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60分基础知识及名著阅读(15分)1. 下列句中加点实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B. 其辱人贱行 辱其群臣C.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以勇气闻于诸侯D. 人君当神器之重 北邀当国者相见【答案】D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2.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欲勿
2、予,即患秦兵之来B. 敛赀财以送其行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C. 吾其还也 君知其难也D. 缇骑按剑而前 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目考查的是课本中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选项中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选项“敛赀财以送其行”的“以”是表示目的的连词“来”,“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中的“以”是介词表示“凭借”;C选项“吾其还也”的“其”副词表示婉商,可译为“还是”;“君知其难也”的“其”是代词;D选项“缇骑按剑而前”的“而”表示修饰;“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而”表示承接。3. 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 草行露宿 卒廷见相如
3、B. 劳神苦思 完璧归赵C. 晋军函陵 左右欲刃相如D. 择善而从之 邻之厚,君之薄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这个题目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A选项都是表示名词作状语;B选项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D选项“择善而从之”的“善”是形容词作名词;“邻之厚,君之薄也”的“厚”是形容词做动词。4. 下列文言语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A. 是寡人之过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 不能容于远近。 而君幸于赵王。C. 拜送书于庭。 虽董之以严刑。D. 夫晋,何厌之有?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这个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的基本句式。A选项都是判断句式
4、;B选项都是被动句式;C选项都是介宾结构后置,或者说状语后置;D选项前一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后一个句子是省略句。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介宾短语后置句对用“于”“以”引导。 网5. 对名著三国演义边城茶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袁术兴兵攻打官渡。袁军围攻曹军营寨月余。许攸
5、献计袁术掩袭许昌,袁术不用许攸之计,许攸投降曹操,曹操接受许攸的计谋,袭击袁军屯粮重地乌巢,将粮草尽行烧绝,袁军军心大乱,官渡一战袁术终被曹操击败。B. 刘备伐吴,节节胜利。危急之时,阚泽向孙权推荐陆逊,陆逊总督东吴军马,以静制动,等待破蜀良机。由于天热难耐,蜀兵避暑林中,犯了兵家大忌。陆逊见时机已到,调动各路军马一起行动,火烧蜀军七百里。刘备大败,靠赵云救驾,逃回白帝城。C.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傩送远去后,她矢志不渝地等着心上人归来,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执著。D. “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句台词出自茶馆中常四
6、爷之口 。这旗人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而坐了一年牢;出狱后,加入义和团;义和团失败后,卖菜为生;最后,捡来别人撒剩的纸钱祭奠自己。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答案】A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文言文阅读 (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义田记钱公辅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
7、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
8、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
9、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注】负郭:靠近城郭。负,背倚。常稔rn 之田:常熟之田,良田。稔,庄稼成熟。沛然:充裕的样子。屏:避退、隐退。参大政:指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廪稍:官府发的口粮。瘠:通“胔”,尚未腐烂的尸骨。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养济群族之人 士大夫之族(师说)B. 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C. 日有食,岁有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D. 承其志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7. 全都表现范文正公“义举”的一项是( ) 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屏而家居俟代者
10、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A. B. C. D. 8.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2)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3)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答案】6. C 7. A 8. 选择那些亲近却贫困、疏远却贤良的人,全都救济他们。像这样,是隐藏国君的赏赐呢,还是彰显国君的赏赐呢? 但亲族中不能踏入他家大门的人,难道是少数吗? 【解析】选自义田记作者:钱公辅 年代:北宋。6 C A:族:族群;族:类B:逮,及,达到;逮,逮捕 C:日:名作状,每天D:志:名词,志向;志:动词,
