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随想 读书如交友、搞对象,一旦确认,终生不渝。读书的路和生命一样漫长,学步、弯路、摸着石头过河,有个过程,不会笔直。 我生在穷乡僻壤,小学五年级以前,除了课本没有见到过任何书刊报纸。家里穷,连课本都是借的。偶然一个机会,在同学家里看到一本小五义,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发而不可收。从那时起看书成为了我重要的课外活动,我像海绵一样从中吸取知识和快乐。 起初是饥不择食,摸着什么看什么,而且速度惊人。小学后两年,看了上百部农村流行的武侠小说,初中三年看了上百部中国古今长篇小说,高中三年看了上百部外国小说。从图书馆借的,每星期一两部,寒暑假二三十部。基本上是好奇,囫囵吞枣,穿肠而过,没有吸收
2、到什么营养,只是混个脸熟。 进大学,受顾随、黄绮、詹瑛、雷石榆等名师指点,逐渐懂得了一些读书方法,明白了读书贵精,不在博而在品质,在于思考。1958年提倡民歌,我翻阅了古今中外各民族的民歌集数百部,重点精读了诗经、乐府、明清民歌、信天游、爬山调。二年级起转向诗歌,在大量阅读中外诗歌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陶渊明、李白、杨万里、普希金、郭小川。毕业后三年,通读中外剧本,重点研究元曲、莎士比亚、莫里哀、曹禺。对经典作家,由眼熟到口熟(记、背)、心熟(思考、比较),渐渐明白了读书的出入法。入就是对书亲切、迫切,深入进去。出就是继承发展,学以致用,用在写作实践上,比如陶渊明的自然,杨万里的“活法”,赵树理的
3、幽默,郭小川的比喻。写出了早期的代表作,诗歌水火、歇工,剧本轰鸡等,二十六岁进入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行列。 搞创作与搞学问不同,读书的博与杂也有好处,可以打开眼界,宏观把握,纵横比较。开卷有益,书到用时方恨少,说不定哪块云彩有雨。一个人的营养,只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不够,还需要粗纤维、矿物质、微量元素。我写百姓旧事,人间百态,乡间百工,各种人和事,就需要杂家的知识量,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得益于一生的广泛阅读。青少年时期,看过大量戏曲,后来看到京剧剧目初探,其中1383个剧目,我看过1100多个,这是一种资源,看戏是看书的补充,剧本是从大量历史、文学名著中精选出来的,它把小说立体化、色彩化、形
4、象化了。唱词和对话,更是一种再创造。不仅正史、文学名著产生剧本,聪明的作者还可以从古代笔记、随笔中寻找知识,最近我大量阅读,发现石家庄丝弦的空印盒、越剧的唐伯虎点秋香,就出自太平广记,原文只有两三百字。北岳恒山,属山西还是属河北,争论不下。读梦溪笔谈,轻而易举地发现,宋朝的科学家沈括,当年就写了文章,指明北岳恒山在曲阳县。 读书明理,用前人的辛苦体验,启发心智,改善自己,营养自己,何乐而不为?多半生,我把大部分工资、稿费用于购书,服装粗疏而腹内充实。遗憾的是,买的多,看的少,没看过的书对自己来说就没实现价值。常常觉得对不起,时时听到它们的埋怨。以我的藏书,再多长十双眼,今生怕也看不完了,不能枉
5、费了它们。需要及时转移出去,让它们物尽其用,于是,就捐给了三所中学,其中母校隆尧一中就有六万册。感谢母校,在我最需要读书时,慷慨给予,满足了我成长的需求。同时也惋惜,当今的中学生谁还能尽情地读书,应试教育剥夺了一代又一代学生读书的权利,让他们营养不良,高分低能,被阉割了想象力、创造力。 大概还有六干册书留在身边,它们都是我熟悉和比较熟悉的朋友。它们一排排站在那里,有着不同的面孔服装,个个都有着跳动的灵魂。它们一天天沉默不语,等待着接见、握手、交谈,说出惊人之语,唱出美妙的歌。我原来的初衷是,请到身边,认住门牌号码,需要时,随叫随到。现在看来,怠慢了,难免厚此薄彼,难免疏漏,多有不恭。当年请它们
6、来,不是让它们闲置起来,束之高阁,更不应该是装潢门面,给别人看的。书之于我,对起对不起,距离远近,感情亲疏,相交深浅,只有自己知道,只有内疚和遗憾,只有谢罪。它们都是高人大家,等待接见、握手的不应该是它们,恰恰是我自己。 再谈诗与散文 少年开始,写了30年诗,过了40岁才不为诗所惑,转向散文,难免有“反串”之嫌。学花旦的演小生,扮出来的那个张生,举手投足还带一些红娘的动作。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才完成了角色的转换。 要说我学诗,还真算够得上“科班”,上中文系听过词曲大家顾随、黄绮的课,习作时有大诗人臧克家、田间、郭小川手把手地教,如鱼得水,快乐的学着写着。忽然一天,发现诗歌舞台变了,导演、乐队甚至
