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集等。l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收集了1918年-1922年所写的14篇小说孔乙己1919年3月药1919年4月头发的故事1920年10月风波1920年10月故乡1921年1月阿正传1921年12月端午节1922年6月白光1922年6月兔和猫1922年10月鸭的喜剧1922年10月社戏1922年10月一件小事19
2、20年4月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作者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他人写的,叫做他序,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还有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叫代序。朗读12段-21段思考:金心异来访时,鲁迅在干什么?处于怎样一种精神状态?金心异来访的目的是什么?金心异的来访是不是鲁迅创作呐喊的主要原因?l阅读文章的2段-6段,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追寻鲁迅年青时候做过的梦。请同绍兴l生活经历侍亲疾l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l思想发展看透世态,想走异路南 京l 生活经历求新知l渐悟中医是骗子,并由此产生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
3、”,知道西方医学能维新。l 思想发展选择学医,救民报国仙 台l 生活经历攻医学l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l 思想发展领悟要著,弃医从文东京l生活经历搞文艺创办新生并失败默读课文第7段-10段,找出表示鲁迅当时心情的词语。寂寞无聊 悲哀痛苦问题:鲁迅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寂寞?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 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 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我决不
4、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小结:造成作者寂寞的原因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结合鲁迅的梦想,他在探寻什么呢?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出路。读19段鲁迅关于铁屋子的论断“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l“铁屋子”: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比喻愚昧、麻木的国民。“大嚷
5、起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l“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既然有人起来,就有可能破毁。金心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呐喊的对象:麻木的国民革命的先驱者作者呐喊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自嘲鲁迅运交
6、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l一、文学常识填空l1鲁迅先生一生创作的小说收在三个集子中,它们分别是_、_、_。l2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这部小说写在_年,这部小说与俄国作家_的一部小说同名。l3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是_,散文诗集是_。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1918年果戈里朝花夕拾野草v 二、词语理解v 1下列词语(或其中画线的语素)解释有误的一项是()v A质铺(质:典当、抵押)苦楚(楚:地方)v B久违:好久没见 未曾经验(经验:动词,经历过)v
7、 C侮蔑:轻视、轻蔑 无端(端:来由、缘故)v D卒业(卒:完毕、结束)不惮(惮:害怕)2自序的开头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根据课文内容,分条说出这里“梦”所指的内容。梦”指的是:到南京求学,“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到仙台学医,“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在东京治文,“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v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v1课文第一段最后说“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下面说法中对“呐喊的来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vA年青时的理想和追求至今没有泯灭
8、。B过去的经历不能忘怀,一吐为快。vC借以消除寂寞时光的记忆,获得新生。D避免将残存在记忆中的梦全部忘却。v 四、对语言的揣摩v1课文第二段记叙作者少年时出入质铺和药铺的情形。试分析下面一段话是否可以去掉。v“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去掉这段话似乎语言更简练了,但表现力却差了很多。这段话中特别强调质铺的柜台“高一倍”,药铺的柜台“和我一样高”,意图就是要突出“我”的年龄小,而突出年龄小,就能强调“我”的感受,就能为下文所说的“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做更充分的铺垫。v 五、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3题。v我在年轻时期也曾做过许多梦,后
9、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未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l1文中的“梦”的含义正确的一项()l A寻求真理的种种理想B对国家民族抱有美好的憧憬l C青年时代救国救民的理想D喻指对前途的打算v 2既然回忆“梦”使人寂寞,为什么又“偏苦于不能全忘却”?理解正确的一项()vA 当年那救国救民壮志,虽未实现,但到底令人欣慰,不免常回想起来。v B 用“苦于不能全忘却”来反衬当年寂寞的经历实在刻骨铭心。vC 虽想摆脱当年理想破灭的痛苦惆怅,但实在难于摆脱。vD
10、当年的“梦”虽然破灭了,回想起来,仍令人痛苦惆怅,但救国救民的愿望,是强烈而不能忘却的。l3这节文字的中心是()lA具体说明呐喊成书的原因l B总括地写呐喊的创作缘由lC叙述自己年轻时所做的“梦”l D自己被回忆所牵扯着的痛苦、惆怅l1、第一段文字出自鲁迅先生的()lA野草l B朝花夕拾lC彷徨lD华盖集续l2、第一段文字中“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的作用是:()lA连留学生的“我”也看了,极说影片流毒之广。lB对上句加以补充,说明看影片的中国人之多。lC自己无可奈何,被迫观看,表示一种被愚弄的愤怒、憎恶的思想感情。lD把自己同“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相类比,表现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品质。l
11、3、第一段文字“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一句中的“自然”的表达作用是()lA表肯定语气l B表否定语气lC表合乎情理l D表示不完全相信的一种反感情绪,含有讽刺意味。l4、第二段文字“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句中“久违”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l A无限思念B十分热爱lC厌恶痛心D憎恨卑视l5、选出对“维新”一词结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lA并列关系合成词,“维”、“新”同义,“革新”的意思。lB偏正关系合成词,“维”,“在”的意思。“新”,“革新”的意思。lC带有附加成分的合成词,“维”,助词,无实义。“新”,动词,“革新”。lD动补关系合成词,“维”,变动的意思。“新
12、”,新旧之“新”的意思。l6、为第二段文字四处选择一组关联词,应是:lA终于 即使无论 都只是lB因为 凡是即使 也只能lC因而 既然不管 都不过lD所以 假若尽管 而只是l7、第一段文字中破折号的作用是()lA表解释说明B表语意递进lC表语意转折D表总结上文l8、第二段中“我的梦很美满”中的“梦”的解释应是:()lA实指睡眠中对前途的梦幻。l B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对自己前途的设计打算。lC“梦”是反语,诙谐地否定了自己当年不切实际的想法。lD运用比喻的手法,喻指当年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l 9、选出对两段文字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l A这两段文字各在原文中的作用相同,都在说明自己当年弃医的原
13、因、从文的目的。l B这两段文字在原文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前者是为了说明自己同藤野先生交往的来龙去脉;后者是为了说明自己弃医从文思想转变的原因、目的。l C这两段文字在写自己当年看电影的具体情形、电影的拍摄背景、放映后学生的反应等情况时,有详有略,用语不同,甚或有某些出入,这是由文体和写作要求的不同所到,并不矛盾。l D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前者重在记叙,突出形象性;后者重在说理,突出严密性。l 参考答案:l 一、1呐喊彷徨故事新编l2狂人日记 1918年 果戈里l3朝花夕拾野草l 二、lA l2“梦”指的是:到南京求学,“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到仙台学医,“预备卒业回来,
14、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在东京治文,“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l3“铁屋子”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指的是:当时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人思想麻木。“大嚷起来”指的是;朋友们通过办新青年杂志宣传革命真理。l 三、1A ll 四、l去掉这段话似乎语言更简练了,但表现力却差了很多。这段话中特别强调质铺的柜台“高一倍”,药铺的柜台“和我一样高”,意图就是要突出“我”的年龄小,而突出年龄小,就能强调“我”的感受,就能为下文所说的“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做更充分的铺垫。l2B l 五、1、C 2、D 3、B l 六、1、B 2、C 3、D 4、C 5、C 6、D 7、B 8、D 9、B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