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7551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32页
2017版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1.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一轮总复习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十五 报告和科普文章(选考)考情把脉考点阅读鉴赏中外实用类文本之报告和科普文章。范围科普文章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生理学、数学等以及它们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分支。调查报告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它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书面报告。它通常反映重大事件、新生事物、典型现象、重要经验和严重问题。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要点科普文的定义与文体特点、科普的语言等是考查的重点。科普介绍的常识也是考

2、查重点。题型客观选择题,主观简答题。真题体验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说不尽的萤火虫中国有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畽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 20 世纪 40 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

3、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 LED 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 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 LED 生产中。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血吸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

4、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苷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 60 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

5、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

6、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 年第 13 期)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 LED 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起到节能的作用。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监测。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

7、其栖息环境。E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他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解析选项 C 张冠李戴,“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选项 E 偷换概念,“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2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答:_萤火虫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多不喜迁徙。求偶时以闪光信号吸引异性。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意思对即可)解析 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主要对应文中的第 5、7 段,“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

8、好的地方”,“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也不会迁往别处”。然后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保护”及“注意习性”,对筛选信息进行整合。这道题难度不大,但需要提醒的是规范答题尤为重要,应力求分点作答。3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意。答:_萤火虫“也是文化的”: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答时注意结合文中的总体内容,首先答出萤火虫在文化方面所承载的作

9、用,主要从文章前 5 段提炼;然后答出萤火虫在自然方面所表现出的生命哲理,主要从最末两段内容中概括。学案一科普文学习目标:熟知科普文语言的特点;熟知科普文标题的意义。自主学习新闻访谈的分析概括要注意文体的特征,如新闻的基本结构等,概括内容一般要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然后抽取出主要信息。命题角度一 科普文的语言品析科学小品的语言,一要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二要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句子,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进行涵咏鉴赏。设问方式1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请

10、举例说明。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之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3科学语言的生动性是与准确性紧密联系的,在文中任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4科普文的语言也可以生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句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且做且思 QIEZUOQIESI例 1 鸡为什么要叫?这个问题看上去显然比不上“鸡为什么要过马路”那样充满哲思。不过如果拿这个问题问保罗西格尔,他可能会给出你并不少于“鸡为什么过马路”的理由来。西格尔是研究鸡的博士,他听得懂鸡的语言。虽然对于大多数人,鸡的语言无非就是母鸡下蛋“咯咯哒”和公鸡打鸣“咯咯咯”,但是西格尔博士大概能

11、听懂 30 种不同的“鸡话”。这一点也不奇怪,鸡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一夫多妻的它们总有一大堆家庭琐事要处理。特别是作为家长的公鸡,更是要担负很多指挥和决策任务。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答:_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鸡话”内涵丰富的原因,说明了鸡的社会属性和日常活动的特征。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抓住句中的核心词做出解释,然后看是否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有何作用。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语句的深层含意。“一夫多妻”“家庭琐事”明显使用拟人手法,根据上文“西格尔博士大概能听懂 30 种不同的 鸡话 ”,不难理解这句话的含

12、意。技法探究 JIFATANJIU科普文语言品析分“两点”1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明,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2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涵咏鉴赏。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如例 1中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鸡话”内涵丰富的原因。命题角度二 科普文的标题一般人阅读科普文章的习惯是先浏览标题,如果标题能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才会去仔细阅读全文;所以,标题的吸引力、感染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普文章的利用率。因此,高考常常在标题方面

13、设题。设问方式2012 年山东高考 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其他设问方式:(1)本文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2)请结合文本探究“”标题的意蕴。且做且思 QIEZUOQIESI例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古怪的重水叶永烈1942 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集

14、专家抢修,花了 9 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 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但那些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而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 立方米重水要比 1 立方米普通水重 105.6 千克。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普通的水在 0 结冰,在 100 沸腾。然而,重水却在 3.8 结冰,在 101.42 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 4 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 11.6

15、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 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 20%。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 1 个氧原子和 2 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 1 个氧原子和 2 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 50 吨水里大约只含有 7.5 千克重水。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

16、来越多。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据统计,提炼 1 千克重水比熔炼 1 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 3 倍。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

17、原子能反应堆。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

18、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_ (示例一)合适。“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古怪”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也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答出两条即可)(示例二)不合适。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的用途,题文不符。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重水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重水与水相似,却比水重,所以称为“重水”并不“古怪”。(答出两条

19、即可)解析 文章标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尤其是科普文章。在探究标题是否合适时,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仔细分析文章写作的内容是否与标题内涵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题目是否合适,就要看题目和内容是否一致。题目中的“古怪”一词是否在文中有所体现应是探究的重点。技法探究 JIFATANJIU科普文标题“三关注”1关注标题的关键词,它往往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或思想。分析时一定要把它与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2关注标题本身所用的表达技巧,如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或者化用歌词、古诗等。3关注读者的接受性,如好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激发其阅读兴趣等。如例 2“古怪”一词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激发读者的阅读

