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298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 “封建”一词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A. 血缘政治影响深远B. 宗室拱卫专制王权C. 封建导致政权衰亡D. 封建体制日趋完善【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六国贵族”、“刘邦封建同姓子弟”、“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可以总结出受封的人都有血缘关系,统治者封建以后对当时产生深远影响,答案为A;BC

2、D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2. 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A. 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B.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管理C. 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D. 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和“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等信息可以看出,西周实行分封制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故答案为C项;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并非都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排除A项;周王加强对

3、地方的管理是通过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来实现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其他地方得到开发,不是王室附近地区衰落,排除D项。3. 秦始皇宣布:“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这体现出的制度特征是A. 皇位世袭B. 皇权至上C. 天命神授D 以法治国【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皇位世袭,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皇帝的天命神授,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以法治国,而是突出皇权至上,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

4、信息“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皇权至上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4. 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证实了秦代泰山石刻所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这表明秦朝A. 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B. 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C. 农本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D. 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发展【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等十余种”可知,有关经济的法律在秦朝法律中占很大比重,反映出秦朝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故A正确;材

5、料反映的是秦朝关于经济的法律占很大比重,无法体现“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排除B;秦朝仍然实行重农的政策,C错误;材料信息只是反映秦朝关于经济的法律占很大比重,无法体现“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发展”,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等十余种”分析解答即可。5.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秦始皇废除谥法是为了A. 突显皇权至上B. 加强思想控制C. 反映皇帝独尊D. 确立官僚政治【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

6、焉”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认为皇帝死后,大臣对上代皇帝追加谥号是对皇帝的一种议论。子议父是为不孝,臣议君是为不忠,都是犯上的行为,废除谥法是为了遏制所谓“犯上”的行为,体现了秦始皇突显皇权至上的目的,故选择A选项;加强思想控制不是废除谥法的主要目的,故排除B选项;反映皇帝独尊是突显皇权至上的具体表现,故排除C选项;确立官僚统治是郡县制的推行,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秦始皇加强皇权的措施。本题关键是读懂材料中的文言文,再根据选项进行逐一排除。6. 宋代规定,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此规定A. 不利于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B

7、. 提高了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C. 形成了军政和行政互相制衡D. 扩大了宰相对军事的监督权【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可知,宋朝为了防止军队成为将领的私人武装,最高军事长官都由文职官员担任,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过度集中军权,不利于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故A正确;北宋最高军事长官都由文职官员担任,并非文职官员具有军事理论水平,所以未必能提高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削弱军事将领权力、集中兵权的措施,并非是军政和行政互相制衡,排除C;北宋为了分割相权,设立枢密使,故D“扩大了宰相对军事的监督权”表述错误

8、,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联系所学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分析解答。7. “今各部之节,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材料说明当时A. 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B. 六部权力已被内阁剥夺C. 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D. 相权日盛严重威胁君权【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内阁。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没有决策权,故排除A、B项;内阁的设立是由于宰相制度的废除,相权

9、已经不再存在,故排除D项。根据“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可知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故选C。【点睛】明代的内阁并没有实际权力和决策权,内阁的权势主要是借助和附庸于皇权,所以内阁的权势虽然日盛,但实际上并不会危及到皇权的统治。8.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谕旨由两广总督兼管理各国通商事务钦差大臣,避免与西方使节直接打交道,将对外关系的范围局限于贸易。这反映了A. 中国外交逐渐趋于近代化B. 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C. 外国侵犯中国的外交主权D. 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答案】B【解析】晚清时期将外交赋予地方办理,显然是不想和外国直接交接,体现出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故B项正

10、确;此时的外交不仅正式的机构没有,外交的事务局限于贸易,不能说是外交的近代化,故A项错误;外交的主权并没有受到侵犯,故C项错误;此时清政府并不是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故项错误。9.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贸易部强调,英国政府“不但不去压迫中国政府使其放松所制定的规章”,而且“将要对中国政府在抵抗对它的政权和行政的不法侵犯方面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 英国政府试图与清政府建立完全平等的外交关系B. 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迫使英国放弃了领事裁判权C. 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改变了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D. 英国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清政府以维护其在华利益【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不但

