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035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十五讲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十五讲 能力与发展: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与史观【热点追踪】史典、史法与史观基本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是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体现,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这几年高考基本都有设计1-2道相关题目考查学生。一般来说这类知识会与具体的历史史实结合起来考查。尤其是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新史学范式时大多突出把几种史学范式结合、比较进行考查,突出历史研究的视角和历史研究方法。【热点整合】一、史典(一)常见的古籍书目分类一般分经、史、子、集、丛五类:1、经部:主要包括经典的儒家著作,如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传)。2、史部:包括纪传、编年、纪

2、事本末等各体裁之史书,典章制度、地理、目録、金石等书亦归于此。3、子部:主要包括思想家的著作与记录思想家言行之书,如老子、墨子等。古代科技、艺术、娱乐、宗教之书亦归于此。4、集部:集部书大都带有汇集、综合性质。个人作品综合集称为别集,诸家作品综合集称为总集。内容主要包括诗文、词曲等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书籍等。5、丛部:主要包括两种以上类别的书籍,其内容至少跨二部,主要有汇编丛书、地方丛书、家集丛书、自著丛书等。(二)主要的史籍体例按照体例分类,中国古代的史籍又可分为:纪传体类、编年体类、纪事本末类、政书类、传记类、地理类等。1、纪传体类:纪传体史书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撰写体例,由西汉的司马迁所开创,

3、分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不同的体例来记载复杂的历史。各个朝代的正史,基本都以这种体例编写。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最基本的史料。2、编年体类:编年体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的著作体裁,是中国最古老的史书的体裁。编年体史书分断代编年体和通史编年体,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有资治通鉴等。3、纪事本末类: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其特点是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方便阅读。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4、政书类:政书,是分门别类记述典章文物制度沿革变迁的专书。在正史中,“志”也是专门介绍着各个朝代的典章制度的。政书是“志”

4、以外的一些专门介绍典章制度的书籍。5、传记类:传记类史书是以人物为主的历史记载。这一类记载到司马迁撰史记的时候已经成熟。传记类史籍大体分为四类:分类专书(按历史人物的不同类型分类编纂)、以朝代为主的传记(按同一朝代编纂)、地方性传记(多按照人物籍贯编纂)和个人专传(编纂的形式有年谱、别传等)。 6、地理类:在古代,地理学包括于历史学之中,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些地理类的书籍分为五类:地图、地志、水道、都会、边疆及外国。二二、史法(一)史料与史料价值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细胞。通常的史料主要有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也有人将史料分为文字史料、非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三类。在历史研究中,不同的史料有不

5、同的研究价值。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的材料,特别是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价值较高;第二手史料是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是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使用需谨慎。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则第二手的居多,口述史料更是需要仔细甄别。(二)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常见的史学研究方法有:1、考据法:对史料的搜集和考据以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历史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历史学的考据方法是古今中外普遍认同的一个基本方法。与考据学方法最为密切的要素是史料。如何进行史料的收集整理、史料的价值

6、判断、史料的研究应用等问题很重要。考据史料的真伪要注意“孤证不立”(不能依据孤证定论)、“无证不信”(没有经过证实的史料不可轻信)等这些原则与技巧在研究中很实用。2、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是指通过对不同时空条件下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异同,发现历史本质,从而探寻历史共同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史学方法。纵向研究是上下古今的研究,横向研究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或地域之间的研究。纵向比较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也就成为比较史学研究的两个方面。3、计量史学法:历史计量法,指的是将数学方法、特别是统计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历史研究的方法。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首先是全面搜集有关史料,然后按一定方法分类,再按不

7、同方式加以整理,最后运用次数分布、图表、概括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ks5uks5uks5uKS5U4、跨学科研究法:随着时代发展,与历史学相关的学科的发展很快,为历史学研究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心理学、民俗学、生物学、文学艺术等多种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这对于想要不断接近历史的真相的研究来说非常必要。ks5uks5uks5u三、史观(一)几种常见的史观所谓“史观”,就是人们看待历史问题的角度。是史学家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的基木框架。几种常见的史观有:1、神学史观:神学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神创造了世界,世界的变化归结为神的作用。在人类早期的历史记载和宗教史学中,这种神学史

