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由此可见,儒家思想A. 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B. 注重于现实政治诉求C. 对天人关系有所研究D. 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佛教的传入是在东汉时期,所以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不可能融合佛教思想,故排除A项;儒家不信鬼神,有为而无求,体现了其注重现实政治诉求的特点,故选B项;儒家思想讲人道,信天命,但不信鬼神,所以不能说明其对天人关系有所研究,
2、故排除C项;儒家和墨家思想均是有为的,因此不能说明二者的思想可以互补,故排除D项。2. “圣人之性”是天生“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教化无用,只能用刑罚手段处置他们。“中民之性”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教化才能成善。由此说明董仲舒A. 从教育的角度强调“礼乐教化”B. 从统治的角度强调“赏罚分明”C. 从人性的角度强调“礼法并用”D. 从伦理的角度强调“三纲五常”【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将人性分为三类,认为“斗筲之性”只能通过刑罚手段处置,而“中民之性”则通过教化达到善,可见其从
3、人性角度强调了礼法并用,选项C正确;材料除了强调礼乐教化,还主张刑罚,而且董仲舒的切入角度是人性,而非教育,因此选项A排除;赏罚分明与题无关,排除B;材料并未强调三纲五常,排除D。3. 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朱熹指出:“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可见二者都A. 主张“得民心得天下”B. 提倡“以民为本”C. 提出“薄敛节俭”主张D. 体现了人文主义【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可知孟子强调民本思想,“伤财必至于害民”也体现出爱民
4、的思想,B正确;孟子主张“得民心得天下”,材料中朱熹没有体现出该思想,A错误;提出“薄敛节俭”主张是朱熹思想主张,孟子没有提及,C错误;人文主义思想都不是二人的思想主张,D错误。4. 明清之际,李贽剃光头发留着长须,讲学传道,招收女弟子。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C.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 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削弱,在批判中形成了新理学思想体系【答案】C【解析】【分
5、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依据材料可知,李贽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剃发留须,招收女弟子,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也批判君主专制,王夫之深刻的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结合所学可知,上述思想力图冲破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李贽等人将斗争矛盾指向封建礼教,并未致力于儒学和佛学的融合;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只是李贽等思想家实现男女平等的思想要求,实际上明代妇女地位并未变化,没有实现男女平等;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只是黄宗羲等人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而当时君主专制持续强化,到达顶峰,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也并未形成新理学思想
6、体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5. 苏格拉底指出,在我和一个好争之徒在争论的时候,唯一的不同是他想使他的听众相信他所说的都是正确的,而我想说服的是我自己,我请你们思考的是真理而不是苏格拉底。据此可知,苏格拉底A. 着重关注理性思考B. 强调了人的价值C. 肯定了辩论的作用D. 主张美德即知识【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苏格拉底 “我想说服的是我自己,我请你们思考的是真理而不是苏格拉底”的观点,结合所学可知,其强调的是理性思考个人的观点,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说的是争辩的目的和方式,与人的价值无关,也不是在强调辩论的作用,更与美德和知识的关系等命题无关,BCD三项是错误的。6. 某学者
7、认为:“如果说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从美洲掠夺过来的白银,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这一观点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依靠( )A. 对外殖民掠夺B. 古罗马的法制C. 文艺复兴D. 制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说明西方的崛起主要依赖民主政治的建立和人文主义思
8、想的传播,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故答案选D。A 材料中没有提及。B、C是材料的部分体现,而D包涵了二者。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7. 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A. 充分体现了“人是万物的尺度”B. 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C. 非常利于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D. 主张教徒自读圣经,倡导自由平等【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对宗教特权的批判和对自由的追求,这有利于启蒙思想和理性主
9、义的广泛传播,故选C。A发生在古希腊时期,时间不符,排除A;卢梭并不主张分权学说,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D是宗教改革的内容,时间不符合,排除。8.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由此可见,徐光启A.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B. 有力推广了棉花的种植技术C. 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D. 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总结的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农
10、业生产从犁耕、下种到施肥等流程,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引进了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的表述题干没有涉及,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没有体现棉种植技术的推广、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的改变,排除BC项。9. 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这反映了宋代以来A. 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B. 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C. 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D. 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知识分子大量进入政治领域,知识分子
11、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也就成为了民间戏曲小说的主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戏曲小说源于生活,它鲜活灵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体现出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而是强调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材料主旨不是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故排除;材料反映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而不是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故D项错误。10. “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了京剧A. 是
