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西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二)语文试卷本试题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150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33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材、质、色在世界建筑史上( )。绘制于这些古建筑之上的彩画是建筑物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建筑物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标识。中国古建筑彩画分为官式彩画与地方彩画,它们各
2、具特色,既是中国建筑文化( )的体现,也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建筑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古建筑彩画的修缮保护仍沿用传统的人修复方式,建筑彩画的技艺都是通过彩画艺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来传承,但由于彩画传统材料及传统技艺的逐渐缺失,古建筑彩画遗存濒临消亡,古建筑彩画遗存的科学保护与传承已( )。近年来,专家们把数字技术应用于文物的数字存档,这既可对文物进行虚拟修复,又可对文物进行虚拟展示。龙门石窟三维数字化工程、各大博物馆开发的数字博物馆正是成功应用的( )。运用数字技术完整记录,整理、修复、存储古建筑彩画遗存信息, ,搭建新的学习平台。1. 依次填入括号内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独树一帜
3、 多样性 刻不容缓 案例B. 自成一家 普遍性 事不宜迟 案例C. 自成一家 多样性 刻不容缓 个例D. 独树一帜 普遍性 事不宜迟 个例2. 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既能拓展彩画艺术的展示时空,又能为教育提供更加便捷、直观的教学方式,还能为建筑彩画的永久保存和科学修缮提供系统的数字化资料B. 既能拓展彩画艺术的展示时空,又能为古建筑彩画的永久保存和科学修缮提供系统的数字化资料,还能为教育提供更加便捷、直观的教学方式C. 既能为古建筑彩画的科学修缮和永久保存提供系统的数字化资料,又能拓展彩画艺术的展示时空,还能为教育提供更加便捷、直观的教学方式D. 既能为古建筑彩
4、画的科学修缮和永久保存提供系统的数字化资料,又能为教育提供更加便捷、直观的教学方式,还能拓展彩画艺术的展示时空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司马迁创作的,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 狄更斯是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有“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主线是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史。C.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他编辑整理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D. 巴金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5、,代表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答案】1. A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格;“自成一家”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文中用来形容中国建筑文化,故选择“独树一帜”,排除BC。“普遍性”指普遍的性质或状态;“多样性”指多种样式的状态。文中说,“中国古建筑彩画分为官式彩画与地方彩画,它们各具特色”,所以应该是“多样性”,又排除了D。此外,“事不宜
6、迟”指谓事情急迫,须抓紧快做;“刻不容缓”形容情势十分紧迫,一刻也不容耽搁。文中说,“古建筑彩画遗存濒临消亡”,表明情势十分紧迫,故选“刻不容缓”,排除BD;“个例”指个别的、特殊的事例;“案例”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文段中说龙门石窟三维数字化工程、各大博物馆开发的数字博物馆是非常成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所以应该选“案例”,排除CD。故选A。【2题详解】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通过阅读文章,可以发现,句中“能为古建筑彩画的科学
7、修缮和永久保存提供系统的数字化资料”和“能拓展彩画艺术的展示时空”分别照应前文“既可进行文物的虚拟修复,又可进行文物的虚拟展示”;AB项,都是先讲述“虚拟展示”后讲述“虚拟修复”,故排除AB;“为教育提供更加便捷、直观的教学方式”应与后文“搭建新的学习平台”紧密衔接。又排除了D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识记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B项,“狄更斯是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表述错误,狄更斯是英国作家。故选B。二、(9分,每小题3分)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合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
8、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
9、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患,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
10、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
11、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
12、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
13、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
14、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4. 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B.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C.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D. 随着现代文明
