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最深刻的社会意识因素是()A在反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民族独立意识B英法的殖民侵略C马木路克的暴政D奥斯曼帝国的支持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社会意识因素”。B、C两项是社会现实,A项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意识,D项不符合史实。答案:A2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中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实质是()A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B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俄国资本主义的力量比较弱小D俄国农奴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
2、历史本质的能力。连工业资本家都不能摆脱农奴的身份,这极大地限制了其政治、经济自由,说明落后的农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题干并没有与西方资本主义比较,A、C两项不正确;D项表述正好与史实相反。 实质类题目在分析时要从影响历史事物的主要本质或主要矛盾着手,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出错的原因往往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答案:B3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直到激动的人群追着他的马车跑过去,沙皇都没有露面。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有天生的
3、好脾气,天性淳良;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假设这位封建地主所说是真实的,那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B农民可以高价赎买到一块份地C农奴摆脱了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D农民彻底摆脱了封建束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农民获得人身解放的喜悦心情,但明显存在夸大和粉饰的成分。解题时正确理解材料中反映的农民的变化,再根据法令内容,即可选出A项为正确答案。材料并没有涉及土地问题和农奴的归属问题,B、C两项错误;D项中“彻底摆脱”不符合史实。材料式
4、选择题的着眼点是材料本身的内涵与历史事实的结合。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切忌文不对题,只分析选项,而忽视了与材料的结合。答案:A4.他(见右图)被誉为“埃及的彼得”,仿效欧美国家改革政治体制,建立咨议会,但由其儿子担任议长,这表明他()A真正认识到欧美国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B对欧洲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是肤浅的C代表资产阶级利益D其目的是推行民主制度解析:阿里改革只是学习了西方政治体制的形式,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埃及的社会性质。答案:B519世纪后期,日本农民高唱这样一首歌:“长州进京,还不好吗?长州与萨摩,还不好吗?总算响起了黎明的钟声”这首歌出现的背景应
5、当是()A日本门户打开了B改革时代到来了C民主政治建立了 D扩张战争开始了解析:从引文“长州”“萨摩”这两处地名可知所述是1868年日本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倒幕派的力量主要集中在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等地;在倒幕成功后开始了明治维新。1853年美国打开日本门户,不符合题干19世纪后期的时间;日本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引进、制定、改造的;引文中没有反映日本对外战争开始的线索。答案:B6木户孝允明确指出:“立国之本,唯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唯在于教育而已。”材料反映了明治政府“文明开化”政策的重点是()A培养出国人才 B教育改革C“求知于世界” D派使团出访西方
6、解析: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最富有远见的改革措施,它为日本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大量必不可少的人才,成为日本崛起为东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答案:B7倒幕派是明治维新前重要的政治派别,他们在推翻幕府统治的过程中,除大张旗鼓地进行军事讨伐外,还巧妙地利用了()A农民起义军的力量 B城市平民的力量C天皇的力量 D西方列强的力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分析时先理解在倒幕运动的过程中,中下级武士构成了倒幕派的主体力量,他们控制了西南诸藩的藩政,建立了根据地;与此同时,他们又巧妙地利用了天皇的名义。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倒幕派顺利地完成了倒幕的目标,推翻了幕府的统治。答案:C8王韬认为:“唯君民共治
7、,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如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与王韬这一认识相一致的是()A康有为 B梁启超C严复 D谭嗣同解析:王韬是早期维新派,注意“君民共治”、“如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 等关键信息。答案:A9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解析:考查的是对中国近先代向西方学习思潮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世纪末正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的阶段,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8、。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答案:C10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派别政治主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民主共和,主权在民”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的政治主张的核心特点带有保守性;根据梁启超“革命之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应该指的是政治革新符合的是开设议院,变法图存。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答案:D二、非选择
9、题(第11题18分,第12题14分,第13题18分,共50分)11(2011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4天皇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6天皇裁可法律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11天皇统率陆海军。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材料二: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国家其他部门官员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普鲁士宪法(1850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8分)结
10、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差异。(2分)(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8分)解析:该题考查不同国家相同政体间的差异。第(1)问中主要内容要严格依据材料内容进行总结,注意同类信息的合并和语言的简练,权力的差异要从大小上进行比较;第(2)问评析要从日本体制的特点和对外政策的影响入手。答案:(1)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在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统率陆海军。天皇权力至高无上;英国王权受限制。(2)日本虽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日本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对外侵
11、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12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给农奴法律上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有一定的法律自由,改革后农奴积极性非常高,热烈拥护沙皇政府的改革措施。材料二: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
12、”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臣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 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请回答:(1)你认为材料一反映的内容是否属实?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哪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4分)(3)概括指出材料3中光绪帝的主要观点,其目的是什么?(4分)(4)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4分)解析:第(1)问是开放式试题,第一小问明确立场:真实或
13、不真实;第二小问提出理由可以从改革措施的作用来看,赞同真实的话可以从农奴改革后政治地位、经济关系的变化加以分析;如果不赞同可以从改革的局限性加以考虑,例如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是一场欺骗。第(2)问考查的是学生对明治维新的措施和影响的理解,根据材料2改革措施涉及社会生活习惯、风俗等方面,作用就是认识和了解西方文明,有利于近代化。第(3)问第一小问主要观点根据材料3归纳;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加以分析。第(4)问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外改革规律性的理解,可以从领导者、发展趋势、局限性来回答。答案:(1)第一种看法:不真实;这是作者美化统治者,因为改革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 第二种看法:真
14、实;通过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认为是沙皇赐予的,感激统治者;与此同时农民还可以赎买份地。(2)生活习俗西化,引进西方文明;让更多的日本人认识和了解西方文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3)主张:变法是人们的共识;变法遇到一定的阻力;主张向学习西方。意图:通过变法实现自强,巩固封建统治。(4)依靠原有的统治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戊戌变法材料二:材料三:“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
15、祸。”康有为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士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五: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梦蕉亭杂记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并
16、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这种宣传方法有什么利弊得失?(6分)(3)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6分)解析: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思想的特点以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解题关键在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注意分析戊戌变法失误之处时要结合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软弱妥协、缺少政治经验、策略不得当、急于求成)去分析归纳。答案: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2)特点:“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利: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弊:暴露了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软弱性。(3)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出现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