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点1群落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强调该区域中全部生物,包括全部植物、动物、微生物。(3)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2)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分层现象 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光照强度决定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续表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意义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在空间中位置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
2、然资源的充分利用3群落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类型类型内容初(原)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时间经历的时间比较长经历的时间比较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上的演替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重难点1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营养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常见形式为相互依赖,彼此有
3、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狼与兔,青蛙与昆虫2区分“高山植被分布”与“群落垂直结构”(1)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
4、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从低到高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2)高山植被分布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因为在每一个自然区域地段,均具有自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如图所示。易错警示形成群落空间结构应注意的问题(1)要有多个种群构成群落,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就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各个种群间要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通过各种不同的种间关系,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群落的空间结构。(3)要存在形成分层现象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食物、栖息场所等。3群落演替的方向与终点(1)群落演替的方
5、向及变化方向简单复杂稳定复杂简单稳定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能量变化增加并趋向于稳定减少并趋向于稳定物质变化(2)群落演替终点:大都处于顶极群落状态。顶极群落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如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1.思维辨析(1)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2)随机扫取表层土壤,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6、4)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5)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物种定居后,原来的物种不能存在。()(6)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答案(1)(2)(3)(4)(5)(6)2.生态学家高斯为研究三种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完成如下实验,其中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a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呈现捕食关系B.图a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的结果对双方都有利C.图b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分别是尾草履虫、大草履虫D.图b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7、答案C解析图a中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呈竞争关系,混合培养的结果是对尾草履虫不利;图b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3.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群落种间关系及群落结构等相关知识。物质循环中C、N等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
8、,C正确;群落中绿色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生物所利用,D正确。4.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B.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C解析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镶嵌分布,不是单指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C错误。1.群落中的4种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 (2)竞争:大多数的情况是一方占优势,另一方被淘汰。 (3)寄生:大
9、都为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居一起,双方有利,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2.群落的2种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3.群落演替的2种类型 (1)初生演替:发生在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植被被彻底消灭的地方。 (2)次生演替:发生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考法综述该考点主要通过具体的场景,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及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难点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逻辑关系辨析、竞争者之间逻辑关系的辨析。命题法1生物种间关系的辨析1.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
10、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图甲、图乙、图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答案B解析熟记种间关系的类型及其相应的曲线图,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由图可知,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图丙中实验初期,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较少,故种内互助和竞争并存,随着种群X个体数量的增加,其种内斗争加剧。2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
11、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2也有被排除的危险D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答案C解析从a、b两图分析可知,图a中3个物种共同利用的资源不多,因而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有许多共同利用的资源,它们会因共同利用的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可排除A、B项;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是不相等的,故可排除D项;图a和图b中的物种2所需要的资源条件都与物种1和物种3所需要的存在交集,即物种1和物种3都同时和物种2发生竞争,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
12、下,物种2存在被排除的危险,C项正确。【解题法】判断种间关系的技巧(1)弄清是同种生物还是不同种生物,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简单记为:“同斗争,异竞争”。(2)竞争和捕食:竞争是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不直接获取食物;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以维持自身生存。(3)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命题法2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3.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
13、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答案A解析A项,甲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A错误;B项,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若没有外力干扰,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故B正确;C项,在火山岩上首先出现
14、的是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分解火山岩表层,形成细小颗粒,为苔藓提供了可以附着生长的一层土壤,故C正确;D项,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故正确。【解题法】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1)从起点上判断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是初生演替。起点为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是次生演替。(2)从时间和速度上判断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命题法3群落演替的趋势和规律4.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
15、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答案A解析考查演替的概念和过程。随着演替的进行,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发生变化。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直到达到顶极群落为止。演替的结果:群落的特征一般表现为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生物种类由少到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变得比较稳定,同时群落越来越能够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5为了研究某降水充沛、气温较高的山区内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比较项目灌草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生产者光合作用产生的
16、有机物的量t/(hm2a)17.43116.61150.8155.50总呼吸量t/(hm2a)15.9392.73124.8040.98叶面积指数2.4811.2817.766.63植被干物质的量(t/hm2)6.65377.52398.57184.74注: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植物叶面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的叶面积指数与其垂直结构有关,与水平结构无关B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C群落的总呼吸量比生产者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少,说明群落含有的有机物总量增加D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顺序是灌草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答案C解析叶面积指数又叫叶面积系数
17、,是一块地上阳光直射时植物叶片垂直投影的总面积与占地面积的比值,所以与水平结构有关,A错误;植被干物质的量与群落中动物的呼吸作用也有关,B错误;由于该地区降水充沛、气温较高,群落应朝着更有益的方向发展,正确演替顺序为灌草丛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D错误。【解题法】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分析(1)群落演替的方向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2)群落演替的结果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
18、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1.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灌木阶段由于除了草本植物外还增加了灌木,同时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成为许多鸟类栖息地,因此物种丰富度比草本阶段高,A错误;灌木阶段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灌木阶段由于物种丰富度高,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强,C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在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
19、气性也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群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D正确。2.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答案B解析种群分布型的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故A正确;这种分布型的改变主要是灌木适应环境条件的结果,故B错误;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故C正确;树木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分布,故D正确。3.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20、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A解析A项,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生物量均减少,因此植物之间的竞争减弱;B项,从柱状图可以看出,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个体平均数越少,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项,石头导致了地形、光照等变化,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项,草
21、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控制蝗虫等有害昆虫数量,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4.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由题干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为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与青蛙不能构成竞争关系,青蛙对害虫的捕食可以保护水稻,两者是种间互助关系,B项错误;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病毒V和水稻是寄生关系,C、D两项错误。5.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以下有关叙述
22、正确的是()土层 物种数 个体总数05 cm1179510 cm4201015 cm313A.表中的信息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关C.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都是消费者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答案A解析表中的信息说明不同的土层中分布有不同的生物,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A正确;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有关,B错误;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有些是消费者,有些是分解者,C错误;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说明该种群数量下降,物种丰富度并未下降,D错误。6.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人类活动可
23、以使自然演替的速度改变,而演替方向不一定会改变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由于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A正确;人类活动可以使自然演替的速度改变,而演替方向不一定会改变,B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有一定的变化,C错误;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
24、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重要不同是演替进行的初始条件答案B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故A正确、B错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C正确;初生演替是在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茎等的地方发生的演替,D正确。8.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
25、,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
26、,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1)(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起始条件优越、历时较短。(3)题干给出的演替类型是在气候干燥的不良条件下发生的由森林灌木的退化性演替。人类的开垦活动使环境条件更加恶劣,加快了这一演替,导致局部出现了荒漠,但其演替方向并未改变。如图为美国大雾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其中a、c、f、g是叶蝉,b、d是啮虫,e是
27、芫菁。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图中显示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B.不同种的昆虫只局限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C.图示表明群落的空间结构为随机分布D.同一海拔高度分布的昆虫之间无竞争关系错解A或C错因分析错选A的原因是不能根据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判断群落的结构;错选C的原因是忽视了随机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而不是群落的特征。正解B解析不同海拔高度种群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图中数据不能显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A错误;不同种的昆虫只局限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B正确;随机分布是指种群的空间特征而不是群落的空间特征,C错误;同一海拔高度的昆虫种类和物种个体数量不同,它们之间会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