11、记7. A 句是“义”的行为;句为齐侯赞赏晏子之义。【参考译文】:范文正公,是苏州人,生平喜好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些关系亲近却贫困、关系疏远却贤良的人,全都救济他们。当他富贵显达时,购置了近城常年丰收的千亩田地,叫做义田,用来供养救助全族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族中年长又贤能的人管理那账册,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吃饭,每人供给一升米;每年制衣,每人供给一匹绢。嫁女儿的给五十贯钱,女儿改嫁的给三十贯钱;娶妻的给三十贯钱,再娶的给十五贯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女儿再嫁的数目相同,葬小孩的给十贯钱。族人聚居的九十多人,(义田)每年收入提供稻谷八百斛,用
12、田中收入的粮食,供给聚居在这里的人,充足有余而且取用不尽。退职回家等待补缺的人,也提供资助;出仕为官的人,就停止给。这就是义田大概的情形。当初,范文正公尚未富贵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但他力量不能达到,搁延了二十年。后来他担任了西部边境的统帅,接着参与朝廷政事,至此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来达成他的愿望。文正公去世后,后代子孙治理他义田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时一样。他虽然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去世时,自身没有用来入敛的东西,子孙没有用来办丧的东西。只是把布施贫民和养活族人的义行,留传给他的子孙罢了。从前晏平仲坐破车驾瘦马,陈桓子说:“你这样做是隐藏国君的赐予啊!”晏子回答说
13、:“自从我富贵之后,父系的亲族,没有不乘车的;母系的亲族,没有不在衣食上丰足的;妻子的亲族,没有受冻挨饿的;齐国有三百多的士人,等我来救助才能点火做饭。像这样,是隐藏国君的赏赐呢,还是彰显国君的赏赐呢?”于是齐侯端起晏子的酒杯,罚桓子喝酒。我仰慕晏子好行仁德,齐侯了解贤能,以及桓子能认错服大义;又仰慕晏子的仁爱有亲疏,而且言谈有井然的次序。先是父系亲族,其次母系亲族,再其次是妻系亲族,然后推及到那些关系疏远的贤士。孟子说;“由爱自己的亲人,进而仁爱百姓;由仁爱百姓,进而爱惜天下万物。”晏子的作为接近孟子的理想。现在从范文正公购置义田这件事来看,比晏婴更贤能,他的义田格局可长久推行,恐怕胜过了晏
14、子。唉!当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高位,享受万钟俸禄的人,他们的府第如此雄伟,车马如此华丽,声色如此繁盛,妻儿如此富裕,仅仅是为满足一己私欲罢了,但亲族中不能踏入他家大门的人,难道是少数吗?更何况对于帮助疏远的贤者呢!那些地位在他们之下的是卿、是大夫,是士,官府供给粮食这样充裕,朝廷俸禄这样优厚,也仅仅是为满足一己私欲罢了。但他的族人手持壶瓢乞食,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是少数吗?更何况对待他人呢!这些人都是愧对文正公的罪人啊!范文正公的忠义充满朝廷,功业遍及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后世必定有史官加以书写,我可以省略不记。唯独敬仰推崇他的道义,因而记叙“义田”之事以留赠世人。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
15、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出题策略为一出自文本,一出自平时学习的课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上实词的意思,然后文本中的结合前后文的语境理解。A:族:族群;族:类B:逮,及,达到;逮,逮捕 C:日:名作状,每天D:志:名词,志向;志:动词,记7. 试题分析:采用排除法是最好的策略,要求找出范文正公的“义举”,句是“义”的行为;句为齐侯赞赏晏子之义。即可得出答案。点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分析,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具体代入到
16、原文中去细细分析,认真辨别是不是某人所为,是不是表现某一方面品性特点即可排除干扰项。此题是人物是“范文正公”,品质是“义举”, 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句为齐侯赞赏晏子,排除三个选项项,自然得到答案。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句中主要是“咸”“施”的意思;(2)句中注意并列结构可以互相关照推敲意思;(3)句中“族之人不得其门者”的句式以及“得其门”的翻译,“岂”字可以翻译为“难道”“怎么”,注意结合语境确定确切译法。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题西太一宫壁二首王安石其一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注释:西太一宫:道教庙宇,宋
17、仁宗天圣年间所建。洪迈容斋三笔:西太一宫,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西南八角镇。蜩(tio):蝉。三十六陂(bi):池塘名,在汴京附近。陂:池塘。江南扬州附近也有三十六陂,故诗中云想见江南。9. 分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10. 赏析“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这两句的写景艺术。11. 分析这首诗的抒情特点。【答案】9. “暗”字在此处指颜色深,突出柳叶之密、柳色之浓。表达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 10. 突出画面的艳丽色彩,红绿相间。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11. (1)直接抒情,“白头想见江南”,直接抒发自己对江南的思念之情。(2)触景生情,由眼前西太一宫
18、的景象联想到江南的景色,引发自己对江南及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了深沉的人生感慨。【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炼字。第一步先解释“暗”的表层含义,即因为颜色深沉而暗;第二步结合全诗来解说“暗”字的好处,明写颜色暗,实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第三步结合全诗考虑传情达意方面的好处及效果,就是诗人对眼前之景的由衷喜爱。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19、。此题主要从 方面考虑。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于诗句的理解和分析鉴赏能力,要求能品味出诗歌的个中妙味。本题考查的是对于写景句的理解把握。具体看有“鸣蜩”之动景;“绿暗”“红酣”色彩感明显;“柳叶”到“荷花”又表现为描摹景物观察角度的变化。据此可以推出答案应该从动静结合、画面色彩和观察角度变化来着手。点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11. 点睛:诗歌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乐景哀情
