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0682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期末联合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南北无隙 山水言情汪为胜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中盖有南北画派之分。归纳而言,北派山水画以布置全山大水为主要特征,推崇刚健苍劲的壮伟之美。画中多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浑厚、杂木丰茂,多取正面山形的崇高正大之感,飞瀑流泉,长松巨木,着意表现雄伟浑穆的意境,同时刻意表现北方山石的质感,石质坚凝,棱角分明, 风骨雄浑。从艺术手法来看,格法森严,画家们对待画面中的林木、山石、云雾、烟霭、岚光、风雨、雪雾、人物、关城、寺观、山居、舟船等极为重视,墨法精微。而南派山水画因南方特

2、定的地形特征,则呈现出草木茂盛、烟云氤氲、秀丽温婉的艺术风格。南派山水画崇士气、尚率真、重笔墨而不重实景。画家着力表现江南特有的宁静、平和与烟云秀润之景,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亦反映出文人雅士们关于山水“可居”“可游”的理想化精神向往。南北画派着力点的不同使其形成所谓“南势北气”的风格特征。自近代以来,以傅抱石与陆俨少为代表,在南北画风的融合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与实践。他们将中国画北派的雄浑与南派的秀逸相结合,创作出章法新颖、画意深邃、自成一体的绘画。傅氏纸上浇铸笔扫千军绝顶气脉,又有墨色韵律的丰致;陆氏造古新之强悍奇幻云烟,而不乏笔墨精微之精神。而当代画家中,做此融会之工者亦有其人,雷正民先生当

3、属其中之佼佼者。在经过东北林区、戈壁大漠、黄岳漓江、三峡雪域的多年写生实践之后,其凭借丰厚的生活素材和深厚的艺术素养,在融集南北、推陈出新的绘画创作中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雷正民的山水画归纳起来,应当说是突破传统形式派别上的区分,通过富有成效的写生方法,经过概括、整理,重新构筑新的山水画秩序。这个秩序既尊重传统的法度,又不拘于传统的窠臼,在立定笔墨为主的基础上,又不时引入水彩、水粉或者是版画等其他因素融入画中,常给人既朴素自然、意蕴深长又不乏惊艳之处的别样感受。当然,雷正民的山水画不仅仅是形式语言上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其回归自然的旨趣和对天地人的哲思。从北方灿烂的秋山到南方的古镇桥影,从飞

4、瀑奔腾的浑灏壮宏到幽谷思情的小桥人家,既有峻拔雄奇,又不乏飘逸清新,画家把热爱自然、敬拜自然的深沉情感挥洒在笔墨之间,清晰透彻地表达了画家的文化心理选择, 也是艺术上的深情告白。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雷正民的山水画去芜存菁,突出个性。其破笔散锋的斧劈与浓淡墨色的渲染,使得他笔下的山水既有北方山石的气概又兼具南方清丽婉约、浑然天成的气象;二度平面法的构筑方式,赋予了山川在雄浑激荡中也不乏隽永与秀韵的特征;而以泼墨与泼彩表现气象,将恢宏与幽深紧密地结合,确为南北画风融会贯通之佳作。(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北派山水画,因为以布置全山大水为主要特征,推崇刚健

5、苍劲的壮伟之美,才有了雄伟浑穆的意境。B. 南派山水画,反映的是文人雅士们关于山水“可居”“可游”的理想化精神向往,因而呈现出秀丽温婉的艺术风格。C.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从艺术风格上看, 北派格法森严、墨法精微,南派则崇士气,尚率真,重笔墨而不重实景。D.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中无南北画派之分,因着力点的不同而形成了所谓“南势北气”的风格特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论述北派山水画、南派山水画的特点和南北画风的融合,其中重点论述了近代以来画家们在南北画风上的探索与实践。B.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分析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南、北画派“南势北气