8、观是很常见的。2、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又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的重要观点。唯物史观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2)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在于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并影响经济基础;(3)是阶级、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4)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的内部结构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各种民族的生产力、分工

9、和内外交往的发展程度;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革命的。(5)是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历史结局的主要是人民群众,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3、全球史(整体史)观:全球史观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代表人物是斯塔夫里阿诺斯,他的代表作全球通史系统地阐述了全球史观。全球史观的主要观点是:(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其基本完成的标志。(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生产力与世界各地区间的交往是推动人类社

10、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全球史观强调世界的联系和比较:如把16、17世纪的中国、日本和欧洲的绘画进行比较,目的是互相启发和认清艺术的意义,通过联系和比较使人类对人类历史发展作深入思考。4、现代化史观:在国内也称为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的主要观点有:(1)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2)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现代化: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现代化: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

11、容。文化现代化:指文化的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等内容。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5、文明史观:所谓“文明史观”,实际上是把文化或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认为文化或文明也是经历着生、长、盛、衰等发展阶段的有机体,并试图通过比较各个文化的兴衰过程,揭示其不同的特点,以分析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文明史观的主要观点是:(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2)人类

12、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3)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4)不同的文明史观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6、社会史观:社会史观的主要观点是:(1)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在内的所有问题。(2)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

13、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3)西方国家提出的要解决的五大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收入维持、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7、生态史观(1)主要含义: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2)主要理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生产力是人

14、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8、比较史观(含同类不同期的纵向比较、同期不同类的横向比较)。9、革命史观(阶级史观) (1)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2)主要线索: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

15、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殷的基本矛盾,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热点训练】1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近年来,对其评价争议颇多。某课题小组收集到如下材料,最有价值的材料是( )A. 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B“文革”中出版李鸿章反动言论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 D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ks5uks5uks5u答案:史料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

16、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第一手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本题中ABC三项都属于第二手史料,不能准确客观反映史实,D项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则属于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最大,本题选D项。 2甲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引发了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乙学者则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开始进一步远离了传统农业社会,成为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新起点。甲乙分别采用的史观是( ) A唯物史观、全球史观 B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C革命史观、社会史观 D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答案:材料中的第一种评论是从传统的革命史观出发;第二种评价是

17、从现代化史观出发。答案D。3.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史学成果,如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ks5uks5uks5uA近代化史观 B全球史观 C唯物史观 D社会史观ks5uks5uks5u答案: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能力。题中的书籍都是关注社会群体,属于社会史观。答案D。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

18、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A B. C D. 答案:义和团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根据材料“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故正确;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由满洲贵族,保守派官僚和士绅,无知民众联合推动的,故错误;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故正确;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作者没有用此观点

19、,所以错误。答案D。 5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A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C多角度认识和考查史实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答案:本题考查历史研究方法。前半句强调这个时代的局限性,后半句强调用积极的看法来看待这个时代。从“主要不是因为”的关键词可以看出,作者更强调后者,故排除D和C两项。题意要求不仅要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而且要担起责任,从“敢于认为”“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等关键词可知其强调的方向,故选A项。答

20、案A。 6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 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B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ks5uks5uks5uKS5U答案:根据材料“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可知,布罗代尔强调的是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7历史认识

21、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刘光禄遗稿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

22、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ks5uks5uks5uKS5U(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答案:(1)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

23、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 (3)“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解析:对于历史认识问题,容易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里主要涉及的就是角度问题,人为的认知和特定的历史条件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题为2013年的高考题,亦作为2014年广东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示例题,值得认真研究。 【能力提升】1、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

24、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过两种主要做法:一是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二是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影响上述两种不同“历史认识”的主要因素是( )A.资料来源 B.研究方法 C.史学观念 D.作者立场答案:C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学研究方法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题中的意思是对待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虽说只是时间不同,但第一种属于阶级斗争的革命史观,第二种属于文明联系的全球史观,所以正确的因素是C项的史学观念。2、“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