12、戏曲融合演变的成果B. 已成为“百戏之祖”C. 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D. 是古代戏曲的高峰【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可以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艺术融合后而推陈出新。故A正确;“百戏之祖”是昆曲,是京剧形成过程中的剧种,排除B;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的是元杂剧,排除C;材料没有从古代戏曲的高峰角度说明京剧,排除D。故选A。11. “神学当然还有根深蒂固的威力,但是十七世纪的神学却有了双重性格;除了继续充当上帝存在的卫士之外,它还儒要论证上帝的存在与自然秩序的一致性。”这说明A. 封建神
13、学受到严重冲击B. 教会支持自然科学发展C. 科学思维影响社会进步D. “理性王国”成为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神学当然还有根深蒂固的威力,但是十七世纪的神学却有了双重性格;除了继续充当上帝存在的卫士之外,它还需要论证上帝的存在与自然秩序的一致性”,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十七世纪的神学不仅仅只是宣传上帝的思想,也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逐渐适应角色,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封建神学”受到严重冲击,故A项错误;教会会阻碍自然科学的发展,因自然科学的发展会挑战教会的权威,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12.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
14、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适应。”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进化论学说()A. 迎合了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B. 增强了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能力C. 鼓吹强国征服弱国的合理性和必然性D. 被附会到经济生活和列强侵略扩张上【答案】A【解析】据材料“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适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主义强调优胜劣汰,适应了工业革命时期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故A项正确;达尔文主义属于思想理论,不会增强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能力,故B项错误;“鼓吹强国征服弱国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也是迎合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故C项错误;“被
15、附会到经济生活和列强侵略扩张上”不属于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A。13. 有学者指出:现代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逐信息而不返”。面对爆炸的信息,人们可能反而对自己的生命缺少体验,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渐减退乃至消失。此材料反映A. 人们的工作、生活离不开网络B.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C. 警惕网络时代带来的负面效应D. 网络世界对青少年有巨大诱感【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人们可能反而对自己的生命缺少体验,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渐减退乃至消失”可知是网络对人类的负面影响,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人们离不开网络,且“离不开”这种说法错误,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信息技术影响深远,故B错误
16、;材料的对象是所有人,不仅仅是青少年,故D错误。14. 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临终之际在给清政府的遗折中说:“圣人万物为师,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中外臣工同心图治,勿以游移而误事,勿以浮议而怠功,尽穷变通久之宜,以尊国家灵长之业,则微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矣。”这表明张树声A. 已意识到洋务运动必将失败B. 本质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C. 认为民主潮流已无法阻挡D. 并未放弃天朝上国的迷梦【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以尊国家灵长之业”中可知,张树声虽主张引入西方议会制度,但其本质是坚持中国固有的政治文化,维护清朝统治,故B项正确;1884年洋务运动还没有失败,1
17、895年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主潮流,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天朝上国,故D项排除。【点睛】“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以尊国家灵长之业”是解题的关键。15. 1921年,梁漱溟指出,“今天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时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材料所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孔子创立的儒学已经成为糟粕B. 人们已摆脱封建思想束缚C. 新文化运动文化观的极端倾向D. 民众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题干时间信息可以得出,所述现象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材料所述“谈到孔子时羞涩不能
18、出口”在于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故C正确;儒学至今仍然有其现实意义,故A不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不等于人们已经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故B不正确;新文化运动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所以民众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的说法不正确,故D不正确。16. 共产党的目标受众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工人报刊,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重点向工人群众介绍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价值、劳资对立、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等;中国青年则贴近青年、贴近现实、贴近革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青年学生面临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以上史实表明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在
