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训六化学实验基础单项选择1.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从废旧的含CuI/SiO2催化剂中提取碘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装置甲加稀H2SO4及H2O2氧化并用CCl4浸取B.用装置乙过滤分离出浸取液C.用装置丙分离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D.用装置丁分离萃取液中单质碘和四氯化碳解析A项,是酸性条件下用H2O2氧化I获得I2(2CuI2H2O22H2SO4=2CuSO4I24H2O),用CCl4浸取I2,可行;B项,过滤掉没有反应的SiO2等固体杂质;C项,利用分液装置分离出I2的CCl4溶液;D项,利用蒸馏装置分离I2和CCl4,温度计水银球应放在支管口附近,不可行。答案D2.下列装置适用
2、于实验室制氨气并验证氨气的某化学性质,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装置甲制取氨气B.用装置乙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C.用装置丙验证氨气具有还原性D.用装置丁吸收尾气解析A项,NH3的溶解度较大,不加热,NH3不会从溶液中出来,错误;B项,NH3显碱性,会被浓H2SO4吸收,故不可用浓H2SO4作干燥剂,错误;C项,发生的反应为3CuO2NH33CuN23H2O,反应中NH3作还原剂,正确;D项,NH3通入溶液中,首先接触的是水,故会发生倒吸,错误。答案C3.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夹持装置未画出)()A.用装置甲检验溶液中是否有KB.用装置乙制取并收集少量NH3C.用装
3、置丙进行喷泉实验D.用装置丁加热熔融NaOH固体解析A项,检验K需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错误;C项,Cl2在饱和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小,无法形成明显负压,无法形成喷泉,错误;D项,瓷坩埚的主要成分是SiO2,加热时与NaOH固体反应:2NaOHSiO2=Na2SiO3H2O,错误。答案B4.安全是顺利进行实验及避免伤害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不是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的是()A.操作:使用稍浸入液面下的倒扣漏斗检验氢气的纯度B.操作:使用CCl4萃取溴水中的溴时,振荡后需打开活塞使分液漏斗内气体放出C.操作:吸收氨气或氯化氢气体并防止倒吸D.操作: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检查
4、容量瓶是否漏水 解析A项,该装置可以防止点燃不纯氢气时发生爆炸,该操作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B项,打开活塞使分液漏斗内气体放出以防止分液漏斗内压强过大引起危险,该操作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C项,水层在下层不能防止倒吸,应该使用四氯化碳和水,该操作不正确;D项,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操作正确,但这不是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的。本题选D。答案D5.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图1所示装置可制备氢氧化亚铁B.图2所示装置可电解食盐水制氯气和氢气C.图3所示装置可验证氨气极易溶于水D.图4所示装置与操作可除去苯中的苯酚解析滴管伸入液面下能防止氧气氧化生成的Fe(OH)2,选项A正确;阳极铜
5、放电,得不到氯气,选项B错误;气球膨胀能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选项C正确;苯酚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可溶性的苯酚钠,再用分液方法收集苯,选项D正确。答案B6.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选项实验试剂实验结论Aa.稀硫酸b.碳酸氢钠c.硅酸钠溶液酸性:硫酸碳酸硅酸Ba.稀盐酸b.二氧化锰c.溴化钠溶液氧化性:MnO2Cl2Br2Cd.小苏打e.苏打f.石灰水热稳定性:苏打小苏打Dd.氯化钠e.氯化铵f.硝酸银溶液沸点:氯化钠氯化铵解析稀硫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CO2通入Na2SiO3中生成H2SiO3沉淀,A正确;浓盐酸与MnO2制氯气需要加热,用稀盐酸及不加热时不
6、反应,B错误;小苏打直接加热分解,不能说明热稳定性:苏打小苏打,应该d处放苏打,e处放小苏打,C错误;NH4Cl受热分解,不能比较沸点高低,D错误。答案A7.下列操作或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解析A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定容时应平视刻度线,错误;B项,Cl2和HCl都能与NaHCO3饱和溶液反应生成CO2,除去氯气中的HCl气体应通过饱和的食盐水,错误;C项,食盐水呈中性,铁钉发生吸氧腐蚀,左侧试管中的压强减小,导致右侧导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正确;D项,电石与饱和食盐水反应生成的乙炔气体中含有的少量硫化氢等还原性气体,也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错误。答案C8.下列装置或操作不能
