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2015学年度高三年级小一调考试历史试卷命题人:李军燕审核人:裴冬梅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下面每小题所给的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题文】1.荀子说:“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材料说明的核心问题是()A. 宗法制是贵族的“氏族”组织法B. “持手而食者”指的是社会的下层C. 社会下层不按宗法结成宗族集团D. 古代社会呈现出非常严格的等级【知识点】A1古
2、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答案解析】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有天下者、有一国者、有五乘之地者和有三乘之地者”这些统治阶级可以建立宗庙,祭祀自己的祖先,而靠双手来糊口的百姓没有资格建立宗庙祭祀祖先,这说明只有在贵族内才实行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而在平民百姓中是不实行的,所以材料强调的核心是宗法制实行的范围。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透过材料信息理解本质和领会材料强调的重点。【题文】2随着时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氏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
3、制国家的嬗变。在此,“制度的重新构建”指()A.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B. 重新确立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族关系C. 巩固华夏国家的礼制D. 提倡自由平等的观念【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解析】A 解析:“随着时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氏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指的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不能长久的维持政治关系,结果是诸侯势力增强,威胁中央集权。“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指的是西周的分权、天下共主的国家到秦朝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秦朝与西周政治制度不同
4、的正确理解。【题文】3.史载,“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丞相所请,靡有不听。”材料所记载的现象出现在()A. 西汉初期 B. 西汉武帝以后C. 北宋初期D. 明朝初期【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答案解析】A 解析:材料“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丞相所请,靡有不听。”描述的是丞相权力之大。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的宰相集决策权与行政权于一身,统 领全国政务,位高权重,实际是君臣共治天下。依据选项特点,A项符合题意。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秦汉相权特点的掌握。【题文】4.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
5、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A. 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 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 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 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军机处【答案解析】D 解析:依据“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 “承旨书谕”、 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等信息可知嘉庆帝主张对军机大臣的权力给予限制,不必凡事专责军机大臣,防止其权重,表明嘉庆帝认识到军机处权力过大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A、C项与题干无关,B项与题意相反。
6、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材料信息的阅读与理解。【题文】5.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B 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C 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D 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知识点】O2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代社会危机【答案解析】D 解析:从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的等级规定,表明明
7、朝官员等级分明,各级官员恪守礼法,遵守纲常。“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说明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冲击下,官员道德礼法的丧失,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D项符合题意。既然是武官越级使用,说明并未得到朝廷与正统社会的认可,不能说明武官地位的提高,A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与心学的传播与题干无关,B、C项错误。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材料关键信息的阅读与理解。【题文】6.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
8、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C.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解析】C 解析:从材料中“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和“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的一方面,但是又不能把他等同与现代的民主思想与民主制度
9、,所以A、B项理解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材料信息的综合理解。【题文】7.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A. 相权进一步削弱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 众相制初步确立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知识点】A2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府三司【答案解析】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宋朝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别置中书的目的是通过分化事权的方式消弱相权,A项符合题意。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10、于汉朝,众相制度形成于隋唐,内阁出现于明朝,B、C、D三项错误。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8.1835年7月,一位留居中国的英国人在英文杂志中国文库上撰文称:“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现在尚需显示中国已经如何阻止这一制度的美中不足,就像在几乎所有她的其他科学和技术中的不足一样。”英国人所说的“中国人的发明创造”是()A. 宗法制B.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D.内阁制【知识点】A2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答案解析】C 解
11、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两个关键信息,一是时间限定“1835年”,二是作者对中国的这项制度持高度赞扬态度。当时的英国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因此作者不可能对不符合英国民主理念的宗法制、三省六部制持高度赞扬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的内阁制与英国的内阁制有本质区别,一个是专制的象征,另一个是民主的象征,故其不可能对中国的内阁制持肯定态度。而科举制是当时一种比较进步的制度,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故排除A、B、D。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题文】9.甲午开战前的1893年,日本拥有十人以上工人的工厂,有3019家,其中使用蒸气动力的675家。工人人数38万人。铁路20