11、不去压迫中国政府使其放松所制订的规章”“将要对中国政府在抵抗对它的政权和行政的不法侵犯方面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可知,英国政府维护清政府在国内统治方面的规章,还对清政府镇压侵犯其统治的行为给予支持,英国扶持清政府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在华利益,故D项正确;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侵略利益,不可能建立完全平等的外交关系,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英国政府对清政府国内统治方面的态度,B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但不去压迫中国政府使其放松所制订的规章”“将要对中国政府在抵抗对它的政权和行政的不法侵犯方面给予道义上的支持”,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

12、目的分析解答。10.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老百姓对太平破坏庙字、毁灭偶像的行为很不满;士大夫们大多反对洪秀全的宗教革命,指则洪秀全将“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扫地荡尽。这段材料的主旨是A. 太平天国运动失去农民阶级支持B. 清政府已经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C. 洪秀全的思想完全排斥传统文化D. 思想文化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答案】D【解析】根据“老百姓对太平军破坏庙宇、毁灭偶像的行为很不满”“指责洪秀全将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扫地荡尽可知,洪秀全宣传的思想和传统思想观念发生冲突,遭到老百姓以及士大夫们不满甚至反对,从而影响了太平天国运动,故D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老百姓

13、以及士大夫们对太平天国的行为不满甚至反对,无法体现清政府陷人空前孤立的境地,B错误;洪秀全把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西方宗教思想结合起来形成拜上帝教,故C错误。11. 洪仁玕资政新篇建议:“兴各省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这反映了资政新篇A. 首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 确保民众参政议政的自由C. 强调对官员加强舆论监督D. 引进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难逃人心公议矣”

14、,说明通过新闻报刊来对官员进行舆论监督以防止官员的腐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是对官员进行舆论监督,不是民众参政自由,故B项错误;分权制衡属于官员权力制约,不符合材料舆论监督方法,故D项错误。12. 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A.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B. 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C. 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D.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直待台

15、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民众忧患意识产生,故B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与“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不符,应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材料信息不涉及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联系所学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13. “夷兵至骑驴上三殿,玉帛图籍焚掠无遗。户部银三百余万,内帑倍之,尽以资敌。大治道途,穿城为铁道,通正阳门。俄、英兵迭居颐和园,及出而薪木皆尽矣。”与材料所示战争

16、相关的是A.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B.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 设使馆界各国派兵保护【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夷兵至骑驴上三殿,玉帛图籍焚掠无遗”“俄、英兵迭居颐和园”中可以分析出这场战争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故D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公开勾结,故A项错误;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的条约的内容,排除; C项是甲午战后出现的,排除。【点睛】首先通过“夷兵至骑驴上三殿,玉帛图籍焚掠无遗”“俄、英兵迭居颐和园”分

17、析出是八国联军侵华;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答案。14.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故选B。60年代中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也就谈不上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和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8、15. 有学者描述二战后的某一现象“从本质上否定了雅尔塔体系,在地缘政治舞台上作出了另外的选择,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最终都得屈服于这种选择”。该学者描述的现象是A. 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B. 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C. 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D. 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材料中称某一现象“从本质上否定了雅尔塔体系,在地缘政治舞台上做出了另外的选择”,表示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外,另外出现了一个足以影响世界格局的强大势力。西欧属

19、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故A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无关,故B错误。 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不足以冲击雅尔塔体系,且中美两国分属两个阵营,并未出现两个阵营之外的力量,故C错误。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否定了雅尔塔体系,故D正确。16. 大机器工业瓦解了家庭经济,工人不分性别均以个人身份进入劳动力市场。妇女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以单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工业革命中,从作坊向工厂渐进转变的过程中,妇女作为廉价劳动力成为劳工和雇主之间平衡利益关系的砝码。以上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认识反映了A.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B. 工业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

20、关系C. 大量妇女儿童的使用不利于技术快速发展D. 社会阶层变动推动新生产组织形式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从材料中妇女参与经济活动及“妇女作为廉价劳动力成为劳工和雇主之间平衡利益关系的砝码”,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和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了妇女参与经济活动,并未说明其政治地位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儿童的使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说明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形成,排除D项。17.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

