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浙江专用):第二部分专题三巩固提升沙场练兵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7575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浙江专用):第二部分专题三巩固提升沙场练兵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浙江专用):第二部分专题三巩固提升沙场练兵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浙江专用):第二部分专题三巩固提升沙场练兵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浙江专用):第二部分专题三巩固提升沙场练兵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浙江专用):第二部分专题三巩固提升沙场练兵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浙江专用):第二部分专题三巩固提升沙场练兵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浙江专用):第二部分专题三巩固提升沙场练兵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 2016杭州市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左传【注】取:同“聚”。 萑苻: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1从上面两段文

2、字中概括出孔子和子产的为政观。孔子:_子产:_答案:孔子:取信于民。子产:以“猛”畏民。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答:_答案:两人都提到了治国和治民的关系。孔子认为,食、兵、信这三个治理国家的必备条件中,“信”更重要。取信于民,才是国家立足的基本前提。子产认为,只有有德行的人能“以宽服民”,还是采取“以猛畏民”比较恰当,因为猛政如烈火,让人望而生畏,自然就“鲜死焉”。子产的观点可能容易取得短期效应,孔子的观点更立足于根本和长远,要深刻和高远得多。(在此基础上,如果学生答“德治法治应兼而有之,才能取得良好的治效”也可)子贡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3、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郑国的子产得病,(他)对子太叔说:“我死(以后),您必定执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严厉更有效的了。比如烈火,民众看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有人死(在其中)。水柔弱,民众亲近它并和它嬉戏,就会有很多人死(在其中)。所以宽厚的政策很难实施。”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死了。太叔执政,不忍心采用严厉的政策而用宽厚的政策。于是郑国出现很多盗

4、寇,他们在萑湖畔招集人手。太叔后悔了,说:“我早听从夫子的话,不会到这种地步。”于是发兵去攻打萑苻的盗寇,将他们全部消灭,盗寇才稍微被遏止。二、(2016宁波市高考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材料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信,小人怀惠”。3请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答:_答案: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养民以礼,反对用刑罚来整

5、顿百姓。4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请结合上面二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答:_答案:(示例1)认同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如材料一所讲,孔子反对惩罚性的行为,“怀刑”同前面的“怀德”也对应不上。心里真正想的是“刑”的是小人,而不是君子。而“怀信”就符合君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君子不像一般百姓一样只关注物质功利的现实世界,而且关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示例2)反对萧民元先生的观点,这里的“怀刑”意思是“君子关怀刑罚适当否”,能够同后面的“小人关怀利益足够否”对应;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同一意思。要尊重经典文本,不能随意篡改。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顿百姓,百姓就可以免除罪

6、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数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且内心归附。”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56题。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5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答:_答案:子欲善而民善。6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

7、“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答:_答案: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的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批评他了!”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

8、者的品德好比风,下面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四、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78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7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答:_答案:有礼/有德/为政以德。8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稷,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素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 答:_答案: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

9、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的朴素生活。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顿百姓,百姓就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数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附。”南宫适问孔子:“后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大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崇道德!”五、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910题。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10、?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子墨子自鲁之齐,即过故人。(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墨子【注】不若已:不如停止。如:应当。劝:鼓励。9根据上面两段文字,概括孔子和墨子所具有的共同精神。答:_答案:坚定地为理想而奋斗、献身(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10根据上面两段文字,评述孔子和墨子在实践道义过程中情感的差异。答:_答案: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充满着深深的怅惘。虽然“为义”的人很少,但墨子对实现自己的理想充满信心,乐

11、观而自信。孔子更具人情、人性,墨子更具英雄气。夫子叹息着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了老朋友。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何必独自苦行为义,不如就此停止。”墨子说:“现在这里有一人,他有十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儿子耕种,其他九个都闲着,耕种的这一个不能不更加紧张啊。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应该勉励我行义,为什么还制止我呢?”六、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1112题。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论语齐宣王问

12、曰:“汤放(流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独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11同样面对臣子弑君的事,孔子和孟子的态度有所不同。请说出他们各自的依据。答:_答案:孔子依据周礼中的君臣等级制度,孟子依据君王的德行是否符合仁义。12孟子对“武王伐纣”的解释巧用了孔子与子路的一次谈话(“卫君待子而为政”)中提到的治国主张。请说出这种主张,并说明孟子是如何巧用这种主张的。答:_答案:正名。孟子认为戕害仁义的君主不是好君主,是独夫。按照“正名”主张,商纣不是好君主,而是独夫。因此,杀掉商纣,称不上弑