6、”的风格特征。C. 为了论证中国山水画南北画风的融合,近代举了傅抱石与陆俨少的例子,当代举了雷正民先生,并且将傅、陆二人与雷正民的艺术成就的高低进行了比较论证。D. 文章从斧劈、渲染、构筑方式等角度论证了雷正民先生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突出个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雷正民的山水画既尊重传统,又不拘于传统,在立定笔墨为主的基础上,注重引入水彩、水粉等其他因素,常给人别样的感受。B. 从北方灿烂的秋山、奔腾的飞瀑到南方的小桥人家,雷正民的山水画突出表现了回归自然的旨趣和对天地人的哲思,而不注重对画作形式语言上的把握。C. 雷正民的山水画寄寓着他对自然的热爱、敬拜之情

7、,清晰透彻地表达了他的文化心理选择,也是其艺术上的深情告白。D. 雷正民的山水画堪称南北画风融会贯通之佳作,与雷正民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北方与南方山水的特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不无关系。【答案】1. C 2. C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逻辑混乱,从原文“着意表现雄伟浑穆的意境”可以看出“意境”与上文是并列关系。B项,强加因果,此项中“文人雅士们关于山水可居可游的理想化精神向往”和“呈现出秀丽温婉的艺术风格”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混淆是非,传统的中国山水画

8、理论体系中有南北画派之分。【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 项,“比较论证”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傅抱石、陆俨少与雷正民在南北画风的融合上都做了成功的探索和尝试,并没有比较傅、陆二人与雷正民的艺术成就的高低。【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而不注重对画作形式语言上的把握”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雷正民的

9、山水画不仅仅是形式语言上的把握, 更重要的是其回归自然的旨趣和对天地人的哲思”。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云 吞林荣之“师傅,还有云吞卖吗?”一个清脆的童音很有礼貌地问。“有,买多少?”主人抬起头一看,是个盲童,十三四岁,手拄一根竹竿提一饭篮。“有羊肉做的吗?”盲童那双凹陷的眼睛对着主人,“我要两碗羊肉云吞,请你

10、快点。”“对不起,你来得不巧,羊肉云吞卖光了。”主人不失礼貌地答道,目光依然盯在盲童的脸上,“明天你再来吧,我给你留两碗。”“明天?明天不需要了。”盲童听到这话后,顿时脸上出现了一种失望的神态,叹声道:“四叔公,这就没办法了,看来你吃不上羊肉云吞了”“孩子,看你这意思买羊肉云吞必有急用。”主人见到盲童这副神情,便说:“这样吧,我把我自己留下来吃的羊肉云吞全让给你。不过我这些羊肉云吞是特制的,就是说比别的云吞多了一半羊肉。你要就买,不要就算了。”“买,我买,多少钱也买。”盲童连连点头,恳切地说。“好,现在就给你做。”主人迅速揭开锅盖,当他的手伸向那装满云吞的篮子时,突然停住了,他抬起头来,用眼睛

11、仔细地看了看盲童那深深凹陷的眼窝。他确信,眼前这个孩子确确实实是双目失明时,他手抖动了一下,便拿起了一个云吞当作两个云吞数给盲童听,“二四六八”盲童竖起耳朵,侧着头听着。“总共三十个,三元钱”主人接过盲童递过来的饭篮,装好后,说:“需不需要数一数?”“不用了,不用了。”盲童笑着说,“大叔,你做的好事,将来一定会有好报的,这是钱。”盲童递过去五元钱,接着说,“不用找了,你做的好事,钱是买不到的。”盲童说,“告诉你吧,云吞我是给一位重病的大爷买的。他一生一世不知为人做了多少好事,现在大爷倒了,想吃羊肉。也许这是大爷最后一次吃羊肉了”“慢!”云吞主人呆了好一会,突然把盲童叫住了,“回来,我再给你加十

