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饶市部分重点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命题人:董光元、王烨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社会转型下的清代鄂西南土家族妇女长期以来,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形成了由独特的语言、宗教等构成的民族传统和习俗文化。清中叶前土家族地区妇女仍旧秉承“中古夷俗”“配合自由”的观念,在文化习俗方面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少,其婚姻形式以姑舅婚、收继婚、同姓婚为主。男女婚恋形式较为自由,婚姻关系也较为松散,且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享有较大的话语权。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使鄂西南的土家族经历了一场急剧的社会转型。国家
2、对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予以全面调整和影响。一方面我们看到以儒家文化和宗族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正统文化迅速改变着民众尤其是妇女的生活,另一方面地方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调适互动中顽强延续。为强化对这一地区的文化控制,官方大力在思想观念上灌输儒家伦理,加强儒家教化。民众也逐渐接受汉族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大部分女性摒弃固有的婚恋习俗,融入儒家伦理文化,这一转变从守节守贞的节妇烈女不断增加鲜明地体现出来。改土归流以来,国家在这一地区禁止男女混杂同坐、背夫私逃、私自改嫁的旧俗,宗族观念认为节妇烈女是光耀门楣之人。同时士绅在方志中大量书写节妇烈女的事迹,并上报旌表,引导了当地妇女观念的变化。这一时期,节妇
3、烈女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出现了井喷式地涌现。同治建始县志载:“郑张氏,年二十九而孀,夫弟谋夺其节,氏闻之故跌伤肢体,呻吟床褥,暗使人戒娶者曰:必若是,先杀子,后自杀也。娶者惧,乃止。”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但仍有部分妇女选择恪守原有的文化习俗与生存逻辑。很多地方以“女儿会”的形式来延续鄂西南地区的传统婚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恩施石灰窑、大山顶等地,每年农历五月初三和七月十二,流行借“女儿会”赶集之名来寻找意中人或私会情人。虽然学界对于女儿会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定论,但这并不影响对其背后文化现象的解读。其一,这种习俗根植于母系氏族遗存中。其二,根植于地方性知识和文化传统之中。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素
4、有“年小月半大、鬼神也有三天假”的说法,女儿会与月半节正好为同一天,女性借赶集来幽会情人,久而久之成为民众默认的文化现象。其三,这一活动根植于地方市场体系和土客文化交流与互动之中。据同治恩施县志记载:石灰窑集场属于恩施东南隅十三集场之一,移民和流动人口很多。在集市上,借贸易为名,未婚男女趁机寻找配偶,互赠定情信物,已婚女性也不受约束,与过去的情人会面。这些流动人口,由于离开以往生活环境,脱离了原来社会文化的监督和约束,更容易接受鄂西南地区较为开放、自由的婚恋形态,因此集市也成为了男女自由婚恋的公共空间之一。 当中央王朝强制推行儒家社会文化政策时,土家族地区女性面对现实而做出不同面向的抉择:一部
5、分女性以遵从礼制的节妇烈女形象存在,成为儒家社会性别伦理中的典范;另一部分女性则选择坚守传统自由婚恋的习俗,以“女儿会”的形式延续着土家族婚恋习俗。从这个意义讲,女儿会不仅是对传统婚俗的固守,同时也是地方文化传统和地方性知识在社会变迁中的自觉调适和延续。 (选自2014年2月2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不能体现鄂西南土家族妇女“中古夷俗”“配合自由”观念的一项是( )A清中叶以前鄂西南土家族在文化习俗方面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少,其婚姻形式以姑舅婚、收继婚、同姓婚为主,婚姻关系较为松散。B改土归流前的鄂西南土家族地区较少受到以儒家文化和宗族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正统文化影响,男女混杂同坐、背夫私逃、私自
6、改嫁等现象比较平常。C在相对闭塞的恩施石灰窑、大山顶等地,每年农历五月初三和七月十二,流行“女儿会”来延续传统婚俗。D同治建始县志记载:“郑张氏,年二十九而霜,夫弟谋夺其节,氏闻之故跌伤肢体,呻吟床褥,暗使人戒娶者曰:必若是,先杀子,后自杀也。娶者惧,乃止。”【答案】D考点: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这一记载反映的是鄂西南土家族女性摒弃固有的婚变习俗,融入儒家伦理文化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使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文化被儒家思想完全控制,土家族民众逐渐接受汉族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B中央王朝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强制推行儒家社会文化政策时,当地女性做出了不同的抉择
