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年高一历史:1.3《商朝与青铜文化》教案(华师大版高一下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343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一历史:1.3《商朝与青铜文化》教案(华师大版高一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1年高一历史:1.3《商朝与青铜文化》教案(华师大版高一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1年高一历史:1.3《商朝与青铜文化》教案(华师大版高一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1年高一历史:1.3《商朝与青铜文化》教案(华师大版高一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1年高一历史:1.3《商朝与青铜文化》教案(华师大版高一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1年高一历史:1.3《商朝与青铜文化》教案(华师大版高一下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1年高一历史:1.3《商朝与青铜文化》教案(华师大版高一下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1年高一历史:1.3《商朝与青铜文化》教案(华师大版高一下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教学目标1、知道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是“信史”的开始;知道商的兴起和灭亡、内外服制度、青铜制造业、甲骨文。理解青铜文化以及从中可以透视出的商朝的社会信息;理解商朝在多元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2、初步尝试从文字资料中提取信息得出结论;初步尝试从文物(青铜器)中获取历史信息3、认识商朝所创造的文明领先世界,尤其是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是华夏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感受先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认识历史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史学家们用“二重证据法”或“多重印证”饯行着历史学“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思想和方法。感受先贤们治

2、史的精神。重点与难点重点:商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成就难点:由甲骨文及青铜器物分析透视商朝的青铜文化及及社会发展状况。说明:1、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是信史的开端。商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了解商朝在物质、精神、制度等文明领域内的主要成就有助于学生对商朝有更直观更深切的把握,故为本课重点。也希望借此让学生感受先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目标2、商朝青铜器的功能已远远超过了其日常使用范围,必须结合文字(甲骨文、文献)、考古材料分析,才能让学生领会青铜文化的深层含义并从青铜器物中透视商朝社会的其它信息。同时,甲骨文的意义也远远

3、不止文明载体这个方面,透过它,也可以窥探到商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外,在方法论方面,借用考古资料印证文献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把透过甲骨文和青铜器透视商朝社会发展状况作为本课的难点。也希望借此让学生比较感性的认识历史学家治学的方法和态度,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另一个目标。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目前,史学界对于夏朝的存在仍然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哪里?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的学习内容,找到答案:一方认为,夏朝只存在于文献之中,目前尚无足够的、尤其是考古的证据证明夏朝的存在;另一方认为,既然二里头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

4、基本吻合,那么,可以将二者等同起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就目前的历史研究来看,夏朝的历史还需要更充分的证据,用二里头文化来复原夏朝历史仍带有推论性质,但夏之后的商朝历史,则是有据可查的信史。借机引入新课。2、讲授商朝的国家体制(明线:文献中的商)(1)讲授内外服制度教师简介历史学家对商朝的研究最初主要依赖于文献,通过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商朝的建立和政治体制:内外服制度。出示两组文献材料,借助材料介绍内外服制度。2、讲授商朝的国家体制(明线:文献中的商)(1)讲授内外服制教师简介历史学家对商朝的研究最初主要依赖于文献,通过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商朝的建立和政治体制:内外服制度。出示两组文献材料,教师借助

5、材料介绍内外服制度。(2)引入“多重印证”的概念并示范如何“多重印证”内外服制教师提出疑问:文献中关于商的这些记载是否可信?如何印证?借机提出有关历史研究“多重印证”的思维方式,向学生说明商的历史已经成为信史,并用甲骨文和考古中的证据印证前文所讲的内外服制度。说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有两种回答,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回答加以引导:可能性1:不可信、有疑问。因为只有文献,没有其他证据(考古证据)。然后提出“多重印证”的思路。可能信2:可信。为什么?因为是老师讲的?因为我有文献作依据?(什么文献史记谁写的?写于何时?司马迁,汉朝)光有文献是不是就够了?如果光有后世的文献就够了,那么上节课中关于夏朝的疑问

6、就应该不存在了。所以,光有文献够不够?不够,还需要什么?这里就涉及到我们一直强调的历史研究最基本的一个方法:多重印证(二重证据法)也就是说,一段历史是否有可信度,一定要有多重的印证,尤其是要有实物或者直接的文字记载。有了这些,才有可信度,也才能成为我们所说的“信史”。3、讲授商朝的经济和文化(暗线:考古中的商)(1)借助甲骨文,获取有关商朝的历史信息教师简介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的发掘,借王国维有关的“二重证据法”的感叹强调其史料价值。出示材料3,学生完成探究任务1,即通过对甲骨卜辞的解读可以获取那些历史信息。学生探究任务1问题:从材料3这句甲骨卜辞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有关商朝的历史信息?答案:商