13、君。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的事。”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君一类的事情。”七、(2016嘉兴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14、。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13甲中,子路所说的“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分别指什么?答:_答案:“长幼之节”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依尊卑次序,言行合礼。 “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出仕,辅佐君王治理天下。14同样身处乱世,子路认为“不仕无义”,陶渊明却将出仕视为“误落尘网中”。你如何理解评价这两种人生观?答:_答案:子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陶渊明:不逢迎世俗,洁身自好。子路更有社会责任感,而陶渊明更听从内心呼唤。两人的选择,都是个人追求,无所谓对错。子路说:“不从政是不义的。长幼礼节不可废弃,君臣名分如何能废弃呢?只想洁身自好,却乱了君臣间的伦理关系。君子之所以要从政做官,

15、就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至于)道不能行,(我们)已经知道了。”(乙翻译略)八、(2016台州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程颐周易程氏传:“君子当困穷之时,既尽其防虑之道,而不得免,则命也,当推致其命,以遂其志。知命之当然也,则穷塞祸患不以动其心,行吾义而已。苟不知命,则恐惧于险难,陨获于穷厄,所守亡矣,安能遂其为善之志乎?”15你认为晨门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是揶揄还是赞美孔子?说说你的理由。答:_答案:(示例1)是揶揄。晨门可能是隐士,明白当

16、时的形势,也了解孔子的遭遇,揶揄孔子不知难而退。(示例2)是赞美。孔子的态度非常可贵,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献身)精神。(示例3)既是揶揄又是赞美。晨门可能是隐士,不同于一般的民众,他有能力判断时势,也有能力认识孔子的精神。他虽然不赞同孔子的态度,却也能看出孔子精神的伟大。(三种观点皆可)16儒家和道家对待“命”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答:_答案:都主张了解现实,要面对现实;但儒家提倡积极进取,道家主张消极无为。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 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庄子:“知道事情无可奈何,不是人力可战胜

17、的,则安然不为,这才是最高的道德。”宋代的理学家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认为:“君子在贫困之时,要思虑周全,但却不能幸免,这就是命啊,应安贫守命,这就是道。知道命运(事情)既定,无从改变,那么无论祸福都不能动其心志,行自己的道义而已。假设不知命,就会恐惧艰难,在贫困中陨落,所守的道义就灭亡了,怎么能遂平生的道呢?”九、(2016绍兴市高三联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718题。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子罕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17两则材料中都表现出孔子“

18、仁”道的什么特点?答:_答案:爱人、恭敬。18谈谈你对“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种仁道精神的看法。答:_答案:接见贵宾和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谨慎恭敬。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接见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谨慎,也就是说要敬。敬是出于爱心的,爱与敬既是仁的外在表现,也是仁的核心内容。与人交往,我们提倡发自内心的爱与敬;管理和领导百姓,我们更提倡爱护和尊重百姓,真诚地为人民服务。孔子接见穿丧服的人,穿着祭祀礼服的人和盲人时,即使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仲弓向老师请教如何行“仁”政。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见到贵人那样敬重人民,役使百姓要像进行大祭

19、那样恭敬谨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创建一个其乐融融的和谐社会、和平世界。”仲弓说:“弟子虽然愚钝,但一定将您的教诲铭记在心,谨遵而行!”十、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1920题。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19指出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的异同。答:_答案:同:能赡养,提供物质保障。异: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和颜悦色,从内心尊敬、关爱父母。20“新二十四孝”行为标准中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结合孔子的孝道观,谈谈

20、你对此的看法。答:_答案:符合孔子的孝道观。列举的“新二十四孝”行为标准更关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敬”的体现。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就告诉他说:“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了,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难道这就算是孝顺了吗?”子游(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就对他说:“现在我们所说的孝,只是能够赡养父母。我们知道狗或马也有人养;人若是不尊敬父母的话,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十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2122题。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

21、之道,忠恕而已矣。”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2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答:_答案: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2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表现了“恕”这一侧面。在有丧事的人旁不吃饱饭,对齐衰者和瞽者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就出去了。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么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老师所讲的道,就是忠恕之道而已。”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孔子接见穿丧服的人,穿着祭祀礼服的人和盲人时,即使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