15、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5.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B.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C.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D.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6. 下列
16、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B. “大河无水小河干”C.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D. “治大国若烹小鲜”【答案】4. B 5. A 6. D【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偷换概念,从材料一第2段内容看出“它”指的应是“家国天下”。C项,不符文意,“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材料二第3段指出“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D项,不符文意,材料
17、三第1段指出“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引用老子管子礼记
18、中的话,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及观点的把握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材料三内容,把握重点讲述的问题。从材料三,“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等内容可以发现,材料三重点讲述“家”“国”两个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单一方面。D项,“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故选D。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贡论王安石予读史所载子贡事,疑传之者妄,不然子贡安得为儒哉?夫所谓儒
19、者,用于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当尧之时,天下之民患于洚水,尧以为忧,故禹于九年之间三过其门而不一省其子也。回之生,天下之民患有甚于洚水,天下之君忧有甚于尧,然回以禹之贤,而独乐陋巷之间,曾不以天下忧患介其意也。夫二人者,岂不同道哉?所遇之时则异矣。盖生于禹之时而由回之行,则是杨朱也;生于回之时而由禹之行,则是墨翟也。故曰贤者用于君则以君之忧为忧,食于民则以民之患为患,在下而不用于君则修身而已,何忧患之与哉?夫所谓忧君之忧、患民之患者,亦以义而后可以为之谋也;苟不义而能释君之忧除民之患贤者亦耻为之矣。史记曰:齐伐鲁,孔子闻之,曰:“鲁,坟墓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
20、为莫出?”子贡因行,说齐伐吴,说吴以救鲁,复说越,复说晋,五国由是交兵,或强,或破,或乱,或霸,卒以存鲁。观其言,迹其事,乃与夫仪、秦、轸、代无以异也。嗟乎,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以坟墓之国而欲全之,则齐、吴之人岂无是心哉,奈何使之乱欤?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一也。于史考之,当是时,孔子、子贡穷为匹夫,非有卿相之位、万钟之禄也,何以忧患为哉?然则异于颜回之道矣。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二也。坟墓之国,虽君子之所重,然岂有忧患为谋之义哉?借使有忧患为谋之义,则可以变诈之说亡人之国而求自存哉?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三也。贡之行虽不能尽当于义,然孔子之贤弟子也。孔子之贤弟子之所为固不宜至于此,矧曰孔
21、子使之也。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子贡虽好辩,讵至于此邪?亦所谓毁损其真者哉!(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节)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过其门而不一省其子 省:看望B. 苟不义而以能释君之忧 释:解除C. 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 称:称赞D. 观其言,迹其事 迹:列举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天下之君忧有甚于尧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 食于民则以民之患为患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 卒以存鲁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 乃与夫仪、秦、轸、代无以异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
22、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苟不义而能释君之忧除民之患贤者亦耻为之矣B. 苟不义而能释君之忧除民之患贤者亦耻为之矣C. 苟不义而能释君之忧除民之患贤者亦耻为之矣D. 苟不义而能释君之忧除民之患贤者亦耻为之矣10. 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王安石对史书“所载子贡事”的怀疑的一组是( )盖生于禹之时而由回之行 何忧患之与哉亦以义而后可以为之谋也 然则异于颜回之道矣孔子之贤弟子之所为固不宜至于此 亦所谓毁损其真者哉A. B. C. D. 11.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孔子的故国鲁国遭受齐国进攻时,子贡以一介平民,挺身而出,奔走在齐越晋吴几国之间,逞口舌之才,终于保存
23、了鲁国,得到孔子的赞赏。B. 王安石引用颜回的故事,意在说明儒者在不能参与国事时,就加强自身的修养,不要被外界各种利益所诱惑,而史传中子贡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C.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怀疑,然后以儒者应遵守的道义和子贡的所作所为作比较,突出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论证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D. 王安石借这篇文章说明读史籍时需要有辨识真伪的眼光,因为历史犹如生活,毁誉常常掩盖事实真相,这样的观点对今天的人仍有启发作用。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已以坟墓之国而欲全之,则齐、吴之人岂无是心哉,奈何使之乱欤?(2)子贡虽好辩,讵至于此邪?亦所谓毁损其真者哉!13.