7、:有的选择遵从儒家礼制,有的选择坚守传统自由婚恋的习俗。C根据学界的解读,女儿会根植于母系氏族遗存、地方性知识和文化传统之中,也根植于地方市场体系和土客文化交流与互动之中。D地方士绅在方志中大量书写节妇烈女的事迹并上报旌表,是节妇烈女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出现井喷式地涌现的一个重要原因。【答案】A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完全控制”有误,扩大范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家族传统婚恋习俗的形成与历史上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受约束较少、妇女地位较高等因素有相当大的关系。B由于汉族文化的渗透,导致了当地妇女观念的变化,女儿会成了鄂西南土家族妇女坚守传
8、统自由婚恋习俗的最后阵地。C据同治恩施县志记载,在集市上,未婚男女借贸易为名趁机寻找配偶,已婚女性也不受约束,集市成了男女自由婚恋的公共空间之一。D清代中后期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文化现状,体现了民间社会面对时代变迁既做出了一些妥协,又能顽强地延续其地方性传统习俗。【答案】B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女儿会成了的最后阵地”主观臆断。文中只是说“很多地方以女儿会的形式来延续传统婚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徐之才,丹阳人也。父雄,事南齐,位兰陵太守,以医术为江左所称。之才幼而隽发,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曾与从兄康造梁
9、太子詹事汝南周舍宅听老子。舍为设食,乃戏之曰:“徐郎不用心思义,而但事食乎?”之才答曰:“盖闻圣人虚其心而实其腹。”舍嗟赏之。年十三,召为太学生,精通礼易。彭城刘孝绰、河东裴子野、吴郡张嵊等每共论周易及丧服仪,酬应如响。咸共叹曰:“此神童也。”孝绰又云:“徐郎燕颔,有班定远之相。”陈郡袁昂领丹阳尹,辟为主簿,人务事宜,皆被顾访。郡廨遭火,之才起望,夜中不着衣,披红服帕出房,映光为昂所见。功曹白请免职,昂重其才术,仍特原之。豫章王综出镇江都,复除豫章王国左常侍,又转综镇北主簿。及综入魏,三军走散,之才退至吕梁,桥断路绝,遂为魏统军石茂孙所止。综入魏旬月,位至司空。魏听综收敛僚属,乃访之才在彭泗,
10、启魏帝云:“之才大善医术,兼有机辩。”诏征之才。孝昌二年,至洛,敕居南馆,礼遇甚优。从祖蹇子践启求之才还宅。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武帝时,封昌安县侯。天平中,齐神武征赴晋阳,常在内馆,礼遇稍厚。武定四年,自散骑常侍转秘书监。文宣作相,普加黜陟。杨愔以其南土之人,不堪典秘书,转授金紫光禄大夫,以魏收代领之。之才甚怏怏不平。之才少解天文,兼图谶之学,共馆客宋景业参校吉凶,知午年必有革易,因高德政启之。文宣闻而大悦。时自娄太后及勋贵臣,咸云关西既是劲敌,恐其有挟天子令诸侯之辞,不可先行禅代事。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又援引证据备有条目
11、帝从之登祚后,弥见亲密。之才非唯医术自进,亦为首唱禅代,又戏谑滑稽,言无不至,于是大被狎昵。(选自北齐书卷三十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与从兄康造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造:到。B功曹白请免职白:禀告C复除豫章王国左常侍除:消除D文宣作相,普加黜陟黜陟:官吏的进退升降【答案】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除:授予官职。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又援引证据/备有条目帝/从之/B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又援引证据/备有
12、条目帝/从之/C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又援引证据备/有条目/帝从之/D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又援引证据/备有条目/帝从之/【答案】D考点:文言文断句和标点。读懂大意,抓住“云”“之”“何”“又”等标志性词语,可以较快选出答案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之才幼时才智出众。他5岁能背诵孝经,13岁时被召为太学生,并已大致通晓礼易。有人曾与他讨论周易及丧服仪式等,他能应答如流。B徐之才深受袁昂器重。一次,郡公署失火,徐之才起来观望,没有积极主动地前去救火。功曹由此禀告上司请求免去
13、他的职务。但袁昂器重徐之才的才华,特此原谅了他。C徐之才懂得一些天文、图谶方面的知识。他与馆友宋景业一起参校吉凶,预知庚午年政权必有革易。后来文宣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取代东魏建立了北齐。D徐之才不仅精通医术,而且在当朝首先倡导禅代。他能说会道,语言又诙谐幽默,因此与皇帝十分亲近。【答案】B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没有积极主动地前去救火”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为“夜中不着衣,披红服帕出房”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陈郡袁昂领丹阳尹,辟为主簿,人务事宜,皆被顾访。(5分) 译文: 【答案】陈郡袁昂任丹阳太守,他召任徐之才为主簿,无论人事及其他事务都有人请
