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第1课时水土流失及其危害与成因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通过相关的图文资料,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说明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学生用书P37)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黄土高原概况(1)位置: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2)范围(3)地貌特征: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沟谷发育、地表破碎(流水侵蚀)。形象记忆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黄土高原的范围就像一只“皮靴”,“踢”着日月山,“踩”着秦岭,太行山脉很像“鞋后跟”,长城作“鞋攀”。黄土高原的范围与黄土分布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黄土分布区的范围
2、要比黄土高原大得多,黄土高原只是黄土分布区中在我国分布最为集中、典型的区域。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1)对当地(2)对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悬河”。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有“穷了山区,害了平原”一说。在山区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山上本来就不深厚的土壤被冲到山下,使青山变成了秃山、荒山;被流水携带的泥沙在平原地区的河床上沉积下来,使河床增高、河流的泄洪能力减弱,容易引发洪涝灾害。二、水土流失的成因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1)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2)土壤质地的特殊性:由粉砂质
3、土状沉积物组成,遇水容易分散,极易受流水的侵蚀。(3)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4)地质灾害的多发性: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加剧了水土流失。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原因)(1)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露天开矿等。(3)破坏植被:农业垦荒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一、判断题1新疆面积较大,水土流失面积较大。()2黄土高原的形成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是相同的。()3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都是因为土质疏松、降水丰沛而引起的。()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
4、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乱砍滥伐、滥垦,破坏地表植被。()5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人口过度增长。()答案:1.2.3.4.5.二、综合题6读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关于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主要分布在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以西地区B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C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较多的地区D云、贵、陕、渝属于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2)从地形、气候、经济发展特点等方面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3)简要分析水土流失导致洪涝灾害加剧的原因。解析:(1)结合图及所学知识即可判断。(2)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可从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原因
5、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社会经济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3)水土流失会带来较多的泥沙,使下游河床抬升从而加剧洪涝灾害。答案:(1)D(2)地势起伏大,坡度陡;降水集中,多暴雨;生态脆弱,经济落后,过度农垦、放牧、樵采等经济活动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工矿建设破坏地表结构等。(3)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河流蓄洪、泄洪能力减弱;湖泊(水库)淤积,调蓄径流能力减弱。水土流失的危害学生用书P38【合作探究】读黄土高原地形图(见教材P50图312),探究下列问题。(1)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地理界线是_;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地理界线是_。(2)黄土高原的地势有什么特点?
6、判断依据是什么?(3)黄土高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提示:(1)太行山古长城(2)西北高、东南低。根据河流的流向,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3)地表起伏大,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核心归纳】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其危害如下:危害对耕地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对黄河使黄河含沙量增加,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下游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悬河”,威胁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生态环境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加剧了贫困
7、,制约了经济发展【跟踪训练】读某高原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1)这是一幅_景观图。这里的地表形态特征是_、_。(2)图中所示高原位于我国的_(自然区)、_(经济地带),所处的温度带主要是_,跨_、_等干湿区。(3)该高原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危害是()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ABCD解析:(1)结合图中高原景观特点沟壑纵横,可判断为黄土高原。(2)从自然区划上看,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从三个经济地带划分上看,黄土高原既属于中部(如山西),也属于西部(如陕西);从所处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上看,主要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3)河
8、口三角洲面积扩大不是危害。答案:(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东部季风区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3)A水土流失的成因学生用书P39【合作探究】1读地处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图(见教材P52图314),探究下列问题。(1)400 mm年等降水量线穿过黄土高原,说明了什么问题?(2)自东向西,黄土高原植被有何变化?(3)从图中看,黄土高原处于什么地形类型的过渡地带?(4)以上过渡性特点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有何影响?(5)图314中的两幅附图反映了黄土的什么特性?提示:(1)说明了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2)从森林过渡到草原。(3)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4)导致
9、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5)黄土由较细的粉砂粒组成,土质疏松,孔隙很多,极易受到流水的侵蚀。黄土具有直立性,当地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开挖窑洞,形成特殊的民居景观。2读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图(见教材P53图316),探究下列问题。(1)结合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思考我国还有哪些地区易发生这种生态问题。(2)据图及以上信息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黄河下游洪涝灾害加剧的过程。提示:(1)在我国,水土流失还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干支流的上游山区)、南方低山丘陵、北方的土石山地(太行山区、沂蒙山区等)。(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泥沙大量汇入黄河泥沙在黄河下游河段沉积河床抬高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
