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九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0460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九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九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九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九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九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九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九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九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九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九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九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九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九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九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九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九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九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部分/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考纲展示命题探究第一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基础点: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类。(1)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2)景物形象是指诗歌和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指的是情中景,包括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和色彩描写等。(3)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诗人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或称为“情中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

2、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重难点:1.景物形象的概括分析。2意象的含义和作用。考法综述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把握诗歌中所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鉴赏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诗歌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所蕴含的社会意义。鉴赏古诗词形象题目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人物、景物、事物的特征,提示主旨所刻画的某一具体形象的意义。从近几年高考命题形式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命题:人物形象概括分析、景物形象概括分析、事物形象概括分析。命题法1人物形象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注唐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

3、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求概括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进行分析,所以概括、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要做到有条理,有对特征的分析。阅读本诗应先抓诗词大意,再细致分析描写对象,关注使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找准形象,通过题目可知本诗描写了一个官员的形象;其次分析形象,本诗从“

4、马不肥”,“债”等词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官员的邹明府生活的窘迫,可见其廉洁清正。“马不肥”见出他的清贫;“债”是说不单没有钱财,还有债务;“透卧衣”是说衣服单薄,无钱购置御寒衣物。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邹明府为官勤于政务,衣食节俭,清正廉洁的形象。解题法1“四角度”把握人物形象1抓住背景,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人形象的前提。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更需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如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就必须了解他的一生,抓住隐者、喜爱菊花、向往自然、厌倦官场生活等关键点。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

5、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例如李清照前期生活美满,夫妻恩爱,其词轻快、爽朗,充满生活情趣;后期遭受战乱,国破家亡,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2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更是一条捷径。如赏析怀天经、智老,因访之,抓住“诗卷”“纶巾鹤氅”等对人物的描写,就能概括出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再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

6、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第三句的“问”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忐忑不安的心理。3抓住景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间接流露。古典诗歌经典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孔雀东南飞等,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4结合形象,明确指出其作用或效果特别是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是特定主人公,而非作者自身时,一定要明确作者塑造该人物形象的作用,寄寓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重难点拨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

7、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4)某一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思维过程(1)找准形象。结合诗词内容、标题、注释等,明确人物形象的基本身份。(2)分析形象。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和具体行为等。(3)理解形象。一是要理解诗中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二是要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和诗歌的注释评析人物形象。答题模式(1)总括:刻画了一个(特征1特征2身份)的形象。(2)分析: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特征的体现。(3)评价:指出形象表现的情感和呈现的意义。其中(2)(3)可糅合在一

8、起表述。常见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举例(1)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2)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的示儿、辛弃疾的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8)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命题法2景物形象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

9、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_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解析首先,找到描写周围环境的诗句,主要有以下几句:“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其次,将重点意象抽取出来,主要有“莓苔”“履痕”“白云”“静渚”“春草”“闲门”。再次,寻找作者描写意象特征的词语,主要有“静”“闲”。最后,分析这些意象的特色,这些意象都存在于人迹罕至的僻远山野,可用“幽静”一类的词进行概括。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月圆唐杜甫孤月

10、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未缺:指月圆。列宿:众星。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答:_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解析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内容,要善于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特点。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首诗前六句,一句一景,由室外写到室内,再从室内转向夜空、山林,意境阔大,而层次井

11、然。概括时可依观察角度不同,一句一句依次概括。解题法2鉴赏景物形象的“四要素”(1)诗中赏画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赏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下面四角度入手:理解诗歌的景物形象的特点时,考生要注意以下两点:意象的色彩(明艳、清丽、素雅、黑冷等)。从意象的色彩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全是“冷色调”,给人一种凄清、悲苦、孤零零的感觉。意象组合的特点。从意象的组合方式上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动静组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虚实组合“春色满

12、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等。(2)画中品诗画中品诗,即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的情感思想。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色调明丽、画面鲜活,诗人的情感就高昂乐观;色调阴暗、画面凄凉,诗人的情感就低沉伤感。如赏析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雨雪曲:“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只要抓住诗中的“寒”“暗”等词语,就能品味出诗中的凄凉。意境的常用术语: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

13、凄凉、恬静闲适、雄奇优美、生机勃勃、肃杀荒凉、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3)缘景明情诗歌中的景即意象。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合与表现。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品味意境就要借助意象。借助意象,体味情感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情感的把握,离不开对意象的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意象本身的特点,其次要注意意象的有关修饰语,这对把握情感很有帮助。(4)双层挖掘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意,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

