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8896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一历史学者指出:“西周宗法制是一种以父系血缘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这些“遗产”不包括()A王国统治权 B财富和爵位C指定继承人 D土地和人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宗法制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宗法制是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统治而设立的,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继承人只能是嫡长子,而不能指定继承人,故选C项。2.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从秦朝的历史来看,对其解读不恰当的是()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B.秦朝可能统一了全国文字C.秦朝在推行分封制D.秦朝曾设丞相、御史大夫等职【解析】选

2、C。【解析】图一“皇帝信玺”能体现皇帝制度,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文印上都是小篆,是秦朝统一的文字,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废除了西周的分封制,故C错误,符合题意;图二是丞相印,图三是御史丞印,说明秦朝曾经设置丞相和御史大夫,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3下列选项中,通过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A西汉设置刺史 B西汉设中外朝制度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D清朝设军机处【答案】B【解析】刺史主要是监察地方高官和王侯的监察机构,与宰相制度变革无关,故A项错误;汉代通过尚书、常侍等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的现象来间接变革宰相制度,三公九卿成为外朝,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

3、是通过分割丞相权力来加强君权,故C项错误;丞相制度在明朝被废除,军机处不存在变革丞相权力的说法,故D项错误。4“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A重农抑商 B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 D削弱相权【答案】B【解析】材料意思是,国家要建立,(一定要)根本强大,末梢弱小,这样才能巩固治理天下就应该像运用身体使唤手臂,运用手臂使唤手指,从大到小管理,大小适称不违背常理。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与商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可知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

4、;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权至高无上,而材料强调的是根与本、身与臂、臂与指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相权,故D项错误。5.明朝内阁权力很大,特别是明朝中后期,皇帝已大多放弃了御览章疏之权,均由阁臣拟旨。也就是说,批答章奏之权也有一部分实际下放到内阁。这说明内阁()A.议政权有所扩大 B.等同于宰相制C.向宰相制发展 D.篡夺了议政权【答案】A【解析】材料中“阁臣拟旨”“批答章奏之权也有一部分实际下放到内阁”说明内阁在参政议政方面权力扩大,故A正确;内阁权力虽有扩大,但是它不是中央一级机构,不掌握实际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制,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内阁向宰相制发展,故C错误;内阁的议政权扩大,

5、但并没有完全掌握议政大权,最终仍由皇帝决策,故D错误。6.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颍川太守,“又教吏为骺筒(注: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这一措施()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C.官民相互揭发,败坏社会风气 D.利于反腐惩恶,稳定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监督,而是强调吏民间相互监督,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没有限制土地兼并的内容,故B错误;官民相互揭发,形成官民的相互监督,减少社会腐败,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故C错误,D正确。7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

6、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体制,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有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军机处【答案】C【解析】材料中“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因此可以说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明朝设置内阁制,内阁虽然不是正式行政机构,但是辅助皇帝。故选C项。8学者余英时指出

7、: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加强了中央集权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D提高了官员素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科举制的认识。材料信息认为科举制有利于社会结构的流动,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即无形中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科举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到中央,故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选择B项。A项与题意信息无关;C、D两项强调通过科举制选拔的官员素质比之前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等相比较要高,与题目的要求不符。9“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

8、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材料反映的制度应在()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三省六部的内涵不理解,分析提取材料信息能力。根据题干中“中书门下”这两个机构分析属于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0(2016山东菏泽模拟)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A唐朝尚书省 B元朝中书省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答案】选C【解析】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形成时间较长,且与六部、司礼监等矛盾重重,故C项正确;唐朝尚书省、元朝中书省均是中央正式的行政机构,

9、与材料“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符,故A、B项错误;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特有的建置,故D项错误。1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明朝废除了宰相制,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否

10、定,而不是继承,排除A项;内阁、军机处都不是公开行政的,排除B项;由“又大大进了一步”可知,C项正确;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故选C项。12(2016合肥模拟)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中国古代()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B中枢行政部门的地位逐渐下降C君主专制统治呈现强化趋势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最终解决【答案】D【解析】材料三幅图均是中央官制,并未反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三幅图反映的均是中枢权力结构体系,并未反映出具体行政部门的地位,故B项错误;三幅图都反映相权逐步被分割,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

11、最终解决,应该是明太祖废丞相,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2分)1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日知录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材料二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三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夫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县之城郭皆其藩垣,县之仓廪皆其囷窌

12、。顾炎武材料四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1)材料一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4分)(2)材料二中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地方制度?与之前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不同?(6分)(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他认为可行的解决途径是什么?(6分)(4)据材料四,简要说明在救灾问题上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所起的作用。(4分)【答案】(

13、1)春秋时期已设立郡县,早期县的地位高于郡。(2)制度:郡县制。区别:郡县制与周代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3)弊端: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缺乏自主性;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国富民强。途径:寓封建于郡县之中。(4)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迅速调配人力、物力、财力,抗灾救灾,恢复生产, 稳定秩序。【解析】本题以郡县制为切入点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第(1)问,从“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可知春秋时期已经开始设立郡县;从“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得知早期县的地位高于郡。第(2)问,从材料可以看出,指郡县制,区别可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说明。第

14、(3)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即可。第(4)问,材料四主要说的是中央集权在防灾救灾中所起的作用,回答时应侧重于积极作用。14.(2016山西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为了加深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某同学尝试列出了下面的公式:决策的出台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这个公式表明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是由多个部门和皇帝共同参与的。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决策的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8分)【答案】答案:论证修改

15、、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一等(1815分)准确、充分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够准确、充分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二等(1410分)能够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能够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三等(90分)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解析】本题是史实探

16、讨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修改、补充、否定或者提出新的公式,但关键是要用史实论证说明,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审核通过,交由尚书省执行诏令,若门下省审核不过,就需要交回中书省重拟诏令,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有权发布和修改诏令,但三省将原来一人独大的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也有助于群策群力,提高决策的正确性,该公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可做部分修改,如去掉三省会商,将皇帝批示置于尚书省执行之前等,关键在于用史实说明其观点,言之成理即可。28(2015江西红色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

17、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书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汉书武帝纪(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4分)材料二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在那里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注:知州)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举以闻”。(2)依据材料二判断,苏东坡在杭州担任的官职创设的目的是什么?(2分)材料三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

18、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职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的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

19、察法规。(3)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3分)(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4分)【答案】(1)内容: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关系:承袭秦制。(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3)特点:机构众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或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有立法的保障。(答出三点即可)(4)积极:惩治贪官污吏,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消极:机构冗多,容易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监察权力自于皇权,当权力过大时,很容易造成滥用职权,加速吏治腐败。(回答其中2点即可,但必须从正反两方面回答)【

20、解析】本题考查选官制度的演变。(1)问,考查秦汉政治制度。关键信息:置御史大夫、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设置司隶校尉一职。内容依据关键信息分析归纳,描述官职即可;关系则可理解为汉代监察体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继承性。(2)问,考宋代政治制度。关键信息: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注:知州)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举以闻。”材料二反映了苏东坡掌握地方监察权,故其目的意在加强中央集权。(3)问,以明代监察制度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关键信息:“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特点从机构的设置、官吏的选拔等方面归纳。(4)问,考查对监察制度的认识。对于监察制度的认识应全面、客观地评价,即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归纳,理解监察体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它只是皇帝加强统治的工具,也具有消极影响和局限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