10、河”洪涝灾害加剧。【核心归纳】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水土流失是自然现象,其形成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或加剧水土流失。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原因因素具体影响地形坡度影响地表径流速度和流水冲刷能力土质抵抗流水侵蚀能力的强弱气象气候降水强度影响对地表冲刷力的大小植被覆盖率水土保持能力地质灾害加剧水土流失(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具体影响过度开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机制过度放牧破坏植被,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毁坏林木和樵采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露天开矿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
11、区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图解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跟踪训练】黄土高原以丰富的能源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著称于全国。结合图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_、_。(2)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落后的耕作制度是_,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破坏殆尽。目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物源和触发机制的是_。(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表现是(多选)()A地下矿产丰富,地面矿点多B处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的地区C土壤遭到侵蚀后,难以恢复原来的肥力D水旱灾害频繁答案:(1)土质疏松多暴雨(2)轮荒开矿(3)BCD,学生用书P40)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2、类题目答题模板【命题分析】以区域图或区域生态问题图文资料为载体,分析区域自然特征或区域开发,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答题模板】问题思考方向满分术语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湿地萎缩自然原因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人为原因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森林破坏自然原因气候异常,生物演化人为
13、原因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人为原因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针对练习】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 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材料二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1)西辽河属于_(内、外)流河。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试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重要林业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
14、境最显著的作用是什么?(3)请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解析:(1)根据西辽河的地理位置可作出判断。(2)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带,该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3)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二图示看出,其变化原因主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4)通过上述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存在破坏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答案:(1)外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
15、的过渡地带。(2)“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3)耕地大面积增加,林地、建设用地增多;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大面积减少,水域减少。人口增长,粮食需求量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加剧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学生用书P40) 对点练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黄河下游,由黄河冲积物组成B位于从湿润向干旱过渡地带,植被由森林向草原过渡C位于中温带,粮食作物以春小麦为主D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西,多为内流区解析:选B。黄土高原主
16、要位于黄河中上游,由风力搬运沉积的黄土堆积而成;此地区为农牧交错带,具有很强的过渡性特点;主要位于暖温带,粮食作物以谷子、小麦为主。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A地表起伏增大B河流含沙量增大C土壤质地变差D植被条件变差解析:选B。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对点练二水土流失的成因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34题。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4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根本原因在于()A矿产资源开
17、采过多B工业污染日益加重C产业结构不合理D人口过多、增长过快解析:第3题,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地矛盾尖锐,为解决粮食问题,长期进行毁林开荒(轮荒),使植被遭到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第4题,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快、人口过多,对土地压力增大。答案:3.A4.D,学生用书P117(单独成册)下图为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单位:km2),读图回答12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故河流含沙量最大B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C辽河水土流失面积小,故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D珠江流量小,流水侵蚀作用弱,水土流失面积小2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
18、原因是()流域面积广围湖造田降水丰富且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土质疏松ABC D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诸河流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但是河流的含沙量除了与水土流失状况有关,还与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有关,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黄河,不是长江;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辽河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不是因为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而是因为辽河流域面积较小;河流的侵蚀强度与流量有关,也与流域的地形地势有关。第2题,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流域面积广,降水丰富且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答案:1.B2.C下图表示我国黄河中游人为增沙量及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以百分比计)的时间变化。读图,回答34题