19、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注重A. 在与读者交流中的互动传播B. 各报刊相互配合的组合传播C. 出版专号特刊进行集中传播D. 针对不同读者群体分众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有不同的杂志报刊,说明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注重针对不同读者群体分众传播,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互动,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各报刊间的相互配合,排除B;材料中没有出版专号特刊的内容,排除C。17.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作用-文中强调:“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据此可知,此时的毛泽东十分重视
20、A. 执政党的思想建设B.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 党的群众路线思想D. 新时期党的自身建设【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才成为执政党,时间不符合,排除A;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探讨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排除B;题干中的“民族战争”指抗日战争,该文发表于1938年,当时抗日战争即将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战争重点转向敌后,使得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日益突出。由材料“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可见强调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故选C;“新时期”指改革开放以来,时间不符合,排除D。18. 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
21、”发表20周年。当年八十八岁的邓小平登上南下的列车,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下列“网友的评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A. “南方谈话”发表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B. 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突破口C.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从地方、从社会寻找动力的典范D. 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答案】D【解析】1992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D错误。符合题意;A、B和C均是正确的表述。19.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S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
22、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就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 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B.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D.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赶英超美”属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望,但不符合实际情况,实际上是经济建设中的“左”倾的表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由此可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符合实际的发展情况,故选D;材料
23、中的这种变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不断成熟的表现,并不是为了适应国际形势,排除A;材料内容无法体现重视数量,排除B;C项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C。20. 随着科技的发展,航天技术越来越“亲民化”。1987年以来,中国已多次成功利用返回式卫星和高空气球进行探索性的航天育种试验,选育出的太空蔬菜已经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种植。这表明A. 我国航天技术世界领先B. 传统农业日渐衰落C. 航天技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D. 我国已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航天技术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发挥了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故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我国航天技术的“亲民化”,并未突出世界领先地
24、位,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比较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材料无关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政令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先后举行一系列新年画作品评奖活动,选出了农民参观拖拉机劳动换来光荣毛主席大阅兵保卫和平等具有典型性的作品。其主要目的是A. 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优势B. 继承传统民间绘画的艺术遗产C. 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的宣传需要D. 探索舆论宣传工作的全新形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政令的形式向全国
25、发布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先后举行一系列新年画作品评奖活动,选出了农民参观拖拉机劳动换来光荣毛主席大阅兵保卫和平等具有典型性的作品”,并根据所学可知,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以政令的形式向全国发布指示,目的是“构建主流意识的话语权优势”,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作品都是新的时代作品,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作品有农民参观拖拉机,不全是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探索舆论宣传工作的全新形式”,故D项错误。22. 1953-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了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国家大幅削减教学时数,井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劳动技术教有课。1
26、956年国家正式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说明A. 中国教育深受意识形态影响B. 教育改革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C. 中国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D. 教育立法保障了基础教育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3-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了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大幅削减教学时数,井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劳动技术教有课特别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可得出,1953-1957年,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教育改革中注重对学生劳动技术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适应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
