升。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冰雪融水增多。13(2020安徽“江淮十校”协作体联考)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
10、”,具有调蓄径流等多种基本生态效益。结合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东北地区沼泽地分布图。材料二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1)简析东北地区大面积沼泽地的形成条件。(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指出三江平原沼泽地发展趋势对该区自然环境的影响。解析:(1)大面积沼泽地一般具有地势低洼、来(降)水量大、排水不畅的共同特点。东北地区纬度高,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气温低、蒸发弱和冻土层阻碍地表水下渗。(2)自然地理环境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图示三江平原沼泽率降低,湿地面积萎缩,水环境趋于恶化,对气候、水文、生物等环境要素影响明显。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夏季降水多;河网较密,径流丰富;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2)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淡水资源减少;气候趋于干燥;旱涝灾害增加;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