12、39.6英里,使用蒸汽动力的轮船11万吨。日本完全实现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而与此同时,中国官办工业企业24家,私人资本兴办的工业企业,也只有100多家。只能给古老的帝国提供一点近代化工业的“点缀”而已。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 近代工业实力决定战争性质B. 日本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C. 中日近代化程度决定战争胜负D. 甲午战争前中国惊呆化停滞不前【知识点】C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答案解析】C 解析:战争的性质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与工业实力无关,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日本工业实力在世界上的地位,B项错误。甲午战争前中国通过洋务运动已经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不能说中国工业停滞不
13、前,只能说发展缓慢,D项错误。材料通过甲午战前两国工业实力的对比,意在说明两国近代化程度对战争结果的影响。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从经济角度来理解甲午战争的结果。【题文】10.梁启超说:“贵族政治者,虽平民政治之蟊贼,然亦君主专制之悍敌也。贵族之对于平民,固少数也;其对于君主,则多数也。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利,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这表明在梁启超看来()A. 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B. 贵族政治必须与民主政治相结合C. 贵族政治利于抑制君主专制D. 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必经之路【知识点】T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答案解析】A 解析:依据材料“
14、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利,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可知贵族可以限制君主权力,最终使民主宪政得以确立,说明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B、D项与题意无关。C项叙述正确,但不是最终结论,结论是最后一句“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表达的重点。【题文】11.“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陈独秀这段论述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帝制复辟现象主要是由于()A. 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共和制 B. 康有为等守旧保皇党人的支持推动C
15、. 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制 D. 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复辟帝制的基础【知识点】C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答案解析】D 解析:依据“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可知共和制建立的艰难与帝制复辟有其社会基础,民主政治的根基在中国极其薄弱。D项符合题意。“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说明帝制复辟的社会基础很广,最强的是守旧军人与学者。B项说法不够全面。A项未能说明原因。C项与题干无关。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12.1935年林语堂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
16、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A. 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 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C. 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 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知识点】C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答案解析】C 解析:材料中林语堂承认了辛亥革命粉碎皇权的作用,也即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A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实现三民主义,B项错误;这段话未表达出林先生要求根本改变社会性质的信息,“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仅仅是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深深惋惜。D项错误。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
17、13.1919年5月9日,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在衡阳越级通电大总统徐世昌:“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该材料说明()A. 北洋军阀支持五四运动B. 学生爱国热情影响广泛C. 学生运动导致军阀分化D. 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林立【知识点】C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答案解析】B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可知描述的是五四运动,表明吴佩孚被学生的爱国热情感染和冲击,说明学生爱国热情影响广泛
18、,B项符合题意。仅从吴佩孚一人的同情态度不足以说明北洋军阀支持五四运动,A项错误。C、D项与题意无关。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14.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最终还是从“精英革命”转向了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是()A. 南昌起义B. 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C. 国民革命运动D. 抗日战争【知识点】C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民大革命【答案解析】C 解析:材料说的是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
19、基础,其结果是不断 的失败。结合所学知识,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开始发动工人与农民,开始深入民众,开始从“精英革命”转向“平民革命”。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国民革命特点的准确把握。【题文】15.在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中共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而必须通过在国民党内团结左派、争取中派、打击右派等间接方式实现。这充分表明( )A. 国共合作后中共没有取得实质性权力B. 这时候的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C. 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没有太多的变化D. 国共两党必将分裂【知识点】C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合作【答案
20、解析】A 解析:依据“中共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而必须通过在国民党内团结左派、争取中派、打击右派等间接方式实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当时没有取得革命的领导权,无法有效推行党的政策方针。A项符合题意。国共合作属于党内合作,B项错误;C、D项与题干无关。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16.1922年,陈独秀在造国论一文中说在中国这样的殖民地状况之下 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尚未成熟,只有两个阶级(注: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的时期是已经成熟了。”陈独秀这是在解释和宣传()A.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的方针B.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C.
