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B部语文《燕歌行》教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8348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B部语文《燕歌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B部语文《燕歌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B部语文《燕歌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B部语文《燕歌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B部语文《燕歌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教学重点: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步骤一、导入: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唐诗迎来它的全盛时代,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的主流,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开拓了唐诗题材,唐诗自此“声律风骨始备矣”。今天我们走进高适的世界,了解他笔下的边塞风光与置身其中的百姓的生活情感,鉴赏“第一大篇”燕歌行。 二、诵读(散读)三、思考讨论:1. 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

2、围死斗(战争全过程)(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边塞环境: 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广漠、苍凉中透出壮美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如: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3)一场思乡、思亲的战争铁衣远戍辛勤

3、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死匈奴的悲壮场面。后两句中征人已成无定河边的枯骨战死疆场,而家中的妻子仍盼着丈夫早日归来。通过对比表现了征战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

4、了必败的原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5)一场正义的战争(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汉家烟尘再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杨炯的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2.诗歌在表现主题时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2)运用多重对

5、比,深化作品主题。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句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

6、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四、课外延伸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年高考山东卷)出关(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关:指居庸关。旆():旌旗。“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解析:鉴赏边塞诗首先要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据注解可知标题出关中的“关”即指边塞防线上的居庸关,所以是边塞诗。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思乡念亲、穷兵黩武”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出关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一往无前,急于奔赴

7、疆场建功立业的心理;后两句写临出居庸关即将远离故土时所产生的怀土恋乡的情感。最后,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马后桃花马前雪”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答成“象征”也可)手法,“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五、总结(朗读)清人宋宗元在网狮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这样的“沉痛语”不是

8、文人的无病呻吟,不是诗人稳坐高堂的想象。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而此诗也是有感而发。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背景: 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

9、,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所以,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盛唐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充分反映了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年重庆卷)等。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

10、要有四个方面:()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如陈陶的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

11、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高适善用铺排和对比来抒情,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前线汉军奋力杀敌与后方将士寻欢作乐对比,暗示了必败原因。王昌龄善用借景抒情,如从军行(其一)中将闺中少妇思念征人之愁寄予在高高孤楼、缕缕笛声、阵阵秋风的边关萧索秋景中委婉表达出来,揭示出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与创伤。唐代边塞诗中经常出现燕山、阴山、陇头、凉州和玉门关等边塞地名,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年天津卷)标题中出现了边塞防线地名“凉州”,柳中庸的征人怨中“岁岁金河复玉关”,“玉关”即唐代边陲重镇甘肃玉门关。还经常出现汉代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等。【命题预测】年高考共考首边塞诗,多选取唐代写景抒情类七言绝句体边塞诗。分析情感和分析手法是考查边塞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考查边塞诗的命题核心点,表现手法是命题热点。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