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课时作业: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9讲 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992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课时作业: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9讲 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课时作业: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9讲 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课时作业: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9讲 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课时作业: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9讲 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课时作业: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9讲 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课时作业: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9讲 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课时作业: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9讲 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课时作业: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9讲 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课时作业: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9讲 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课时作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2019四川绵阳一诊)时隔四十年后,我国各领域的科学家于2017年开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2018年9月5日的首期成果报告会指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速度在加快,冰川、冻土、湖泊、植被、高寒农作物等都对此作出了回应,亚洲水塔正在失衡。据此完成12题。1科考发现,与青藏高原变暖变湿同步的现象是()A冰川更加发育 B咸水湖逐渐枯萎C藏北高原变绿 D森林分布上限下移答案C解析随着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加速,冰川减少,A项错误;冰川融水增多,咸水湖面积扩大,湖水盐度降

2、低,B项错误;藏北高原气候变得温和湿润,有利于植被生长,会变绿,C项正确;随着气候变暖变湿,森林分布上限上移,D项错误。2对青藏高原的综合考察能够预警全球()A洋流流向变化 B气候变化C大气质量变化 D地震活动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青藏高原正在变暖变湿,这是气候变化的表现,能够预警全球气候变化,故B项正确。(2019湖北沙市中学考前冲刺)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处地层连续完整的自然黄土剖面。黄土位于流水沉积层之上。某研究团队采集样本,检测化学元素组成与含量,发现黄土、过渡性黄土、古土壤样本与黄土高原风积黄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据此完成34题。3钠元素易淋溶迁移,检测发现该剖面中古土壤层钠含量最低

3、,表明该层形成时()A盐渍化显著 B地表湿度大C植被发育差 D风力作用强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钠元素易淋溶迁移,古土壤层钠含量最低,表明古土壤层形成时比较湿润,把古土壤层中的钠元素淋溶迁移,故B项正确;盐渍化显著,土层中的钠元素含量比较高,故A项错误;植被具有涵养水土的作用,植被发育差,水在地表就会快速汇集流走,钠元素没有充足时间淋溶,土层中钠元素含量高,故C项错误;风力作用较强,一般水分蒸发快,钠元素留在土层中,含量高,故D项错误。4剖面地层分布反应古气候()A多次变化,干旱期长 B多次变化,湿润期长C相对稳定,寒冷干燥 D相对稳定,温暖湿润答案A解析据图文可知,剖面内有多个土层更替,表明

4、古气候不稳定,故C、D两项错误;黄土、过渡性黄土、古土壤样本与黄土高原风积黄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并且黄土层较厚,说明气候干旱期较长,故A项正确,B项错误。(2020河南省顶级名校开学考试)霍尔木兹海峡地区(如图)年降水量南北两侧不同,阿拉伯半岛一侧不到125毫米,伊朗一侧约275毫米。读图完成56题。5霍尔木兹海峡南侧年降水量不足125毫米的主要原因是()A受寒流影响,附近海域水温低,水汽蒸发弱B受来自阿拉伯半岛的东北信风影响,空气干燥C处于山地背风坡一侧,盛行下沉气流D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霍尔木兹海峡南侧没有寒流流经,排除A项;霍尔木兹海峡

5、南侧位于阿拉伯半岛北部,东北信风不影响该地,排除B项;霍尔木兹海峡南侧没有高大山脉阻挡盛行风,排除C项;图中显示,霍尔木兹海峡南侧位于26N以南,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D项符合题意。6造成霍尔木兹海峡南北两侧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大气环流 B地形C海陆位置 D洋流答案B解析从纬度上来看,霍尔木兹海峡南北两侧均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之下,因此大气环流相似,排除A项;霍尔木兹海峡北侧为伊朗高原,受高原、山地等地形因素影响,多地形雨,降水稍多,B项符合题意;霍尔木兹海峡南北两侧均濒临海洋,海陆位置相似,排除C项;霍尔木兹海峡南北两侧共有一条相同的水道,如果有洋流,两侧