21、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个党纲D.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知识点】C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合作【答案解析】D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A项所述是1923年中共三大上制定的;B项所述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决定的;C项指的是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的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实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上。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时间信息的准确把握。【题文】17.1928年11月中共中央发表的告全体同志书中写道:“对资产阶级认识的错误,以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上,资产阶级还有革命的作用,还需要一个革命的高潮这种倾向,在客观上,完全
22、是帮助资产阶级,完全不了解争取群众的意义。”材料信息表明中国共产党()A. 已经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B. 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C. 仍然坚持城市斗争为中心D. 认为资产阶级已经成为反革命的力量【知识点】C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十年对峙【答案解析】D 解析:A项是毛泽东的探索成就;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材料未提及城市斗争的问题,C项错误;结合时间信息,1927年,国共破裂,国民革命失败,资产阶级转向反动,依据这一背景不难看出D项符合题意。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18.1935 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
23、,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A. 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 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C. 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D. 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知识点】C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十年对峙【答案解析】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依据这一背景作出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一致对外的方针,因而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目的是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依据时间,土地革命时期即将结束,A项错误;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不能体现“民族性质”,B
24、项错误;全面抗战尚未爆发,D项错误。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19.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在十六岁以上皆享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选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这种民主形式的主要特点是()A. 确立了党对政府的绝对领导B. 体现了民主的阶级性C. 实行工农大众的直接民主D. 实行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知识点】C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答案解析】D 解析:依据大纲内容与党的领导权没有关
25、系,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并不是无产阶级专有体现不出阶级性,从内容看应该是间接民主,所以A、B、C都不正确。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20.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A. 土地政策的重要性B. 农业发展的必要性C. 内战胜利的可能性D. 国家前途的预见性【知识点】C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放战争土地改革【答案解析】A 解析:材料说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在
26、解放区的土改政策赢得了农民的支持,而国统区的农民依然承受地主的剥削。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土地政策,认为“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故强调的是土地政策的重要性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21.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毛泽东提出了“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毛泽东发表这些论断的主要意图是()A. 建立新中国后必须与社会主义苏联结盟 B. 首次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C. 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
27、开提供理论准备D. 打消民主人士中尚存的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知识点】C2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论人民民主专政【答案解析】D 解析:材料未提及处理与苏联的关系,A项错误;首次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是新民主主义论,B项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实在1954年,C项错误;“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说的是打破民主人士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道路。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2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除了受日本的外来入侵、派系政客及新军阀的内部倾轧之威胁外,国民政府还面临着来自共产党的更大、更根本的挑战。”
28、下列四幅地图最能体现这一时期共产党对国民政府挑战的地区是()A. B. C. D. 【知识点】C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十年对峙【答案解析】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国民党同时面临日本入侵、新军阀倾轧、和共产党威胁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的十年对峙时期,此时共产党在南方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直接威胁国民党政权。此时根据地的中心在以江西为中心的东南方。结合地图,D项符合。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图文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23.国共两党合作抗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在国际间表现了中国人民真正走上了一致团结的大道,使国际人士油然而生出一种崇敬同情
29、的心理。”材料强调( )A. 国共合作促使中华民族形成全民族的凝聚力B. 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唯一条件C. 国共合作是的世界各国援助中国抗日D. 中国战场是二战中最主要的【知识点】C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答案解析】A 解析:材料强调国共合作抗日赢得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体现了中国全民族团结一致抗日的决心,因此国共合作是促进中华民族合作的真正凝聚力。B、C项说法绝对化,D项与材料无关。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2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于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3个月前公布,以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1.