24、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指出的“传者之妄”即指史传中对子贡不真实的记录,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有哪三点不真实?(不得照抄原文)【答案】7. D 8. C 9. B 10. C 11. A 12. (1)自己因为自己的国家行将覆灭而想去保全它,那么齐国、吴国的百姓难道就没有这种想法吗?为什么使他们的国家混乱呢?(2)子贡虽然喜欢论辩,难道会这样吗?这就是诋毁而失去事实真相的情况呀。 13. 转嫁灾祸,制造战乱(或发动不义战争、违背孔子教诲);忧君之忧(或违背颜回尊奉的“不用于君则修身”的儒家思想);用奸诈说辞使他国灭亡,保全自己(或违背道德准则)。【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
25、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D项,“迹:列举”理解错误。“观其言,迹其事”属于并列的对称结构,其中“观”是“观察的意思”,所以“迹”也应该是“观察,考察的意思”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
26、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译为“比”。B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译为“就,那么”。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译为“因为”;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见不同。D项,两个“乃”都是副词,译为“竟然”。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
27、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释君之忧”“除民之患”是对称结构,应该从中间断开,排除AC;“耻”是形容词的意动,“以为耻”,“贤者”做动词“耻”的主语,应该从“贤者”前断开,排除D;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理解文意,找到题干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细心揣摩即可
28、。本题中,是针对颜回行为的评价,错误。是肯定子贡的做法不同于颜回,不存在怀疑,错误。是太史公的评价,错误。正确。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理解文意,把握结构思路,了解写作特色。本题涉及的多为理解词句含义或者思想内容、写作用意,结合文本细心揣摩即可。A项,“得到孔子的赞赏”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嗟乎,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知,孔子并没有赞赏子贡。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
29、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比如:(1)“以”:介词,因为;“坟墓之国”: 行将覆灭的国家;“全”:动词的使动,使保全;“岂”:难道; “是”:这;“奈何”:为什么。(2)“好”:喜欢;“讵”:难道,反问;“亦所谓毁损其真者哉”:判断句,这就是诋毁而失去事实真相的情况呀!“毁损”:诋毁。【13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熟读原文,按照要求筛选并概括信息。题干中已经明确了答案的区域是第三段,熟读第三段可以发现“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一也。” “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二也。”“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三也。”加以概括即可。第三段中“子贡因行,说齐伐吴,说