14、教徐之才。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关键词 领:率领、担任。辟:征召。顾访:拜访、请教。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同时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借代、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特别注意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2)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5分) 译文: 【答案】徐之才治病用药多有显效,又涉猎经史之学,
15、言语敏捷善辩,朝廷贤士竟相邀约、引见,使他的名声越传越远。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关键词 药石:古代治病用的石针,引申为治疗。 窥涉:涉猎。要引:邀请、引见。延:长、远。誉:名声。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同时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借代、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特别注意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参考译文徐之才,丹阳人。父亲名雄,给
16、南齐做事,官至兰陵太守,在江东一带以医术著名。徐之才幼时才智出众,5岁能背诵孝经,8岁就略通其意。他曾与堂兄徐康去梁太子(萧衍)詹事汝南人周舍家聆听讲习老子。周舍为他们准备了饭菜后,就逗之才说:“徐郎不用心思考学问精义,只是想着吃饭吗?”徐之才答道:“我听说圣人要虚其心也要实其腹。”周舍听后感叹,很欣赏他的聪敏。徐之才13岁,被召为太学生,那时他已大致通晓礼记周易。彭城刘孝绰、河东裴子野、吴郡张嵊等人常常与他一起讨论周易及丧服仪式等,徐之才每每应答如流。大家都感叹说:“他真是神童啊!”刘孝绰又说:“徐郎面生燕颔,有定远侯班超一样的相貌。”陈郡袁昂任丹阳太守,他召任徐之才为主簿,无论人事及其他事
17、务都有人请教他。一次郡公署失火,徐之才起来观看,夜里未穿外衣,身披红毛巾被出了卧室,火光中被袁昂看见。功曹(认为他有失体统)禀告请求免去他的职务,袁昂器重他有才华,特此原谅了他。豫章王萧综出京镇守江都(今扬州),又授徐之才为豫章王藩国的左常侍,以后又调任豫章王萧综下属的镇北主簿。后来萧综出奔到北魏,三军将士离走散失,徐之才撤退到吕梁,桥断无路,最终被北魏统军石茂孙所截止。萧综到北魏一月后,授官司空。北魏孝明帝让他收留原下属官僚,于是在彭泗访问到徐之才,他(向北)禀奏魏孝明帝说:“徐之才特别擅长医术,且机智能辩。”孝明帝于是下诏书召徐之才。北魏孝昌二年,徐之才到了洛阳,皇帝赐他居住招待宾客的高级
18、客舍,待他十分优厚。他的从祖父徐謇的儿子徐践劝他回家居住。徐之才治病用药多有显效,又涉猎经史之学,言语敏捷善辩,朝廷贤士竟相邀约、引见,使他的名声越传越远。北魏孝武帝时,徐之才被封为昌安县侯。东魏天平年间,北齐神武帝高欢征赴晋阳,徐之才于内馆供事,待遇逐年丰厚。东魏武定四年,徐之才从散骑常侍调任秘书监。文宣帝高洋任丞相时,朝廷上下调整官员,杨愔因为他曾是南齐人不可胜任主管秘书职务,转而授予他为金紫光禄大夫,并派魏收代替他。徐之才为此怏怏不平。徐之才还懂得一些天文、图谶等知识,他与馆友宋景业一起参校吉凶,预知庚午年政权必有革易,通过高德政禀告,文宣帝听后大为高兴。当时,从娄太后至朝廷功勋贵臣都认
19、为关西宇文氏是一强有力的对手,恐怕他有以皇上名义发号施令的权势,不可以先做帝位交接之事。只有徐之才说:“一千人追赶兔子,只要一人得到,其他都会放弃。若要干大事业,怎容得反倒想着学别人在后面追撵。”又引经据典,备好条目证实,文宣帝高洋听从了他的建议取代东魏建立了北齐。登基后皇上与他交往更加亲密。徐之才不仅医术精神,而且在当朝首先倡导禅代,他能说会道,语言又诙谐幽默,因此与皇帝大为亲近。(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魏野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8颈联
20、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答: 【答案】(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 (2)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抓住诗文中的主要景物,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
21、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9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考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此题的考点是诗歌的思想情感。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
22、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在劝学中阐说“学”和“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2)蜀道难中,描写行人走在蜀道上可以摸到星辰,并且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句子是“ , ”。 (3)杜甫登高中,感慨自己离家万里又年老多病的诗句是“ , ”。【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考点:默写常见的
