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192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二十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中国古代历史的重大改革2019全国卷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指导思想、内容、作用)2018全国卷汉武帝年号制改革(内容、意义)2017全国卷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特点、意义)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019全国卷戊戌变法康有为设计的制度局(原因、特点)2018全国卷清末湖南地方治安改革保卫局的创建(原因、不同点)2017全国卷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原因、困难、启示)中国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018全国卷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背景、内容、影响)2017全国卷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工资改革(特点、意义)世界历史上的

2、重大改革2019全国卷日本明治维新(原因、意义)命题分析1不拘泥于课标和考纲要求的知识点,贴近选修1所列考点的同时去教材化,选材具有开放性。2集中在秦汉、隋唐、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初等重大转型期。3政治类和经济文化类考查比重较大,主要涉及主要制度、国家治理、民生等领域。4主要考查改革背景、改革特点、改革作用(意义)。备考建议1从改革、社会转型、临近选修1重大改革视角对重要时期国家重要制度、社会治理、财政税收等进行适当拓展。2把选修1的重大改革以及改革的背景、特点、意义进行归类,利用真题总结常考设问角度的解题思路和答案思考。一 商鞅变法(一)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

3、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1)经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动(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2)政治:阶级结构变动(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瓦解、崩溃。(3)军事:诸侯争霸、割据、混战。(4)思想文化:文化繁荣,“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秦孝公决心通过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3)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二)变法内容措施内容影响以农求富废井田、开阡陌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增强

4、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对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促进作用加强集权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保证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订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思想控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重大损失改革旧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

5、秦国的集权统治(三)变法评价1积极作用。(1)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2)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2)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四)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重要因素)

6、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改革背景1北魏政权的发展。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黄河流域分裂局面。2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宗主督护制激化阶级矛盾;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3统治者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二)改革内容改革阶段措施内容作用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立各种新制度推行均田制与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

7、国家筹集和发放北魏吏治有所好转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推行汉化措施迁都洛阳公元495年正式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统治(三)改革评价1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推动社会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四)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2根本目的:

8、加强鲜卑族的统治。3体现本质: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4历史贡献: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5折射规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顺应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三 王安石变法(一)历史背景1北宋封建统治危机逐步加剧。(1)宋初专制集权的改革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2)“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重了农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3)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2政策调整创造了有利的变法条件。(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二)变法内容项目措施内容作用经济上富

9、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募役(免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抗灾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军事上强兵之法 (改变积弱局面)保甲法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将兵

10、法在各路设“将”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武器的产量、质量提高政治上取士之法 (培养变法人才)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整顿太学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唯才用人重改革、破成规(三)改革评价1历史作用。(1)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2)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历史教训。(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3)改革措施

11、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4)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魅力。(四)正确认识王安石变法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2从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因此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法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很快被废除。4从性质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5从目的看: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四 欧洲宗教改革(一)背景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2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

12、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压制。3思想因素: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4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以兜售“赎罪券”的形式对德意志进行勒索。(二)概况1开始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2主要内容。改革主要内容(主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因信称义”,信仰可以得救;宗教信仰的最高权威是圣经,不是教会;简化宗教仪式、世俗王权高于教权加尔文宗教改革提出“先定论”,主张选民以奋斗精神取得成功亨利八世宗教改革颁布“至尊法案”,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教会召开宗教会议,须经过国王同意;保留基本教义和仪式,封闭修道院(三)性质具有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政治运动的双重性质

13、。(四)作用1政治: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力量;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2经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促进了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为启蒙运动作了思想准备。4文化: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五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背景1内忧。(1)政治: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2)经济: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出现了十二月党人为代表的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2外患。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3改革力量的推动。(1)亚历山大二世坚持推行改

14、革,以此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2)报纸公开讨论,舆论力量化解阻力。(二)改革内容(“二一九法令”)1内容。(1)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2)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高价赎买一块份地。(3)组织: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特点。(1)具有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体现在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2)没有根本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体现在土地仍归地主所有)(3)以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4)影响深远。(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三)改革影响1促进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

15、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推动政治近代化。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参照西方司法制度,使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色彩。3利于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4促进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5推动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变革意识日益强烈。六 日本明治维新(一)历史背景1经济: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2政治:危机与新局(1)1853年“黑船事件”开始,日本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加剧。(2)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的统治。(二)改革内容1政治。(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16、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3)通过公债补偿的形式逐步收回华族与士族的俸禄与禄米。2经济。(1)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2)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3)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4)“殖产兴业”:建立近代企业,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3文化。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仿效欧美国家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大力推进生活习俗西化。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并建立现代化军工企业;进行武士道教育,军队只向天