30、吴以救鲁,复说越,复说晋,五国由是交兵,或强,或破,或乱,或霸,卒以存鲁。”这是写子贡奔走在齐越晋吴几国之间,逞口舌之才,使得这几个国家刀兵相见,终于保存了鲁国; 再根据孔子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的评论“已以坟墓之国而欲全之,则齐、吴之人岂无是心哉,奈何使之乱欤”,可知,转嫁灾祸,制造战乱(或发动不义战争、违背孔子教诲)。“当是时,孔子、子贡穷为匹夫,非有卿相之位、万钟之禄也,何以忧患为哉?然则异于颜回之道矣”,再根据第一段所说的真正的儒者的三种表现,可知,子贡是平民百姓,处在下层,就应该加强自身修养,而子贡的做法很明显违背了颜回即真正儒者的思想,忧君之忧了。“坟墓之国,虽君子之所重
31、,然岂有忧患为谋之义哉?借使有忧患为谋之义,则可以变诈之说亡人之国而求自存哉”,可知,子贡的做法没有符合“义”,用了机变巧诈的说辞使其他的的国家灭亡来保全自己的国家。【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从考试走向看,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参考译文:子贡王安石我读史
32、书上记载的子贡的事,怀疑它虚妄不实,否则,子贡怎么会被称为儒者呢?所说的儒者,被国君任用就以国君之忧为忧,为百姓做事,就以百姓之患为患,处在下层不被任用,就加强自身修养。尧的时候,百姓苦于洪水,尧为此事忧虑,所以禹在九年时间里三次从自家门前路过却一次也没有到家看望孩子。颜回生活的时代,天下百姓的忧患比洪水还厉害,天下君王的忧愁比尧还要多,然而颜回以拥有禹一样的才德,在陋巷里独得其乐,天下的忧患竟然能影响不到他的心志。这两个人,难道他们的道义主张不一样吗?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而已。如果生在禹的时代却做出颜回的行为,就是杨朱;生在颜回的时代却做出禹的行为,就是墨翟。所以说贤能的人被国君任用就以国君之
33、忧为忧,为百姓做事,就以百姓之患为患,处在下层不被任用,就加强自身修养罢了。为什么还要有忧虑呢?以国君之忧为忧,以百姓之患为患,也要坚持道义啊。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能解君王之忧,能除百姓之患,贤德的人也不肯去做。史记中记载说:齐国攻打鲁国,孔子听说了,说:“鲁国,行将覆亡的国家。国家危急到这个地步,你们几位为什么不出去想办法挽救呢?”子贡于是出发,游说齐国攻打吴国,游说吴国救援鲁国,又游说越国,游说晋国,五国因此刀兵相见。有的强大了,有的亡国了,有的混乱了,有的称霸了,终于保全了鲁国。看他说的话,考察他做的事,竟然和张仪、苏秦、陈轸、苏代,没什么两样。唉,孔子说:“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
34、人。”自己的国家行将覆灭还想去保全它,那么齐国、吴国的人,难道就不想有保全自己的国家的想法吗?为什么使他们的国家混乱呢?这就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一个原因。根据史实来推究,孔子、子贡当时是平民,没有卿相的地位,没有很高的俸禄,他们为什么要忧患呢?这与颜回的立身处世之道不一致了。这是我认为古书所载不真实的第二个原因。对于将要覆亡的国家,君子当然要看重这件事,但是,怎么可以有了忧患就做不义的事呢?如果有了忧患也要做符合道义的事,那么怎么可以用机变巧诈的说辞使人的国家灭亡来保全自己呢?这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三个原因。子贡的行为虽然不能完全符合道义,但他毕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本来不应该到
35、这个地步,何况说是孔子让他去的呢。太史公说:“读书人常常提起孔子的七十个得意弟子,称赞的也许言过其实,诋毁的也许歪曲事实。”子贡虽喜论辩,难道会这样吗?这也就是诋毁而失去事实真相的情况啊!第卷(非选择题 共117分)四、(25分)阅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作答。归朝欢和苏坚伯固苏轼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摇新唱,谁谓古今隔。14.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是作者为酬
36、赠阔别多年后又不期而遇的老友苏坚(伯固)而作,在赠别老友的同时,也抒写了苏轼的浩逸襟怀。B. 词的上片和下片营造的意境形成动与静、大与小的鲜明对照,千顷白浪翻空摇舞,东坡却棹一叶之扁舟,倘徉于这云水之间,显得那么从容自若。C. “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运用比喻修辞,喻指随着短暂相聚的友人即将离去,眼前的一切都将转瞬即逝,流露出要珍惜时光、及时行乐的思想。D. 这首词虽然是写与友人的离别,但苏轼以雄健的笔调营造出纯真爽朗、境界阔大、气度昂扬的词境,表达出积极的心态,堪称苏词中写离别的代表之作。15. 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16. 结合词句,分析词人在下片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答案】