12、五个云吞!”“不用了。”盲童摆了摆手。“要的。”云吞主人追上去说,“老大爷一生做了这么多好事,送他十五个云吞算什么!再说,难得你好心服侍他老人家”“一个病人,有十五个云吞已经够了,”盲童认真地说,“再加十五个,他吃不完的。”“啊?你怎么知道刚才我给的是十五个云吞?”云吞主人吃惊了。“刚才你把云吞放进水里,我全听到响声了。”盲童说,“我看不到,但我的心是感觉得到的”“好孩子,我错了!”云吞主人脸刷地红了起来,“这五块钱全还给你。这云吞,就算我送给老人的,也算我真正开始做一件好事!”说完,云吞主人拉住盲童又煮了十五个云吞添上,然后把五元钱塞进盲童的口袋里。(选自小小说选刊)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

13、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小说行文质朴,叙述自然,语言生动形象,脉络清晰,写出了一个大公无私的盲童和一个极其自私的云吞主人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B. 当云吞主人看到小男孩失望的神态时说:“这样吧,我把我自己留下来吃的羊肉云吞全让给你。”表现出云吞主人热心助人的美好品质。C. “一个病人,有十五个云吞已经够了,再加十五个,他吃不完的。”这句话是盲童的气话,表现出小男孩极其失望的心情。D. 云吞一文很好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有盲童与云吞主人品德上的对比,也有云吞主人前后心理的对比,写出了善与恶的矛盾冲突。5. 结合文本,分析题目“云吞”在文中的作用。6. 有人说,云吞主人的转变有些突

14、然,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答案】4. D 5. 情节安排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有助于更加集中地展开情节。人物塑造上:盲童的美好心灵、云吞主人的善恶纠结,都是通过买卖“云吞”表现出来的。主题表现上:小说就是通过买卖“云吞”这一故事,表现对善的呼唤,有助于突出主题。 6. 观点一:这种转变并不突然,前面一直在为这种转变做铺垫。前面交代云吞主人说话不失礼貌,说明他品性并不坏。把留给自己的云吞卖给盲童,说明云吞主人有帮助别人的善意。当云吞主人要把云吞下锅时,“突然停住了”,“突然”一词说明是临时起念,并非一贯恶意。在准备欺骗盲童时,还是“手抖动了一下”,说明云吞主人内心有善与恶的纠结。云吞主人

15、的转变是经历了“加十五个云吞”到还钱的过程,并不突然。盲童的善良智慧也是促使云吞主人逐渐转变的重要原因。观点二:这种转变有些突然,前面缺少必要的铺垫。前面几处写云吞主人盯着盲童的眼睛,为后面的不诚实行为做铺垫。把留给自己的云吞卖给盲童,并说“你要就买,不要就算了”,说明云吞主人主要考虑的还是商业利益。【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C项考核情节,D项考核手法,其中A项,“大公无私”“极其自私”“激烈”用词不当;B项,因是提价出卖,所以谈不上云吞主人有“热心助人的美好品质”;C项

16、,“气话”“极其失望”不合情理。【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标题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题目“云吞”在文中的作用,一般要从情节、人物的塑造、文章的主旨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此题在情节安排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有助于更加集中地展开情节;在人物塑造上:盲童的美好心灵、云吞主人的善恶纠结,都是通过买卖“云吞”表现出来的;在主题表现上:小说就是通过买卖“云吞”这一故事,表现对善的呼唤,有助于突出主题。点睛: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主要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

17、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6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情节安排是否合理的题目,要求探究云吞主人的转变是否和合理,一般要从情节的铺垫是否合理的角度分析,答题时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情节分析,如这种转变有些突然,前面缺少必要的铺垫。主要的漏洞是前面几处写云吞主人盯着盲童的眼睛,为后面的不诚实行为做铺垫;把留给自己的云吞卖给盲童,并说“你要就买,不要就算了”,说明云吞主人主要考虑的还是

18、商业利益。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

19、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

20、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

21、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

22、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

23、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

24、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B.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C.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

25、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引发了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8.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B.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C.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报道的侧重点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D.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26、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9.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答案】7. A 8. B 9. 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题目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解析】【7题详解】试题

