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二轮复习冲刺练习:论述文本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1650 上传时间:2025-11-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二轮复习冲刺练习:论述文本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二轮复习冲刺练习:论述文本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二轮复习冲刺练习:论述文本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二轮复习冲刺练习:论述文本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二轮复习冲刺练习:论述文本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述文本阅读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一考场选择题的选择技巧练前提示考场上,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从内容、结构、语法、逻辑、论证等角度的精准比对。如果再懂点下面的小技巧,会让你选得既快又准。1逆向选择法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或是“一对三错”,或是“一错三对”。如果题干明确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错误,考生若无把握确认哪一个错误时,可以把有把握认定的正确选项一一挑出来,剩下最后一个没有把握的选项,即为错误选项。同理,如果题干明确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正确,考生又无把握确认哪一个正确时,不妨把自己认定的错误选项一一排除,剩下的最后一项即为正确选项。因此,学会逆向思维,运用逆向

2、选择法解答此类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简言之,选不出错误选项,你就先选正确选项;选不出正确选项,你就先选错误选项。2切片比对法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不少选项信息跨度大,综合性强,表述语句比较长,有的含有好几个分号、句号,至少是三个逗号,并且选项信息分散在多个段落或一个段落的不同位置。信息点多而且面广,使考生一眼不能穷尽,大有“乱花迷人眼”之感,对于这样的选项,可以运用“切片比对法”来解答。即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段,逐一与分散在原文各个段落的对应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段,看相关片段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3逻辑推理法论述类文本具有论证灵活、行文自由、主观性强的特点,命题

3、人也就常常会设立一些似是而非或者违背常理的选项,为此,我们可以尝试运用“逻辑推理法”初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特别是在遇到判断句、条件关系句、因果关系句、递进关系句、假设关系句、绝对化表述句时,运用“逻辑推理法”判断正误,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大大提高答题效率。对有些选项往往可以通过一般的逻辑推理即可确定其正误,而不需要对照原文作细致的比对。4论证分析法(见后面精准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有别于流行的以精英文化为大传统而以民间文化为小传统的文化传统划分,从中国文化自身特点出发,又有作为“道”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和作为“术”的中国文化的小传统这一新的划分。如果说前者是指

4、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儒释道的文化体系的话,那么,后者则为诸如中医、武术、气功、养生、堪舆乃至烹饪等的技术体系。也正是从这一新的划分出发,才使中国文化大小传统之间以“辩证的滑转”取代了各执一端,并最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大小文化传统之观念。一旦我们将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对应于中国古代的“道”与“术”,二者的分别就彰明较著。若加以概括,这种分别体现为以下三点。其一,形上与形下之别。“形而上者谓之道”,这一出自周易的“道”的经典定义不仅颠扑不破,而且在中国的儒释道那里同样成立。在儒家,“道”是作为“善端”的隐而未彰的属性;在佛家,“道”表现为心经一言以蔽之的“照见五蕴皆空”;在道家,“道”是老子所谓的“惚兮

5、恍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的状乎无形影。与这种“道”的形上性不同,“术”指向形下性。中国医术离不开医诊的“望闻问切”,中国武术离不开形体动作的一招一式,中国气功则离不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人体“器官”之“器”。其二,心灵与身体之别。但凡中国文化的“道”都与心灵相关,从庄子的“心斋”到孟子的“尽心”,从佛教的“以心法起灭天地”到阳明心学的“致良知”,无一不是其显例。自是之故,才有了现代新儒家所谓“内在超越”论的推出。相形之下,中国文化的“术”则大异其趣,它是地地道道的“身体的技术”。中医是我们身体的治疗术,武术是我们身体的攻防术,气功是我们身体的养生术,而烹饪与我们身体的关系更是不言而喻

6、。其三,本体与工夫之别。所谓本体是指“心识”上世界“是什么”的真理,所谓工夫则为我们身行上“如何作”的技能。“道者,虚无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技也”,在中国文化里,“道”与本体相连,“术”则为工夫所系。用佛学的术语来表述,如果说“道”是中国文化的“慧学”,那么“术”则属中国文化的“定学”。故“道”与本体相连,“道”就是易的“太极”、老子的“大一”、孔子的“仁义”、佛学的“真如”、朱子的“天理”、禅宗的“自性”这些“究极义”;“术”为工夫所系,“术”就是中医的如何“辨证施治”、武术的如何“以柔克刚”、气功的如何“调息、调身、调心”这些“下手处”。(节选自 2019年1月28日 光明日报之中国文