23、名句名篇、识记文学常识。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冯五爷冯骥才冯五爷是浙江宁波人。冯家出两种人,一经商,一念书。冯家人聪明,脑袋瓜赛粤人翁伍章注雕刻的象牙球,一层套一层,每层一花样
24、。所以冯家人经商的成巨富,念书的当文豪做大官。冯五爷这一辈五男二女,他排行末尾。几位兄长开厂经商,早早的成家立业,站住脚跟。唯独冯五爷在家啃书本。他人长得赛条江鲫,骨细如鱼刺,肉嫩如鱼肚,不是赚钱发财的长相,倒是舞文弄墨的材料。凡他念过的书,你读上句,他背下句,这能耐据说只有宋朝的王安石才有。至于他出口成章,落笔生花,无人不服。都说这一辈冯家的出息都在这五爷身上了。 冯五爷二十五,父母入土,他卖房地、携家带口来到天津卫,为的是投兄靠友,谋一条通天路。 他心气高,可天津卫是商埠,毛笔是用来记帐的,没人看书,自然也没人瞧得起念书的。比方说,地上有黄金也有书本,您捡哪样?别人发财,冯五爷眼热,脑筋一
25、歪,决意下海做买卖。但此道他一窍不通,干哪行呢? 中国人想赚钱,第一个念头便是开饭馆。民以食为天,民为食花钱;一天三顿饭,不吃腿就软,钱都给了饭馆老板。天津的钱又都在商人手里,商界的往来大半在饭桌上。再说,天津产盐,吃菜口重,宁波菜咸,正合口味。他拿定主意,开个宁波风味的馆子,便在闹市里,选址盖房,取名“状元楼”。择个吉日,升匾挂彩,燃鞭放炮,饭馆开张了。冯五爷身穿藏暗花大褂,胸前晃着一条纯金表链,中印分头,满头抹油,地道的老板打扮,站在大厅迎宾迎客,应付八方。念书的人,讲究礼节,谈吐又好,很得人缘。再说,状元楼是天津卫独一家宁波馆,海鱼河虾都是天津人解馋的食品,在宁波厨子手里一做,比活鱼活虾
26、还鲜。故此开张以来,天天坐满堂,然而赚钱并不多。冯五爷纳闷,天天一把把银钱,赛一群群鸟飞进来,都落到哪儿去了?往后再瞧帐,哟,反倒出了赤字! 一日,一个打宁波帮工来的小伙计,抖着胆子告诉他,厨房里的鸡鸭鱼肉,进到客人嘴里的有限,大多给厨子伙计们截墙扔出去,外边有人接应。状元楼有多少钱经得住天天往外扔? 冯五爷盛怒之后,心想自己嘛脑袋,二十四史背得滚瓜烂熟,能拿这帮端盘子炒菜的没辙?这就开刀了。除去那个打宁波老家带来的胖厨子没动,其余伙计全轰走,斩草除根换一拨人,还在后院墙头安装电网,以为从此相安无事,可帐上仍是赤字,怎么回事? 又一日,住在状元楼邻近一位婆子,咬耳朵对他说,每天后晌,垃圾车一到
27、,一摇铃铛,打状元楼里抬出的七八个土箱子,只有上边薄薄一层是垃圾,下边全是铁皮罐头、整袋咸鱼、好酒好烟。原来内外勾结,用这法儿把东西弄走。这不等于拿土箱子每天往外抬钱吗?冯五爷赶在一个后晌倒垃圾的时候,上前一查,果然如此。大怒之下,再换一拨人。人是换了,但帐本上的赤字还是没有换掉。 冯五爷不信自己无能。天天到馆子瞪大眼珠,内内外外巡视一番,却看不出半点毛病。文人靠想象过日子,真落到生活的万花筒里,便是“自作聪明真傻瓜”。状元楼就赛破皮球,撒气露风,眼瞅着败落下来。后来饭厅有时只开半边灯了。冯五爷心里只剩下一点不服。 再一日,身边使唤的小僮对他说,外头风传,状元楼里最大的偷儿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打
28、老家带来的胖厨子。据说他偷瘾极大,无日不偷,无时不偷,无物不偷,每晚回家必偷一样东西走,而且偷术极高,绝对查看不出。冯五爷不肯相信,这胖厨子当年给自己父亲做饭,胖厨子的父亲给自己爷爷做饭,他家的根早扎在冯家了。倘若他是贼,谁还会不是贼? 但是,冯五爷究竟干了两年的买卖,看到的假笑比真笑多,听到的假话比真话多,心里也多了一个心眼儿了。当日晚上,状元楼该关灯闭门时候,冯五爷带着小僮到饭馆前厅,搬一把藤椅,撂在通风处,仰面一躺,说是歇凉,实是捉贼。 等了不久,胖厨子封上炉火,打后头厨房出来,正要回家。他光着脑袋一身肉,下边只穿一条大白裤衩,趿拉一双破布鞋,肩上搭一条汗巾,手提一盏纸灯笼。他瞅见老板,
29、并不急着脱身离去,而是站着说话。那模样赛是说:“您就放开眼瞧吧!”冯五爷嘴里搭讪,一双文人的锐目利眼却上上下下打量他:这光头光身,往哪儿藏掖?破鞋里也塞不了一盒烟呵!灯笼通明雪亮,里头放点嘛也全能照出来。裤衩虽大,但给大厅里来回来去的风一吹,大腿屁股的轮廓都看得清清楚楚,还能有嘛?是不是搭在肩上那条擦汗的手巾里裹着点什么?心刚生疑,不等他说,胖厨子已把汗巾从肩上拿下,甩手扔给小僮,说道:“外边都凉了,我带这条大毛巾做什么,烦你给搭在后院的晾衣绳上吧!”说完辞过冯五爷,手提灯笼,大摇大摆走了。 冯五爷叫小僮打开毛巾,里头嘛也没有,差点冤枉好人。 可是转天,这小僮打听到,胖厨子昨晚使的花活,在那灯
30、笼上。原来插洋蜡的灯座不是木头的,而是拿一块冻肉镟的,这块肉足有二斤沉!可人家居然就在冯五爷眼皮子底下,使灯照着,大模大样提走了,真叫绝了! 冯五爷听罢,三天没说话,第四天就把状元楼关了。有人劝他重返文苑,接着念书,他摇头叹息。念书得信书。他连念书的人能耐还是不念书的人能耐都弄不清,哪还会有念书的心思? 【注】翁伍章嘉庆间广州象牙球雕刻名家。其牙球雕刻极为工巧,世代家传,现已传到其孙翁荣标,而球层已达45层。(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品叙述了冯五爷在天津卫开店的经历。冯五爷因经营不善而导致开店失败的经历,反映了读书人在经商过程中的辛酸与无奈。B
31、冯五爷从人的本能、天津居民结构、品味习惯等角度考虑,选择开宁波风味的饭馆,说明冯五爷有一定的经商能力。C胖厨子的穿着打扮以及他与冯五爷说话、将汗巾扔给小僮的动作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但这恰恰暗示了他狡猾好偷的本性。D冯五爷得知真相后三天没说,是因为胖厨子辜负了他的信任,让冯五爷觉得没有什么人可以靠得住了。E这篇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活泼幽默,且极具地方特色。文中使用了一些天津方言词语,如“赛”“嘛”“辙”等。【答案】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考点: 了解小说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结构层次。B.冯五爷选择开宁波风味的饭馆,只能说明他尚有经商的眼光,至于说“有一定的经商能