27、分析:题干是“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理解材料相关内容能力。A项,“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B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C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故选D。【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能力。A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

28、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D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故选BE。【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题干要求学生对“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的影响进行概括。从“中国诗词大会”特点概括。材料一的最后两段“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29、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诗词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在单调乏味的生活中感受诗意,这是节目对人生生活的作用。材料二中“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这是节目对于普及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是说“诗词大会”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明确指出此节目的魅力。材料三的第三、四、五段提到,节目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方式的思考,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影响。点睛:对于此类题

30、目,考生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比如本题中,题干问的是“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题干要求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可见答案来自这三则材料;然后到文中圈出介绍诗词大会特点、影响、人们感受等语言,最后根据分值进行概括。可以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教育的影响、对文化思考的影响等方面筛选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

31、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馀,而供役繁重。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有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十九年,擢直隶巡抚。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成龙至江南,自奉简陋,日惟

32、以粗粝蔬食自给。居数月,政化大行。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赐祭葬,谥清端。上曰:“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10. 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终廉洁/为百姓所称B. 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终/廉洁为百姓所称C. 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终廉洁/为百姓所称D. 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

33、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宫”就是古代的学校,战国时的稷下学宫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学宫的代表。B. “康熙”是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时。C. “迁”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调。升级调动包括迁升,左迁、迁复。D. “株连”指因一个人得罪,而牵连许多人。古代严重的罪行可以株连到九族。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于成龙到广西罗城任知县时已45岁。罗城县处在万山之中,瘴气瘟疫流行,民风粗犷凶悍。又处在战争之后,遍地荆棘,城中仅有六家。B. 于成龙升任湖广黄冈之知州

34、,曾经微服私访,遇到可疑案件,也能按踪迹抓到案犯,百姓惊叹佩服。可见他的为政能力。C. 于成龙爱憎分明。面对宣化这地方夏秋两季屡次遭受灾害的情况,他请求赈济救治,还上书弹劾赵履谦,赵履谦被依法论处。D. 于成龙廉洁自律。他去世之后,仅有一件袍子,几罐豆豉,受到皇上称赞。皇上赐他 “天下廉吏第一”匾额。13. 把下文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2)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情,从之。【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于成龙请求革除旧弊,招揽百姓开垦荒地,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满一个月后,户口增加到上升。(2

35、)前任长官金世德请求免除田赋,没有得到批准,成为百姓的负担。于成龙又上奏章请求,朝廷听从了。【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素行”作“变更”的宾语,后面断开;“及卒后”表时间的状语,单独成句;“廉洁”作“知”的宾语,后面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

36、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升级调动包括迁升,左迁,迁复”错。表示升级的有:迁升,迁授,迁叙。降级的有:左迁,迁削,迁谪;平级转调: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迁复。【12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

37、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D项,皇帝赐他“天下第一廉吏”匾额于文无据。【13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宿弊:旧弊;贷:借;以,助词,表示范围,不译;期月:满一个月;前政:前任执政者;除:免除;为:成为;累:拖累,负担;参考译文: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被任命为广西

38、罗城知县,已经四十五岁了。罗城县处在万山之中,流行瘴气瘟疫,民风粗犷凶悍。又正处于战争之后,遍地荒草荆棘,县城中仅有六家居民,县城也没有城墙和官署。于成龙到任以后召集官吏百姓安抚他们。明确保甲制度,有强盗出现,就立即抓捕治理,向上级请示,审判清楚后就处决,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于成龙和百姓相亲相爱如同家人和父子一样。他向上级写文书请求放宽徭役制度,又兴建学舍,创立养济院,凡是应当兴办和去除的事情,都按次序一件一件实行,全县治理得很好。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在大乱之后,合州剩下的百姓只有一百多人,可是赋税和劳役却很繁重。于成龙请求革除旧弊,招揽百姓开垦荒地,借给百姓耕牛和种