17、皇负责。5法制。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三)改革特点1改革领域较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2改革方向西方化。推行全面西化的政策,注重更新改造。3改革方式国家化。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4改革内容不彻底。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5改革影响深远。促进日本崛起,影响亚洲发展。(四)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1)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2)使日本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3)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局限性。(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18、,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2)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七 戊戌变法(一)变法背景1甲午战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刻变化。(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激化。(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4)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维新思想的发展为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思想动员。(1)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著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系统阐述变法理论。(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

19、制度。(3)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4)严复: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认为只有变法,才能“自强保种”。(二)变法过程1开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共同领导“公车上书”,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2准备:1897年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8年春,保国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团体相继成立。3高潮百日维新(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内容、意义、作用。项目内容意义作用政治鼓励官民上书言事;改旧制,改订律例;裁冗员;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中央设立

20、矿务、铁路总局和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教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军事建立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3.变法失败。(1)失败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新法。(2)失败原因。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民族资本主义发

21、展很不充分,变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改革没有广泛发动群众。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三)历史意义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具有启蒙性,促进了人民的近代民主意识和民族意识的觉醒。4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一、改革的内涵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使生产关系适

22、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二、改革的要素1改革的背景和原因。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改革的大致背景如下。(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2改革的一般原

23、因包括。(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3)吸收其他民族(国家、地区)的特长。(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3改革的过程。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并且改革是一个逐步渐进、由点到面的过程,改革的过程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4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

24、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5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1)是否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当时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6对改革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和认识。(1)任何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从适应程度看,一般分为整体不适应和局部不适应,前者必须进行革命性的改革,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25、,后者要求改良性的改革,在不触动根本制度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政策进行局部调整。(2)凡是改革,必然触及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必然遇到阻力。(3)改革有成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三、评价改革的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018全国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

26、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明素养本题从汉武帝年号制改革切入,既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与调动运用

27、知识进行说明的能力,又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研题问第(1)问:根据材料答案从材料概括;区别阅读材料时要求比较思维,找出改革前后的对比差异。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年号制改革在教材中没有,主要依托材料;历史意义从当时和后世的积极影响思考。解材料根据“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得出: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 “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得出: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根据“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得出:方便纪年;根据“此后,

28、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得出:长期使用,影响深远;根据“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得出: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根据“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年号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定答案(1)区别: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3分)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3分)(2)意义:方便纪年;(2分)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3分)长期使用,影响深远;(2分)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2分)1(2019全国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

29、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

30、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所学商鞅为法家代表,可知“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由材料“改革仿照周礼”并结合所学周礼是儒家经典得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第(2)问,第一小问“对象”,“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说明“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依据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

31、“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和所学西周的世卿世禄制、秦朝的统一得出“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从材料“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可知“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答案:(1)流派:“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2(2016全国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南北朝时,士族

32、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

33、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可得出: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根据材料“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可得出:扩大入选范围;根据材料“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可得出: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根据材料“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可得出:建立新的门第标准。第(2)问,从当时看,据材料“皇族被列为第一”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加强了皇室地位,维持了政

34、权的稳定;抑制了“山东士族”的影响。从长远看,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答案:(1)内容: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作用: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3(2019全国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

35、、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得出:自身认识的转变,“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见与君

36、主立宪比较,皇权比较大,由此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和减少变法的阻力等。第(2)问,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可得出:它是变法的核心机构,“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知:其是维护皇帝权威的,“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可见:其运行有议院的性质等。答案:(1)原因: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特点: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4(2017全国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

37、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

38、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得出:政出多门,互相推诿;根据材料“粪土载道,秽污山积” “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得出: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根据材料“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可出: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根据所学可知:清末改革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困难”,根据材料一“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官吏闾民,皆称不便”得出:打破了百姓习惯;根据材料一“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

39、瞻”“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可知: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第二小问“启示”,根据材料二,结合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得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答案:(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5(2017全国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

40、回眸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

41、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得出:逐步推行,渐进改革;根据材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

42、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得出:落实按劳分配原则;根据“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得出: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根据材料“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得出: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第(2)问,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得出: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根据“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得出: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根据工资改革的内容和特点,结合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得出,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答案:(1)特

43、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6(2018全国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44、”。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

45、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得出:“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根据材料“1978年11月”“1981年12月”得出:改革开放;结合世界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得出: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得出: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根据材料“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得出: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根据材料“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得出: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根据材料“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得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根据材料“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

46、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得出: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得出: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根据材料“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得出: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答案:(1)背景:“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