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年高二语文 晨读晚练 第二周 文明之光-乡村之美.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3755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二语文 晨读晚练 第二周 文明之光-乡村之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年高二语文 晨读晚练 第二周 文明之光-乡村之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年高二语文 晨读晚练 第二周 文明之光-乡村之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年高二语文 晨读晚练 第二周 文明之光-乡村之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年高二语文 晨读晚练 第二周 文明之光-乡村之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2年高二语文 晨读晚练 第二周 文明之光-乡村之美.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2年高二语文 晨读晚练 第二周 文明之光-乡村之美.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2年高二语文 晨读晚练 第二周 文明之光-乡村之美.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2年高二语文 晨读晚练 第二周 文明之光-乡村之美.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乡村之美福建土楼:客家人的流浪家园解筱文闲逛网络论坛,发现竟有人问:“土楼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更有甚者,一众旅游美食达人去福建土楼游览,回来图文并茂写了参观游记,文中称土楼为“少数民族的奇特建筑”。这样的误读现象,不在少数。很多人以为居住在土楼里的是少数民族,或者把客家人与少数民族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客家人也属于汉民族,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是汉族的一条正脉所系。作为炎黄后裔的汉族,因汉王朝的建立而确立其主体地位,至今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且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但在2000多年间,汉族人群曾多次因天灾战乱、外族入侵、异族主政、社会动荡等原因而流离失所,很多汉人从中原向南方大规模流浪、迁移。历史上最主要

2、的几次王朝颠覆时期,如西晋亡于匈奴人建立的赵、北宋亡于女真人建立的金、南宋亡于蒙古人建立的元、明亡于满洲人建立的清。这些都是汉人南迁最频繁的时期,也是汉人遭受磨难的悲情时代。这些来自黄河流域的汉人,一路流浪至江西、福建及广东一带。他们为有别于当地原有的居民,将自己称为“客家”。在“寄人篱下”般的逆旅环境中,他们在深山密林中“另辟蹊径”谋生,创造性地建立自己的家园。瑰宝般的古代民居土楼,便在这个时候诞生了。无论是从古代的生产生活视角看,还是以今天的文明眼光审视,土楼都是独具魅力的民居。它的主要特点有三方面:其一,坚固耐用。楼墙敦厚稳定,建构科学合理,易守难攻,具有很强的安全防御性和自卫性特点,可

3、确保群族安全;其二,经济环保。土楼集约建造,就地取材,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旧料可重复使用,无建筑垃圾;其三,人文至上。土楼外形貌似低调,但在满足居住功能之外,是传统艺术观念和人文思想的集中展示,土楼的设计、结构充分体现出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社会的美好希冀。汉族之所以能延续文明,生生不灭,在于其民族的勇毅精神;在于其人群能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生存适应;也在于其文化之厚泽、道义之博大,能够秉持和合为美。对于这些,土楼无疑是最好的例证之一。从汉民族被迫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徙伸展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如火种一般播撒,土楼正如一座座孕育文明的宝盆,盛开在南方。历史更迭,山河流转。客家的世代子孙们,

4、就在一个个共存共荣、共亡共辱的社会中,精诚协作,繁衍生息,最终走入现代社会。留存至今的土楼中,尤以福建土楼最为经典。以永定土楼和南靖土楼群为代表的3000多座土楼,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遗产”。那些方形、圆形、府第式、混合式的巨型土楼,集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散发着神奇的东方韵味。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的冷战时期,福建土楼一度被美国疑为“核弹发射井”,用卫星拍摄多年,但无法获知究竟。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美建交后,美国人实地考察时才发现那些所谓的“发射井”,其实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土楼。这出“乌龙大戏”成为福建土楼的一段现代轶事。今天的土楼,印刻着汉人曾经的蛰伏和坚守,承载着汉族那颠沛流离、波澜

5、壮阔的历史记忆,是触摸客家人心脉的文化圣地。可以说,土楼是客家人建造的“流浪家园”,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古代民居形态,凝结着汉民族世代的智慧和心血,是活着的中华民族精神图腾之一。赏析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江西、广东、福建等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承载了汉文化更多原汁原味的理念与精神。客家人虽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坚守着汉文化,延续着中华文明。客家人的土楼可谓是汉民族流浪的家园,走近土楼我们可以重温历史上汉人南迁的动荡岁月;品读土楼我们可以触摸到客家人被尘封的悲苦内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土楼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象征。感受乡村带着烦乱心境,穿梭于高

