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课时知能评估(人教版必修三).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0431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课时知能评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课时知能评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课时知能评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课时知能评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课时知能评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课时知能评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课时知能评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课时知能评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课时知能评估一、选择题1(2009年高考北京理综)在植物细胞中,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B色氨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C吲哚乙酸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D过量的色氨酸可抑制吲哚乙酸的合成解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微量高效的有机物。吲哚乙酸属于植物激素,其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所以A、C选项错。 色氨酸是生成吲哚乙酸的底物,增加底物的浓度(或量)可促进吲哚乙酸的合成,所以D错。色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种,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所以B选项正确。答案:B2拟南芥

2、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B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C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解析:解题时注意把握题干中的有用信息并用排除法做题。信息之一是“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由此可知A、B答案是正确的;信息之二是“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由此可推测P基因起作用的机制,如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抑制物的合成等有关,故C选项正确。题干文字中没有有关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与P基因突变的关系的叙述。答案:D3(201

3、1年南昌质检)下列哪项实例说明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A植物的向光性B除草剂可以除掉田间的双子叶植物C顶端优势D将植物平放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解析:将植物平放后,根的近地侧和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都相对较高,但由于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的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茎的近地侧则促进生长,故表现出根向地生长和茎背地生长,由此可证明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答案:D4将要成熟的大豆豆荚加工成的菜肴,俗称“毛豆”。在栽培过程中因某种因素引起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如果要保证产量,可采用的补救方法是()A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B喷洒N肥C喷洒P肥D以上措施

4、都不行解析:“毛豆”的产量是由种子决定,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只能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但不能形成种子。答案:D5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的伸长,两者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有促进作用B赤霉素与生长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C色氨酸一般由植物从土壤中主动运输吸收获得D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起主要作用的是赤霉素解析: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的伸长,表现为协同作用。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有何作用(即X表示什么)图中没有确定。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物,色氨酸是有机物。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共同起调节作用。答案:B6下图是用天竺葵叶片进行的一项实验示意图,14C标记的

5、葡萄糖向着生长素(IAA)浓度高的地方移动,利用这一特性,可在生产实践上用于()(天竺葵的叶片不同部位滴上IAA、H2O和14C葡萄糖48小时后同一叶片的放射性自显影,原来滴14C葡萄糖的部位已被切除,以免放射自显影时模糊)A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B使子房及其周围组织膨大而获得无子果实C防止落花落果D促进植株的长高解析:发育的种子中能合成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子房,使植物体内的C6H12O6向子房移动。答案:B7右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下列部位的生长素浓度与生长关系,与P点相对应的是()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尖端下部的背光侧B植株横置时,茎弯曲

6、部位的近地侧C植株横置时,根弯曲部位的背地侧D具顶芽植株的侧芽部位解析:题图显示,随生长素浓度增大,生长1厘米所用时间增多,说明生长素抑制生长。A、B、C三项都是生长素促进生长。具顶芽植株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高而抑制生长。答案:D8如右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1010 molmL1),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AC的范围内,能促进生长B在AD的范围内,属于生长抑制范围C相当于曲线FE段的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D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将不同于右图的弯曲生长,坐标图中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解析:由于重力作用,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如果根a侧的生长

7、素浓度在曲线A点,生长较快,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在AC的范围内,能促进生长。在AD的范围内,AC属于促进生长,CD属于抑制生长。在太空中生长素分布不受重力影响,根水平生长,坐标图中的曲线仍适用于根的生长。答案:A9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C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而与乙烯有关D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解析: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为扩散,而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过程是与光照无关的主动运输,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并积累,从而导致

8、了顶端优势现象。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多种激素综合调节。答案:B10将图中将胚芽鞘X尖端以下PQ段切断后倒放胚芽鞘Y,右侧光照,胚芽鞘Y的弯曲情况将是()A向左B向右C向下D不弯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有关知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可从胚芽鞘的向光侧转移到背光侧(即“横向运输”),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还可以进行“纵向运输”,但纵向运输时,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从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上端。根据图解可知P为形态学的上端,Q为形态学的下端,生长素只能从PQ,而不能从QP,所以,就胚芽鞘Y而言,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故胚芽鞘Y不能弯曲生长。答案:D

9、11.某高三同学从生物学资料上得知:“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该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植株进行实验,实验中所需要的步骤是()选取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3株分别编号为甲株、乙株、丙株;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将3株全部保留顶芽;将甲、乙两株去掉叶片,保留叶柄,并将甲株的叶柄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丙株保留幼叶;将去掉叶片的甲、乙两株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观察3株叶柄脱落情况。A BC D解析: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由于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故为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应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在设计对照

10、时,应是一株保留幼叶和叶柄,另两株去掉叶片保留叶柄,但有一株应在叶柄横断面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一段时间后,根据3株叶柄的脱落情况即可得出结论。答案:B12如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A甲不生长也不弯曲、乙直立生长、丙向左生长、丁直立生长、戊向右生长B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向左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左生长C甲向左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向右生长、戊向左生长D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右生长解析:胚