6、洋流相似,排除D项。(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二次联考)下表中甲、乙为欧洲西部某地(50N,5E)和南美洲西部某地(45S,72W)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79题。1月4月7月10月全年甲地均温/13.211.36.38.110.2甲地降水/mm1613395092323 860乙地均温/4.89.216.112.211.1乙地降水/mm16484951401 2607甲地降水远比乙地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西风带来丰富水汽 B靠近海洋水汽充足C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D山地阻挡多地形雨答案D解析读表可知,甲地7月均温低,乙地1月均温低,故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根据甲、乙两地纬度位置可知,两地均位于西

7、风带,靠近海洋,排除A、B两项。乙地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甲地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C项错误。甲地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受安第斯山脉阻挡,处于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乙地位于欧洲西部,地势起伏小,所以甲地降水比乙地丰富,故D项正确。8乙地7月气温高于甲地1月气温的主要原因是()A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大 B甲地白昼时间长C乙地沿岸有暖流流经 D乙地受东南信风影响答案C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乙地位于北半球。乙地7月和甲地1月都为所在半球的夏季,纬度相差不大,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差异不大,排除A、B两项;乙地主要受西风带影响,D项错误;乙地西部沿海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甲地西部沿海有秘鲁寒流

8、流经,C项正确。9乙地降水量冬季较夏季更丰富的原因主要是()A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B暖流影响C地形阻挡 D冬季西风更为强劲答案D解析据上题分析可知,乙地位于欧洲西部,乙地全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无关,A项错误;地形没有季节变化,排除C项;中纬度南北温差冬季比夏季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冬季大于夏季,冬季西风强盛,水汽更多,所以冬季降水多于夏季,D项正确;冬季和夏季均受暖流影响,排除B项。(2019湖南邵阳联考)读世界局部地区图,完成1011题。10图中P地降水量较南北两侧多的原因有()受海洋气流影响较大受西北季风影响大位于山地的迎风坡距海洋较近A B C D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图示

9、地区主要位于南亚西北部;P地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得到抬升,降水较南北两侧多,P地较两侧距海洋远近差别不大,故正确,选C项。11造成M、N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有()A地形、纬度、大气环流 B地形、洋流、纬度C洋流、纬度、大气环流 D洋流、地形、大气环流答案A解析读图可和,M地位于南亚地区,纬度较低,属于热带季风气候;N地位于青藏地区,纬度较高,地势高,属于高原山地气候。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地形、纬度、大气环流,故A项正确。二、综合题(共2题,共56分)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冰川的发育规模,主要受到低温与最大降雪量的影响。最大冰

10、期是指青藏高原历次冰川作用中冰川规模最大的时期。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喜马拉雅山作为降水屏障愈来愈明显,限制了青藏高原冰川的发展。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区部分山脉分布示意图,下表为青藏高原中东部冰川环境相关数据。最大冰期冰川面积(km2)现代冰川面积(km2)最大冰期雪线高(m)最大冰期雪线处68月气温()唐古拉山24 5197904 2502.3阿尼玛卿山6 4691502 8502.3果洛山1 90383 4502.9稻城海子山6 96503 8003.4注:雪线即冰川年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的平衡线。(1)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最大冰期果洛山雪线低于唐古拉山和稻城海子山的原因。(6分)(2)说出与最大冰

11、期相比现代冰川面积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3)分析当地冰川在加速消融的过程中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6分)(4)推断最大冰期雪线处68月气温高低与年降水量大小的相关性,并说明依据。(8分)答案(1)果洛山纬度高于稻城海子山,同海拔气温较低;果洛山比唐古拉山更接近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降雪较多。(2)变小甚至消失。喜马拉雅山不断抬升,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青藏高原降水(雪)减少;全球变暖,该区域气温升高,冰川面积消退明显。(3)当地冰川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山区;冰川在加速消融的过程中,冰川融水量加大,流水搬运能力加强;(季节性)冻土消融,岩体稳定性变差,受重力作用,容易诱发