30、5亿人。许多地区参加讨论的人数达到了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城市和个别地区达到了90%。全国人民在什么问题上都想到了,不论是有关宪法的,还是与宪法无关的。关于该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 是中国第一部民主宪法B. 主要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诉求C. 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民主的特点D. 规定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知识点】E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答案解析】C 解析:材料通过数字强调宪法草案的制定式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的,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和人民民主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民主宪法,A项错误;B项中无产阶级的范围较小;
31、D项与材料无关。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25.费孝通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材料从什么方面说明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A. 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B. 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C. 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D. 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知识点】E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解析】C 解析:抓住材料“分散孤立”“ 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
32、有我”等关键信息,反映了中华各民族的居住特点和生活特点。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26.1978年5月2日到6月6日,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带领下,一个由包括6个部级干部在内的20名成员组成的考察团出访了瑞士、联邦德国、丹麦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对这次出访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外交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B. 出访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C. 出访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D. 中国同欧盟国家建立了良好关系【知识点】K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答案解析】B 解析
33、:结合时间背景,文革结束后的中国正处于十字路口的徘徊阶段,中国要改革要开放就必须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思想的大解放。1978年5月的出行,利于中国人了解西方的经济文化,从而突破传统观念。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27.1949年6月16日,作为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的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右上角的报头是自上而下的四个黑顿顿的颜体楷书,由民盟副主席兼任社长的章伯钧的妻子李建生填写;后来,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头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红彤彤、似有欧体风格的行楷; 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报头的替换体现了A. “双百”方针的贯彻
34、与落实B. 新闻媒体的发展与繁荣.C. “左”倾错误对媒体的影响D. 人民对书法艺术的追求【知识点】Q4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双百方针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左”倾错误的影响【答案解析】C 解析:材料中信息形象反映了反右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对文化生活的错误影响,究其本质则是党在建国后所犯的“左”倾错误愈演愈烈的结果。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28.中国在同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还有一个国际上前所未有的新创举,即同外国“半建交”或称“建立半外交关系”。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代办”这个称谓和机构在国际上都没有先例。“半外交关系”也属一种正式的外交关系
35、,只是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有待最后完成正式建交。这项创举在我国建国之初有助于()A. 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B. 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C. 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D. 实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知识点】F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答案解析】C 解析:建国初期,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孤立,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无法同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则有助于打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对中国外交局面的改善是非常有利的。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29.据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并可能
36、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对这则材料,从日美关系角度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日本追随美国,亦步亦趋B. 日本先于美国和中国正式建交C. 日本既追随美国,又有外交自主倾向D. 日美同盟濒于瓦解,日本摆脱美国控制【知识点】F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中日建交【答案解析】C 解析:二战后日本在外交上市长期追随美国的,对中国实行四十政策。但当美国有意改善同中国关系之时,日本抢先和中国建交,表明日本在外交政策既追随美国,又有外交自助倾向。A、B项不全面;D项夸大了日本的独立性。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30.1975年
37、,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独立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西欧的联合”及“中法关系”的密切在当时客观上有利于 ( )A. 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B. 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C. 消除中美间敌对关系D. 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知识点】F2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开创外交新局面中法关系【答案解析】D 解析:改革开放是1978年后,A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实都是在1972年,B、C项错误;中国与西欧关系的改善,有助于进一步改善中国的外部环境。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
38、解。【题文】31.据说,欧洲人对中国的记忆,最早见于公元前7世纪的一首叙事长诗阿里玛斯贝亚。 此时系A. 爱琴文明时代、罗马王政时代、中国夏朝时代 B. 希腊荷马时代、罗马共和时代、中国殷商时代 C. 希腊殖民时代、罗马王政时代、中国春秋时代 D. 希腊古典时代、罗马帝国时代、中国战国时代【知识点】A1 A3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答案解析】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7世纪正处于希腊殖民时代、罗马王政时代和中国春秋时代 。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题文】32.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