21、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李鸿章努力将开平煤矿的产品出口税从原来的每吨一两以上减为一钱,降低了与外国商品竞争的成本,增强了洋务派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减少税务负担与加强管理无关,B项错误;减少开平煤矿的税收压力不等于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也没能保证中国煤矿业的稳健发展,CD两项错误。18. 推动下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 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 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 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

22、. 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上述组织都是生产原产品的组织,而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西方国家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原产品的价格,造成了新兴的独立国家在经济上处于被动地位,故选B。本试题首先排除CD选项,和题意主旨不符;A选项不是主要原因而是结果。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区域集团化的表现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区域集团化的表现【详解】19.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

23、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B.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 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共中央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与城乡差别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并未改变苏联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除;D项依据材料时间“195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已经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20.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4、,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美国梦”代表着最大化的个人自由,是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关于两种梦想的表述,正确的是A. 追求幸福是其共同的奋斗目标B. 两种梦想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C.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了两种梦想的不同D. 两种梦想实现的路径是相同的【答案】A【解析】【分析】考点: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梦”【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得出“中国梦”的目标是追求人民的幸福和国家、民族的富强,根据材料中“美国梦代表着最大化的个人自由,

25、是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得出“美国梦”的目标是追求繁荣,实现自我,故两者的共同目标是追求幸福,故A项正确;美国梦的思想基础是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不符合中国的特点,故B项错误;虽然历史文化传统存在差异,但是两种梦想的最终目标都是个人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故C项错误;由于国情不同,美国式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实现,我国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然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实现的,故D项错误。21.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B.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

26、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C.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依据所学,面对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出现了浪漫主义艺术,故A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出现了现代主义艺术,故排除B;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使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故C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现代主义艺术进一步发展,故排除D。所以应选C。【考点定位】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繁荣流派22. 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

27、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 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B.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C.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 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传统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而非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在强化君主专制,而“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已经是历史潮流,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当然不能起决定作用,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

28、,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的历史必然性23.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A. 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B. 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C. 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D. 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体现的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现象,故C项错误

29、;材料体现不出国民党的农村政策,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这些口号得到乡村农民的认同,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考点定位】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影响【名师点睛】本题以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国民革命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教材的主干知识,历来是全国卷和各地方历史高考的高频考点。对该知识点的把握,一是要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是要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期及各自阶段的特征。24. 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

30、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A. 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B. 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C. 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参与政府管理,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

31、民意。”等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认识25. “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A. 牛顿B. 达尔文C. 爱因斯坦D. 普朗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理性之手”“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的信息说明牛顿经典力学中观察实验理性方法得到实践,开启了人类历史第一次自然大综合,故A项正确;达尔文

32、主要是生物学领域,故B项错误;爱因斯坦主要是从空间和时间角度论述相对论,故C项错误;普朗克提出量子论,与材料中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科学技术成就近代物理学成就牛顿经典力学。26. 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A. 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B. 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 提出调整的“八字方针”D. 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实行私有制向公有

33、制转变的迫切性,A指的是一化三改造,它包括了对私有制进行变革的社会主义改造,故选A。BD出现于1958年之后,C出现于1960年之后。27.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A. 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B. 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 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D. 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答案】D【解析】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实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A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92

34、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试产经济体制的目标,B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C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取得了重大突破,故D正确。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79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结合所学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分析解答。28. 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以意大利为发源地,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研究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罗马法复兴的根本原因是A. 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B. 推进城市自治运动的需要C. 自然法理念的普世价值D. 对工商业者私有财产的保护

35、【答案】D【解析】人文主义思想属于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世纪,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城市自治运动,不属于根本原因,故B错误;自然法理念的普世价值,说法过于抽象,故C错误;当时西欧工商业发展,复兴罗马法是出于对工商业者私有财产的保护,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时间范围“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再结合所学知识区分文艺复兴的时间,即可排无关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欧工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9. 在古代雅典的城市酒神节上,除了献给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盛大游行,狂欢活动、酒神颂歌比赛等,还有在狄奥尼索斯剧场里举行的四种仪式:10位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

