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课时作业(6) 第二章 综合测评下图是我国四个限制开发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据此完成1-2题。1.图示四个区域的要生态问题对应正确的是( )A.一湿地减少B.一水土流失C.一土地荒漠化D.一森林破坏2.图示四个区域的生态建设方向,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封沙育草,涵养水源,保护野生动物B.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改善湿地环境C.大力植树造林,提高草场载畜量D.禁止过垦、过樵、过牧,退林还草某红壤区坡耕地面临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下图示意该地采用不同农耕措施下的地表径流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3-5题。3.图中农耕措施依次表示( )A.顺坡农作、等高草带、
2、等高土埂B.等高土埂、等高草带、顺坡农作C.等高土埂、顺坡农作、等高草带D.等高草带、等高土埂、顺坡农作4.与6月相比,该地7月坡耕地地表径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农作休耕B.农业用水多C.蒸发旺盛D.降水较少5.该地位于( )A.陕西省B.贵州省C.浙江省D.河北省鱼鱗坑是在山坡上修筑的半月状蓄水小坑,呈鱼鱗状品字形排列。下面是鱼鱗坑景观图和鱼鱗坑纵剖面模式图。读图完成6-7题。6.建鱼鳞坑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A.拦截坡面径流B.提高植被存活率C.保持水土,涵养水源D.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7.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建鱼鱗坑的是(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C.内蒙古高原D.云贵高原下图
3、为苏门答腊岛位置图,读图,完成8-9题。8.苏门答腊岛上分布着大片雨林,岛上存在烧荒现象(垦荒前烧掉荒地上的野草、灌木等植被的行为)。岛上农民择时烧荒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风向 D.光照9.下图为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土壤肥力变化图,图中土壤肥力由b到c的变化说明( )A.该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B.烧荒后土壤肥力下降C.该地区土壤肥力恢复快 D.作物生长需肥多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11月16日,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读图完成10-11题。10.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A.地
4、势较高,气候寒冷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11.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A.B.C.D.读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完成问题。12.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题问的共同特点是( )A.过度开垦,土壤侵蚀严重B.过度放牧,土壤侵蚀严重C.过度樵采,土壤侵蚀严重D.多雨,土壤侵蚀严重13.下列关于我国荒漠化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荒漠化土地多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区B.荒漠化
5、地区气候干旱少雨C.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易发生石漠化现象D.荒漠化土地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4-15题。14.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固定表土减少径流沉积泥沙降低风速A.B.C.D.15.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下图为我
6、国黔西南某地区景观图,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据图完成16-17题。16.形成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有( )A.地势平坦,土壤酸化B.雨水丰沛而集中C.不合理的耕作方式D.岩石坚硬,不易破碎17.为治理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大面积建设薪炭林,提高农村生活能源消耗B.以盐碱地治理为核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C.大面积开采煤矿,增加煤炭产量D.实行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措施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红色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等。其中,“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我国西南喀斯
7、特地貌区的土地退化现象;“红色荒漠化”主要是指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分布区的土地荒漠化现象。下图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地区分布示意图。(1)说出甲、乙两地土地荒漠化相同的自然原因。(2)指出造成甲、丙两地土地荒漠化外力作用的差异。(3)说明乙地荒漠化带来的环境影响。(4)简述甲、乙、丙三地土地荒漠化治理的相同措施。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亚马孙河流域,该流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据统计,该区50%的大气水来自雨林自身。近几十年来,当地为了发展经济,大规模开发该流域,导致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消失。(1)分析亚马孙流域50%的大气水来自雨林的原因。(2)推测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对两
8、地径流量变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3)指出保护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可行性措施。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C;2.B解析:1.图中大小兴安岭,是我国重要林区,主要生态问题是森林破坏;是黑龙江三江平原,主要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在内蒙古高原,气候干旱,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黄土高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2.地生态问题主要是森林破坏、土壤侵蚀等,生态建设方向不是封沙育草,涵养水源;地有大面积的沼泽地,已开发成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该地主要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应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改善湿地环境;地在内蒙古高原的草原牧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超载放牧,草场破坏,该地气候干旱,不适宜大力植树造林;地为