12、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4)结论:雪线处68月气温高低与年降水量大小呈正相关。依据:雪线是冰川年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的平衡线,雪线处冰川年积累量与年消融量保持动态平衡。或(年积累量与年消融量呈正相关)68月气温越高,对应年消融量也越大,也就对应年积累量越大;或(68月气温与年消融量及年积累量呈正相关)年积累量越大,也就对应雪线处年降水量越大。解析第(1)题,影响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分析。第(2)题,根据表中数据可判断现代冰川面积的变化特点。影响冰川面积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变化。根据材料信息“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喜马拉雅山作为降水屏障愈来愈明

13、显,限制了青藏高原冰川的发展”可知,造成冰川面积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造成降水量减少;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还有全球变暖。第(3)题,滑坡、泥石流发生的重要条件是地形、地质、流水条件。冰川消融使水量增大,冻土消融使岩体稳定性变差,从而加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第(4)题,读图,根据地理位置可知,青藏高原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结合表格数据可知,二者呈正相关。气温高,冰川消融量大;降水量大,冰川积累量大。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30分)南极大陆素有“白色沙漠”之称,95%以上的面积被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平均海拔为2 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另外,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

14、0余种。目前,我国在南极大陆已建成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选址奠基(图中A点附近)。下图为我国南极科考站位置简图及泰山站外景图。(1)分析南极大陆被称为“白色沙漠”的原因。(6分)(2)与北极地区相比,分析南极地区极端最低气温更低的原因。(8分)(3)说明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科考活动的不利影响;简析位于南极冰盖之巅的昆仑站适合天文观测的原因。(10分)(4)试分析泰山站外形设计采用圆形外表、碟形结构和高架设计的原因。(6分)答案(1)南极大陆地处高纬度地区,且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平均海拔高,大风天多,

15、导致气温低,降水少,气候干燥,地表终年被冰雪覆盖,呈白色;南极大陆恶劣的自然条件不适合植被的生长,地表缺少植被犹如沙漠。(2)南极地区为陆地而北极地区为海洋,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南极地区海拔更高,气温更低;南极地区终年冰雪覆盖,反射率强,吸收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小;南极处于冬季时,地球位于远日点,极夜时间比北极长,降温时间更长;南极地区周围是势力强劲的西风漂流(寒流),不利于低纬度的热量向高纬度输送。(3)不利影响:地表被冰雪覆盖,不利于队员行走和科考设备的运输;气温低,易造成队员冻伤;多大风等天气,使队员生活、工作不便;冰雪环境反光对眼睛影响较大,紫外线辐射较强,危害队员身体健康;冬半年夜长,

16、大部分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不适合科考活动进行。原因:常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海拔高,空气稀薄,且大气污染小,大气透明度高;海拔高,视野开阔;有较长的极夜期,可连续观测。(4)圆形外表视野开阔,便于科学观测;碟形结构可减少风阻,减弱强风侵袭;高架设计利于大风通过,吹走建筑附近积雪,避免暴雪堆积甚至掩埋建筑物。解析第(1)题,从“白色”“沙漠”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南极大陆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平均海拔高,多大风天气,其气温更低,降水稀少,缺乏植被,因而称为沙漠;白色,是因为南极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第(2)题,南极地区为陆地,北极地区是海洋,陆地比热容小于海洋,冬季降温更快,气温更低。根据材料可知,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其海拔比北极地区高,气温更低,终年被冰雪覆盖,地表反射率比北极大,吸收太阳辐射少,海陆分布、海拔和洋流性质等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第(3)题,主要说明冰雪覆盖、气温低、大风、暴雪、紫外线强、极夜时间长对科考活动的不利影响;位于南极冰盖之巅的昆仑站适合天文观测的原因主要从视野范围、能见度、空气洁净程度、天气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采用圆形外表视野开阔,便于科学观测;碟形结构可减少风阻,减弱强风侵袭;高架设计利于大风通过,吹走建筑附近积雪,避免暴雪堆积甚至掩埋建筑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