32、力”就不太准确。A.“因经营不善而导致开店失败”说法有误,他开店失败的原因应该是管理不善,不会看人。此外,“辛酸”说法也不恰当。D.对原因的解说牵强,根据上文分析,冯五爷是因为被胖厨子当面欺侮却蒙在鼓里而深受打击。(2)作品中的冯五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盲目跟风,迷失自我。冯五爷擅长舞文弄墨,文才不凡,但他看见别人发财,就决意要经商,从而导致失败。懵懂无知,自作聪明。冯五爷自恃有念书人的能耐,动辄开除员工,亲力亲为巡查,亲自参与捉贼,但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其实他对经商“一窍不通”。对人失察,养虎为患。冯五爷依据胖厨子的小报告轰走其余伙计,但对账上的赤字原因毫无觉察
33、;他不相信外头风传胖厨子偷术极高的事实,依然盲目自信且执迷不悟;他虽长着一双锐目利眼,却看不透当面作贼者的真相。对人失察,祸害自己。考点: 欣赏人物形象,揭示人物个性特征及作用。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的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3)作品是怎样叙述冯五爷开店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以第三人
34、称的视角叙述,使事件显得客观可信;叙述中渗透当地风土人情,使冯五爷开店的故事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以“捉贼”为线索展开叙述,三起三落,波澜曲折,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叙述中穿插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的拙劣表演,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考点:解小说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结构层次。此题是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答题方法如下:围绕小说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按地点线索、人物线索、时间线索、情感线索、心理活动线索。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作品为什么以冯五爷的沉默与摇头叹息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答案】艺术结构上,以无奈之举结尾,与前文中冯
35、五爷自恃脑袋聪明、盲目自信这一特点形成鲜明对比,耐人寻味;情感表达上,通过摇头叹息这一细节,虽无对话却真实自然,强化表现了冯五爷内心的矛盾;人物形象上,既表现冯五爷的迷惑与无奈,又增添了他迫于追求金钱而抛弃读书的悲剧色彩,使冯五爷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思想内容上,从对社会上偷窃风气的批判到对读书人信念理想迷失的反思,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考点:赏析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此题是考小说结尾段的作用,答题方法如下:是否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否使得情节更加完整,使得叙事更加合理。是否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是否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是否揭示了主题或深化了主旨。是否使环境更加典型。是否使用了写作手法。是否符合
36、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叶企孙:甘当中国科技基石的大师叶企孙,又名鸿眷,1898年生于上海。叶企孙自幼聪颖过人,其父叶景沄一向推崇西方近代科学及应用,并具有革新思想,叶企孙深受影响,“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1911年初,时年不满13岁的叶企孙被清华学堂录取,入学不久,他就在日记中写到:“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烟酒。”清华五年间,叶企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叶企孙1920年获美国芝加歌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实
37、验物理大师 P.W.布里奇曼。1923年6月,叶企孙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从此,他就将创建清化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1928年叶企孙请吴有训到物理系任教时,把吴的工资定得比自己系主任的还高,以示尊重。后来他发现吴有训的工作能力很强,就于1934年推荐吴当物理系主任。1937年,叶企孙又辞去理学院院长之职,推荐吴有训接任。叶企孙的辞职,一不是自己不行,二不是众人反对,三不是已到退休年龄,相反,他辞职时年仅38岁。正是叶企孙的无私举贤,使吴有训脱颖而出,成为后来