25、,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若要查阅孟子的言论,可以看( )经 史部 子部 集部A. B. C. D.答案:C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孟子的思想属于儒家经典,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因此经、子会记录孟子的言论,故C项正确;史、集与孟子的思想没有关联,故排除A、B、D三项。3、翦伯赞在论及史料与历史研究时说:“研究历史,固然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但方法的本身,并不就是历史,也不会自动地变成历史。”“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他所强调历史研究应该( )A.历史研究应轻方法,重史料 B.历史研究方法和史

26、料地位同样重要C.历史研究把史料和方法合二为一 D.历史研究应该认真钻研史料答案: C解析: 试题分析:“研究历史,固然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说明历史研究应该讲求方法,A排除;B无从体现;D只是涉及材料的片面意思;C最能概括材料的意思。4、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到某种治史方法时说:“其治史,乃以社会形态为躯壳,以阶级斗争为灵魂。所论厥为自秦以来,中国社会形态之阶段分别。”这种治史方法是( )A.唯物史观 B.文明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答案:A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以社会形态为躯壳,以阶级斗争为灵魂”可以看出这是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方法,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故选A。B项指

27、的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等;C项是从世界的联系的角度进行分析;D项主要体现了人类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动态发展的过程。5、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美一些史学家“将数学方法、特别是统计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历史研究之中”,形成了“计量史学派”。这一学派( )A.采用的定量分析法不适合史学 B.杜绝了历史学家的主观随意性C.促使史学研究更趋于精密化 D.实现了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答案:C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计量史学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让史学研究更加趋于精确,所以计量史学

28、在二十世纪六七年代风靡欧美各国后又波及了整个世界,答案选C,A B两项说法错误,计量史学也无法彻底杜绝杜绝历史学家的主观创造性,D计量史学适用有数量或数量概念的历史分析,只是从数量关系上帮助揭示事物的性质而无法实现了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6、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在这里,雅克勒高夫强调的是( )A.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角度阐释历史 B.以关注下层民众的角度认识历史C.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研究历史 D.从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角度探索历史答案:A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

29、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可知是强调研究范围、领域的广泛;B不对,犯了表述片面化的错误;点评:如果题干主体就是材料,那么不言而喻,“题眼”就在材料中,所以读懂题干材料的显性和隐性信息非常必要。显性信息自然一读便可得,至于隐性信息,顾名思义则需要我们的“火眼金睛”去深挖发掘。如何练就我们的“火眼金睛”?除了认真审题和具有扎实基础,还需要的就是抓住细节、反复揣摩。 7、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任何一个研究、解释历史的人,都有意无意地遵循着一种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一部分。下列不属于历史观的是( )A.“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30、B.“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C.“太极生阴阳,理生气”D.“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答案: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观的理解。“太极生阴阳,理生气”这是属于哲学的观点,和历史观没有关系。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8、史学家汪荣祖认为:“私人所修,所谓野史,诸如杂史、杂记、小说之类,既亦出士人之手,无论观点或方法,未必异于史官,而私修虽偶有他书不载的可贵记录,然掌握史料有限,往往道听途说,真伪杂糅,整个而言,野史绝不如正史之可信,更远不如正史之全面与完整。”据此说明( )A历史研究与个人身份有关 B野史不如正史完整C历史研究应掌握大量史料 D正史比野史更可信答案:C解

31、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野史,掌握史料有限,往往道听途说,真伪杂糅”、“史绝不如正史之可信,更远不如正史之全面与完整”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不难直接判断得出,A项明显表述错误,而且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属于无关选项;BD两项的表述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表述具有片面性,不是题干材料核心意思的体现,排除BD。进一步分析,可知,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历史研究历史研究的方法掌握大量史料9、计量史学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历史事实、进行历史研究的方法,为历史研究

32、提供了更为细致的史料来源,目前已形成国际流行的史学派别。导致下图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中央苏区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B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C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日益加强 D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 答案: 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33年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军事上围剿,经济上封锁,导致苏区物资奇缺,尤其是食盐的禁运导致食盐价格猛涨,所以选C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 10、“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这段话重在强调( )A.人们很难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规律