27、教育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故A项错误;1965年中国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故C项错误;中国教育立法出现在改革开放后,故D项错误。23. 它“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人们感受到畸形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两次世界大战,经济恐慌,冷战及核恐怖,给人们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悲观主义思潮席卷欧洲,非理性主义思潮有广阔市场。”这种文学流派的典型作品是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两次世界大战,经济恐慌,冷战及核恐怖,给人们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非理性主义思潮有广阔市场”反映的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浪漫主义文学,排除;B项是现实主义文学,排除;C项是现
28、代主义文学,符合题意;D项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排除。24. 下图是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雷诺阿1876年创作的加莱特磨坊的舞会,着意于表现自然光色的变化。他说:“自然之中,绝无贫贱之分。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贫穷的乞丐是平等的。”雷诺阿的画作风格及其观点说明了A. 民主、自由、平等理想的实现B. 工业时代科技发展和观念变化C. 人们开始重视对光和色彩的研究D. 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反差【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着意于表现自然光色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雷诺阿的画作风格及其观点说明了工业革命带来了影响,B
29、选项符合题意。民主、自由、平等理想并没有实现,A选项错误。C选项错在开始重视对光和色彩的研究,排除。材料未体现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反差,D选项排除。25. 音乐电视起源于美国。刚传入拉丁美洲时,当地的节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语和英语夹杂在一起说,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间彼此更加关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增加了。对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 拉美和美国的现代化相互促进B.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C. 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仍然存在D. 电视是影响极大的传播工具【答案】A【解析】“现代化”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现代化”,而材料中只体
30、现了文化层面上的“现代化”,A项说法不准确。故选A。【考点定位】 必修一:当今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选修三: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二、非选择题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未熹认为,就那些对待臣下态度非常恶劣的君主而言,“寇仇之报,不亦宜乎?”但朱熹强调孟子的说法只是一种要求君主礼遇臣下的警示之语,并非表示臣下可以真正对君“不忠”。在君臣之义上,朱熹指出:“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彼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材料二 在黄宗羲看来,君和臣
31、的目的都是为了万民的忧乐,其关系应是“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无父则无子,因此应该孝敬父亲。君和臣之间并没有命定的血缘关系,将两者联结到一起的是他们治理天下的着职责,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两者之同的血缘,而是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熹与黄宗羲君臣观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答案】(1)相同点:认为君主应该尊重礼遇臣下。不同点:朱熹认为君臣秩序是天理;黄宗羲认为君臣关系是平等,可以
32、相互选择;君臣共治天下。(2)社会背景:朱熹:唐末五代十国以来,武将权臣篡位时有发生,威胁君主专制统治,冲击儒家纲常伦理秩序。黄宗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统治危机日益加深;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解析】【分析】【详解】(1)相同点:根据“就那些对待臣下态度非常恶劣的君主而言,寇仇之报,不亦宜乎?”“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得出认为君主应该尊重礼遇臣下。不同点:根据“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得出朱熹认为君臣秩序是天理;根据“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
33、“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得出黄宗羲认为君臣关系是平等的,可以相互选择;根据“而是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得出君臣共治天下。(2)社会背景:结合所学可从唐末五代十国以来,君主专制统治受到威胁,儒家纲常伦理秩序受到冲击分析回答朱熹思想产生的背景。可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等方面分析回答黄宗羲思想产生的背景。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晚清以来,西方现代性的挑战导致了中国文明深刻的秩序危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从科技层面逐渐向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层面深化。戊戌变法期间,青年士子们展开了对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纲常伦理的批判,提出
34、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口号,要求将国民从传统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東缚中解放出来,重建具有自主性和独立人格的新国民。辛亥革命后,一个延续千年的专制制度划上了句号,但革命的希望和光明很快就被黑暗的现实粉碎了。陈独秀等人认为,中国专制时代的国民缺乏西方民族所具备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以及科学的精神在此前提下,任何政治革命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通过启蒙手段除去国民的劣根性,推动中国“人”的解放。摘编自谢毓洁试论近代中国人的觉醒”材料二 (启蒙)运动的领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启蒙时代,过去是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只是到了他们的时代,人类终于从黑暗走进光明。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他们相信存在着不仅