39、子,满一个月后,户口增加到上千。又升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官署设在岐亭,他曾经到村落中去微行私访,遍访民间隐情,遇到盗贼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按其踪迹抓到案犯,百姓非常惊叹佩服。康熙十七年,升官为福建按察使。有百姓因为与海外有来往而获罪,株连了几千人,案件审讯完毕,判处统统斩首。于成龙写信告诉康亲王杰,认为所株连的多是平民,应该查清以后释放他们。康亲王平素很敬重于成龙,就全部答应了他的请求。康熙十九年被提拔为直隶巡抚。宣化以前有因被洪水冲上泥沙覆盖的田地一千八百顷,前任长官金世德请求免除田赋,没有得到批准,成为百姓的负担。于成龙又上奏章请求,朝廷听从了。又因为这地方夏秋两季节屡次遭受灾害,请求朝廷赈

40、灾。又另外写奏章弹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污,赵履谦被按律惩治。不久,升任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到了江南,自己的衣食住行很简陋,每天只吃糙米和蔬菜。在那里几个月后,政令教化使江南民风大变。于成龙历任各种官职从未带过家属,他去世的时候,将军、都统以及幕僚属吏入内检点遗物,只有竹箱子中装着一件袍子,床头放着几罐豆豉罢了。百姓听到噩耗,罢市,很多人聚在一起痛哭,家里绘制他的画像祭祀他。皇帝赏赐公祭安葬的礼遇,谥号为清端。皇上说:“于成龙在江南作总督,有人说他改变了朴素之风,等他死后,才知道他始终很廉洁,被百姓称赞。大概因为秉性梗直,那些不肖之徒带着私仇以谗言陷害他,才编造出这样的话罢了。当官像于成龙一样的人

41、,能有几个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小题。戏问花门酒家翁唐岑参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注】本诗是作者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后,随高仙芝来到凉州城的天宝十年(751年)三月所作。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花门口,指花门楼口。沽:买或卖。首句为“卖”,末句是“买”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14. 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诗的开头两句用的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花门楼前酒店里。七十老翁热情待客,美酒飘香。春光初临,暖意融融。B.

42、 “老人七十”“千壶百瓮”用夸张手法,写边塞安定,市井俨然的时代氛围,为下文 “戏问”作铺垫。C. 三四两句紧扣诗题“戏”字,但不写买酒过程,而是用榆钱外在特征来表现春色之美,又写店中老翁和酒客的和乐气氛。D. 诗人想象,将生活细节化成诗,尤其是三四句,诗人刚到新的地方,就微服私访,用严肃庄重的口气询问老翁:“老人家,摘一串白灿灿的榆钱买你的酒,您肯不肯呀?”E. 这首诗写诗人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诗人蓦然领略了道旁榆树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表现诗人激动、陶醉的心情。15. 本诗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的,请结合本诗的艺术手法简要分析。【答案】14. BD 15. (1)在表

43、现手法上,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老人七十仍沽酒”是白描;“道傍榆荚仍似钱”是描写,又是联想,平时的诗句,显示了亲切的情趣。(2)从语言形式上,口语化的诗歌语句。“千壶百瓮花门口” “ 摘来沽酒君肯否”写人物活动的场景,人物音容笑貌生动形象,语调诙谐幽默。(3)以景寄情。“道傍榆荚仍似钱”用比喻手法写凉州早春之景,有实有虚,写出诗人为春景陶醉的轻松心情。【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

44、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夸张手法”错用,应是“烘托”的手法;D项,“微服私访”纯属歪曲。“用严肃庄重的口气”曲解文意,此应为“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15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主要是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老人七十仍沽酒”是白描;“道傍榆荚仍似钱”是描写,又是联想,平时的诗句,显示了亲切的情趣;以景寄情,“道傍榆荚仍似钱”用比喻手法写凉州早春之景,有实有虚,写出诗人为春景陶醉的轻松心情。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

45、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残部分(1)“明月”“东风”是古诗词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一词中也用到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_,_。”(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_,_,_”观点相同。(3)韩愈在马说中,同情那些不遇伯乐而辱没在仆役手中的