33、 B.资治通鉴史学研究价值不高ks5uks5uks5uC.历史记述不必涉及繁琐历史细节 D.历史研究应该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答案:D解析: 试题分析:王夫之认为,历史研究应该“述往以为来者师”“经世”,即把历史研究的学术活动与研究者自身和时代统一起来,对历史的观察应反映出时代精神,体现了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因此选D。11、“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高价竞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日期矣。”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商品经济渗透到科举考试中 B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C反映的内容与印刷术发展有关 D肯定了书坊在普及知识上的贡献答案:D解析: 本

34、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夹袋册”印刷科举考试的内容,高价竞售,不利于知识的普及。故D项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12、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A.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材料中“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强调了历史需要变,否则就失去了历史的真谛,为此可知与“治史所以明变”相近,C符合

35、题意,故选C。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南宋时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史学体例“纪事本末体”。按本末之为体也,因事命篇,不为常格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留,体圆用神故曰:“神奇化臭腐,而臭腐复化为神奇,本一理耳。” 摘编自(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下 欲“寻求政术”,必须“历览前史”,“历史”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胪叙事状”,而应“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历史不是“颂古非今”,引导人向后看,而是“鼓舞民气,启导方来”,引导人向前看。 摘编自章太炎历史思想杂谈材料二 不断冲破教会的束缚,个人主义得到伸扬,在神面前不再像以前谦卑、恭顺,而是强调人是万物之灵长,“天生我材必有

36、用”。这一自信在历史观念上的表现就是,自18世纪以来,历史进步的观点、今胜于昔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换言之,西方人开始对过去,甚至对古典时代,采取了一种蔑视的态度。 王晴佳中国文明有历史吗中国史研究在西方的缘起变化及新潮材料三 史观是史学研究的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包括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等。材料四 我国古典书籍分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史部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史部中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称为正史,正史以外的各种史书称为诸史。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总之,就史料的价值而论,正史不如正史以外的诸史;正史以外的诸史,又不如史部以外的群书。” 请回答:(1

37、)据材料一,古代纪事本末体的优点是什么?章太炎作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他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2)据材料二,分析18世纪以来历史观念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背景。(3)任选材料三中的两种史观,分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4)依据材料四,就史料的价值问题,谈谈你对翦伯赞观点的理解。答案: 1)优点:以事件为中心(或以事件为主线,以记事为主),弥补了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不足,丰富了史学内容。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2)科学革命的成功(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启蒙思想的普及;工业革命的开始。(3)革命史观: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

38、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全球史观: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近代化史观: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4)正史或正史以外的诸史,是有意当成史料而写的,具有主观目的性;相对而言,史部以外的群书,并非有意为了保存某种史料而写的,无意中保留着或反映出的史实,要比较真切。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民国时期的大学历史教材使用情况并没有统一规定,只是到了1938年规定了各学院共同必修科目后,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出版才丰富起来。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有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金毓黻的中

39、国史学史、黎东方的中国历史通论、钱穆的国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等等。民国时期的学校历史教科书编纂是中国学校历史教科书发展的重要阶段。从清朝末年学习、模仿、翻译外国历史教材,到民国初年开始自编历史教科书,再到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白话文历史教科书取代文言文历史教科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规定教材编写要符合教育宗旨和原则,使学校历史教材编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民国时期学校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历史教学法的演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历史教材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所概括的特点及原因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答案: 特点:教材自编,没有统一规定,种类丰富;教材语言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40、南京国民政府强化了对教材编写内容的控制。 原因:西方文化的传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解析: 由材料可知直接得出民国时期教材的特点,即是教材自编,没有统一规定,种类丰富;教材语言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南京国民政府强化了对教材编写内容的控制。原因:西方文化的传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15、诗文证史某校高三历史老师布置同学们自学现代史学名家一课,小王同学对陈寅恪提倡的“诗文证史”方法特别感兴趣,查找到以下材料,并提出若干问题:材料一 诗文证史法,或曰诗史互证法,即一

