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第15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近代历史上,到辛亥革命之前,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屡次侵略,每次战争都以中国失败,签订屈辱条约而告结束。严重的民族危机,迫使有识之士奋起自救。而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包括民主思想在内的社会政治学说等都成为仁人志士们学习的对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一一、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历史背景。(1)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2)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兴办“洋务”,以摆脱统治危机。2发展历程。(1)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主张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2、2)19世纪90年代,这一主张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张之洞进行全面阐述。代表作:劝学篇。主张: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的同时,主张“务通”,倡导西学。3评价。(1)积极:体现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官僚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变革的共识。(2)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温馨提示:洋务派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阶级属性决定了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二、维新派:政治改良,君主立宪1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1)翻译书籍:天演论、原富、法意等。(2)内涵:“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民
3、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3)评价。突破了“中体西用”说,超出了大多数改良思想家的认识。现实政治主张比较温和。2康有为:托古改制。(1)撰写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2)认为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论在中国“古已有之”。(3)用进化论观点重新解释“三世说”。(4)坚持渐进变革,主张先实行君主立宪,再实行民主。3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1)提出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2)提出“新民”思想: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新民”是提高国民素质、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3)所著的新民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4)认为世界各国政体
4、分“君主国”和“民主国”两种,各国政治则主要区别于有没有宪法。君主立宪政体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政体。温馨提示:维新派的思想核心是用和平改良的方式,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改造社会。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三、孙中山的民主思想1三民主义。(1)提出:1905年,民报发刊词。(2)主要内容。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恢复汉族的正统地位。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2新三民主义。(1)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
5、(2)主要内容。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由。民权主义:给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的个人与团体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3)意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3五权分立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与监察权分立。温馨提示:五权分立主张采取了西方三权分立的长处,同时融入了中国古代考试权和监察权独立的优点。五权分立思想是在中国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既超出西方民主政治理论,又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思想。1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
6、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 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A)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解析:从材料看,这个派别主张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但认为我们政教风俗优于他国,所以是洋务派。2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D)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解析: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借此宣传维新思想。而梁启超则是利用进化论宣传西方思想。31897年,一代经学
7、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B)A学习科学技术 B仿行西方制度C倡导实业救国 D创办新式教育解析:注意材料中的“1897年”这一信息,“最近三年”指甲午战争后的三年,这一时期,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和发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4鲁迅有段评述说:“ 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持有这种基本思想的包括(C) 林则徐 洋务派 顽固派 维新派A B C D 解析:在四个派别或人物中,主张学习西方以维护清朝统治的应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顽固派认
8、为中国事事出于西方之上,反对向西方学习,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不旧,故答案为C项。5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 他主张“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这一言论反映了严复(D)A进化和革命的思想B中体西用的观点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D还政于民的主张解析:严复主张国家是人民的公产,王侯将相者是人民的公仆。这反映了严复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严复属于维新思想家,主张君主立宪制,故B、C两项说法错误。A项材料没有体现。6(2014湖北宜昌调研)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提到“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9、,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A孙中山看到了国家大治的根本B孙中山看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C孙中山在探索强国之路D孙中山对清政府抱有政治幻想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背景以及 “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据此可以判断孙中山在探索强国之路,故选C项。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7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B)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 D共和主义解析:民权主义是指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政体。8
10、(2014福建漳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何为民国?美国总统林肯氏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所谓民国也。何谓民权?即近来瑞士国所行之制: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此之谓四大民权也。必具有此四大民权,方得谓为纯粹之民国也。孙中山建国方略材料二人民要怎么样管理政府,就是实行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政府要怎么样替人民做工夫,就是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有了这九个权,彼此保持平衡,民权问题才算是真解决,政治才算是有轨道。孙中山全集第九卷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民主政治的认识。(2)材料二孙中山
11、对政府权力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关于民主政治的认识。第(1)问,依据材料一可以概括出孙中山理解的政府原则和国民享有的“四大民权”。第(2)问,材料二中孙中山增加了考试权和监察权,说明孙中山在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与时俱进。答案:(1)政府坚持民有民治和民享原则;国民享有选举和罢免官吏、创制和复决法案权。(2)变化: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增加了考试权和监督权。评述:孙中山在总结民主革命经验教训的同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制度设计进行反思,并且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科举、监察等政治因素,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9(2014江西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材
12、料一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长素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即如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近观日本,立宪之始,虽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倒幕之师在其前矣。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亦不能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立宪所无可幸免者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材料三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
13、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请回答:(1)上述三则材料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认识均借鉴了东西列强的做法,指出其中的不同之处。(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不同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及孙中山的革命设想。第(1)问,依据材料三则材料分别概括康有为、章太炎和孙中山对社会变革的认识。第(2)问,结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分析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答案:(1)康有为主张效仿列强通过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章太炎认为列强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强国
14、目标的,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孙中山通过对列强革命后的弊端的分析,认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进行。(2)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中,政治革命的根本是建立民国,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孙中山为何搞“五权分立”?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民国成立伊始便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这部约法中,引起世界关注的是,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没有照搬欧美国家通行的“三权分立”,而在中国推行“五权分立”。孙中山为何不搞“三权分立”,而搞“五权分立”?所
15、谓“五权分立”,具体说就是设立“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将执法权、立法权、司法权、监察权、考试权逐个分立。前三个分立权无需细讲,西方世界通行,值得揣摩的后两个权力,监察权与考试权。这两项权力分立,是当时“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国所独有的,对于新增这两个分立权力,标准的阐述是,当时孙中山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参用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和监察制度的政治遗产,故引入,为的是确保录用公务员的考试公正性,以及弹劾官员的监察制度化。显然,这是中国政治文明跟上世界潮流之后的创举,值得大书特书。当然,任何创举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关于孙中山“五权分立”,也有不少历史学者认为,这是孙中山为了限制继任者
16、“正式大总统”袁世凯的权力而搞的权宜之计,目的是使这个有独裁倾向的强人处处受制。回顾那段特殊岁月,应该承认那是不能抹去的一个政治动机。然而,如果说孙中山仅仅为了限制袁世凯而搞权宜之计,却是不实之词,甚至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史实证明,这是一个新生共和国的长久之计,绝非一时权宜之计。孙中山的制度设立,是有长远打算的,从“军政”到“训政”再到“宪政”,后来的中华民国基本上是沿着这个设计走的。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世界最先进的政治,而且还“中西合璧”,创立“五权分立”,虽然要从古老大国一下子过渡到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必然要经历一个化蛹成蝶的剧烈过程,但是路选对了,大方向是光明的,接下来就是坚持走下去的问题。事实证明,虽然中华民国初期经历了袁世凯复辟等等阵痛,但民国10年间的朝气,还是全面超越了晚清70年的暮气。民国10年,从政治、文化和教育甚至经济上看,无疑是进入到一个空前辉煌的伟大时代。教育上,理念的先进、思想的空前包容,迎来了一个培养大师和文化巨匠的时代。经济上,民国10年间的经济发展总量,是晚清4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总量的总和。由此可见,“五权分立”对中华的贡献是巨大的不仅给古老的华夏文明注入现代文明的核心,而且还将悠久华夏文明的精华部分“现代化”,使中华复兴首先在政治上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