20、”“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在说明情景之间的关系特征,主要有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网名句名篇默写(10分)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功在不舍。(劝学)(2)闻道有先后,_ ,如是而已。(师说)(3)寄蜉蝣于天地,_ 。(赤壁赋)(4)乱石穿空,_ ,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5)亦以明死生之大,_ 。(五人墓碑记)(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京口北固亭怀古)(7)有善始者实繁,_。(谏太宗十思疏)(8)吾所以为此者,_。(廉颇蔺
21、相如列传)(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阿房宫赋)(10)臣心一片磁针石,_。(渡扬子江)【答案】 (1). 驽马十驾 (2). 术业有专攻 (3). 渺沧海之一粟 (4). 惊涛拍岸 (5).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6). 一片神鸦社鼓 (7). 能克终者盖寡 (8).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9).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 不指南方不肯休【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驽”“攻”“渺”“粟”“社稷”“寡”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并且
22、一定要落实在“写”,谨防“眼高手低”。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陶虎臣汪曾褀每到天气晴朗,上午十来点钟,在这条街上,就听到从阴城方向传来爆裂的巨响:“砰磅!”大家就知道,这是陶虎臣在试炮仗了。阴城是一片古战场。相传韩信在这里打过仗,现在还能挖到一种有耳的尖底陶瓶,当地人说这种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结出梅子来。现在这里是乱葬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叫做“阴城”。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草里有蛤蟆、野兔子。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鸦。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这里只有一个破财神庙,里面住着一个侉子。陶虎臣家的货色齐全。除了鞭炮,还出一种别家不做的鞭,叫做“遍地桃花”。
23、 不但外皮,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放了之后,地下一片红,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子,如果是过年,下过雪,花瓣落在雪地上,红是红,白是白,好看极了。他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做焰火,除了配料,关键是串捻子。串得不对,会轰隆一声,烧成一团火。弄不好,还会出事。陶虎臣的一只左眼坏了,就是因为有一次放焰火,出了故障,一个火星迸进了瞳孔。陶虎臣坏了一只眼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他依然随时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但是,鞭炮生意,是随着年成走的。什么时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什么时候炮仗店就生意兴隆。这样的年头,能够老是有么?这一年,伏汛安然度
24、过,保住了无数人畜。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有好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东西南北四城,都放!一台七套,四七二十八套。陶家独家承做了十四套。东城定在八月十六放。地点:阴城。这天万里无云,一天皓月。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忽然,上万双眼睛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陶虎臣点着焰火了!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
25、万花齐放。然后,一声炮响,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砰磅有声。最有趣的是“芦蜂追瘌子”,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泥头的纸人,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霎时间飞来了许多马蜂,这些马蜂-火花,纷纷扑向他,他四面躲闪,扇不停地挥舞。看到这里,满场大笑。这些辛苦得近于麻木的人,是难得这样开怀一笑的呀。最后一套是火花之后,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年头还是不好。头一年,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出了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 明年,蒋介石搞“新生活”,取缔了鞭炮。陶虎臣别无产业,只好做一点“黄烟子”和蚊烟混曰子。第三年,陶家炮仗店
26、的铺门上了锁,再也打不开了。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刚把腰带拴在一棵树上,把头伸进去,一个人拦腹把他抱住。这人是住在财神庙的那个侉子。 (选自汪曾褀文集,有删改)13. 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14. 赏析画线的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15. 作者为何花较多笔墨写“八月十六”“放焰火”的情景?16. 请结合陶虎臣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探究小说的主题。【答案】13. 叙写“阴城”的历史和现状,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场景;渲染荒凉冷落的氛围,暗示人物处境的艰难。 14. 灵活运用淳朴自然的口语,长短句结合,文笔简练;选取“红”“白”等表色彩
27、的词语,色彩丰富;并巧拟比喻,写出了“遍地桃花”鞭的不同凡响。 15. “放焰火”是文章情节的高潮,也是陶虎臣人生的高潮,详写能给读者以震撼;侧面描写(人们的神态、心情和举动)和正面描写(焰火燃放景象)相结合,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突出陶虎臣做焰火的才能;“焰火”的华丽和后文陶虎臣悲惨结局形成映衬,凸显主题。 16. 通过陶虎臣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手艺精妙、与世无争却仍难逃悲惨命运的小人物形象;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乡镇经济的萧条,百姓生存的艰难;流露出作者对主人公的为人和才能的赞赏及不幸遭遇的同情。【解析】13. 【试题分析】小说第二段是景物描写,所写之地是古战场,也是乱葬冈,整体气氛阴森冷寂破