9、黄土高原,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生态建设方向应是水土保持,植树种草。答案:3.A;4.D;5.C解析:3.图中三条折线分别代表三种不同农耕措施下的地表径流量的变化,地表径流量越大,说明下渗的过程越弱。地表坡度越大、植被覆盖率越低,下渗越少,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比例越大。据上述内容可判断,农耕措施分别表示顺坡农作(坡度最大)、等高草带、等高土埂 (拦蓄径流)。4.由图可知,该地7月在不同农耕措施下地表径流量均较小,而6月在不同农耕措施下地表径流量均较大。该地分布有红壤,且6月、8月地表径流量均较大,可判断出该地7月坡耕地地表径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应是降水较少(伏旱天气)。5.根据材料可知,该地的
10、土壤类型为红壤,可推断出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一年中6月和8月分别出现一次雨季,7月降水相对较少,雨带北移和南移的过程中分别在该地形成一次雨季,7月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形成伏旱,故该地可能位于浙江省。答案:6.D; 7.B解析:6.鱼鳞坑是坡面水土保持的一项工程治理措施, 坑内可以植树种草。鱼鳞坑在拦蓄地表径流、保持水土、促进林木生长等方面作用比较显著,而在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方面作用较小。7.鱼鳞坑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所以最适合建鱼鱗坑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答案:8.B;9.A解析:8.苏门答腊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岛上农民在降水相对较少的时段烧
11、荒。9.由a到b,反映了烧荒后虽然短时间土壤肥力上升,但耕作后土壤肥力迅速下降。由b到c,反映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土壤肥力低下,说明该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弃耕后,土壤肥力恢复缓慢。答案:10.A; 11.C解析:10.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11.三江源湿地广布,其价值结合当地高原生态环境特点分析。地势高峻,农业生产条件恶劣;调蓄洪水功能主要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冰川广布,是重要的淡水资源补给地;独特的环境,有较高的旅游价值。答案:12.A;13.B解析:12.分别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山东丘陵、江南丘陵地区,由于过度开垦,土壤侵蚀严重。13.地区气候湿润多雨。答案:14.A
12、;15.D解析:14.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正确。15.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选项。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正确,B错误。答案:16.B;17.D解析:16.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该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
13、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条件。17.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是石漠化严重,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 可实行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措施。故正确选项为D。该地区不适合大面积建设薪炭林和大面积开采煤矿,盐碱地治理也不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整治的核心,故 A、B、C选项错误。18.答案:(1)多山地丘陵,地形起伏较大(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层浅薄。(2)甲地:流
14、水侵蚀作用。丙地: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3)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加重,洪涝威胁加大;生态环境恶化。(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土地;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发展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解析:(1)甲、乙两地土地荒漠化的形成都与地形、气候、土壤条件有关。(2)甲地地处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流水作用强;丙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降水少,风力作用强。(3)乙地红色荒漠化的形成过程中,土壤被侵蚀,土壤肥力下降;泥沙在下游河流淤积,洪涝灾害增加。(4)可从控制人口、调整农业结构、加强
15、生态建设、解决生活能源问题等方面进行考虑。19.答案:(1)亚马孙流域雨林面积大,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地处赤道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生物循环旺盛,蒸腾作用强。(2)影响:与地相比,地径流量变化更大。原因:与地相比,地位于亚马孙河入海口,其降水水汽主要来自海洋,降水受雨林减少影响较小;地流域面积较大,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强。或答与地相比,地位于亚马孙流域西部山区,形成降水的水汽很大一部分来自雨林本身,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地流域面积较小,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弱。(3)对雨林合理采伐,采育结合;发展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雨林的保护;建立国际基金。解析:(1)亚马孙流域50%的大气水来自雨林的原因应结合当地雨林的分布以及雨林对大气中水汽的影响、所在区域降水条件等方面分析。(2)地位于西部山区,形成降水的水汽大部分来自雨林本身,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地流域面积较小,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弱。地位于入海口,形成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降水受雨林减少影响较小。地流域面积较大,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强。(3)保护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可行性措施从合理采育,并加以保护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