7、观众都换了一茬人。在眼花缭乱的新诗潮面前我似乎成了旧人,何必一棵树上吊死。王国维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实际上是指体裁形式。诗坛西风劲吹,脱离了传统,没了管教,为所欲为,新诗发展的道路迷茫了。 同时我也悟到,搞艺术不能是程咬金,只会一把板斧,应该十八般武艺都练练,看看哪种更适合自己。小米熬粥,白面包饺子,荞麦面压饸铬,因材赋形,量体裁衣。诗歌短小精萃,只能容纳典型的情感,而散文可以包容情节和细节。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压进绝句、律诗里,搞不好会失去生活的光彩,变成类型化的感情,不知不觉地钻进古人套子里,失去自我。因为唐诗宋词几乎把人间诗意写尽,警句囊括,无法超越。即使自鸣得意,也不被大家认同。因
8、为好诗是一次性的,不允许重复。当然,诗人写起散文也会发挥一些优长,譬如意境和风格,诗意是一切艺术形式的高标准。诗讲风格,二十四品。而写散文的人不大讲风格,个人一面。从诗人到散文家的角色转变中,我进行了一些摸索。 关于生活。诗歌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想象力至关重要。而散文写人生经历,亲历性、在场性是不可缺少的。散文作家的艺术触角应该伸向大自然和世态人情,深入生活,提炼生活。只有扎实的生活,文章才会有生活气息和生命力量。生活的海洋十分广阔,作家不可能全知全能,聪明的人总是为自己选择独特的领域,寻找属于自己的敏感区,在这块土地上经营劳作,使自己的庄稼具有特色,使自己的产品成为土特产,才能拥有市场。开掘生
9、活就要获取情节和细节,把典型的生活情节和闪亮的吉光片羽,铸成永久的记忆,在一定意义上,细节决定文章的面貌,呈现文学的底蕴。 关于情感。散文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学形式,通常用第一人称。文章中的我应该是真实身分,真实经历。切忌虚构,无中生有,假人假事。散文是情感的艺术,真情实感是散文的生命。真实是散文作家起码的创作态度。如果树干是假的,树枝不可能鲜活,一切都会是矫揉造作,经不起推敲。有的作者缺乏生活,“扬长避短”,玩弄抒情。物小情大,树干细小,枝繁叶茂。结果情无依托,变成了虚情假意。自作聪明,却瞒不过读者的眼睛。散文作者应该有平等的视角,平静的心态,平实的语言,不温不火,娓娓道来,入情入理。诗歌则不
10、同,诗人常以智者姿态出现,指手画脚,耸人听闻,语不惊人死不休。散文作者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体察细微,感情细腻。 关于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第一要素,思想和感情的外衣。孙犁说,作家要像追求真理一样追求语言的美。但是语言的美不只是华丽,自然简朴更是散文的美质。听顾随老师在课堂上讲过,语言的华丽与感情的真实往往是矛盾的,词藻的华丽会削弱感情的真,造成隔的感觉。而朴素会缩短作品与生活的距离。这句话影响了我几十年。当然这只限于写亲情友情乡情一类的散文。写山水风光,语言还是要漂亮的,像绘画一样“因物赋形”,“随类附彩”,色彩就是一种思想。郭小川在给我的一封五千字的信中说,诗歌是音乐性最强的语言艺术。如果把诗
11、歌的音韵之美带进散文,使抒情的语言抑扬顿挫,音调和谐,快慢相间,节奏显明,合辙押韵,声韵琅琅,回环婉曲,富于旋律,能使文章更加幽美动人,甚至会像诗歌一样便于朗诵,便于流传。 在我国,散文是文学的正宗,河北是散文的重镇,郦道元是山水游记的鼻祖,孙犁是现代美文的领袖。但是近代以来,小说、戏剧、诗歌成为文学的中心,散文被边缘化,专业的散文作家几乎为零。进入新时期,散文逐渐热起来,我省不仅有了专发散文的期刊,各级报刊也扩大了散文版面,省、市级都涌现了一批散文的专业作家。他们生逢其时,全心全意的专攻散文,成绩十分喜人。他们不必像我一样角色转化了。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散文是文化含量高的一种文体,散文作家应该是一名杂家,过早的专业化未必是一件好事。比如当前的医院,分工过专过细,诊断准确的往往是那些全科医生,整体把握,辨证施治,还是古人那句话“汝欲要学诗,功夫在诗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