28、败。既是对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的交待,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暗示。既是考查开头段的作用,也是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考生解答时要注意从这两方面思考。【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某语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时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开头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其作用往往是以下几种情况:给全篇奠定感情基调或叙述基调,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暗示主题,引出下文等。14. 【试题分析】本题从语体色彩来看,“一色是”“桃花瓣子”口语特点明显;从句式上来看,有长句,
29、如“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有短句,如“不但外皮”“红是红,白是白,好看极了”等;从使用词语的角度看,“红”“白”色彩分明;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语言的赏析,常见的命题形式为:赏析画线句子,分析画线句子的妙处,赏析文中某部分的语言等。解答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例如,总领下文、承上启下、为后文作铺垫、前
30、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15. 【试题分析】作者运用了大量笔墨写八月十六的焰火,写燃放焰火的盛况,不仅展现出焰火的精美,也表现出制作技艺的高超。从故事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将故事发展推向了高潮;从塑造人物的角度看,突出了陶虎臣的精湛技艺;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这么美的焰火却被迫消失,主人公拥有高超的技艺,却被生活所迫去上吊,反映出社会的动荡黑暗,百姓命运悲惨,从而突出了主题。【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小说情节的作用。这类题在回答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般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题(揭示小说主旨)。在形式
31、上,主要是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有: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人注意,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的发展波澜顿生;贯穿全文,有线索作用。因此本题可参照这些规律,有哪些作用答出哪些作用就可以。16. 【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对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分析,又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小说主人公陶虎臣,制作焰火鞭炮的托无人能比,却最终被生活所迫走投无路,他没有抗争,而是选择了自杀,可见他是一个逆来顺受与世无争普通小人物形象。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当时社会手工艺人的悲惨命运,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萧条的状况。从这个人物身
32、上,也可以看到生活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底层的百姓的凄苦生活。【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名师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本题题干要求结合主人公的经历和性格特点来探究小说的主题,解答时就要首先通读全文,筛选人物的言行遭遇,概括出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然后分析导致人物如此经历,造成他这样的性格特点的主、客观原因,尤其是社会原因,思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揭示了什么样的主旨。最后组织语言表达出来。注意语言表述要有理有据,还要简洁。考场是有时间限制的,写的太少,分析不透彻;写得太多,势必要侵占做其题的时
33、间。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苏轼的意义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们最亲切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着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的人物,原因在哪里呢?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
34、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更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
35、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可以说,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觉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吗?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社会、人生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36、,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但是,苏轼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摆脱的出世的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