37、14. C 15. 先写梦中泛舟震泽、波浪滔天的景象;再写眼前庐山倚天雄奇的景象;最后感慨人生到处奔波的境遇。 16. 与友人离别伤感之情;对友人才情的赞美;对友人创造出优秀作品的勉励、期许之情。引用诗中词句或转述具体内容。【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流露出要珍惜时光、及时行乐的思想”错误,没有这样思想
38、的流露。“梦中”三句收束前片,说迷离幻象、湖山清景,俱如飞梭过眼,转瞬即逝了。故选C。【15题详解】此题考查分析诗词写作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诗词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诗词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诗词从哪些方面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本题分析思路,也就是分析诗歌每句写的内容,答题时用相应的词语串联起来即可。翻译:我曾梦见与你共同乘舟于太湖,雪白的浪花一望无际。梦醒之后满眼是庐山的倚天之峰。咱俩一生行色匆匆,都是江南的过客。迷离幻象、湖山清景,俱如飞梭过眼,转瞬即逝了。随着西去的征帆,我心随帆驶,想到在澧阳行吟漂泊过的屈原,那里的香草也因为伟人的逝去而憔悴无华了,
39、你的才华不减梦得,他谪居的武陵在这里的西南远方,又和你所要去的澧阳同是莫傜聚居之地,到了那边便可接续刘梦得的馀风,创作出可与刘禹锡的竹枝词媲美的“莫傜新唱”来,与千古名贤后先辉映。上片先写梦中泛舟震泽、波浪滔天的景象,再写眼前庐山倚天雄奇的景象,最后感慨人生到处奔波的境遇。词的上片写作者与伯固同游庐山的所见所感。起首二句从梦游震泽着笔。“我梦”二字想落天外,神气极旺。千顷白浪翻空摇舞,作者却棹一叶之扁舟,倘徉于这云水之间,显得那么从容自若。动与静、大与小对强烈而又鲜明,真可谓神来之笔,接下去,笔势一顿,借“觉来”二字转到眼前庐山胜景,只见青山蔚然深秀,千峰峭峙,拔地参天。震泽梦游与庐山清赏,虚
40、实交映,相反相成,给人一种瑰丽多变、目不暇给的感觉。“雪浪摇空”,“青壁倚天”,如此奇丽之景,更是令人神往。然而正当作者陶醉于这种似梦非梦的自然乐趣之中时,一缕悲凉之感却袭上心头,使他又回到了坎坷的现实中来。“此生长接淅”一句是他宦海浮沉的生动概括。“与君同是江南客”,上应“接淅”,写彼此之飘蓬,下启“飞梭”,言清欢之短暂。“梦中”三句收束前片,说迷离幻象、湖山清景,俱如飞梭过眼,转瞬即逝了。【16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归朝欢和苏坚伯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
41、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作者与伯固同游庐山的所见所感,下片另起一意,写对伯固的勉励。这首词中以雄健的笔调,营造出纯真爽朗、境界阔大、气度昂扬的词境,抒写了作者的浩逸襟怀。过片另起一意,写对伯固的勉励。东坡与伯固交谊笃厚,曾叙宗盟,每遇离别,必有所作。只是此词作于衰暮,前程艰险,后会难期,故语气较前沉痛。苏伯固赴任澧阳,大概也不是愉快的差使,所以东坡要用迁客骚人的典实来慰勉伯固。“明日”两句,点出送别。“挂席”即“挂帆”。扬帆西去,指苏坚的去处。随着西去的征帆,作者心随帆驶,由地及人,联想到那里行吟漂泊过的屈原。“灵均即屈原的别名。“澧阳兰芷”,这些散发着屈原人格光辉的香草,也因为伟人的逝去而憔悴无
42、华了。“灵均”从反面落笔,映衬与屈原并光辉的品格,二句同时又隐约地流露出希望苏坚追踵前贤,能写出使山川增色的作品来。“君才”以下各句,援引刘禹锡的故实,从正面着笔,写出了对苏坚的期望。写刘禹锡被贬之事,作者即以此鼓励老友,期望他在逆境中奋起,像屈原、刘禹锡那样写出光耀古今的作品来。“君才”二句,充满了期望:你的才华不减梦得,他谪居武陵这样的西南远方,又和你所要去的澧阳同是莫徭聚居之地,到了那边便可接续刘梦得的余风,创作出可与刘禹锡的竹枝词媲美的“莫徭新唱”来,让这个寂寞已久的澧浦夷山,能重新鸣奏出诗的合唱,与千古名贤后先辉映。这首词横放而不失空灵,直抒胸臆而又不流于平直,是一篇独具匠心的佳作。