41、方面以诗文或小说来证史,或补正史事的阙误,或别备史事的异说;另一方面,以史来证诗文或小说,或考证作品的今典,或寻绎诗文的通解。材料二 以诗史互证,自推陈寅恪先生为最著。陈先生才思高敏,学养深厚,能就诗史曲折互证,成其新解。他说:“我之所以要搞唐诗证唐史,是因为唐代自武宗之后的历史记录存在很多错误。但唐代的诗歌则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实录,唐史的复杂性与接触面广这些特点,都在唐诗中有反映,成为最原始的实录。文章合为时而作,所以唐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摘自上师大古籍研究所虞云国陈寅恪史学方法论问题:(1)依据“诗文证史”法,如进一步探究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和希腊的历史,你认为应该特别重视哪些

42、史诗的证史价值?(2)除“诗文证史”的研究方法,请再举一例证史方法并作简要介绍。ks5uks5uks5uKS5U(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诗文证史”这一治史方法?答案: (1)史诗:两河流域吉尔伽美什、古代印度摩珂婆罗多或罗摩衍那、古希腊荷马史诗等。(2)如“图像证史”。 “图像证史”是指在正常的历史研究中采用图像、图画、图表等手段对所涉及的历史进行梳理,证实的过程(3)利:这种方法使历史研究拥有更丰富、形象的文学史料作为印证;将文史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历史研究视野、材料和方法上,都开拓出新途径。弊:诗歌及小说等仍属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或艺术加工,不能等同历史。16、历史分期是通过

43、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区别?简要说明五四运动的历

44、史意义。(2)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有何“质的差别”?(3)有部分学者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答案: (1)区别:近代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现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差别: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是社会主义社会。(3)其着眼于政治体制的改变;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解析: 本题属于历史学术的研

45、究问题。第(1)问,以五四运动为界,重点是从革命性质上来划分,即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第(2)问,以新中国成立为界,重点是从社会性质上划分,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第(3)问,以辛亥革命为界,重点是注意政体的变化即从专制到共和的转变。【热点探析】新课标高考中较原有的高考模式增加了基础历史理论知识的考查,较常见的有1、不同历史观的辨析,例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史观的考查;2、史料与史学观点之间的关系;3、不同史料的价值比较,如文字史料,实物史料以及考古发现等;4、以及对史料的解读等信息,今后的高考还将进一步强化基本史学知识的考查。我们在运用新的史

46、观时应注意针对性,如对近现代史的把握应更多的体现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而对中国古代线索和整个人类历史的把握则应着眼于文明史观。此外,还应把三种史观有机结合而不是对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性。【参考资料】一、用现代化史观来重组中国近现代史:1现代化的冲击鸦片战争2现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3对现代化的反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4现代化的机遇与挫折戊戌变法5现代化的发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6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二、认识现代化史观时要注意几点:1不要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2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3、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前提第十五讲 历史学习中的史典、史法

47、与史观(参考答案)【热点训练】1【解析】史料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第一手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本题中ABC三项都属于第二手史料,不能准确客观反映史实,D项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则属于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最大,本题选D项。 2解析材料中的第一种评论是从传统的革命史观出发;第二种评价是从现代化史观出发。答案D。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能力。题中的书籍都是

48、关注社会群体,属于社会史观。答案D。4解析义和团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根据材料“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故正确;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由满洲贵族,保守派官僚和士绅,无知民众联合推动的,故错误;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故正确;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作者没有用此观点,所以错误。答案D。 5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研究方法。前半句强调这个时代的局限性,后半句强调用积极的看法来看待这个时代。从“主要不是因为”的关键词可以看出,作者更强调后者,故排除D和C两项。题意要求不仅要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

49、而且要担起责任,从“敢于认为”“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等关键词可知其强调的方向,故选A项。答案A。 6解析根据材料“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可知,布罗代尔强调的是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7. 解析对于历史认识问题,容易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里主要涉及的就是角度问题,人为的认知和特定的历史条件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题为2013年的高考题,亦作为2014年广东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示例题,值得认真研究。 参考答案:(1)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

50、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 (3)“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能力提升】1、答案:C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学研究方法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题中的意思是对待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虽说只是时间不同,但第一种属于阶级斗争的革命史观,第二种属于文明联系的全球史观,所以正确的因素是C项的史学