20、兴趣。边学边练 BIANXUEBIANLIA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潜在影响葛剑雄晴朗的天空阳光灿烂,忽然一个阴影开始遮蔽阳光,天空渐渐暗淡,太阳完全没入阴影,天上现出点点星星,大地一片昏暗。毫无准备的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灾难,有人以为末日来临,惊恐得匍匐在地;有人以为天降处罚,跪地求饶;有人不知所措,奔走呼号;有人举火照明,有人鸣锣击鼓。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没过多久,天色渐明,太阳重现,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人们转悲为喜,纷纷叩谢上苍的庇佑,也有人依然忧心忡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天降奇祸。这是古人描述的日食发生时的情景。在人类对日食产生的原理还不了解时,也不可能

21、对日食的发生作出预报,出现这样的情况毫不奇怪。尽管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但每次能观察到日全食的地方不过100 多万平方千米,只占地球面积很小的一部分,并且有些地方未必有人居住,观察时还会受到时间和气候的影响。所以,一个人一生中能看到日全食的机会并不多,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验。即使以往见过,或者听长者说过,一旦日全食真的出现,还是免不了会产生恐惧心理。奇特的日全食更会引起震惊。在中国史书竹书纪年中就记载着这样一项重大事件:“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意即懿王元年,在郑这个地方,天亮了两次。这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千真万确,并且已经得到科学的验证。1997 年 3 月 9 日,科学家在新疆观

22、察到了一次类似的日全食:早上日出前,天已大亮,这时日全食发生了,天空重新变得黑暗,星星闪烁,然后第二次天亮。有了这样的实证,科学家断言,“天再旦”发生在公元前 899 年 4 月 21 日凌晨 5 时 28分,今陕西省华县(当时的郑)一带可见到此次日全食,于是当地人产生天亮了两次的感觉。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生产是国家、部族、家族乃至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人们还不具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时,只能尽力观察自然的变化,包括天象、星象的演变,以便作出解释或判断。相传尧已经设立“掌天地四时”的专职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通过观测太阳和星宿来推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具体日期,以利农事。尚书胤征记

23、载,夏王仲康时期(约公元前 2050 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日食,由于天文官羲、和二氏沉湎酒色,疏于观测,没有及时作出预报,以致引起全国震惊。尽管这些传说还没有充足的证据予以证实,但到春秋时期,天文官已对日食做了完整的记录。在春秋所记的 242 年中,发生了 37 次日食,每次都有年月日的记载。照理说,日食不会像其他自然灾害那样给人类带来直接损害,既然有了预报,大可不必再惊慌,为什么还会被视为不祥之事,被当作灾难呢?这是因为,中国古人一直有一种“天人感应”的观念。这种观念将天上的日月星辰都与人事相对,太阳自然是与国君相应,所以太阳中若出现黑子,就说明国君有错误,应该好好反省;而太阳居然被黑暗遮蔽,

24、这说明国君肯定有更大的罪过,所以上天才要发出警告,或者预示着惩罚的降临。其实天文官心里明白,并非每次日食的出现都能找到对应的灾害,即使勉强能与某次灾害挂上钩,也不存在严格的时间、地点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方面当然是敬畏天命。天威不可测,即使不明白也不能不重视。另一方面,包括天文官在内的臣民都明白,国君再昏庸无道,再骄横残暴,对老天爷还是怕的。所以像日食、月食、异常星象、地震这类灾异发生后,正是向国君进谏的好机会。“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合”,国君照例要换上素服,停止娱乐活动,降低膳食标准,临时住在偏房中闭门思过,甚至还要下罪己诏,广泛征求臣民的批评建议,采取赦免罪犯、

25、减轻赋税等具体措施以示悔改的诚意。就这一点而言,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今天,日食现象已经为科学理论所完全解释清楚,稍具科学素养者都不会相信“天人感应”论。它作为一个小小的历史话题,已经留存在故纸堆中,供部分好古者翻检、猎奇。(选自东方早报,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了日食发生后的情景,既增强了科普文的生动性,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日食的说明。B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但受发生时间、面积、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不可能有直接经验。C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发生于郑的日全食现象已得到科学的验证,是我国史书记载的最早的日全食现象。D相传,

26、我国很早就设立了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但有的天文官有时会疏于观测,不能对日食作出及时预报。E发生日食、月食等异常天象后,国君都要闭门思过,颁发罪己诏,征求批评建议,采取相关措施以示悔改。解析 B 项,“人们不可能有直接经验”错,原文是说“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验”;C 项,“最早”错,于文无据;E 项,“颁发罪己诏以示悔改”错,原文是说“甚至还要下罪己诏”,并非每次都这样。2从文中看,古人为什么会对日食感到恐惧?答:_(1)古人对日食产生的原理不了解,没有多少直接的经验。(2)古人有“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日食出现就说明国君有很大的错误,或者预示着惩罚的降临。3请说明下面的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而太阳居然被黑暗遮蔽。答:_(2)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答:_ “居然”写出了古人对太阳被黑暗遮蔽的惊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体现了科普文语言生动的特点。“一定”说明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体现了科普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4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所产生的“潜在影响”的具体内涵。答:_(1)古人认为日食是灾异,对日食感到恐惧、震惊。(2)促使朝廷设置天文官,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3)有利于促进古代君王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间接地使百姓获得一定的益处。(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课后对点集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