7、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关系的哲学辨析,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精英文化为大传统,以民间文化为小传统,这是有关文化传统的大小划分的传统划分方法。B周易中关于“道”的颠扑不破的经典定义“形而上者谓之道”,在中国的儒家学说里同样成立。C“道”在中国文化中都与心灵相关。气功是养生术,对我们的心灵中“道”的修养有巨大作用。D“道”在中国文化里是与本体相连的。本体,就是一种真理,是指“心识”上世界“是什么”。答案C 解析“气功是养生术,对我们的心灵中道的修养有巨大作用”无中生有,由原文第四段的论述可知,气功属于“术”而不属于“道”。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8、是()A文章从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的划分方法出发,论述了作为“道”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和作为“术”的中国文化的小传统的区别。B文章指出理解“道”与“术”的区别可从三个角度入手,并将三个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此彰显其各自的特点。C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道”与“术”时都采用了引证法和对比法,以此突出“道”和“术”在不同角度的区别。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语言质朴,逻辑严密。答案B解析“并将三个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此彰显其各自的特点”说法错误,文章并未将三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自然也无从彰显其各自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以

9、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儒释道”的文化体系中,其中的“道”是指作为“善端”的隐而未彰的属性。B“道”与“术”的划分使中国文化大小传统之间得以“辩证的滑转”,从而为中医的身心同治找到了理论根据。C中国医术的“望闻问切”,中国武术的一招一式,因为与形上性的“道”大异其趣,所以都指向了形下性。D因为“道”是中国文化的“慧学”,“道”是“致良知”,所以现代新儒家推出了“内在超越”论。答案B解析A项混淆概念。“儒释道文化体系”的“道”是指道家学说,“作为善端的隐而未彰的属性的道”是指儒家的形而上者。C项强加因果。应将“因为与形上性的道大异其趣,所以都指向了形下性”改为“虽然与形上性的道大异其趣,但是都指向了形

10、下性”。D项推论不当。现代新儒家能推出“内在超越”论,是因为“中国文化的道都与心灵相关”。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在讨论文学观念时提出过“天文”“人文”之分,并主张从“观乎天文”和“观乎人文”的联系中去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的要义和精髓,这是符合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实际的。他们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也得到了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支持。无论是占卜还是祭祀,殷商时期留传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无不说明,它们都是为统治者所垄断的一种进行天地人神沟通的文化,亦即“通天”的文化。这种以“通天”为核心的“天文”之学有着漫长的积累过程,体现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

11、发端于“观乎天文”,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统治者们认识到“天不可信”,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周初统治者们已经不再将国家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天命,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才是造成结果的原因。他们已经开始用“集体行为史观”代替“集体神权史观”。为了让周之子孙世世代代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即今所见诗经中的部分雅颂,来强化史鉴意识。周人的“民鉴”制度主要有“献诗听政

12、”。这一制度不仅促使统治者关心国计民生,注意民意民情,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例如诗、曲、书、箴、赋、诵、传语等等,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诗经的小雅尤其是国风正是这一制度衍生的产品。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西周末春秋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春秋中叶,士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批评天命观和天道观的基础上出现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的价值观,将“集体行为史观”改换成了“个体行为观”,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现实行为上来。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学不再只是维护氏族团结的纽带,或是礼乐教化的附庸,而且是一项个人的独立

13、实践活动,也是一条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到了春秋后期,士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凸显,“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他们抗衡“世卿世禄”的法宝,传统礼乐思想被弱化。以“诗”为代表的文学俨然成为具有全方位社会功能的价值实体,成为士人们借以安身立命的重要场域,于是,一个真正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从此拉开了序幕。(摘编自王齐洲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文”之学的核心就是“通天”,占卜和祭祀则是天地人神沟通的重要方式。B周朝统治者在对国家兴亡的原因认识上,相较于殷商时期,有其历史进步性。C当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时,文学观念也就开始

14、发生变化。D从“天文”至“人文”,文学观念的变化体现的是人的个体价值的不断凸显。答案C解析C项表述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段内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在西周初年,“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而后在春秋时期,“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综合上述信息,文学观念在西周初年就开始发生变化。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天文”“人文”两个文学观念的发展以及变化过程。B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分析论述,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了反思。C文章在论述相关文学观念时,特别注意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D文章在论述时援引史例,表述清晰、

15、逻辑性强,体现了学术性论文的科学性。答案B解析B项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内容,文章并没有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反思,文章的重点是客观论述“天文”“人文”两个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过程。(即使文中涉及“中国古代文明”,也是站在“文学观念”的角度看“文学观念”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意义。)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印证了“天文”之学的存在。B史鉴意识和“民鉴”制度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一批作品应运而生。C殷商时期和西周初年,文学的社会功用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服务于国家统治。D春秋后期,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随着“诗”的产生才开始

16、发展起来。答案C解析A项“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错,根据原文第一段内容,对上古“天文”之学进行描述的并非是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而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B项“史鉴意识和民鉴制度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一批作品应运而生”错,根据原文第二段内容,“例如诗、曲、书、箴、赋、诵、传语等等,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应是“民鉴”制度,而史鉴意识从原文看,是“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是否起到了丰富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作用,文中无法判断。D项“春秋后期,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随着诗的产生才开始发展起来”错,根据原文第二段内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在“诗”这种文学形式产生前已存在并发展,例如周公就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同时,“诗”这种文学形式并非春秋后期才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