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第14课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14一、素养达标1在清朝,有一个由非正式的中央军事领导小组发展到“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并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而且是“威名所寄”的权力核心。它是指(D)A枢密院B宣政院C内阁D军机处解析枢密院属于中央最高军事机构,有实权,排除A;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内阁是明代设立的,时间不符合,排除B、C两项;根据“中央军事领导小组”“临时咨询机构”“权力核心”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军机处的设立。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能够参与机要事务,但最终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故选D项。2(2020北京西城)下图反映了清朝奏折制度的流程。它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2、(C)A减轻废除宰相后皇帝倍增的工作压力B成为了解下情、商讨政务的唯一渠道C强化对官僚的控制,权力向皇帝集中D禁锢士人思想,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官员直接上奏皇帝的“奏折制度”成为皇帝了解下情商讨政务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使权力向皇帝集中,排除 B项选C项;明朝已经废除丞相制度,奏折制度不是针对士人进行的文化专制,排除A、D两项。3(2020天津部分区)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D)A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
3、权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增强了政府的执行能力D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解析清朝的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从材料中的“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机构的设立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是从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评价,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权力运作过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执行状况,排除C项。4(2020枣庄)某同学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如图所示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B)A民族关系的发展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D封建社会的危机解析根据图中所示的素材,可知戚
4、继光、顺治帝、康熙帝和乾隆帝都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判断出手抄报的主题为B项;戚继光抗倭、平定三藩叛乱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不但是中央与地方还包括君权加强,材料没有体现君权加强,不能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C项错误;材料内容显示国家主权的巩固,没有体现出封建社会的危机,D项错误。5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也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C)A在西藏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B实行民族分化和歧视的政
5、策C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D加强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解析乾隆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意思是乾隆已经认识到西藏地区与中土风俗不同,应当根据本民族习惯因地制宜,清代通过尊重差异的民族政策较好地解决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故C项正确,B项错误;“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说明在西藏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存在隐患,A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6(2020泰安)“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C)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C
6、康熙亲征噶尔丹 D雅克萨之战解析康熙亲征噶尔丹,最后平定了噶尔丹叛乱,符合题干 “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属于反抗外来侵略,排除。7(2020菏泽A)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原先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材料认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主要得益于(B)A中央集权制度的连续不断B多民族的交融与统一C历代政府合宜的民族政策D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由材料信息“许多原先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可知,材料认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主要得益于各个民族的交流、融合和统一,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中
7、央集权制度、政府合宜的民族政策以及复杂地理环境,故A、C、D三项错误。8清顺治年间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而到了雍正时期“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以下关于这两种记载说法正确的是(B)A清政府允许民间对外贸易B清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但控制严格C清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D清政府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解析从“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允许浙江“一体贸易”,可知清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对外贸易由官方垄断,A项错误;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贸易的限制,不能体现“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排除D项。9(20
8、20菏泽B)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表是明清时期加强边疆管理的部分措施方位明朝清朝台湾派兵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东北设奴尔干都司,对部落首领封授官号反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东部边疆蒙古重修长城;隆庆和议;册封鞑靼首领,恢复贸易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立盟、旗两级单位管辖;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新疆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和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西藏册封当地僧俗首领;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确立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设立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
9、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权西南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时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后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平定“三藩之乱”,大规模地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两代边疆管理的共同特点。材料二1761年,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乾隆命令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杨遂从甘肃安西、高台等处招募贫民四百户,携眷前往屯种。1764年,甘肃大早,乾隆再次提出移民乌鲁木齐,杨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户前往。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
10、。据清高宗实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移民乌鲁木齐的历史作用。答案(1)特点:有战有和;武力平叛;册封当地首领;设立管理机构;尊重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人士。(2)作用:缓解内地人地矛盾;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加强了边疆管理。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明清政府对台湾、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和西南地区的管理措施可得出:有战有和、武力平叛、册封当地首领、设立管理机构、优待各族上层人士等。(2)“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二信息“1761年,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乾隆命令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并结合所学知
11、识从缓解内地人地矛盾、解决军事给养等角度思考;由材料信息“杨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户前往。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促进文化交流、加强了边疆管理等角度思考。二、能力提升10(2018北京高考3)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D)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
12、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项。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项。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项。1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D)记述出处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清史稿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军机大臣年表A因战事而设B设于雍正
13、十年C强化了君权 D设于雍正年间解析两则记述中有“雍正十年”“雍正七年”设立军机处,故D项正确,B项错误,A项只有清史稿提及,C项都没有提及。12“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良机,备受后人抨击。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措施的初衷是(C)A保护原有的经济结构B保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C防止外来势力的干扰D走独立自主的民族道路解析根据材料,考查明清政府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初衷,是指这些措施的直接原因,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出现倭寇,故政府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选C项。A项是政府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故排除A项。保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是“海
14、禁”的原因,故排除B项。D选项中走独立自主的民族道路与海禁无关,故排除D项。13顺治六年,国际瓷器市场的“中国时期”结束,日本的伊万里瓷出口却迎来了持续140年的鼎盛时期。“中国时期”结束,关键原因在于(B)A瓷器质量的骤降 B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C技术创新的停滞D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解析清朝在对外关系中清政府执行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该政策限定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国际瓷器市场的“中国时期”结束主要原因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故答案选B项。A、C两项中的“骤降”“停滞”说法绝对,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
15、因,排除。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古族地区和蒙古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材料二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
16、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1)阅读材料一,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答案(1)观点: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2)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解析(1)观点:根据材料“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可归纳出观点是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的统一,实际是先统一了;再统一;再统一”可得出:清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2)意义:根据材料“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需要从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