43、【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17.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余亦乘舟归鹿门。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 (苏轼定风波)(3)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4)江间波浪兼
44、天涌,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5)“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在描摹乐音时“_,_”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白居易琵琶行)【答案】 (1). )人随沙岸向江村 (2). 也无风雨也无晴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塞上风云接地阴 (5). 冰泉冷涩弦凝绝 (6). 凝绝不通声暂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
45、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本题中的萧、阴、涩、弦、凝、绝、歇等词,都要格外留意。五、(2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传 道聂鑫森纪于天不知不觉已年届古稀。头发稀疏了,脚步迟缓了,精气神也散淡了许多,流年似水,曾经壮如牛犊的他说老就老了;儿女不在身边,家里除了老伴儿,就只剩下老两口的影子。纪于天常感叹什么都在变,值得庆幸的是他京剧票友的身份始终没变。从小到老,他痴迷的就是西皮二黄、生旦净末丑,自然也酷爱唱几嗓子,尤其钦服马连良的“马派”,行腔念白,颇有神韵。几乎每个夜晚,他都很忙,或掏钱买票看戏,或参加票友的聚会,或在家里听京剧光碟。对于别人的求教,他一概不会拒
46、绝,问什么答什么,“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南麒北马关外唐”等滔滔不绝。有一天夜晚,纪于天在剧院看完戏,回到家门口,正要掏钥匙开门,发现钥匙忘带了,只好敲门,并用京剧道白:“老伴儿,开门来!”老伴儿在里面闷声回答:“谁是你老伴儿?你的老伴儿是京剧!”他立刻接上话:“此言甚是!”纪于天就是这样一人有意思的人。省城的京剧团来到了古城,要连演十晚。头三晚的戏码是文姬归汉群英会野猪林。纪于天很欣赏这个剧目的演员,马派老生,程派青衣,叶派小生,侯派花脸,杨派武生,人才济济,争奇斗艳。他能不去一饱眼福和耳福吗?但这次他却不用去买票了,有人把票送上门来了。送票的叫牛金,40来岁,在本市一家公司当老总。他爹与
47、纪于天是老同事,又在这条小巷里做了几十年的邻居。牛金平时回爹妈家不多,来去都是一副匆匆忙忙的样子。纪于天很惊讶:这父子俩是压根不看京戏的,牛金怎么有这个兴趣了?牛金坦言相告:“我爹让我来找纪伯伯帮忙,您千万别推辞。过几天,有一个美国的华裔客商来洽谈业务,据说他是个京戏迷,晚上得招待他过过戏瘾吧。我不懂这个,临时抱佛脚,想请您陪我先看几场戏,再听您说说戏,以便我和他交谈时,有个共同的话题。或许他一高兴,合同就签下了。”纪于天笑了,说:“我不缺这几个买票的钱。你想了解京剧,我愿意陪同,正好为国粹传道嘛!”牛金说:“那是,那是,这是戏票,头三晚的我们在剧院碰面吧。”第一晚,牛金早早地到了剧院,和纪于
48、天一起认认真真地看完了文姬归汉散戏后,牛金谦恭地请纪于天去了一家茶馆,在一个雅座里喝茶,吃夜宵,聊天。“纪伯伯,程派唱腔怎么听起来是这么个味儿?”纪于天说:“你问得好。程腔讲究若断若续、藕断丝连、缠绵悱恻,称之为鬼音。它不是直着出来的,而是走了一个曲线,音量似乎不大,但有力度,这个饰演蔡文姬的演员是地道的程派传人,功夫很深。”“哦。”“我虽是习老生的,平日程腔也听得多。比如剧中蔡文姬唱的荒原末日嘶胡马,万里江山归路道是西皮原板,我给你学学。”纪于天同手在桌上敲着板眼,尖起嗓子唱起来。唱到精彩处,牛金也学着喊一声“好”。纪于天笑得满脸放亮。“小牛,明晚是群英会。演周瑜的小生和演蒋干的丑角最值得一
49、看。”“我会准时到场的,纪伯伯。”“也许你从此就爱上了京剧了。”“但愿如此!”第二晚,牛金在开幕前几分钟,才匆匆赶来,坐到纪于天旁边的座位上。戏演到一半,牛金的手机响了,他哼哼哈哈地通完话,抱歉地对纪于天说:“公司里有急事,来了份海外传真,我得去处理一下。纪伯伯,真对不起。”“明天去处理不行吗?”“人家等着答复哩,心为形役,没办法!”牛金轻巧地从观众席中滑出去,像一尾鱼,眨眼间就不见了。这么好的戏,牛金半场退席,纪于天觉得很遗憾。过了一会儿,纪于天忘记了身边少了个人,专心专意地看戏,看得浑身发热,喉头发紧。第三天晚上,牛金没有来看戏。他白天打了个电话给纪于天,说那个美国华裔客商不来了,派他的一