37、也绝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轼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7. 请结合文章,阐释“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的内涵。18. 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二段的论述思路。19. “苏轼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答案】17. 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
38、,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契合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 18. 首先提出自己的看法: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谨守儒家思想,而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比前人更深刻的人生空漠之感;接着进一步阐述苏东坡的人生空漠之感比任何前人都要更深刻、更沉重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将人生空漠之感充分透露出来。 19. 苏轼最早在诗文中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感和厌倦感。苏轼在美学上追求一种质朴平淡的美,他发现陶渊明的美与真谛,并将之抬高到极高的境地,使陶诗自此以后备受关注,广为流传。苏轼的美学理想和
39、审美情趣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浪漫主义思潮具有重要的先驱作用。【解析】二点内容。根据文本第四自然段中“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等语可归纳出“苏轼的意义”的第三点内容。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8.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先用逐句归纳法将该段中各句意思加以简括,然后再归纳思路。文章第一段先简略评价苏轼,然后用一个问句引出下文,提出自己的看法;接着进一步阐述苏东坡的人生空漠之感比任何前人都要更深刻、更沉重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层层递进,卒章总结。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9
40、.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主要应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这句话的论据。这主要是因为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同陶渊明一致,都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是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苏轼发现的,苏轼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苏轼认为,在古往今来的诗人中,只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契合了他自己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因此苏轼认为“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网作文(70分)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
41、,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赞美是照亮人生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成长;批评也是人生中的亮光,没有这道亮光,我们或许就会迷失方向。【答案】赞美与批评,一株双生花我很欣赏此届诺贝尔文奖公布后,英国小说家拉什迪对此结果真诚的赞美:“这很棒,诗歌是一种很好的表扬方式。”我也很欣赏法国小说家阿索利纳对诺奖评委大胆的质疑与批评:“这是对其他作家的一种侮辱。”我想,无论这个结果本身公正与否,都需要一定的赞美与批评去拓展它背后内涵的深刻性,并且为其将来的发展作出长远探讨。诺奖评委亦需要赞美与批评,来时时保证诺奖的创新性与纯洁性。是了,赞美与批评,一株双生花。赞美者坦然承
42、认事物的优秀与美好,尽显真诚大度之气概,亦为事物增添美好的沃壤,使之自信发展;批评者则深析事物之不足,尽显思想之深刻与理解之透彻,如一把戒尺控制事物的自信心,使之不致于恶化为虚妄的自我膨胀之泡沫。不禁忆起任素汐,那个因驴得水一票走红的女孩,被众多赞美围绕着,加以“女神”的桂冠。她笑得既自信又谦虚:“再多的人赞美我,我也知道我哪儿不好。”原来,赞美不仅培养人的自信,还是一面清晰的放大镜,教你识别真伪,看看这个人自知之明有几分,教养底蕴有多深。不过,一味的赞美亦不可取,为了不把泡泡吹破,必得有一定的批评来限制它的膨胀。 #答案Net搜索g我曾一度震撼于大江健三郎在作品冲绳札记中对日本这个民族深刻的
43、分析与批评,探讨着“能不能成为不是那样的日本人的日本人?”这部批评日本的著作被右翼分子视为“自虐使观”将其告上法庭,却无法动摇大江健三郎良心的坚持。我恍然醒悟:原来,不仅个人需要批评来促其成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需要批评来正视其不足,校正其发展的路线。而最可贵的批评,不是对别人,正是对自己。唯有敢于正视内心灵魂深处的民族,才敢于批评自我,才能在不断的反省中促进民族的矫正与发展。却不禁回视当下社会,我不由默然一叹。我始终不愿相信,不愿相信人们习以为常的赞美都是出于功利目的的刻意讨好,不愿相信那么多锦上添花的赞美之语都是随波逐流、缺乏思考的客套的泡沫。这个社会,缺了一点犀利的批评和剖析,那些如
44、刘瑜所言“看到大海深处阳光照不到的时候”并勇敢批评的人,总是少数。赞美与批评,贵精不贵多。锦上添花固然容易,真正地为建设添砖加瓦很难。而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批评,更是为这个消费主义至上又奉行娱乐至死的时代所缺。我依然怀揣希望,希望人们把对问题的思考挖深一点,剔除浮华泡沫,当赞美时毫不吝惜,当批评时一针见血。我希望,赞美与批评,这株双生花,孕育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使朝霞满天,化紫气东来。【解析】试题分析:智慧,一种境界。题目强调的是赞美的意义和作用。从思辨的角度来考虑,有时候赞美也是一种精明、隐秘和巧妙的奉承,它能从不同的方面满足给予赞扬和得到赞扬的人们,所以,从辩证分析的角度,学生也可以谈“捧杀”的危害,谈目的不纯言过其实的赞美对成长的妨害。第二句话用亮光来形容批评,突出了批评的指引作用,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和虚妄,同时句子中用了一个“也是”表明是和赞美对举的。要注意的是本句中用一个“或许”来限定批评的作用,在此就暗示了有些方式方法错误、情感态度偏激的批评可能就会让人丧失自信、自尊和自爱,讽刺挖苦不是批评,所得结果适得其反。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