39、,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B. 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C. 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D. 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知识点】 A3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制度【答案解析】C 解析:材料强调的重点在后半部分“但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即法律是公民政治运行的重要保障。城邦社会生活一定程度上对公民不利,但从政治上能保障公民的政
40、治地位,排除A。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33.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这样写道:“当雅典西端的普尼克斯山顶上升起通知召开人民议会的黑烟时,城邦农民便拄起拐杖,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这段话反映了()A. 雅典公民履行职责意在避免极少数人的暴政 B. 小国寡民状态方便了公民参加民主政治C. 狭隘的城邦体制制约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 交通落后促使雅典民主制实行直接民主【知识点】A3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答案解析】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
41、公民职责”,说明雅典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小国寡民使得直接民主制有了可能,每个有资格的城邦公民都可以参加城邦的管理,也反映了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较强,由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而A、C、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34.恩格斯在谈到古代雅典社会时曾说:“现在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所赖以建立的阶级对立,已经不再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而是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对立,被保护民和公民之间的对立。”他评论的是()A. 梭伦改革的作用B. 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作用C. 伯利克里改革的作用D. 马其顿王国征服的作用【知识点】A3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
42、罗马的政治制度克利斯提尼改革【答案解析】B 解析: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不再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分析,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区部落取代原来的血缘部落,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B项正确。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35.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务,而人民并不是所有的人以某种相聚方式达成的集合,而是聚在一起的众多的人为其共同的利益,在法律方面达成一致的联合。”与之相符的论断是()A. 主权在民,保障人民共同利益B. 召开公民大会,保障所有人的权益C. 制定法律,维护所有人的利益D. 人民主权,轮
43、番而治,元首控制【知识点】 A3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答案解析】A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公民大会、轮番而治、元首控制等内容,B、D项错误;罗马国家不可能保护所有人的利益,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主权在民,保障共同利益的思想。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36.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说:“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
44、用它。”材料中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受侵犯B. 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C. 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D. 注重调解罗马帝国境内的经济和民事纠纷【知识点】A3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答案解析】B 解析:材料中的国际法指的是自然理性制定给人类的法律,国际法应体现人类共同的理性追求,而不是适用于某个民族的民事法律。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37.学者陈衡哲说:“在这个时期,雅典今天甲先生垂头丧气下
45、台去,乙先生扬眉吐气上台来,到了明天,又有什么丙先生来做民意代表,把乙先生赶走了。而将来丙先生以至于戊先生、己先生倒霉之后,已经被逐的甲先生及乙先生,又常常能重新回来,受民众的欢迎,做他们的新领袖。”下列与材料信息关系密切的是()A.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B. 人文主义思想在雅典的产生C.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生活 D. 雅典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知识点】A3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答案解析】C 解析:材料描绘了雅典民主时代公民积极参政的热情,但由于轮番而治,又带来了权力运用的不确定性甚至是滥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故选C
46、。【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38.“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A. 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B. 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 C. 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D. 分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知识点】B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宪法【答案解析】C 解析:依据“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可知分权
47、的目的是保护民主,防止专制,但不可避免的降低了效率。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39.有人把“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第三共和国虽然从未被认为能长期执政,但意外地她正是法国第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共和国,并赢得法国人对共和政体的支持。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长寿”的根本原因是()A. 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资本主义迅猛发展C. 资产阶级内部各种政治力量长期斗争D.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共和制的影响【知识点】B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48、答案解析】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之所以会长久,说明民主政治已经深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拥护,正因为民主共和顺应了民心所以才会长久存在,A项符合题意。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40.有一幅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漫画的说明文字是:“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出德意志君主立宪的特点是()。A. 宰相牢牢控制着议会 B. 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C. 君主立宪制度不健全 D. 议会是宰相的工具【知识点】B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49、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答案解析】C 解析:漫画形象的说明了在德意志帝国宰相权力之大,能够控制议会,议会权力极小,不可能起到对政府的制约监督,本质上反映了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度专制色彩浓厚,不健全、不彻底的特点。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41.巴黎公社建立后,对外发表公报宣称:“巴黎所追求的,是建立共和国,获得城市应享的特权,它衷心希望拥有自己的自治权,它充分尊重法国其他城镇的平等权利。”由此可见,巴黎公社是()A.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合法代表B. 法国各地城市政权的合法代表C. 巴黎工人建立的自治政权D. 法国无产阶级建立的
