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主流思想,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高频考区,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宋明理学背景(佛教道教地位的变化)和认识(如孔孟之道和对人性的认识)。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宋明理学所体现的民族气节,社会责任感等是备考时要予以关注的要点。本考点在近几年全国卷中命题较少,但是地方卷则考查较多,如江苏卷对李贽思想的考查,海南卷对清代女性地位变化的考查,都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特点。这种考查主要体现了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所体现的时代特色是今后高考重点关注的内容。一、宋明理学(一)
2、理学的创立1背景(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2)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2创立: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将儒学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种新儒学体系理学。“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并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张载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二)理学的成熟1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2表现(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强调“仁”和仁者境界。(3)社会政治理论:道的
3、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3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了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三)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概况代表主张影响陆九渊(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2)主张“发明本心”(3)剥落和扫除“物欲”和“意见”心学的开创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王守仁(1)致良知(2)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3)强调知行合一心学的集大成者2.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生活背景:出生于古代海外贸易发展较早的泉州地区。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2思
4、想主张(1)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大胆挑战正统思想。(2)反对盲从孔子,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3)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4)写作风格主张“真心”。(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船山遗书(续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政治思想(1)“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2)君臣平等(3)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4)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1)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2)提出“众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1)“循天下之公”(2)抨击“孤秦”“陋宋”(3)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5、、历史运动“势之必然”生活背景民族和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学说经世致用之学的推动者政治思想批判君主专制经济思想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评价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三)唐甄1思想(1)儒学能定乱除暴安百姓。(2)大胆批判专制君主,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2评价(1)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3)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知识拓展1.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是由道家学派宗教化而来
6、,于东汉末年在民间兴起。“三教并行”体现了唐文化的兼容并包,虽冲击了儒学地位,但并未改变其正统地位。2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天命之学,故称为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是融合佛、道二教部分教义与传统儒学的新思想体系,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哲学化阶段的儒学就是“理学”。辨析比较理学礼学,宋明理学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以“理”为核心,但不是以“礼”为核心。知识拓展王阳明认为社会动荡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充分体现了其观点。名师点拨理学的世俗化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
7、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可以这样说,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归纳总结明清之际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相似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二是都出现了新思潮反对禁欲主义。知识拓展李贽,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自觉的先知先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旗帜。但他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知识拓展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方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易错
8、易混“亡国”与“亡天下”:“亡国”还只是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事,而“亡天下”则是民族、文化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事。知识拓展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变的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不变的是,在君主专制强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影响下,未形成主流,影响有限。可见,任何思想文化不可能脱离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热考主题一宋明理学 历史概念1魏晋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此时期,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玄”的研究。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
9、。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2致良知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主旨。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史料实证史料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河南程氏遗书读史 史料
10、一表明二程提出万物的本原是“理”的观点。史料二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守仁传习录读史 史料二主要系统阐释了心学理论,说明王守仁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史料三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读史 史
11、料三为史学家的历史文献史料,主要反映了理学的特点和作用。1结合史料一、二,指出宋明理学中“理”的含义。提示:就自然界而言,指自然界的规律;就人类社会而言,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2根据史料三,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提示: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系统认知1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1)适应唐末以来重建纲常伦理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开始。
12、(2)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稳定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生活的变化以及科学文化的进步,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4)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2程朱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
13、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素养落实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1鲁迅的我之节烈观中指出:“古代的社会,女子多当作男人的物品。或杀或吃,都无不可;男人死后,
14、和他喜欢的宝贝,日用的兵器,一同殉葬,更无不可。后来殉葬的风气,渐渐改了,守节便也渐渐发生但看周末虽有殉葬,并非专用女人,嫁否也任便,并无什么裁制,便可知道脱离了这宗习俗,为日已久。由汉至唐也并没有鼓吹节烈。”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是(C)A租佃关系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力需求B商品经济的发展转变了人们的观念C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影响社会生活D频繁的民族战争提高了男子的地位解析:汉唐之际,并没有鼓吹节烈,至宋朝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宋代贞节观致使烈女比比皆是,这是对女性的残害。这种变化是由于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C项正确。A、D两项与贞洁观的形成没有必然联系,排除;题干要求回答
15、的是“社会根源”,B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2吴宁、范立舟在两宋士风述论中指出:“宋代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整体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由盛唐时代对功名的孜孜追求转向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这反映了宋代(A)A理学的影响突出 B国力贫弱、政治黑暗C统治思想的转变 D文化教育事业日益普及解析:根据材料中“宋代士大夫转向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士大夫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故选A项。B项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宋代统治思想仍是儒家思想,C项错误;文化教育事业日益普及与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无直接联
16、系,D项错误。 宋明理学的双重影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主流思想,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其消极影响是用“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片面强调重义轻利,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第1题);积极影响是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第2题),如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宋明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高考不仅可以从宋明理学对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理念影响的角度考查,还可以从对商品经济发展(如经商理念)、民众思想观念、日常生活等角度进行考查,备考时应注意。热考主题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历史概念1西学东渐、中学西传(1)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
17、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为器物制度思想。(2)中学西传:是指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世界的影响。2“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史料实证史料一读史 史料一反映出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史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
18、。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读史 史料二反映出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史料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写道: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光,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读史 史料三为思想家的原著,解读注意史料的出处。史料反映了顾炎武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的先河,说明顾炎武注重实学,讲究经世致用。史料四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
19、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读通鉴论读史 史料四中王夫之提出“必循天下之公”的观点,抨击君主专制。1据史料三分析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提示: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2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家的思想有哪些共同点?导致这些共同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共同点:反对君主专制,带有民主色彩。主要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系统认知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特点表现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
20、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反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2.用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明清之际的儒家批判思想(1)进步性明清之际的四大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使儒学焕发出生机。这些思
21、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2)局限性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主张,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总之,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理学仍占主导地位。素养落实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B)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B主张君
22、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解析: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没有明确提出近代西方的主权在民学说,故A项错误;由“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可知他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注重君主的道德功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对董仲舒“君权神授”理论的否定,故D项错误。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D)A鼓励发展私欲
23、 B突出个性自由C主张实行分封 D反对理学禁欲解析:顾炎武论证了人的私欲产生的合理性和古圣先贤满足人的私欲形成天下之公的努力,是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否定,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3清朝末年,黄宗羲的思想受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高度关注和大加赞赏,甚至谭嗣同等人还把原君等名篇节抄并散发。这反映了(B)A黄宗羲的思想实质上是民主思想B黄宗羲的思想是引入西学的桥梁C改良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古代民本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思想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有利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
24、派宣传西方的民主制度,故B项正确;A、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不符合“革命派”,排除。 以上三题通过王夫之、顾炎武和黄宗羲的观点,考查了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但明清之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批判思想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占主导地位的仍是理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植根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热考主题三考点综合拓展综合拓展(一
25、)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相同点本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综合拓展(二)明清之际思想活跃但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