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阳二中2014年下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命题人王满红 审核人王满红一、选择题(40*2=80)1、清代时奉祀家族祖先的祠堂遍布全国各地,这一现象源于西周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井田制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符合这一描述的历史时期是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3、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
2、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4、2002年底,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开始热播,影片的主题是“为天下的人是大英雄”,秦始皇是一个大英雄。为此,网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秦始皇作为统一中国的皇帝,他为中华民族作出的最为突出的贡献是A灭掉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王朝 B确立了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C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制定了有利于统一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D留下的万里长城和兵马俑为中国赢得了光照世界的荣誉对5、以下属于古代中国加强皇权,限制相权的措施有汉设内朝牵制外朝 唐代中央设三省六部 宋增设“参知政事”元朝设行省制度 A. B. C. D.6、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
3、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7、揭贴、口号等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揭贴、口号与事件搭配不符合史实的是A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甲午战争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五四运动 D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8、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
4、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 定辛亥革命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推翻了封建帝制 C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D实现了民族独立9、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卢沟桥事变爆发C淞沪会战的最新战况 D日本制造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10、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A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B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C杂居
5、融合的现实国情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11、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政治建设新时期。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B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宪法1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A所有制问题 B国家统一 C民族关系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13、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在于这次会议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团结起来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6、B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C超越了意识形态并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D使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打开外交新局面 14、萨科齐曾以法国总统和欧盟轮值主席的双重身份会见达赖,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萨科齐此举破坏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中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A B C D 15、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B.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C. 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友好合作 D.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16、尼克松在其对外政策的报告中说:“中国人是一个传统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
7、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他讲这番话的主要目的是:A、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 B、说明美国与中国发展关系的必要性C、主张建立和平相处的国际关系 D、阐明中国对稳定国际秩序的重要性17、美国史学家伊迪丝汉弥尔顿说,古希腊人走在人类的前面,那时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并发表见识,于是“世界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这段材料旨在肯定古希腊民主政治 A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 B使人类第一次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C使人们可以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D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18、李雅书等在古代罗马史中谈到: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
8、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由此可见罗马法A为资本主义规范了社会秩序 B推动了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C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 D保障了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19、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20、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
9、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C地方各州白治权力不断增强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21、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那些在(1917年)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那些口号”包括A.“临时革命政府万岁!” B“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统治!”C.“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D“为我们的祖国不受外国侵略而斗争!”22、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
10、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其意图在于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C.重新确立欧洲的国际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23、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事件是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D.中国加入联合国 24、35前苏联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说:“这些年来进行的种种改革都失败了,国家失去了前途。”“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他“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导致的直接结果是 A苏联解体 B东欧剧变 C冷战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形成25、黄梅戏天仙配选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
11、避风雨,夫 妻恩爱苦也甜。”戏中描述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于 A西周B春秋战国 C西汉 D东汉26、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的是 A、邢州白瓷 B、定州秘色瓷 C、越州青瓷 D、越州白瓷27、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职业自耕农佃农工场工人商人、工场主占人口比例24%36%30%10%自然经济已经瓦解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丝织业发展A B C D28、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封建统治 B限制工商业发展 C保护农耕经济D防范“外夷”入侵29、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
12、,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A自然经济的解体B民族工业的产生 C贸易中心的转移D传统丝织业的发展30、“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是:A、面粉业与榨油业B、烟草业也火柴业 C、化工业与钢铁业D、纺织业与面粉业31、晚清以来,我国的近代工业集中于东部地区。抗战时期,部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克服重重险阻西迁至西南大后方。这一举动产生的影响是 A加快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进程 B保存了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力量 C粉碎了日本经济掠夺的企图 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格局32、陈真编辑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战争一旦结束,不管是政府官员也