51、观念。2、答案:C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孟子的思想属于儒家经典,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因此经、子会记录孟子的言论,故C项正确;史、集与孟子的思想没有关联,故排除A、B、D三项。3、答案:C解析: 试题分析:“研究历史,固然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说明历史研究应该讲求方法,A排除;B无从体现;D只是涉及材料的片面意思;C最能概括材料的意思。4、答案:A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以社会形态为躯壳,以阶级斗争为灵魂”可以看出这是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方法,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故选A。B项指的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等;C项

52、是从世界的联系的角度进行分析;D项主要体现了人类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动态发展的过程。5、答案:C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计量史学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让史学研究更加趋于精确,所以计量史学在二十世纪六七年代风靡欧美各国后又波及了整个世界,答案选C,A B两项说法错误,计量史学也无法彻底杜绝杜绝历史学家的主观创造性,D计量史学适用有数量或数量概念的历史分析,只是从数量关系上帮助揭示事物的性质而无法实现了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ks5uks5uks5u6、答案:A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

53、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可知是强调研究范围、领域的广泛;B不对,犯了表述片面化的错误;点评:如果题干主体就是材料,那么不言而喻,“题眼”就在材料中,所以读懂题干材料的显性和隐性信息非常必要。显性信息自然一读便可得,至于隐性信息,顾名思义则需要我们的“火眼金睛”去深挖发掘。如何练就我们的“火眼金睛”?除了认真审题和具有扎实基础,还需要的就是抓住细节、反复揣摩。7、答案: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观的理解。“太极生阴阳,理生气”这是属于哲学的观点,和历史观没有关系。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8、答案: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

54、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野史,掌握史料有限,往往道听途说,真伪杂糅”、“史绝不如正史之可信,更远不如正史之全面与完整”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不难直接判断得出,A项明显表述错误,而且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属于无关选项;BD两项的表述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表述具有片面性,不是题干材料核心意思的体现,排除BD。进一步分析,可知,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历史研究历史研究的方法掌握大量史料9、 答案: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33年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军事上围剿,经济上封锁,导致苏区物资奇缺,尤其是食盐的禁运导致食盐价格猛涨,所

55、以选C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10、答案:D解析: 试题分析:王夫之认为,历史研究应该“述往以为来者师”“经世”,即把历史研究的学术活动与研究者自身和时代统一起来,对历史的观察应反映出时代精神,体现了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因此选D。11、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夹袋册”印刷科举考试的内容,高价竞售,不利于知识的普及。故D项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12、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材料中“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强调了历史需要变,否则就失去了历史的真谛,为此可知

56、与“治史所以明变”相近,C符合题意,故选C。13、答案:(1)优点:以事件为中心(或以事件为主线,以记事为主),弥补了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不足,丰富了史学内容。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2)科学革命的成功(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启蒙思想的普及;工业革命的开始。(3)革命史观: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全球史观: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近代化史观: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4)正史或正史以外的诸史,是

57、有意当成史料而写的,具有主观目的性;相对而言,史部以外的群书,并非有意为了保存某种史料而写的,无意中保留着或反映出的史实,要比较真切。14、答案:特点:教材自编,没有统一规定,种类丰富;教材语言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南京国民政府强化了对教材编写内容的控制。 原因:西方文化的传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解析: 由材料可知直接得出民国时期教材的特点,即是教材自编,没有统一规定,种类丰富;教材语言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南京国民政府强化了对教材编写内容的控制。原因:西方文化的传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

58、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15、答案:(1)史诗:两河流域吉尔伽美什、古代印度摩珂婆罗多或罗摩衍那、古希腊荷马史诗等。(2)如“图像证史”。 “图像证史”是指在正常的历史研究中采用图像、图画、图表等手段对所涉及的历史进行梳理,证实的过程(3)利:这种方法使历史研究拥有更丰富、形象的文学史料作为印证;将文史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历史研究视野、材料和方法上,都开拓出新途径。弊:诗歌及小说等仍属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或艺术加工,不能等同历史。16、答案:(1)区别:近代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现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差别: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是社会主义社会。(3)其着眼于政治体制的改变;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解析: 本题属于历史学术的研究问题。第(1)问,以五四运动为界,重点是从革命性质上来划分,即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第(2)问,以新中国成立为界,重点是从社会性质上划分,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第(3)问,以辛亥革命为界,重点是注意政体的变化即从专制到共和的转变。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1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