38、的中央大学校长,解放后又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第一副院长。有人说,叶企孙能一网打尽天下名师。他能聘请杨武之、熊庆来、萨本栋、周培源等许多名师到清华,主要是他没有门户之见,以培养中国科技人才为己任。1929年到1938年这十年间的清华物理系,是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这期间清华物理系共毕业本科生71人,其中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21人,当选美国国家院士的2人,成才率之高,实为历史罕见。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反西格马超子的王淦昌,“中国原子能之父”钱三强,中国卫星头号功臣赵九章,有“中国居里夫人”之美誉的才女何泽慧,中国现代光学技术与工程先驱王大珩,我国原子弹氢弹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彭桓武
39、,世界应用数学大师、美国科学院院士林家翘,世界电磁场理论一代宗师、美国工程院院士戴振铎,被周恩来总理所称道的新中国科技的三钱之一的钱伟长九一八事变后,国家需要培养航空人才,叶企孙利用自己主持招送公费留学生之机遇,在1933 年第一届招考学生名额中特设飞机制造专业,招 3名学生钱学森,后成为火箭技术和空气动力学世界一流专家;沈元,后来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人;1934年,叶企孙指引当时清华物理系学生赵九章转入高空气象学领域,赵九章也成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李政道入学不久,叶企孙即发现他的理论基础高过同辈,自学能力超常,便要他不必听他讲授的理论课了,但实验课一定要认真学。194
40、5年,西南联大物理系的吴大猷教授接到国民政府的通知,让他挑选两个学生去美国留学。吴大猷找到了物理系的助教朱光亚。叶企孙知道了这个事情以后,就找吴大猷,向他推荐另一个合适的人选李政道。李政道这时才上大学二年级,朱光亚是符合程序的,李政道是破格的。难怪后来李政道说:“没有叶老师的推荐,我不可能去美国留学,也没有我的今天!”叶企孙那一代的学者,生于晚清,受过国学的基础教育,又出国留学,接受了西方的科技和物质文明,他们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叶企孙终生未娶,视学生如子女,殚精竭虑,心无旁骛,以一生心血培养出大批高科技人才。说叶企孙是中国科技基石的大师,一点也不为过,他是杨振宁、李政道等国际知名学者的老师,2
41、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半数以上是他的学生。1992年,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1995年在清华大学举行了隆重的铜像落成仪式。叶企孙先生的铜像安放在门厅一侧,或许,只有那些已经步入暮年的人才知道,当年,先生就是这样看着他们的。(选修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叶企孙认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说明他觉得中国儒家的思想已落后于时代,不能“治国平天下”了。B叶企孙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网罗天下名师,许多老师的工资都比他自己的高,看出他
42、尊贤重能的品质。C1929到1938年这十年间的清化物理系,是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李政道就是这期间毕业的优秀学生。D叶企孙破格推荐才上大学二年级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是因为他发现李政道的理论基础高过同辈,自学能力超常。E叶企孙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他的学识德行值得世人永远景仰。【答案】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C不给分。考点: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B.“许多老师的工资都比他自己的高”不确定,因为文中只举了吴有训的例子。A.他“觉得中国儒家的思想已落后于时代,不能治国平天下了”,于文无据。C.“李政道就是这期间毕业的优秀学生”有误,从
43、原文中倒数第2段可知,1945年时李政道才读大学二年级。(2)叶企孙被称为“甘当中国科技基石的大师”,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他把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无私举贤,使吴有训脱颖而出,成为后来的中央大学校长,解放后又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第一副院长。网罗尽天下名师,使清华物理系成为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国家需要培养航空人才,叶企孙利用自己主持招送公费留学生之机遇,在1933年第一届招考学生名额中特设飞机制造专业。破格推荐李政道去美国留学。他是杨振宁、李政道等
44、国际知名学者的老师;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半数以上是他的学生。考点: 此题考点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此类题型归要做到以下三步:直接提取文中相关的语句,这些句子大多放在开头和结尾处。摘取关键此句进行概括。分层概括,合并整理。(3)结合文本,说说叶企孙有怎样的人格特点。(6分) 答: 【答案】既重格致,又重修身;努力,刻苦,勤劳(或“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烟酒”);礼贤下士,尊贤重能;举贤自让,成就别人;一心为公,公正无私;没有门户之见;甘当中国科技基石。考点:分析传主的形象。答此类题的方法如下:从人物在事件中表现(尤其是细节描写)来把握其形象。从传主与时代、传主
