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这是一幅关于大跃进的漫画,夸张地反映了当时浮夸风的情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违背了客观规律,给新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从1956年到1976年的20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就,也有失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想一想:20年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现了哪些失误呢?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这段历史呢?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课标分解1“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和意义。2三大改造的性质和意义。3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
2、成就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社1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了克服困难,党和政府是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呢?提示 组织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探索与失误上述诗歌涉及了哪几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示 个体小农劳动、合作社、人民公社。2“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国民经济的劫难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3、“(文革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持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依据上述材料,如何评价文革时期的中国经济?提示 一方面遭受重大损失,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根基依然保持,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进展。(1)内容:“一化三改”,“一化”即工业化,“三改”即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特点: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互相促进;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服从社考点一 全面、准
4、确地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突破依据:本考点是课标要求内容的深化会主义工业化,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一五”计划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3)实质:解决所有制问题,即变各种形式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A洋务运动的兴起B以俄为师,国共两党实现合作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角度从总路线的内容和实质角度突破【示范1】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它
5、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现象的背景是()。解析 从材料中“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可以看出与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知识有关。从“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可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翻译的书籍多为工程技术,据此排除A、B、C项。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向苏联学习,接受苏联帮助,故正确答案为D。答案 D(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难以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方式: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考点二 全面、准确地理解三大
6、改造突破依据:本考点是课标要求内容的深化(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赎买”政策。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方式: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意义: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有效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角度1 从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角度突破【示范2】下图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农村发生的重大事件,图中横幅文字为“入社报名大会”。这里的“社”是指()。A集体农庄B合作社C人民公社D信用社解析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是指19531956年,其内容之一就是共产党号召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故本
7、题选B。答案 B 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荣毅仁1956年“把自己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国家”的政策背景,他的这一举措对当时中国经济形态的转型起到怎样的作用?角度2 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角度突破【示范3】阅读下面图文材料:答案 背景:根据总路线要求,在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行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作用:实行公私合营,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渡,为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有利于实现经济形态的转型。热点背景 2011年2015年,是我国
8、国民经济建设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颁布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长春一汽建成投产C党的八大胜利召开D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思路导图 答案 D【典例1】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不包括()。积累了重工业建设经验 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ABCD【考向1】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1953年国家制
9、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各项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解析 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正确。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仅用一个五年计划还不能实现国家工业化,错误。一五计划期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正确。1965年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错误。答案 A热点背景 2012年是七千人大会召开50周年。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县委以上的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7 000多人,因此这次大会又称“七千人大会”。它对统一全党认识,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克服经济困难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它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左”的指导思想的错
10、误,对阶级斗争扩大化和违背经济规律的一些错误观点也没有认真清理。七千人大会召开50周年A知青下乡促进农业大发展B中国实现了工业化目标C中央彻底清算了“左”倾错误D国民经济调整政策成效显著【典例2】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1960年是212652;1962年是333036。这种比例关系的变化反映出()。思路导图 答案 D【考向2】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表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B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D“八字方针”的实施使工农业
11、比例趋于平衡解析 依据题干中时间“19561964”及各时间段工农业发展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出,“八字方针”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趋向平稳,A项中“一五计划”实施是1953到1957年,时间不正确;B项中导致产值下降主要原因还是左倾错误的影响;C项中1961年后产值增加主要是“八字方针”的调整。答案 D思考:(1)分析当时人们是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进行建设的?(2)你对这样的炼钢运动有什么看法?答案提示(1)在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迫切要求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下,在前一阶段一五计划经济工作中取得了骄人成就而兴奋不已的情绪下,人们一方面是以一种热火朝天、忘我的精神面貌,一方面又是以一种急于求成、不顾
12、代价的心情投入到大规模经济建设中的。(2)评价:大炼钢铁运动不顾客观规律,犯了“左”倾错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学思之窗】(P52)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答案提示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第一,要充分认识国情;第二,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第四,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对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主要是: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探究学习总结】(P53)一、本课测评 查找并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项目,看这些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分析其原因。答案提示 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二、学习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