46、千里马,这些马只能落得“_”结局。【答案】 (1). 楼昨夜又东风 (2).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 青 (4). 取之于蓝 (5). 而青于蓝 (6). 骈死于槽枥之间【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三、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党的十九大后,国家各行各业兴旺发达。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必将迎来一个繁荣昌盛的新时代。有些人盲目清高,不认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目无

47、全牛,认为古不如今,经典不如现代。中考后,告别了青梅竹马的初中同学,来到高中,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学习新知识,感到眼界宽阔,前途更光明。乘着时代春风,人民生活跃上新台阶。我们孝感城每当夜幕降临时,酒店农家乐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努力学习,就能增加才干。有了知识功底,还要多思,才能形成思想。多练,能提高写作水平。出口成章,文不加点,靠的是多学,多思,多练。班主任虽然日理万机,但多次找我谈心,解开我的思想疙瘩。我再不努力学习,对得起班主任吗?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繁

48、荣昌盛:蓬勃发展,兴旺发达。用来形容国家或事业欣欣向荣。目中全牛:语出庄子养生主:庖丁初宰牛时,所见的是整个牛的身体,几年以后,熟知牛的结构,眼力专注于骨骼间隙,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用以比喻技艺纯熟高超。不合语境,望文生义。青梅竹马:青梅,青色的梅子。竹马,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杆。形容男女儿童天真无邪亲昵玩耍。对象用错。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形容夜欢聚会,娱乐场所的情景及繁华景象。本句取意。文不加点:写文章不用涂改,一气写成。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日理万机:一天要处理成千上万的政务。形容当政者处理事务繁忙。词句大词小用。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高中阶段,我们对于

49、六门学科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可以进行选择,有的同学想学理科,但认为物理难而放弃这一学科。把这一学科不认真学好,就谈不上学好真正的理科了。B. “微博”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促进了中国公信社会的发展。C. 在学校领导强有力的管理下,我们班学风大有好转,尤其是下课后互相厮打的现象没有了。D. 选修课程侧重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运用,同时重视高尚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语序不当,“

50、不”字应该放在“把”字前;B项,搭配不当“加快”与“质量”不能搭配;C项,成分赘余“互相厮打”中“厮打”包含着“互相”之意。点睛:语序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修饰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语序不当、逻辑语序不当等。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蓝球(e名词)女(f名词)教练。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多层修饰语,看谁离谁最近,离得最

51、近就应该紧挨着。关联词语,看前后主语是否一致,一致主语在前,不一致关联词语在前。“和”“或”顿号等注意查找逻辑对应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被字句,把字句前面加否定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和“被”的前面。此题A项否定词语在把字句中的位置不当。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某理发店贴的对联)虽然毫末之技,却是顶上功夫。B. (某同学请假条)因为今天下雨,路上骑车不便,请你务必准假半天。C. (某同学想到班主任家请老师指导)老师,我有几个题目不会,我今天下午到你家里去请教,请你恭候。D. (学生会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对食堂服务质量提出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答案】A【解

52、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B项,“务必”语气生硬“一定要”不能用于向老师请假。C项,“恭候”敬辞,用于己方A.语意双关,使用正确。D项,“责成”一般用于上级要求下级做某项工作,这里说“学生”会“责成”学校领导不当。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补写不超过12个字。_。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当时已经有原始的笔了。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

53、年以前。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毛笔了。_:吴国叫“不律”,楚国叫“聿”,燕国叫“弗”,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秦全国以后,_,一直沿用至今。【答案】 (1). 我国的毛笔起源很早。 (2). 那时毛笔的名称不一 (3). “笔”就成了定名【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空根据后文“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可知应该填写“我国的毛笔起源很早”,第空根据后面的“吴国叫不律,楚国叫聿,燕国叫弗”可知应该填写“那时毛笔的名称不一”;第空根据前文“秦国叫笔”和后文“一直沿用至