45、与他人的关系把握传主形象。从作品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把握传主的形象。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分析传主的精神品质。(4)叶企孙所处的时代为什么能够大师辈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答案】那一代的学者,生于晚清,受过国学的基础教育,又出国留学,接受了西方的科技和物质文明。他们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学养丰厚,视野宏阔。清华聘请的老师大多都是通才,如叶企孙既是物理学博士,又是哲学博士,清华给予学生的是通才教育。相对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学者们普遍持守“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拥有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大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勤笃的治学精神,以求索真理为人生理想和最高信仰。考点:发掘文本所反映
46、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此题的考点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从概括性强的句子、语段入手。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之相联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局及该段的段意。从作者的评述入手。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那荒唐的十年中间,说谎的艺术发展到了的程度,谎言变成了真理,说真话倒犯了大罪。 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 ,只有你一人而已。 孔子弟子者七十多人,其中谁是最贤能的呢?A登堂入室 登峰造极 千古独步B登堂入室 千古独步 登峰造极C登峰造极 千古独步 登堂入室D千古独步 登堂入
47、室 登峰造极【答案】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登峰造极:造诣达到最高顶峰,无以复加,泛指到了极点。登堂入室:学识、技艺由浅入深,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千古独步:指独具风格,无与伦比,形容造诣之深。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马年“春晚”节目中,由开心麻花团队精心打造的喜剧小品扶不扶,以生活气息浓郁、喜剧效果明显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喜爱是毋庸置疑的。B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C近日,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节目组通过对全国多个城市的楼市调查,限购令对楼市销量的影响已经有所
48、显现,但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却还一时难以产生实质性的作用。D上访是唐慧维护女儿及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也给当地政府带来激增的“稳控”压力,如何解决这对矛盾是当前司法实践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答案】D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A“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喜爱是毋庸置疑的”结构混乱;B“莫言的作品与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组通过对全国多个城市楼市调查”缺谓语“发现”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 , , , , ,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了
49、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阴沉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空中还漂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 清晨推窗望去,雨虽停了 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 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 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阴如墨 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ABCD【答案C 考点: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答题时要善于根据所给句子的语体特点来组合句子。