14、,实质是写作者被赦时心情的轻松和愉悦。重难点拨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2)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思维过程(1)找意象,组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意象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意象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

15、出意境的特色。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暗含的寓意。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创设背景、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有时这几步需要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答题模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常见意境特点意境特点举例

16、雄浑壮丽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苍茫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苍凉悲壮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续表意境特点举例闲适恬淡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幽明净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丽清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萧疏凄寂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安谧美好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高远深邃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淡雅幽远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清冷幽静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命题法3事物形象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律诗

17、,按要求作答。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答:_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解析考查的是事物形象,回答时要作简要分析。知象征:概括野菊形象,要注意野菊通常的象征性意义。抓词语:抓住颔联中的“在野”“幽色”“妙香”等描写其生长环境和花色、花香的词语。明品质:揭示反问句所反映的野菊的内在品质。按答题范式作答。解题法3鉴赏事物形象“五

18、关键”(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一个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并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如野菊一诗中赏析“野菊”的形象,就要结合菊花高洁、脱俗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2)关注色彩色调,辨析物象特征关注时令色彩。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

19、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晁补之的吴松道中二首(其二)中的“叶正飘”“雁声急”就暗示了秋季的特征,氛围是凄冷、感伤的。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开头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的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是一别可能

20、成永别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3)解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如野菊一诗,是作者的托物言志之作,借野外之菊的孤芳自赏、率性自然,表达自己超凡脱俗的追求。(4)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形象特点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需从以下关键点入手:(5)联系诗人自身

21、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例如,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清华(清高华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又都糅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重难点拨常见设问方式(1)某联描写了某物的

22、什么形象?有何作用?(2)某物象有什么特征?(3)某物象象征什么(有何寓意)?(4)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何种情怀)?(5)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思维过程(1)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包括形态、色泽,以及描写事物所用词语的情感色彩,把握事物形象的内在品质。(2)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体会事物形象象征的某种操守或情感,某种向往或追求,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来把握作者描写事物形象的目的。(3)熟记特定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都与愁苦有关。当然,必须具体诗歌具体分析。答题模式诗中塑造了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抒写了之情(概

23、括形象的意义)。题组一人物形象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答:_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解析本题干的关键词源于诗的首联,“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本诗是一首律诗,首联统领全诗,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因此,要把握“开颜”的原因,就要立足于整首诗。联系诗歌标题,结合诗的首联,可知是朋友新居落成,自己心情闲适;颔联

24、和颈联写景,有山有水,有松有花,景色优美;颔联写新居的自然环境,颈联写新居主人对新居环境的营造,疏种碧松,可筛明月;多栽红药,以妆春天,此联也见诗人品味高雅;尾联既是对朋友的赞美,也是抒写志趣相同之感。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答:_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解析“九日驱驰”说明诗人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说明诗人是怅惘的;说友人“诗思清人骨”,表达了诗人

25、对友人的欣赏。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就能够体悟作者的情感。(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答:_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解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亦隐也。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遣悲怀元稹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注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

26、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答:_答案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本诗应抓住描写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搜荩箧”在草编的箱子里翻找衣服。“拔金钗”拔下金钗换钱买酒,可以看出关心、体贴丈夫。“甘长藿”以野菜充饥,“落叶添薪”以落叶为柴。这些都表现

27、出妻子贤惠、淑良。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出都留别诸公(其二)清康有为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注康有为第一次上书请求变法,但备受阻挠攻击。次年愤而返乡,临行时作七律五首赠予友人。战国:指帝国主义列强。啸青锋:啸,剑鸣声;青锋,剑。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答:_答案豪情万丈;志趣高远;忧国伤时;雄心不渝。(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诗人形象特点,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平生追求与诗歌内容来分析,概括诗词中描写形象相关语句,结合注释、时代背景等,分析形象特征。题组二景物形

28、象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明河:银河。太清:指天空。散关:即大散关。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属于诗歌意境题。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写景精细”,可见应从写景的角度入手。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有“风”

29、“林”“叶”“露”“草”“虫”;然后分析每个景物的特点,风是微风,叶子“下”,露水沾湿秋草,虫是“鸣”;接着把这些景物合为一处,分析其营造的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树叶飘落,露水沾湿秋草,这个画面是凄清或萧条的,虫“鸣”以声衬寂,写出秋夜的寂静。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雨过至城西苏家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答:_答案尘土涤净紫烟