54、今”可知应该填写“笔就成了定名”。21. 阅读下面材料,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身边好人”评选活动设置五个类别,具体标准如下:_:主动给他人无私帮助,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赢得群众赞誉。_:关键时刻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勇于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_:有强烈的诚信意识,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严格自律,履行承诺。_: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有较突出的工作成绩;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尽职尽责工作,任劳任怨,奉献精神强。_: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夫妻和睦,家庭和谐,事迹感人。【答案】 (1). 助人为乐 (2). 见义勇为 (3). 诚实守信 (4). 敬业奉献 (

55、5). 孝老爱亲【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材料的内容,注意抓住材料中的“给他人无私帮助”“关键时刻临危不惧,挺身而出”“诚信意识”“立足岗位”“献精神强”“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夫妻和睦”概括答案。四、写作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共享单车”是商家投资的共用自行车,只需手机扫码即可付费骑行,因其灵活便捷、低碳环保成为许多城市常见的“短途代步神器”。共享单车在大中城市投放使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它的出现实际上是“互联网+”时代治理交通拥堵的创新之举,受到广泛欢迎。有人用完后将它擦得锃亮,有人为它加了车筐使用起来更方便;但也

56、有人涂抹编号据为己有,也有人随意乱放私自加锁,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它侵犯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破坏。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共享单车:是镜子也是催化剂对于共享单车有人用心呵护,有人荼毒共享,问我如何看待,我说,共享单车是一面镜子,即照出国人的高尚与卑微,也照出我们社会管理治理的不足。高尚的行为让人崇敬,如果每个人都用后擦得锃亮,或为它加上车筐,那么这自然是一个美好的社会,我们无需感慨,也不需要再建立健全什么规章制度,让灵活便捷低碳的共享单车自由畅行,它必会是生活中一道

57、美丽的风景。而相形于呵护单车的高尚行为,让我们感慨至深的是那些挑战人们想像力的荼毒共享的行为有人私自加锁,涂抹编码,据为己有;有人认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大肆破坏;还有人为了网络直播吸引眼球,直拍单车投河;你看街道上的共享单车,横者、欹者、卧者、上树者、上墙者、堆叠者、无座者、缺镫者,百态千姿,不一而足。一辆单车,折射出国人千奇百怪的心态,不得不让人感慨。当然归根结底,不外乎一个“私利”了得。共享单车是一面镜子,也是一剂催化剂,一剂入水,催化出国人如此强烈的反应,让人深思,也让人深忧。如果鲁迅复生,恐怕又要痛批国人自私冷漠的劣根性了。时去百年,我们总觉得已经与那段历史渐行渐远,与阿Q与鲁镇的人们渐

58、行渐远,我们满以为我们在精神境界上也如我在经济科技上一样远远超越那个时代,而一辆共享单车,让国人原形毕现,沉滓泛起似乎我们还真的不懂得共享的意义,不懂得如何让共享自由的畅行在华夏的大地上!共享单车难道真的生不逢世?真要黯然离场?我不是鲁迅那样的悲观主义者,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尽管呐喊,也不相信铁屋子能打破,国人能觉醒。恰恰相反,我相信共享单车是镜子也是催化剂,镜子能照人形容,鉴人美丑,亦能让人自省,知道何为美何为丑;美者举世共赞,丑者千夫所指,自然能促进一个人的素质的提升,推动一个民族道德的进步。而催化剂,不只催化人卑劣的反应,也催化我们的社会建立更完善的规章制度。或许共享单车和谐的

59、进入生活,需要一个曲折痛苦的过程,但我相信必定有一天,这些美丽的单车会惬意的行驶在大路上,温暖的停靠在大路边,那时候清风和煦,阳光遍洒。【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注意抓住材料中的重点句子“有人为它加了车筐使用起来更方便;但也有人涂抹编号据为己有,也有人随意乱放私自加锁,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破坏”,然后分析“共享单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相应的提出解决的措施。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

60、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此题针对“共享单车”分析优势、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