50、社会主义政权【知识点】D1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巴黎公社【答案解析】C 解析:由“巴黎只希望拥有自己的自治权,它充分尊重法国其他城镇的平等权利。”反映了巴黎工人建立的是城市自治政权。A、B、D三项是错误的,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42.马克思说:“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巴黎公社采取的措施中体现这一理论的是()A. 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B. 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C. 没收逃亡资本家的
51、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D. 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知识点】D1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巴黎公社【答案解析】C 解析:依据关键信息“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可知符合这一特点的应是巴黎公社的经济方面的措施。结合选项。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最符合这一特征。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43.时人曾作诗描述古巴导弹危机:“后院洞开美梦醒,海空封锁欲断臂,前倨后恭成笑话,试看天下谁懦夫?”“前倨后恭成笑话”描述的是()A. 美国称霸全球的企图破产B. 苏联力求战略平衡的计划受挫C. “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泡影D. 美苏争霸使双方国际形象大损【知识点】G1当今
52、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古巴导弹危机【答案解析】B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古巴导弹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其结果是美苏在紧张对峙中,苏联撤出导弹,选择退让。这一结局说明当时的美苏争霸优势明显在美国一方。故笑话描述的是苏联的惨败。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44.杜鲁门曾说:“地缘政治制图学方面的练习,它用每个人都能理 解的话来描述国际图景,以此来为即将实行的复杂的遏制战略铺平道路。” 这里的“遏制战略”是指()A. 雅尔塔体系B. 冷战政策C. 杜鲁门主义D. 马歇尔计划【知识点】G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杜鲁门主义【答案解析】C
53、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这里的遏制战略指的是遏制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国家,体现杜鲁门主义的内容。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45.20世纪7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阐述他的新东方政策时说到:“把联邦共和国作出有利于西方民主的决定说成是针对中欧和东欧而作出的决定,这也肯定是错误的德国政府的政策是在相互尊重不同社会制度的同时,寄托于这样的期待和希望,即我们能为欧洲的共同利益创造一个基础。德意志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使我们对此负有特殊的责任。”材料表明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政治目的是()A. 摆脱北约对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控制B. 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欧洲政治一体
54、化C. 消除民族隔阂,谋求德国统一D. 谋求联邦德国在欧共体的主导地位【知识点】G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共体【答案解析】D 解析:1955年,联邦德国加入北约,A项错误。 依据“德国政府的政策是在相互尊重不同社会制度的同时”这句话,说明B项错误。德国第二次统一是1990年,1970年的德国因为政党原因是不会谋求统一的.依据“德意志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使我们对此负有特殊的责任”可知联邦德国在强调它的地位与作用。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4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帝国议会议员,就其议员职位而论,不得领取任何薪
55、俸和报酬。”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A. 议员素质较低,议会无实权的事实B. 民主政治制度得以建立的社会特征C. 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 军国主义、专制主义的传统仍然浓厚【知识点】B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答案解析】B 解析:“帝国议会议员,就其议员职位而论,不得领取任何薪俸和报酬”体现了民主政治下的社会特征,议员作为人民公仆,与民主原则相符。议员的作用在于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并代表他们在各种国家事务上的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议员收聚了薪俸或报酬,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利益团体或阶级,会对议员本身的作用和功能出现妨害。而且议
56、员的薪俸和报酬如果由政府发放,那即等同于一般的政府雇员,也与民主之原则相左。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题文】47.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说:“1905年之后,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背景是()A.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B. 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激化矛盾C. 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开始破产D. 美国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涉【知识点】T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答案解析】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帝国主义间的矛盾激化,逐渐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与同盟国,最终引发
57、一战的爆发。A项符合题意。B、C项发生在一战后,D项在二战后。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掌握。【题文】48.著名学者高全喜认为“光荣革命就是革命的反革命它在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的意义上,起到了革命的意义,同时却抑制了激进革命的发生”。据材料判断,“反革命”指()A. 资产阶级向旧贵族妥协B. 议会违背了人民的意愿C. 避免了再次暴力斗争的出现D. 资产阶级政变更换国王【知识点】B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光荣革命【答案解析】C 解析:结合所学,光荣革命是以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英国国王的专制统治,但是也保留了世袭的国王,体现为革命势力与反革命