30、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首先要找出诗歌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明确绘景意象,然后结合诗句总结。题干中要求的是“雨后的哪些景象”,故本题的答题区域在二、三、四、五、六句,抓住第二句中的“净无车马尘”、第三句中的“渐散紫烟”、第四句中“回晴日丽”、第五句中“花飞”“衣袖”“湿”、第六句中“柳”“绿色匀”等,即可整理出答案。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乌夜啼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注,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注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秦州,被徙沙漠,其妻苏氏。秦州临去,别苏,誓不

31、更娶。至沙漠,便娶妇。苏氏织锦,端中作此回文诗赠之。”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结合文本简析。答:_答案本诗描绘出傍晚时分归乌栖枝,织锦秦川女在空房中思念丈夫,自伤孤寂的情景。夕阳暮云,归乌盘旋喧嚣,将栖未栖;织锦女子深深思念远方的丈夫,悲愁郁结,停织落泪。解析描绘诗中展现的景象,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词语。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思妇。远方的丈夫何时归来?“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追忆昔日恩爱,感念此时孤独,种种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

32、间作(其一)潘大临注白鸟没飞烟,微风逆上船。江从樊口转,山自武昌连。日月悬终古,乾坤别逝川。罗浮南斗外,黔府若何边。注潘大临:黄州(今湖北黄冈)人,早年应试不第。善诗文,苏轼、黄庭坚对其诗才十分赞赏。诗中“罗浮”指广东罗浮山,当时苏轼被贬在此;“黔府”指四川彭水,当时黄庭坚被贬在此。本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做简要赏析。答:_答案开头四句描绘了一幅江流浩荡、山水相连的优美画面。作者起笔便把视线投向烟斜雾横的远方:白色的水鸟在空中自由地翱翔,很快便消失在远处的雾霭之中。作者乘一叶扁舟迎着微风从流漂荡,长江在樊口转向东去,青山延绵不断直连武昌(鄂州)。整个画面气势恢宏,境界开阔。解析描绘诗

33、人展示画面的内容,应善于抓住诗中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创造。此诗,开头两句写乘船入江,白色水鸟向远处飞去。颔联两句写沿江行进时看到的景色,江山秀丽。题组三事物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答:_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

34、品形象的能力。这里考查的物象是“烟”。烟,即雾气、云气,诗中用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子含意,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保持内在的一致。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

35、饯行席上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答:_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内涵的理解。本题鲜明地体现了江西诗歌鉴赏“重内容,轻技巧”的特色,答此题一方面要读懂词的意思,同时要注意注释中的暗示,联系所学过的屈原的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手法,用各种香草来比喻自己高洁的情操与品德。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赏荷蔡松年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

36、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注沉水:沉香的别称,闺房熏用。夜光:珠宝名。凌波:世人称荷花为凌波仙子。分付:打发,消遣。概括上片所描写的荷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所表达的情感。答:_答案荷色静谧,荷香袭人,荷花白里透红,荷叶碧绿高耸。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对美好年华的眷恋之情。荷香月影,凉夜清风,应当及时享受,不然年华逝去,将难追悔。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事物形象特点,这里考查的物象是“荷”,这首咏荷词描写的是初秋时节,黄昏月下的荷塘月色。先写出荷塘总体风貌,荷塘美景让人留连不舍。“胭脂夜光”句拉近人们视野,由远及近,写水中荷花,花下荷叶。下片立意颇新,面对荷花香艳

37、,凉夜秋景清风,作者不由慨叹,良宵美景应赏,别负青春美少年。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清平乐张炎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此以纪情事云。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注所南翁:指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无根墨兰,宋亡后,隐居苏州,不仕。孤花:有的版本作“三花”。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兰花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上片分别从形和神两方面来描写兰花。前两句从画中墨兰的形态入手,写出此兰花和作者以往见到的兰花不同,突出了墨兰超凡脱俗的特点。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和映衬的手法,借“烟水茫茫”的环境来映衬墨兰“无处说”的孤独,借“西湖残月”的清冷来衬托墨兰的孤高寂寞。(从正、侧面描写,对比联想等角度合理分析,亦可)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内涵的理解。本诗将“兰”的清影勾勒的分外鲜明,幽兰生于深山,脱俗于红尘。如特定时代文人保持姿态:清高、孤傲。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他笔端的兰,正是他自己的写照,那脱俗的风姿,不正展现了他的高雅性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