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第十一单元 第3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130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第十一单元 第3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第十一单元 第3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第十一单元 第3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第十一单元 第3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第十一单元 第3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第十一单元 第3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第十一单元 第3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学以致用实战演练夯实基础一、选择题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政策的引导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社会的剧烈变动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解析:公元前6世纪至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当时中国的学者和思想家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故C项正确;统治者政策的引导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原

2、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正在形成中,故B项表述错误;D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故D项排除。答案:C2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A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B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解析:根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选A项;稷下学宫繁荣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排除B项;根据材料“

3、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成为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排除C项;根据材料“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成为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是百家争鸣的平台,排除D项。答案:A3孔子曾说,用麻布制礼帽,符合传统的礼;现在用丝料,比较省功,我赞成。又说,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礼,与其注重仪式的完备,不如真正悲戚。这表明孔子主张()A调整礼的形式以适应现实需要B严格遵守周礼,反对变革C重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统一D人与人之间应该仁爱和谐解析:材料“现在用丝料,比较省功,我赞成”“丧礼,与其注重仪式的完备,不如真正悲戚”,说明孔

4、子调整礼的形式以适应现实需要,故选A项,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礼的方面,无关仁,排除D项。答案:A4中国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最终由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这说明()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B先秦文化具有人文色彩C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D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解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而非周公,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先是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而后又有孔子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这些都充分显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轻神”的特点,故B项正确;孔子向来是

5、十分推崇和维护周礼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关系的相关论证,故D项错误。答案:B5孟子将“仁政”的实现寄托于君主对于“仁心”的扩充上,而这种扩充的程度决定了“仁政”实现的程度。据此可知,孟子的“仁政”学说()A有违孔子人性理论B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C弱化尊卑等级秩序D颠覆了传统的君臣关系解析:材料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寄托于君主,而君主考虑的是富国强兵以适应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孟子的“仁政”思想显然不符合当时的政治实际,故B项正确;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人性论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仁政”思想实践,并不是说明等级秩序的弱化,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强调等级观念,并不

6、是颠覆了传统的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6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A对专制体制的不满B对社会正义的诉求C过于理想化的追求D不符合统治者需求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孔子注意到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孟子严厉批判了战国中期的社会不公,反映了先秦儒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专制体制的不满,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合理诉求,并非过于理想化,排除C项;材料思想与是否符合统治者需求无关,排除D项。答案:B7荀子不仅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传统天命

7、论,还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这说明荀子()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解析:材料中“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表明人从天命的控制下解放,说明以人为中心,故B项正确。答案:B8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解析:根据材料“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祭祀天地,

8、体现了崇尚自然,尊奉君、亲、师,以人为本(不以鬼神为尊奉对象),故选C项;美美与共,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天下为公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天地君亲师”,体现了古代的崇奉对象,与和谐共生无关,排除D项。答案:C9“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材料主张()A统治者应推行德政B治国者要崇尚贤能C统治者行清简政治D治国者须厉行法治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令到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令到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令到民心不被迷乱,这是老子的无为思想,C项正确;统治者应推行德

9、政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治国者要崇尚贤能是墨家思想,排除B项;治国者须厉行法治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答案:C10“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被今人称作是展现儒法之争的著作盐铁论认为:文学与贤良代表儒家,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中用“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据此可推知,法家()A与儒家对立而失势B思想内容较庞杂C因提倡法治而闻名D在先秦并未出现解析:据材料“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和“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可知人们发现法家的内容复杂,故选B项;材料“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说明法家并未失势且“被刘向看作名儒”

10、不能说明对立,排除A项;材料中“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说明不仅仅是法治,排除C项;据材料“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并结合所学韩非子是战国时期人,可知法家先秦已经存在,排除 D项。答案:B11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韩非子、墨子等人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唯物思想的初步形成,A项错

11、误;材料没有体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反映在对待天人关系的问题上,思想家们的主张存在相似的地方,但不能说是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D项错误。答案:C1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A民本思想的盛行B儒墨法思想融合C诸侯争霸的需要D小农经济的影响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富民思想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并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形成小农经济,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可知,富民思想从根本上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影响,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经济

12、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本思想是上层建筑,不是根本,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各家思想有一定相似处,但并不能得出儒墨法家思想的融合,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乱的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是各家主张富民的原因,但不是根本性的,排除C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摘编自孟子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

13、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摘编自荀子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摘编自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

14、点的共同之处。(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得出人们都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反映了孟子“人性善”的伦理观,政治上主张仁政;根据材料二信息得出人们生而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主张,反映了荀子“人性恶”的伦理观,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第(2)问,从人性论与政治主张两方面概括即可。第(3)问,依据第(1)、(2)问综合回答。答案:(1)不同之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2)共同之处: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都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3)看法:人性既有

15、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的一面。见解:通过教化弘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扬善,保护公众利益。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形象 中国历史上的形象 1.圣化:孟子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司马迁:“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 2.正统化:汉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3.僵化:宋代理学家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4.维新化: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

16、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自写成的作品。5.丑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带情绪化的言论色彩,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世界历史上的形象 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 据张荣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节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分析材料,提取信息,拟定论题,如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或者近代社会孔子形象变化都是为资

17、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等。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汉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结合不同时期统治者对待孔子的态度得出不同时代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或者由材料中维新派及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孔子的不同态度得出,虽然维新派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做法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一: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汉代统治者在完成

18、政治大一统后,将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适应了进一步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逾越礼法,影响社会秩序的行为,宋代理学家就把孔子改造成了维护天理、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欲借孔子之“维新”形象推进变法。总之,不同时代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 示例二:近代社会孔子形象变化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目的就是欲借传统之力推进变法维新;新文化

19、运动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要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就必须“丑化”孔子。法国的伏尔泰对孔子的赞美,也是为其反对封建教会和王权专制,进而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服务的。总之,维新派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做法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 示例三: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虽说中外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多有变化,但不论是中国古代对他的“圣化”“正统化”还是“僵化”,乃至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其实都从本质上反映出孔子的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刻。他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影响至今;编撰了六经,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之先河。总之,孔子在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和作为,充分证明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