58、势力的妥协,避免了再次革命的发生。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ing名、班级、考好填在答题纸试卷密封线内规定的地方。2. 答卷时用黑色钢笔或者中性笔写在答题纸上。、二. 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49题16分,第50题20分,第51题16分,共52分)【题文】49.(16分)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近代以来,大国对海洋的争夺,一直持续不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1年 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道: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
59、,以至侵害了“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目前有关各国会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材料二 自19 世纪90 年代后期起, 德国开始建造大海军, 对英国海上霸权乃至本土安全形成严重的威胁。德国于1898 年和1900 年通过两个海军法案。德国海军预算1900年,为740 万镑;1910 年 为2060 万镑; 1914年为2240 万镑。 -摘编自陈
60、欣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英德矛盾材料三 英国人从16世纪开始就走向世界海上霸权的道路,他们的眼光从来就不是以欧洲一隅为焦点。日本虽然也是一个岛国,但其人民却不具有海洋民族的习性。他们从未向太平洋去寻求发展,其航海活动只限于亚洲大陆边缘。反而言之,他们却经常企图从海洋入侵大陆。-钮先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提出裁减军备计划的原因是什么?美国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有何意图?(9分)(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20世纪以来相关史实,多角度论述“海上的霸权与海上主权”这一主题。(7分)(要求:多种角度,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行文流畅)【知识点】T3 20
6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华盛顿会议【答案解析】 答案:(1)原因:战争带来巨大危害;解决巴黎和会遗留问题;美日矛盾和军备竞赛矛盾尖锐。(5分)意图:利用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对日本施加压力;推行“门户开放”政策,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4分)(2)谋求海上霸权,会增加本国负担;会造成国家之间的海上冲突或战争;威胁地区安全;会损害他国主权;(3分)维护海上主权,就要大力发展海军;经济实力强大才能发展海军。(2分)国家之间应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2分)解析:(1)第一问从材料来看,美国提出裁减军备计划的原因是减轻经济负担,缓和军备竞赛带来的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但结合
62、当时的背景,凡尔赛会议只是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利益关系,华盛顿会议主要是调整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冲突。面对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美日矛盾加剧。美国此举主要原因还是在维护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限制日本。第二问需结合一战时期日本对中国独占的背景,美国邀请中国参加的目的显然是针对日本,推行“门户开放”政策。(2)本题要求史论结合,有论有据。“海上的霸权与海上主权”这一主题显然是讨论人类如何利用海洋资源以及如何协调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其方向应是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反对冲突。海上主权是每个国家应积极维护的权利,是各国的核心利益,维护海上主权,就必须发展相应的海军力量。同时,各国应反对
63、少数国家心怀野心,谋求海上霸权。谋求海上霸权,扩军备战在损害他国利益的同时,也会造成本国经济负担加重和威胁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合理解读,并综合分析、归纳。【题文】50.(20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以欧洲为主战场,但同时也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在19191920年游历了欧洲,后发表了欧游心影录。他在书中描述了欧洲的一派肃杀凄惨之景,令人唏嘘伤感,同时还批判了“科学万能说”。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全社会人心都陷入了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去了罗针的海船迎着风遇着雾,不知道前途怎生是
64、好?”一位美国记者直截了当地告诉梁启超:“欧洲文化已经破产了。”这使得正在向西方学习的中国人感到困惑。材料二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 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 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材料三 1917 年 8 月 14 日,中国政府宣布与德国处于战争状态。当日,北京政府宣布所有以前我国与德、奥两国订立之条约、合同、协约及其他国际条款,国际协议属于中德、中奥关系者,悉依据国际法及惯例一律废止。1919 年 9 月 15 日,北京政府宣布
65、与德国结束战争状态。1920 年中德开始进行恢复商业关系的谈判。1921年5月20日,中德签署中德协约。该协约第三条规定“两国人民生命以及财产方面,均在所在地法庭管辖之下”。(1) 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们产生的影响。(6分)(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何这场战争“也是一个开端”?请你评价中国参加“这场战争”的利弊得失。(10分)(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被废除的原因。(4分)【知识点】T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的影响【答案解析】 答案:(1)1914-1918年的一战,彻底暴露了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本性;在精神领域
66、,人们对诞生于此的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以及“科学万能说”产生了怀疑;在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转向苏俄,主张“以俄为师”,宣传马克思主义。(6分)(2)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世界民族觉醒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开起来亚、非、拉民族的新时代。(2分)利:一战使先进知识分子开始重新认识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与文化,寻求多元化的救国道路,如社会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短暂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助于委会中国的某些主权。(4分)弊:参战给中国造成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日本乘机扩大了对华侵略等。(4分)(3)原因:德国是战败国,中国是战胜国;中德关系的缓和;五四运动及中国人民的斗争;北
67、洋政府的外交努力;国际法和国际惯例。(4分,四点1点1分)解析:(1)本题可从一战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巨大冲击、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依据“批判科学万能说”、“全社会人心都陷入了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去了罗针的海船迎着风遇着雾,不知道前途怎生是好?”、“欧洲文化已经破产了”等信息表明人们对以民主、自由、科学为中心的欧洲文化感到失望和怀疑。依据材料“这使得正在向西方学习的中国人感到困惑”说明一战对中国思想界产生冲击,对资本主义的失望,进而转向苏俄,学习社会主义。(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从一战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方面分析,一战有助于打破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促进亚非拉民族的独立与发展。第二问“利”的方面可从对中国经济、思想界和国际地位方面分析。“弊”的方面可从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人力物力损失、日本借机扩大侵华方面分析。(3)本题可从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斗争、一战中中国是战胜国,而德国是战败国、战后中德关系缓和等方面分析。【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合理解读,并综合分析、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