7、人用干支纪年法;商人有较清晰的方位观念;商人关注天象并具备一定的能力;商人可能经常占卜(因为连是否下雨这样的小事都要进行占卜,此处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何迷信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够,不能理解很多现象生产力水平低下);商人重视农业(远古时代,气候对农业影响极大,急切的想知道雨从何方来,可推测对农业很重视)(2)借助甲骨文和青铜器,进一步探究商朝经济发展状况教师再提供两组材料(材料4、材料5),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甲骨文中和青铜器进一步窥探商朝经济(农业)发展的状况。让学生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甲骨文及青铜器对于探究商朝历史的重要性。问题:从这两组材料中我们还可以透视出商朝的经济发展的哪些系信息?答

8、案:商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因为占卜中多次提到农业生产)粮食作物的品种多;产量高;(因为:酒器多酒多侧面反映粮食多,因为酒要靠粮食来酿制农业相对发达,粮食产量高。)(3)总结商朝经济发展状况教师总结商朝农业发展状况,指出农业相对发达,但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石器和木器,并借此转入对青铜制造业(文化)的探究。(4)讲授商朝的青铜文化教师简介商朝的青铜制造业,以司母戊大方鼎为例,让学生领略商朝青铜制造业的发达。出示材料6和材料7,引导学生完成探究任务2从青铜器物中透视商朝历史。最后总结商朝青铜器独特的文化内涵。学生探究任务2问题1:材料6中,作为青铜器代表的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答案:礼器,用于祭祀

9、和典礼,标识器主的身份和地位;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问题2:材料7中的青铜器在题材、造型和纹饰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答案:造型、题材多以猛兽为主、或者轮廓方直;纹饰也多以饕餮等兽面纹为主;都与动物,尤其是猛兽有关。(青铜器上的动物有两种,一种是实际存在的、另一类是想象中具有通灵或神力的动物,商人认为这些动物可以帮助他们沟通祖先和神灵)问题3:这样的造型和纹饰有利于营造怎样的氛围?结合材料6的结论,尝试推测商朝人选取这种造型和纹饰的原因。 答案:威严、神秘、诡异、有威慑力。希望借青铜器沟通祖先和神灵,同时也显示王室的地位(结合介绍商朝人对鬼神、祖先的迷信和崇拜)问题4:根据材料6、7,尝试概括商朝青铜

10、器的文化内涵。答案:沟通天地,支持政治权力4、总结本课的知识体系(文献和考古中的商)教师再次强调“二重证据法”,和学生一起汇总从文献和考古中获取的有关商朝的历史信息,即本课的知识结构。(见板书设计)5、小结商朝,正好处在中国历史由“部族时代”走向“封邦建国”(封建时代)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大大小小的方邦进行着分离聚合的历史运动,商朝,作为其中的核心,以“天下共主”的名义统领着他的方邦联盟进行逐步的兼并和扩张,尽管最终没有逃过被自己下属方国消灭的命运,却加速了中国历史聚合的态势。在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商朝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农业、手工业,尤其是青铜制造业,领先世界,其独有的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

11、足以让每个中华儿女骄傲和自豪。而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也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资料附录材料一: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为帝雍己,殷道衰,诸侯或不至帝太戊.殷复兴,诸侯归之帝盘庚之时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 史记 殷本纪材料二:“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 尚书 酒诰材料三: 癸卯

12、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材料四:丙子卜,其登黍于宗。(合集30306)月一正,曰食麦。(合集24440)己巳卜, ,贞我弗其受穄(ji)年。(合集9946正甲)庚申卜,贞我受粟年,三月。 前3303贞,弗受稻年,二月”。 後上3111丁未卜,大兄受禾。” 佚653材料五: 兽面纹爵 青铜带流觚 青铜觥 父己祖辛尊材料六: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左传宣公三年材料七 : 虎食人卣 虎耳鼎 兽面纹大钺鑶 双耳铜虎 爰方鼎 饕餮纹拓片其它资料:1、古大禹时,天下万国;

13、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战国策2、 司母戊大方鼎板书设计 建立:BC17世纪BC11世纪 汤灭夏建商 内服:王畿之地,共主 政治:内外服制度 松散的方邦联盟 外服:畿外之地,四方商 农业重要,谷物为主 经济 技艺高超,世界领先 青铜业(文化)发达 崩 青铜器被用以沟通天地,支持政治权力 朝 文化 溃较成熟的古文字,记载和传承中华古文明 甲骨文记载商朝社会各个领域,是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灭亡:BC11世纪,亡于周 训练设计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是世界公认的。但是,西方学者一般都认为中华文明从商开始。今天学了商的历史,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为什么?答案:有一定合理性但比较片面。合理性:中华文明只有从商朝开始才成为“信史”,之前的历史都还缺乏直接可靠的证据。片面性:虽然商朝之前的历史还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但考古已经发现了诸多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等。而且,从商朝文明的程度来看,已经达到青铜时代的鼎盛期,文明的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发展到某一个高度,之前必然有一个发展和积淀的过程。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中华文明的起点不是是商,而是商之前的某个历史时期。.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