6、楼大厦间的我,早已厌倦水泥的气息、车笛的声音,心中所企盼的,是宁静的山林、清清的泉水、低喃的鸟鸣和朴实善良的人。景之情去年的假期,我去了天台山,那个“一万八千丈”的山,在我的心中却永恒地印下了清美秀丽的感受。它并不那么巍峨,蜿蜒的小径,高大的树木,些许小型的瀑布,青草和碎石,便构成了它的全部。踏着那石阶,听着水声,嗅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我便被那一山的宁静和清新打动。我不曾想到,这简单的景致竟如此令人安心。是微风下摇摆的树枝打动了我是流水滑过指间的温柔打动了我抑或只是那几块青灰的山石便打动了我是,又都不是只是那单纯的自然,单纯的宁静,深深印入心底。人之情当电视台播放类似“交换人生”的节目时,每每

7、看到城市里的孩子在贫困的农村,被那里的人的朴实和真诚打动,不禁潸然泪下的场面,我的心里便会泛起涟漪。自己本也是从叫做“乡村”的地方走入城市,自然感受更真切。乡里人的朴实从不表现在多么华丽的壮举上,只平时细微的小事便让人觉得真切。外公去世的那一年,我曾踏回那片熟悉却又陌生的土地。确切地说,我生于那里,却与那里的人和事远远地隔开。陌生的我回到那里,眼前除了想象中那般的村舍,再也不熟悉什么;心中除了外公逝世的忧伤,再也不牵挂什么。那里的所有人和事,我早已疏离。我担忧,甚至害怕,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徘徊,疑惑乡村人们迎面送来的和善笑容,亲切友好的问候感动了我。他们对我忧伤心灵的小心维护,让我彻底放下伪

8、装着的坚强,安然送走了逝世的亲人。只那一句“孩子,不怕,不哭!”就融化了我心中的冰雪,让忧伤都化作泪水,肆意却坦然地流着。我的期望乡村的美,美得真实,美得简单,美得动人。那样的美,那样的感动,将留于世间,留于我心,再不消逝即便无缘再踏入乡村的田园屋舍,走进乡村的流水人家,夜晚静坐于城市高楼窗前的我,亦可从那一阵阵微风中,嗅出熟悉的乡村味道名师点评本文是一篇写乡村感受的题目,作者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景之情”“人之情”“我的期望”三个部分连缀成文,思路清晰,层次也较分明。从作者的行文里,读者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的喜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一部分,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赞美了乡村“美得真实,美得简单,美

9、得动人”,引起读者共鸣。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赏析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显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墟落:村庄。穷巷:深巷。这两句是说,村庄处处洒满夕阳的余晖,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归村。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

10、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野老:村野老人。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这两句是说,老翁惦念着自家的孙儿,拄着拐杖在自家的柴门口等候。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一幕,感染了诗人,他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快乐。“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雉雊:野鸡鸣叫。这两句是说,野鸡在麦田里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也已经很稀少了。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田里的野鸡叫的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

11、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经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寻找自己的归宿了。“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这两句是说,农夫们扛着锄头回到了村里,见面之后欢声笑语依依不舍。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的小道上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两句是说,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彷徨中路,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地说:“即此羡闲逸

12、,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人的称谓(五)【谦称】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13、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

14、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你说你很迷茫,找不到办法,不敢,只能坐以待毙,甘心平庸。我说,别找借口,无非是懒罢了。哪里有那么多的迷茫?你其实该自问一句:(),不能站在一个高点,哪里有什么好方向给你选择?如果你懒得去做事,那不是你不忙,而是你压根就不想忙。明明是“懒得做”,嘴上却说“不喜欢”,不过就是你的借口。所有的迷茫,都是因为懒懒得努力,懒得上进,所以,考试不行,工作不好,各种差劲和不如意,却还在推诿,找个别的理由,然

15、后,多可悲!别人发奋图强,你在偷懒。你假装所有人都跟你一样迷茫,然后就地偷懒,而且认为别人的努力是,甚至天真地以为自己得了便宜。却不知道,其实在努力的路上,许多人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的短暂安逸,以后却要千百倍地偿还。有人说:努力了也不一定有结果,的确,但是下一句呢?不努力一定没有结果。一切都是因果,你不努力,大概率事件就是,你最后得到的是最差的结果。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其实在努力的路上,许多人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只能获得短暂的安逸,以后却要千百倍地偿还。B其实在努力前进的路上,许多人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的短暂的安逸之后,却不得不千百倍地偿还。C其实

16、在努力的路上的人,有时候也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只能获得短暂的安逸,以后却要千百倍地偿还。D其实在努力的路上的人,有时候也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的短暂的安逸之后,却不得不千百倍地偿还。答案A解析B项,后半句“而偷懒的人的短暂的安逸之后,却不得不千百倍地偿还”成分残缺,“而偷懒的人的短暂的安逸之后”是状语,后句“却不得不千百倍地偿还”无主语。C项,“在努力的路上的人,有时候也是非常开心的”一句,暗含“大部分时候是痛苦的”,与前后文语意矛盾。D项,兼有B项和C项的错误。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为什么总是这么迷茫,迷茫的原因是什么?B我真的努力了吗?不要说什么选择比努