36、来自提洛同盟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的展示。这说明在古代雅典A. 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逐渐形成B. 城邦政治渗透到宗教活动之中C. 早期人文精神起源于宗教活动D. 工商业的发展改变了城邦政体【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城邦制度。材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的城市酒神节上,除了进行献给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盛大游行、狂欢活动、酒神颂歌比赛等重大的宗教活动外,还举行10位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等城邦政治活动,可见古代雅典城邦政治渗透到宗教活动之中,故选B。政教合一的特点不符合雅典城邦政治的实际,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早期人文精神的内容,故C错误;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30. 但丁在神曲中说:“造

37、福世界的罗马,向来有两个太阳,分别照明两条路径,尘世的路径和上帝的路径。(但现在)一个太阳把另一个熄灭,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罗马以法律精神造福世界B. 两条路径代指政权和教权C. 但丁抨击尘世生活的腐败D. 文艺复兴照亮了两条路径【答案】B【解析】由“分别照明两条路径,尘世的路径和上帝的路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尘世的路径”是指政权,“上帝的路径”是教权,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神曲描述的主要是宗教不是罗马法;C项不选,材料中没有体现尘世生活的腐败;D项不选,结合所学知识照亮两条路径的分别是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二、非选择题(31、32题各20分,共40

38、分)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产生于政府划分为文武职官和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确立以后。在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健全的制度、详密的规范、鲜明的特点。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活动组织管理的制度设计,这种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材料二 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了克服政治上“政党分赃制”带来的政治混乱和提高官员行政素质,保证政党轮流执政背景下行政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英国实行了文官制度,逐渐成为英国民主政治

39、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在文官制度中,考试制度又是文官制度的核心和支柱,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就是以考试制度的建立为开端的。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性官职”,标志着以考试任职为核心的英国文官制度的正式确立。摘自吴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主要选拔途径,并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如何“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2)依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答案】(1)选拔途径:察举制、征辟制、科举制等。功能: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和促进社会公平;强化了君主专

40、制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保证了封建经济发展和繁荣;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思想的长期独尊地位。(2)原因: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政党分赃制”带来的弊端;政党政治的成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提高官员行政素质。影响:进一步打击了英国旧贵族和保守势力,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腐败现象,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确立的一些基本原则对其他国家的文官制度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解析】【分析】【详解】(1)据材料一“在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健全的制度”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相关所

41、学分析即可得出察举制、征辟制、科举制等选官途径;依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活动组织管理的制度设计”结合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提高官员的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儒家思想地位等角度分析作答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如何“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2)依据材料二“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依据材料二“为了克服政治上政党分赃制带来的政治混乱”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政党分赃制”带来的弊端有关,依据材料二“提高官员行政素质”结合所学可得出工业革命的发展也要求提高官员行政素质,依据材料二“保

42、证政党轮流执政背景下行政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也是政党政治的成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影响:依据材料二“逐渐成为英国民主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并结合所学分析可以得出,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打击了英国旧贵族和保守势力,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依据材料二“考试制度又是文官制度的核心和支柱”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它确立的一些基本原则对西方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官制度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依据文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它在一定程度上还避免了腐败现象,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发展与东

43、西方交流、时代特征关系密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颜氏家训在立身、治家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言论。材料二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追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44、材料三新思想的建设没有捷径可循,只有长时期的沉潜研究才能取得真实的成绩。自“五四”以后,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现代化即是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余英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1)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反映了哪些优秀的传统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析欧洲17-18世纪掀起“中国文化热”的原因,概括其学习儒家思想的主要表现。(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有何关系?【答案】(1)要珍惜生命又不能苟且偷生;仰慕、学习圣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学习要趁早努力,学习的目的是进德修业。(2)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

45、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兴起;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优秀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增强。(,答出三点即可)表现:学习“天道自然”、“仁政德治”思想来抨击神学,反对封建统治。(3)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抛弃传统等于隔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传统文化应随时代发展赋予新的内涌,实现文化创新;时代发展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颜氏家训中的“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可以概括归纳出所反映的传统思想

46、,回答出第一题的答案。(2)依据材料二“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结合时代背景及欧洲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概括欧洲掀起“中国文化热”的主要原因。由材料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追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国家的仁政德治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可以概括归纳出欧洲学习儒家思想的主要表现。(3)依据对材料三“新思想的建设没有捷径可循,只有长时期的沉潜研究才能取得真实的成绩自五四以后,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现代化即是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的理解,综合前两则材料的内容,可以从正反方面概括总结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点睛:概括类材料解析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那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