7、达到实验目的的是()解析依据图中的操作,通入氯气,氯气先把I氧化成I2,然后再把Fe2氧化成Fe3,说明还原性:IFe2,则氧化性:Fe3I2,而整个反应中Cl2作氧化剂,其氧化性最强,可以比较Cl2、Fe3、I2的氧化性,故A项能达到实验目的;左边试管中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和氢气,该试管中右侧导管应伸入溶液中,否则硫酸亚铁溶液无法压入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则无法制取Fe(OH)2,故B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根据红墨水液面的变化可证明铁生锈时空气参与反应,故C项能达到实验目的;根据橡胶管两侧液面高度可判断装置的气密性,故D项能达到实验目的。答案B9.下列装置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8、)A.实验:制取并收集氢气B.实验:验证葡萄糖的还原性C.实验:实验室制氨气并收集干燥的氨气D.实验:检查碱式滴定管是否漏液解析实验制取并收集氢气,不能用单孔橡胶塞,否则不能排出原来的空气且易发生安全事故,A错误;实验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验证葡萄糖的还原性时,需要加热,且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B错误;实验中氨气的制取装置、干燥装置和干燥试剂、向下排气法收集氨气以及尾气的防倒吸装置都正确、合理,C正确;实验是排出碱式滴定管尖嘴处的空气,而不是检查碱式滴定管是否漏液。检查碱式滴定管是否漏液的正确方法是:向滴定管中注入少量水,把滴定管直立,观察下端是否有水漏出,D错误。答案C10.关于下列各实验装
9、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装置可用于验证Na与H2O反应是否放热B.装置可用于干燥、收集NH3,并吸收多余的NH3C.装置可用于制备并收集少量NO2D.装置可制得金属锰解析若忽略NH3的性质会错选B项。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果钠和水反应放热,导致大试管中气体压强增大,则红墨水左端下降、右端上升,故A项正确。NH3属于碱性气体,可以用碱性干燥剂碱石灰干燥;常温下NH3和空气不反应,且密度小于空气,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NH3;NH3有刺激性气味,不能直接排入空气中,NH3极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倒置漏斗防止倒吸,故B项正确。3NO2H2O=2HNO3NO,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NO2,NO2
10、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NO2,故C项错误;该反应为铝热反应,铝具有强还原性,高温下,能将部分金属氧化物还原为金属单质,故D项正确。答案C11.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装置甲验证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强氧化性B.用装置乙验证浓硝酸的强氧化性C.用装置丙制备SO2气体D.用装置丁验证镁片与稀盐酸反应放热解析A项,苹果块变瘪,变干,体现浓硫酸的吸水性,错误;B项,炭与浓硝酸反应需要加热,错误;C项,因Na2SO3易溶于水,无法做到随关随停,错误;D项,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镁与稀盐酸反应放热,饱和石灰水中有浑浊出现,正确。答案D12.下列实验的
11、试剂、装置选用不合理的是()选项实验目的试剂装置A除去Cl2中少量的HCl、H2O试剂a为饱和氯化钠溶液甲B除去NH3中少量H2O试剂b为无水氯化钙乙C除去H2中少量的CO2、H2O试剂b为碱石灰乙D除去N2中少量的O2足量的铜网丙解析A选项正确,甲装置中饱和氯化钠溶液可除去HCl,浓硫酸可除去H2O;B选项错误,干燥管中的无水氯化钙在除去水的同时也会吸收NH3生成络合物;C选项正确,干燥管中碱石灰的成分为生石灰与氢氧化钠,可除去CO2和H2O;D选项正确,丙装置中的铜网可除去O2。答案B13.实验室中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装置甲来验证二氧化硫的氧化性B.用装置乙
12、收集少量的H2、NH3、NO等气体C.用装置丙分离乙酸和乙酸乙酯的混合物D.用装置丁制取少量的氯气解析A项,SO2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因为其有还原性,错误;B项,NO不能用空气法收集:2NOO2=2NO2,错误;C项,蒸馏装置中温度计应在支管口附近,错误;D项,分液漏斗中盛放浓氨水,烧瓶中盛放NaOH或CaO,正确。答案D14.下列实验方法或装置正确的是()A.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乙烯B.用图2所示方法验证HCl气体易溶于水C.用图3所示方法探究固体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用图4所示方法检验溴乙烷与NaOH醇溶液共热产生乙烯解析A项,实验室利用浓硫酸和乙醇在170 条件下制乙烯,温度计应测的是反应液的温度,温度计下端应伸入到液面下;C项,两份盐酸浓度不同,无法比较是浓度的影响还是固体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项,反应物中的乙醇易挥发,乙醇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无法证明产生乙烯,需加一个盛有水的洗气瓶,吸收乙醇。答案B15.(2016扬州高三5月第四次模拟)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装置A记录滴定终点读数为12.20 mLB.装置B可用于提取I2的CCl4溶液中的I2C.装置C可用于探究温度对2NO2N2O4平衡体系的影响D.装置D可用于比较HCl、H2CO3和H2SiO3的酸性强弱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