35、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接照这一设想,他们反对政府对经济的严格管制,要求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寻找一种与理智判断相一致的自然宗教。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而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刁俗。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觉醒”的原因并简要分析近代中国“人的觉醒”所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归纳指出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实现“人的解放”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对“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36、破坏作用。【答案】(1)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西方思想传入中国;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中国先进人士的推动。影响:促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促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推动中国政治、思想近代化,促进中国社会转型。(2)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宗教信仰自由;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作用:冲击了神学思想,促进思想解放;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理论武器。【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1)原因,依据材料“西方现代性的挑战导致了中国文明深刻的秩序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是导致近代中国人觉醒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青年士子们展开了对君主专
37、制制度和封建纲常伦理的批判”可得出中国先进人士的推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推动近代中国人觉醒的重要因素。影响,根据材料“戊戌变法期间,青年士子们展开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口号”“陈独秀等人认为,中国专制时代的国民缺乏西方民族所具备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等信息可知,近代中国人“觉醒”促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促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利于推动近代救亡图存运动;根据材料“必须通过启蒙手段除去国民的劣根性,推动中国人的解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人的思想,促进近代中国人“觉醒”,推动中国政治、思想近代化,促进
38、中国社会转型。(2)主张,根据材料“他们反对政府对经济的严格管制,要求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可知,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主张自由、平等;根据材料“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可知,主张宗教信仰自由;根据材料“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等信息可知,主张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作用,根据材料“过去是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要求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冲击了神学思想,促进思想解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理论武器。28. 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39、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其中“东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材料二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教”及“科学复兴的主要表现。为什么在三大发明的中国,未能将其“变成手段,变成杠杆。”
40、?【答案】(1)领域: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2分)原因:古代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学技术得到发展。(2分)(2)新教:路德教与加尔文教。(2分) 科学:哥白尼、伽俐略的天文学;牛顿的经典力学;达尔文的生物学成就(3分)原因:小农经济阻碍了近代科学产生、发展;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和其它国家经济交流;政治上君主专制日益腐败;实行文化专制主义。(4分)【解析】【分析】【详解】(1)领域: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其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原因:结合所学可从自然经济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2)
41、新教:结合所学可知是路德教与加尔文教。科学:结合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哥白尼、伽俐略的天文学;牛顿的经典力学;达尔文的生物学成就等方面回答。原因:结合所学从小农经济、国家政策、政治制度等角度进行分析概括。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社告一、国势陵夷,道表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二、今后时会,一举皆有世界关系。我国青年虽处蛰伏研求之时,然不可不放眼以观世界。本志于各国事情,学木,思潮,尽心灌输,可备攻错。三、本志以平易之文,说高尚之理,凡学术事情足以发扬青年志趣者,竭力阐述,冀青年诸君于演习科学之余得精神上之援助。四、本志执笔诸君,皆一
42、时名彦,然不自拘限。社外撰述,尤极欢迎。海内鸿硕,有佳作见惠,无任期褥。五、本志特辟通信一门,以为质析疑难发抒意见之用。凡青年诸君对于物理学理,有所怀疑,有所阐发,皆可直城惠示,本志当尽其所知,用以奉答,庶可启发心思,增益。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1915年)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国家危亡、民族危难之际,青年一代应树立远大理想,承担时代责任。评析:辛亥革命期间,许多热血青年为了实现民主共和,抛头颅洒热血,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胡适等人,提倡民
43、主与科学,冲击传统封建礼教,解放了民众思想;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充当运动先锋,各界爱国人士积极参与,使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青年人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结论:广大青年要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理性爱国,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示例二:观点:面对世界局势变化,青年一代要有开放意识,积极学习外界先进文化知识。评析: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看到了中西方的巨大差距,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康梁
44、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宣扬西方民主、自由、革命思想,推动辛亥革命爆发并建立了中华民国;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主张通过全面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来救亡图存,后期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结论:广大青年要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和求实进取的精神,积极努力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解析】【分析】【详解】首先,通过阅读,对材料逐项进行归纳,提炼观点。如从第一点“国势陵夷,道表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中可提炼出观点为“青年一代应树立远大理想,承担时代责任”,从第二点“今后时会,一举皆有世界关系”中提炼出观点为“青年一代要有开放意识,要积极学习外界先进文化知识”。其次,结合所学列举史实对观点进行阐述。如在说明“青年的开放意识”时,可与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史实进行关联论述。最后,对观点进行回应升华,进而提出结论,直白点就是对观点进行转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