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C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间夏朝到春秋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办法依靠血缘关系世袭察举、征召依据门第等级依据儒学经义和才识,通过
2、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选官特点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体现,官员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从考察的对象、内容、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了封闭性的特点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士族世袭政治特权,民意无从体现择优录取,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KS5UKS5U同点KS5UKS5U盛行时间KS5UKS5
3、U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KS5UKS5U确立于元,推行至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长官的权力可世袭。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由皇帝与中央任免。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积极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认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主要反映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这是历史的进步;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
4、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收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信息:“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司马迁强调的是“节俭”,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西汉败亡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C项“一致”说法是错误;汉赋的特点是词藻华丽、文辞铺张的,故D项“注意克服”说法错误。考点:古代科技文学艺术古代文学汉赋4钱穆在秦汉史中说:“要
5、之汉初政局,大体因袭秦旧,未能多所改革。此由汉廷君臣,多起草野,于贵族生活,初无染习,遂亦不识朝廷政治体制。又未经文学诗书之陶冶,设施无所主张,而遽握政权,急切间惟有一仍秦旧,粗定规模。”钱穆认为汉承秦制的主要原因是( )A秦朝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B汉初统治者出身平民C受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D社会平民的要求【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汉承秦制5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
6、”,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内阁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可知明代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的作用,所以D符合题意。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排除A;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皇帝不必借助内阁牵制大臣,排除B;明代内阁与近代内阁有本质的不同,排除C。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名师点睛】明代内阁与宰
7、相制度的区别宰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6唐初诏令,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其目的是( )A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B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C打压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D恢复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名师点睛】本题主要以材料解读的形式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古代中
8、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3)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4)经营方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7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貲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用人方面的局限,汉武帝( )A实行察举制B颁布推恩令C设刺史监察D建“内外朝”制度【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选官制度【名师点睛】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由以门第、族望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
9、标准。(2)由地方评议的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公开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3)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4)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的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8春秋时期的周襄王说“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材料中所说的是周朝( )A王室力量雄厚B四方诸侯雄起C实现天下一统D王权依托神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
10、服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可知,周襄王认为周天子拥有天下,各地都来臣服,分封各地诸侯,使他们有自己的地盘,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诸侯雄起的问题,故B项错误;到秦朝始皇时才实现天下一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王权依托神权,该选项是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9北宋统治者实行更戍法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禁军B强干弱枝C防止地方专权D防止武将专权【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更戍法10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纵容土
11、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C大力抑制土地兼并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中“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的信息可以看出,北宋统治者认为土地兼并可以便于筹集军费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相关信息佐证,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制度11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少数民族( )A内迁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农业化的过程D封建化的过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
12、能力。所谓“汉化”,是指少数民族逐渐在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等方面趋同于汉文化传统,并最终融合于汉民族的过程。少数民族的汉化通常是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体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农业化”,体现在社会形态上就是“封建化”,题干限定条件“从社会发展角度讲”,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是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而汉族的社会发展状况是封建社会,故D项正确。D包括BC,A是行动不是实质。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名师点睛】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的有效
13、控制。(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3)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出现。12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D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答案】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变法者命运【名师点睛】对商鞅变法的认识(1)改革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
14、部分,完善当前的制度,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2)成功的改革首先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及其政治代表的发展需要,并且促进了思想解放;(3)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可能遭受挫折,甚至中途夭折。(4)改革者有敢于创新、远见卓识、大无谓的精神;我们应坚信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1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深刻根源一般就是经济根源,要从经济方面找,选项中只有B符合要求;ACD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
15、开展变法运动的原因,是具体原因,不是根本的经济根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各国变法根源14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井田制的确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百家争鸣频繁的争霸战争ABCD【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确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5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A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C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D宗法
16、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可知春秋以后随着奴隶制的瓦解,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氏以别贵贱的作用逐渐丧失,所以氏与姓已难分辨。所以A正确。B民族地域界限还存在,没被完全打破;C平等意识在当时错误;D宗法观念至今仍存在,没消亡。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姓氏的演变【名师点睛】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它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权力分配制度。宗法制的特点: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要注意准确理解嫡长子继承制的概念:一是“嫡”,二是“长子”;是否是“嫡”是由
17、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嫡”子中的“长子”为大宗。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宗祠;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至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它的影子。16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三国时成立中书省,其监或令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原则,直到宋代始终贯彻。三省制的这一历程表明( )A中央政府职权不断削弱B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C封建朝
18、廷争权夺利现象突出D“分权与制衡”是历朝行政原则【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比较美国三权分立与三省六部制的异同: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17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
19、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1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A小农经济封建制度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铁器使用个体生产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指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或慢或快也要发生变革。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成为
20、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为小农经济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小农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建统治者又采取措施保护小农经济,以巩固封建统治。A项符合题意。B选项没有经济基础;C选项本末倒置;D选项没有上层建筑。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的局限性:(1)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3)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1、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特别是封建王朝政策的影响。1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俸禄制度20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 )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
22、象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列举了很多节日,春节、中秋、清明三大节日的共同点是突出了家人亲情的宗法血缘理念,所以答案选A;B选项对其传播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C选项是表层影响;D选项不是根本原因。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地实现西周王权的平稳过渡,而且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法制并未同分封制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直至今天像寻根认祖、续家谱、祭祖、家族观念、祠堂、父辈称呼等依旧存在,这正是宗法制顽强生命力的表现。宗法制曾长期维系封建统
23、治秩序,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统一与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统与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二、非选择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21人口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1)材料中的观点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奉为准则,试分析其受推崇的原因。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向外移民逐渐成为一种日常事务,向北美和澳大利亚的移民,18711880年为157万人,18811890年为238.8万人当一个民族占据了世界上极为广阔的空间时,对于缓解其母国的社会矛盾(尤其是给那些在当地社会没有发展希望的人一个退出机制),使其政治改革能心平气和地
24、进行,显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因素。陈晓律1500年以来的英国与世界(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人口流动有什么样的影响?材料三 19371945年大量企业家、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随企业大量迁往西南,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就超过2万人。高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九以上、中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五以上西迁中国人牢不可破的地方观念被打破,新风俗、新习惯不断涌入。忻平灾难与转折:1937(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答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25、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2【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著”。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
26、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答案】【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据材料一“皇帝鼓励官员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因。(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
27、始流传。元代出现了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深入人心”,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包拯【名师点睛】材料解析题解题的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找到有效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关键词。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涵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北京,天津,甘肃,内蒙,新疆,陕西,山东,河北)八地区试卷投稿QQ 235539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