11、芽鞘感受光刺激的是其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面的一段。甲的尖端被不透光的锡箔纸遮光,无法感受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会均匀分布,故直立生长;乙的尖端感受到右侧光照,使左侧生长素浓度偏高,尽管下部用锡箔纸遮住,但不影响效应的发生,故乙向右生长;丙中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横向运输,两侧生长素均匀分布并向下运输,胚芽鞘仍直立生长;丁的尖端尽管受到了单侧光影响且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但因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下部不能反映出生长素的调节效应而不生长不弯曲;戊的尖端尽管受光均匀,生长素分布均匀,但因右侧生长素向下运输的途径被云母片阻断,使尖端下面的左侧生长素多于右侧,导致左侧生长快于右侧,而弯向右侧生长

12、。答案:D二、非选择题13(2009年高考浙江卷) 请回答下列有关赤霉素的问题:(1)赤霉素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植物芽尖细胞,其细胞周期的_期明显变短,此时期分子水平上所发生的变化主要是_和_。(2)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主要在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等_的部位。用赤霉素多次喷洒水稻植株后,引起其生长速度过快,将导致稻谷产量_。(3)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主要与细胞壁的伸展性有关。有人进行了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速率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图分析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对细胞壁的伸展起_作用;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在图中的_(A点、B点、C点)。根据上

13、述实验分析赤霉素促进茎伸长的可能原因是_。解析:(1)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分裂,使细胞周期的间期明显变短,在间期分子水平上的主要变化为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属于生长旺盛的部位,用赤霉素多次喷洒水稻,引起营养生长速率过快,消耗营养物质过多,导致用于生殖生长的营养不足而使稻谷产量下降。(3)从图示可看出,注射CaCl2溶液后,生长速率下降,说明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对细胞壁的伸展起抑制作用,B点以后生长速率加快,说明在B点加入了赤霉素溶液。由此可得到Ca2抑制了细胞壁的伸长,加入的赤霉素可能是通过降低Ca2浓度而促进生长的。答案:(1)分裂间DNA复制有关蛋

14、白质的合成(2)生长旺盛降低(3)抑制B点赤霉素降低了细胞壁上Ca2的浓度14(2010年高考北京理综)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 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2。请分析并回答:(1)生长素类似物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_作用的一类化合物。本实验中_mg/L浓度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2)振荡培养的目的是:增加溶液中的_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_。(3

15、)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_中,以得到5种浓度的A溶液。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4)图2中,对照组切段的平均长度是_mm。浓度为0.001 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_(选填“有”或“无”)促进作用;与浓度为1 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 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_。(5)图2中,浓度为0.1 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_(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A舍弃B修改C如实填写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_。解析: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两重性,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对无关

16、变量的控制,提前用蒸馏水浸泡出实验材料中的内源激素,以防止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另外要注意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要如实记录。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可以重复实验进行检验。答案:(1)调节1(2)氧气均匀(3)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切段中内源激素(4)7.0有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5)C重复实验15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纵向伸长,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长素作用的第一步是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功能。(2)被激活的“激素受体复合物”能引起内质网释放Ca2,Ca2促使细胞内的H以_的方式运往细胞外,增加了细胞壁的延展性,使细胞壁对细胞的压

17、力减小,导致细胞吸水、体积增大而发生不可逆增长。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体积变化最大的细胞器是_。实验发现,细胞在持续生长过程中,细胞壁的厚度能基本保持不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_(填细胞器)为细胞壁添加了新的成分。(3)此外,Ca2还能激活细胞中的转录因子,它进入细胞核后,能引起_酶催化mRNA的合成。(4)生长素促进根系生长的最适宜浓度要比茎低得多,稍高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乙烯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了根的伸长,这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5)科学家研究发现紫外光可以抑制植物生长,原因是紫外线增加了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从而促进了生长素氧化为3亚甲基氧代吲哚,而后者没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现

18、在提供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的小麦幼苗若干作为实验材料,请完成下列实验方案,以验证紫外线抑制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步骤1:将小麦幼苗平均分为甲组和乙组。步骤2:给予甲组_光照,给予乙组_光照。步骤3:观察两组幼苗的_并测量_的含量。预测实验结果:_。解析:(1)细胞膜上有接受激素的受体,能特异性地与激素结合,在此过程中要通过细胞的识别过程才能完成。(2)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细胞膜;细胞生长过程中,液泡的体积不断增大,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mRNA的合成需要RNA聚合酶。(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答案:(1)识别(信息传递)(2)主动运输液泡高尔基体(3)RNA聚合(4)两重性(5)适宜的可见光同等强度的可见光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高度(生长状况和高度)两组植株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甲组植株高于乙组,甲组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少于乙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