17、力重要。C自己是不是太懒了?努力提高自己才是正理。D万丈高楼不都是平地而起吗?我们的初衷是靠努力去征服。答案B解析B项,前半句“我真的努力了吗?”承接上文的“别找借口,无非是懒罢了。”后一句“不要说什么选择比努力重要”与下文“哪里有什么好方向给你选择”相呼应。A项,探讨迷茫原因,文意并不是对为什么迷茫有疑问而让人回答的,此选项错。C项,“自己是不是太懒了”一句恰当,但“努力提高自己才是正理”一句,与下文“选择”跳脱,不能衔接。D项,“万丈高楼平地起”是说从头做起,与文意偏离较远。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轻举妄动得过且过心安理得自讨苦吃B轻举妄动虚应故事理所当然作茧自缚

18、C草率行事虚应故事理所当然自讨苦吃D草率行事得过且过心安理得作茧自缚答案A解析第一处,轻举妄动:指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草率行事:形容办事不认真,敷衍了事。此处前面说“找不到办法”,应是说不敢轻率采取行动,应使用“轻举妄动”。第二处,得过且过: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虚应故事:指照成例应付,敷衍了事。此处前面说“却还在推诿,找个别的理由”,此处是说没有长远打算,应使用“得过且过”。第三处,心安理得:自以为道理上过得去,心里很坦然。理所当然:道理当然是这样的,合乎情理的,不容怀疑。此处前面说“你假装所有人都跟你一样迷茫”,然后很

19、坦然地偷懒,应使用“心安理得”。第四处,自讨苦吃:自己找苦吃。作茧自缚:原意是蚕吐丝作茧,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此处是说认为别人的努力是自己找苦吃,应使用“自讨苦吃”。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曾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两部儒家典籍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一种君子品行。慎独是一种气度,是杨震面临重金时,那铿锵有力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是许衡面对满树香梨时泰然自若的感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虽然梨树种在路旁,看似无主,但我心

20、有主。因为有主,所以心正,因为心正,所以知君子有所为亦有所不为。慎独是一种哲学。因为慎独,所以身修;因为身修,所以家齐;因为家齐,所以国治;。答: 答案何谓(为)慎独或什么是慎独慎独是一种信念(品质)因为国治,才得以天下平解析第一空是一个问句,根据后文“两部儒家典籍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一种君子品行。慎独是一种气度”,可知都是对“慎独”这一品质的论述,所以可填入“何谓(为)慎独或什么是慎独”。第二空根据后文的论述可知,是三个分句,分别论述了“慎独是一种气度慎独是一种哲学”,所以第二空也应该填入一句相似的句式,再根据后文的论述,可填入“慎独是一种信念(品质)”。第三空是一句递进关系的句子,根据“修身、

21、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来填,所以应该是“因为国治,才得以平天下”。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全国共有444个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764个城市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有人感叹没了烟花爆竹就少了年味儿,甚至有人将其“上升”到“文化流失”的高度,认为禁放烟花爆竹是对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年俗文化的严重打击。请写一段文字,劝大家转变观念,接受禁燃,要求体现辩证思维,80字左右。答: 答案燃放烟花爆竹是传统文化习俗,是春节的一种独特象征。然而,它与人们对洁净空气、干净环境、人身安全的需求是矛盾的。我们需要权衡利弊,理性对待,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支持禁燃。解析解答此题,一要把握题干中的三个要求,“劝大家转变

22、观念,接受禁燃”“体现辩证思维”“80字左右”;二要抓住材料分析,把握其中的有用信息,如“没了烟花爆竹就少了年味儿”“是对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年俗文化的严重打击”,而且要明确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造成空气污染,产生垃圾,有火灾隐患等。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费孝通曾言传统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林语堂亦言在乡土社会里,“人们总是避开法庭,95%的乡村纠纷是由那里的长者们来解决的。牵涉到一项诉讼中去,本身就不光彩。体面的人们都以自己一生从未进过衙门或法庭而自豪”。其实,传统社会并非没有法律存在,只不过在乡村自治的情势下,法律不大需要或难以全面深入渗透到广大的基层社会。乡村靠礼俗解决