19、。3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关于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由于气候异常,暴雨逐年增多B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主要由于毁林开荒,打坝淤地C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主要由于开矿、修路等大规模基础建设D主要由于在居民点附近过度放牧4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随时间的变化表明()A20世纪70年代水土保持工作进展最快B20世纪80年代人为增沙量变化不大C20世纪90年代入黄(河)泥沙量比70年代有所减少D20世纪90年代人为增沙量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解析:第3题,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气候
20、异常、暴雨逐年增多是自然原因;打坝淤地会保持水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开矿、修路等大规模基础建设是黄河增沙的主要原因。第4题,从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随时间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变化大,20世纪90年代人为增沙量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答案:3.C4.D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它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据此回答57题。5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过渡性,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B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C从森林向荒漠过渡D
21、从农业向牧业过渡6轮荒这种耕作方式引起的后果是()A土地肥力得以恢复B林草生长更为茂密C原有林草种源破坏殆尽,无法恢复D水土流失得以抑制7露天开矿的主要危害是()A浪费资源B增加开采难度C环境污染D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解析:第5题,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过渡性特征,就植被而言,它处于森林向草原过渡的地带。第6题,轮荒是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盛行的耕作制度,其结果是使原有的植被遭到破坏,加剧水土流失。第7题,露天开矿导致大面积开挖表土,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答案:5.C6.C7.D 8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某地各项项目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万公顷)近三年平均降水
22、量(mm)近三年平均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当年水旱灾害次数粮食总产量(亿吨)1956年303.33850232011975年54.47680301230.875(1)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把以下四项序号填入图中适当的空格中,使之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土壤肥力下降暴雨增多进一步毁林开荒洪水灾害增多(2)结合表格和框图,解释该地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总产量却降低的原因。解析:(1)读表分析,19561975年,该地由于毁林开荒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耕地面积扩大。(2)植被覆盖率下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使河流含沙量增加,自然灾害次数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降低,粮食总产量下
23、降。答案:(1)(2)由于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减少,因此粮食总产量降低。下面图甲为某地区略图,图乙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地区长城以南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A凌汛 B水土流失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2结合甲、乙两图分析,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解析:第1题,该地区长城以南为黄土高原,其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2题,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考查的是“人为原因”,结合图乙可知,该地的人口密度超过了合理承载力。答案:1.B2.A据报
24、道,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34题。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4“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解析:第3题,红色沙漠出现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山区,该区域降水多,表层土壤薄,加上地势起伏较大,土壤被侵蚀后,岩石裸露,岩溶被侵蚀,出现红漠化现象,所以主要是水蚀作用。风蚀作用最典型是在西北地区,沉积作用在地势平坦的地区。故选C。第4题,“红色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植被覆盖率小,滥伐森
25、林破坏了地表植被,加剧荒漠化,A对。答案:3.C4.A下图反映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在三个不同时段内年径流及输沙量的变化范围,据此完成56题。5产生图示水沙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A全球气候变暖B上游植树造林C流域降水增多D上游修建水库6该变化可能导致下游()A三角洲增长减慢B淤积增加,河床抬升C洪涝灾害加重D土地荒漠化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上游修建水库会导致下游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都减小,故选D。第6题,入海口泥沙减少会导致三角洲增长减慢,故选A。答案:5.D6.A7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是()A黄河流域流程长 B黄河流域植被少,地表裸露,降水少而且不均,暴雨集中C黄河流经地区降水少
26、,而且不均匀,暴雨不集中D黄河流经地区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严重解析:选B。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是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地形起伏较大;土壤质地特殊,黄土疏松;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质灾害比较频繁,植被覆盖少等,故B项正确。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黄土高原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图1)。材料二延安燕儿沟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与降水量动态图(图2)。侵蚀模数指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为活动等的综合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描述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时空分布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图示侵
27、蚀模数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解析:(1)由图1可以看出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地区递减;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大陆性较强,降水一般集中在夏季。(2)由图2可以看出在2004年之前由于降水量的减少,侵蚀模数也在逐渐减少,在2004年之后,侵蚀模数的减少则是因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侵蚀模数的减少能够缓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减少河流的含沙量及水旱灾害。答案:(1)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地降水多。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秋季(69月)等。(2)自然原因:2004年以前,降水量减少。人为原因:工程建设,如坡面防蚀工程;生物措施,如植树造林;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如退耕还林等。影响:缓解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植被;降低河流含沙量;减轻水旱灾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