此题所给的写景的描述性文字,既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写景上又有空间的层次感,依照先时间顺序,再空间顺序及句间关系就可选出答案C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50、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 。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 ,在做人方面是低级趣味。【答案】少读如果彻底 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考点: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本题属补写型语言表达连贯题,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句中的分号,可以看出处是谈“少读”的,由“多读而不求甚解”,相应地可以想到“少读如果彻底”等;第处可以从上句的假设关系推出,因为读得彻底
51、而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那么“多读而不求甚解”一定不会有大的收获而这一结论,又要和“譬如”的内容相关,因为前文是“虽珍奇满目”,比较接近的就是“眼花缭乱”了。同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第处与“在做人方面是低级趣味”相对,由“做人”加上文段是谈“读书”,可联想到“治学”,由“装点门面”可想到“自欺欺人”等。17这是一条关于“幸福”的微博,内容如下: 在一片火红的夕阳下,遥远的小山包上,坐着两位老人,他们的脸上雕刻着岁月的痕迹,头发渲染了时间的颜色,可是他们的手却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互相依靠着,彼此发出会意的一笑。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见闻吗?请你也写一条这样关于“幸福”的微博。(6分)要求:(1)字
52、数不超过75个字;(2)要求有细节;(3)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答: 【答案】修鞋工在快乐地鼓捣着那台有点破旧的补鞋机,滴滴答答响个不停,仿佛一支酣畅的旋律在流淌。即使从早到晚一桩生意都没有,他也总是笑眯眯的。考点: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答题方法如下:明确题干要求:是自选话题还是从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在修辞、字数、语境、句式有没有要求。参透例句特点。除了看例句的修辞、句式,还要看上下句、对应句乃至整个语言材料的思想主题、情感态度、语体色彩、情调氛围、词语使用等有什么特点。形式上亦步亦趋:仿写句子在外在形式上与原句保持一致,可以采用例句(或语段中的上下句、对应句)的格
53、式,保留部分词语,确保结构上的一致。内容上合理想象:仿写句子在内容上应当与原句神似,可以就例句(或语段中的上下句、对应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可以从相似、相反的角度进行联想,确定仿写内容。格调上和谐高雅:在合乎以上要求的前提下,仿写的句子还要做到立意境界高、语言有文采、有一定的意蕴情趣,具有哲理与启发性。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小区里,几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赛背诵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们鼓起小脸认真背诵经典的样子很动人。 当孩子们的父母来招呼孩子
54、们回家吃饭时,不愿回家的孩子使出了各种办法与伎俩,有的与父母拉扯,有的大声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抗议打滚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范文略考点:作文。本篇材料作文属于对立型,一方面是孩子熟练地背诵弟子规,内容是孝敬父母;另一方面则是孩子任性刁蛮,毫无礼数。材料的内涵是什么呢?前者是言,后者是行;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前者是学,后者是用;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前者是国学繁荣,后者是素质的低下;前者是知,后者是行。 本材料可以立意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学不能致用,理论脱离实践,盲目跟风,忽视内在修行,知行分离。行胜
55、于言,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一言以蔽之,知行合一。 本材料以下立意是偏题:1.实践出真知:单一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忽视“言与行”二者的关系。2.孝心无价:浮于材料的表层,单一立意,脱离论述话题。3.呼唤美德:试问,造成这一反差的原因是孩子或父母缺少良好品德造成的吗?4.抨击学校和家庭教育:出现这一反差,学校和家庭责无旁贷,根源在于教育过程的知和行的游离。5.言必行,行必果:这是观点的漂移,偏到为人诚信,做事雷厉风行上了。6.呼唤传统文化:材料的内涵是拒绝形式化的虚浮的国学教育,要重视国学修身养性的作用,也是谈知与行的关系,而非空洞地宣扬传统文化。7.感恩:出现如此大的反差,难道是孩子缺少感恩意识造成的吗?8.呼唤纯真:孩子背诵弟子规,就失去了童真了吗?顽劣异常是内心不够澄澈造成的吗?我们要的是拒绝虚无的形式,倡导的是实干兴邦的内容,并非只是保留内心的纯真和澄澈如此简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