23、纠纷,产生“轻易不告官”的习惯,出现如费孝通所言的乡土社会“无讼”特点。乡土社会中,人们靠礼俗和累积的经验足以应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礼俗文化成为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诚信心理和行为习惯。人们深受礼俗的浸染,“约定俗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入乡随俗、出入循礼”“心理有依归、行为有参照”,人们因礼俗而有规矩,因有礼俗而形成德性。遵“礼”、循“礼”、守“礼”而使人们形成对“礼”的基础即“义理”的认同,“义理道德”就成为人们道德的表现形态,行为依规守矩不在于神性或契约的先在约束,也不在于功利或惩处的后在约束,而在于对义理认同基础上的行为德性。义在心中,心中有约,理在行中,行

24、为有据。在中国农耕文明的乡土社会中,礼俗成为“社会公认合宜的行为规范”。礼俗不同于法律、制度,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甚至具有超越道德的权威和效力。礼俗不仅通过自身来约束民众,还与法律相结合,化约为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在要求。有些礼俗还直接上升为法律,成为强力约束机制。夏律中的很多法条就来自远古礼俗,周公制的“礼”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律令的重要来源。汉朝的道德法律化,一方面表现为把符合儒家原则的道德通过法律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表现为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即在司法中引经决狱。唐律充分体现了宗法伦理关系中礼的重要性。宋、元、明、清各代的法律,基本依循唐律,遵循“出礼入刑”原则,仅在个别条款的定罪或量刑

25、上略有增减。传统礼法这种关系,一方面使得道德训诫具有了法律的威势,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同时要执行道德教化的职能。故而可以认为中国古代法律受礼的道德原则所支配,为礼俗文化所浸染。礼俗既是传统道德的题中要义,亦是传统道德的社会展开,更是社会教化的有力保障。传统社会道德的维系主要靠人们内在的信念、社会礼俗及社会舆论,法律制度只是成为辅助性的保障机制,这与西方缘于信仰基础的宗教道德与源于契约基础上的义务道德有显著的区别。(选自北京日报2018年1月8号)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所提的“无法”的社会是指乡村中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总是尽量避开法庭不通过诉讼来解决,呈现出

26、无诉特点的传统乡土社会。B中国人的诚信心理和行为习惯无不深受礼俗文化影响,遵礼、循礼、守礼促成了人们对义理的认同,而“义理道德”成为人们道德的表现形态。C礼俗不仅通过自身来约束民众,还直接上升为法律,成为强力约束机制。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律令的重要来源就是周公制的“礼”。D中国基于内在信念、社会礼俗、社会舆论形成的传统社会道德与西方源于信仰、契约两方面形成的宗教道德和义务道德区别明显。答案C解析C项,“礼俗不仅还直接上升为法律”错误,文中第四段“礼俗不仅通过自身来约束民众,还与法律相结合,化约为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在要求。有些礼俗还直接上升为法律,成为强力约束机制”,可知“还直接上升为法律”的主语不

27、是“礼俗”而是“某些礼俗”。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由费孝通、林语堂等大家的观点导入,引出论题,引发读者对传统乡土社会治理方式的思考。B文章第三段从心理和行为两个角度列举了礼俗文化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来充分论证礼俗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C文章第四段列举各朝代法律与礼俗之间相关的特点,其目的在于论证礼俗可上升为法律,成为强力约束机制。D文章尾段把中西方道德维系的方式进行比较,强调中国的传统社会道德维系主体是个人和社会的共同感染。答案C解析C项,“强力约束机制”错误,原文中“传统礼法这种关系”所指的就是“古代法律受礼的道德原则所支配,为礼俗文化所浸染”,前文中所列

28、举的各朝代法律的制定正是对“礼”“法”之间关系的论证,而非是对“强力约束机制”的论证。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乡土社会出现“轻易不告官”的习惯从而产生费孝通概括的“无讼”的特点,源自于靠礼俗足以解决各种生活问题的定势。B“约定俗成”“入乡随俗”等现象说明行为依规守矩是人们在对义理认同的基础上的共性表现。C中国历朝历代的法律都和礼俗密不可分,道德训诫中有法律威严,法律规范中含有道德教化。D西方的宗教道德和义务道德说明法律制度在西方社会是对传统社会道德维系的重要保障性机制。答案B解析A项,“靠礼俗足以解决各种生活问题”错误,第二段,“乡土社会中,人们靠礼俗和累计的经验足以应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非仅仅只靠“礼俗”还需要“累计的经验”来应对生活中的问题。C项,“中国历朝历代的法律都和礼俗密不可分”错误,文中第四段点出“夏律中的很多法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律令的重要来源”说明此时的法律“都和礼俗密不可分”,但并非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以偏概全。D项,“在西方社会是对传统社会道德维系的重要保障性机制”错误,无中生有,选项中所指的法律制度对西方社会传统社会道德的维系是否是重要的机制在原文中并无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