13、好,公营事业人员也好,都纷纷转向到收复区的敌产的接收上。天津的四百家工厂,就是被这些部会和局均分了事”。材料说明的是 A一战之后民族工业重新萧条 B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体制 C抗战后国民党经济接收的情况 D建国初期民族工业的改造33、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说明当时的中国A. 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B.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C.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D. 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34、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反清革
14、命色彩的是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新式婚礼 D废止跪拜35、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 刊文发表“大众可座、稳快价廉”等字样,以资号召,并且说明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大众传媒推动出行方式变化B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C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D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36、16世纪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主要的推动因素是A西欧殖民扩张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 D文艺复兴37、马克思曾说,只要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国家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
15、对于马克思的这段话,理解正确地是A殖民活动给殖民地带去严重灾难 B工业革命加速殖民体系的崩溃C煤铁是一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根本条件 D殖民活动客观上传播了新生产方式38、1807 年富尔顿制成汽船,1814 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这些进步得益于A.太阳能的使用 B.蒸汽机的应用 C.互联网技术的应用D.航天技术的应用39、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对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影响最大的自然资源是A. 石油 B. 电 C. 水力 D. 煤炭40、垄断组织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有关其积极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A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 B有利于改善管理水平C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 D有利于缓解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二、综
16、合题(共20 分)41、(2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每一学说”“皆属错误的”,而且“马克思的主要学说”“皆非出于独创”;不过,他还是承认“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下”,劳动者与资本家“所得的各自部分”“实在未能公允,实在应谋改革”。美国经济学家韩讷在其经济思想史中对资本论逐一进行批判,但他在谈到马克思“以历史概念观察资本”时,认为马克思“对产业状况有精密分析,颇有价值”。陈韶华、郭广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材料二 在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家当中,马君武、朱执信
17、、孙中山、廖仲恺、宋教仁、冯自由先后在译书汇编、浙江潮、民报等报刊上介绍过各种社会主义学说。朱执信在民报(1907年)上相继发表的文章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主要内客,并节译了其中的片段。朱执信指出:“顾自马尔克(马克思)以来,学说皆变,渐趋实行,世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但是这些介绍只是零星的,不成规模和系统,而且传播的范围非常小。 李军伟、张瑜从精英到大众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三 “大危机”爆发后,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烈气氛”。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就用“伟大”一词来形容“马克思的道理”,指出“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
18、”。 陈韶华、郭广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材料四 德国电视二台最近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名为马克思和阶级斗争的10集记录片。记录片中称,“没有一个德国人对世界的影响能超过马克思”,学者认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几乎所有德国大学都有研究马克思的项目。德国“马克思城”重新挂牌(环球日报2011年2月23日)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4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如何“从精英
19、到大众”的?(4分)(3)材料三、四较之材料一反映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3分)4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建国初,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活积极性下降。1952年对山西49个村的调查,有1078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农村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有20户。材料二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
20、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材料三 某一历史时期的图片“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材料四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1)根据材料一,在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自身发展出现哪些新问题?(2分)(2)材料二和三反映了什么运动?(2分)(3)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主要做法是什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3分)(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农村经济政策调整应遵循的原则。(2分)历史答题卷41、(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4分
21、)(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如何“从精英到大众”的?(4分)(3)材料三、四较之材料一反映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3分)42、(1)根据材料一,在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自身发展出现哪些新问题?(2分)(2)材料二和三反映了什么运动?(2分)(3)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主要做法是什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3分)(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农村经济政策调整应遵循的原则。(2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2、C 3、B 4、A 5、A 6、A 7、A 8、C 9、A 10
22、、C 11、C 12、B 13、C14、B 15、C 16、B 17、A 18、C 19、C 20、D 21、C 22、B 23、B 24、A 25、B 26、C 27、D 28、A 29、A 30、D 31、B 32、答案:C33、D 34、A 35、A 36、B 37、D 38、B 39、A、40D二、综合题39、(1)态度:比较重视马克思主义,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主要采取批判的态度,肯定了期中的少数内容。(1分)原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资产阶级企图通过批判马克思主义来压制无产阶级革命;同时西方学者希望借鉴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使统治者改善劳动人民的处境,缓
23、和社会矛盾。(3分)(2)状况:20世纪初开始传播,只是零散的,不成规模和系统,传播的范围非常小。(1分)“从精英到大众”;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十月革命的推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是马克思主义迅速大众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使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大众化。(3分)(3)变化:由批判为主转为赞扬为主,研究更加热烈了。(1分)原因:经济危机使西方学者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他们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材料中涉及的两个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相对缓和。(2分)40、(1)满足温饱状态、出卖土地、出租土地、放高利贷。(2分)(2)“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2分)(3)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分)(4)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关注民生;有利于生产力发展。(2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