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学案一编制:程文柱 班级_姓名_组别_2016、9、5【学习目标】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3、体会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学法指导】1、查字典读准字音,看注释掌握词义;2、诵读,讨论,翻译。3、学会整理归纳。【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1、孟子,名_,字_,鲁国庆父后裔,_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继_之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_”之称,与孔子并称“_”。 2、孟子是记载_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_家经典著作,与_、_、_合称“四书”。孟子一书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
2、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_和_陈述事理,辩论是非。3、孟子的思想:_,主张实行仁政,行王道,制民产,省刑薄赋,申孝悌之义;_,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和“与民同乐”的思想;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哲学思想,提出“_论” 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志之端也。”二、背景知识:寡人之于国也选自_。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
3、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_(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于是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讨教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借梁惠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而“民不加多”的疑问,宣扬自己“_”的政治主张,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
4、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三、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弃甲曳( )兵数罟( ) 洿( )池不可胜( )食 养生丧( )死 衣( )帛 鸡豚( ) 狗彘( ) 庠( )序 孝悌( ) 饿莩(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通,意思:_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意思: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意思:_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通,意思: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通,意思:_ 通,意思:_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河内凶 古义 _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_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义 _4、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语,指出活用现象并解释:填然鼓之 活用词语:_
5、活用现象:_解释:_树之以桑 活用词语:_活用现象:_解释: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活用 词语:_活用现象:_解释:_然而不王者 活用词语:_活用现象:_解释:_王无罪岁 活用词语:_活用现象:_解释:_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用 词语:_活用现象:_解释:_谨庠序之教 活用词语:_活用现象:_解释:_5、指出下列各句所属的特殊句式非我也,岁也 / 非我也,兵也( )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合作探究】1、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又有何喻意?答:_2、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哪些施行王道的措施?结合原文概括。答: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