50、个部下来洽谈,这个部下是个地道的美国人,他特别爱听交响乐纪于天孤零零地看完了野猪林,旁边那个空着的座位,他总是忍不住去瞅瞅,心里也仿佛空了一大块。今夜,他怎么了?看京剧都分心,怪!走在回家的路上,见身前身后无人,纪于天唱起了剧中人林冲的一段“反二黄散板”转“原板”,声腔凄凉悲切:“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有删节)(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纪于天夜晚在剧院看完戏后,到了家门口发现忘带钥匙,敲门时受到老伴的责备和埋怨,说明老伴平时对纪于天痴迷京剧非常反感。B小说开头部分用较长的篇幅介绍纪于天的身体状况、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是为了下文具
51、体写纪于天“传道”做铺垫。C牛金平时工作繁忙,每次回父母家都是来去匆匆,且从来不看京剧,这次利用接待美国客商的契机,他主动接触京剧,希望借此培养对京剧的兴趣。D作者在文中引述京剧经典剧目和唱段,还借小说人物之口对京剧流派风格进行精当点评,这样处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E本文注重运用细节刻画人物,“牛金轻巧地从观众席中滑出去”“眨眼间就不见了”“浑身发热,喉头发紧”等描写生动形象,十分传神。(2)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牛金三次“看戏”的经过?请简要分析。(3)小说在刻画纪于天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写纪于天“凄凉悲切”地演唱“大雪飘
52、,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AC不给分。(2)第一,牛金“看戏”一波三折,详写其过程可使小说情节运行富有波澜。第二,便于在对比与衬托中刻画人物性格,热心传道的纪于天和功利实际的牛金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借牛金“看戏”来交代纪于天“传道”的过程和结果,有利于表现小说主题。(3)幽默风趣。纪于天晚年生活充实,说话幽默是一个“有意思”的人。痴迷京剧。纪于天从小喜爱京剧,直到老年仍不改初心,是一个有着多年积累、水平较高的京剧票友。待人热情。纪于天积弘扬国粹艺术,从不拒绝别人的请教,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地传承国粹之“
53、道”。(4)小说以野猪林中的唱段结尾,自然响应了上文情节。这段唱词进一步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纪于天满腔热情地“传道”,以为觅得知音,可无情的现实让他感到失望和寒心,“朔风阵阵透骨寒”正好吻合了纪于天此时的心情。这段唱词暗示了传统文化和国粹艺术遭到冷遇的现实,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以景结情更显得意蕴深远,耐人寻味,其艺术表现力更强。【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
54、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CA就是文本内容表述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A项,从文中“老伴儿在里面闷声回答:谁是你老伴儿?你的老伴儿是京剧!”看不出“老伴平时对纪于天痴迷京剧非常反感”,解读不准确,或许是开玩笑或者有些许不满。B项,认为“身体状况”也是“做铺垫”有点牵强。C项,“借此培养对京剧的兴趣”理解有误,原文说“牛金坦言相
55、告:我爹让我来找纪伯伯帮忙,您千万别推辞。过几天,有一个美国的华裔客商来洽谈业务,据说他是个京戏迷,晚上得招待他过过戏瘾吧。我不懂这个,临时抱佛脚,想请您陪我先看几场戏,再听您说说戏,以便我和他交谈时,有个共同的话题。或许他一高兴,合同就签下了。”可见是工作需要并非因为兴趣。故选DE。(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应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角度回答设置此情节的作用。牛金三次看戏的过程,就是纪于天向他传授国粹之道的过程,牛金由积极热情到第三次不再来,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在人物形象上,通过三次看戏的描写,将纪于天痴迷京
56、剧的形象和牛金借助京剧赚钱的功利形象做对比。在情节上,增强了整个小说情节的波澜。文中详细写了牛金三次看戏的细节,第一次看戏,“早早地到了剧院,和纪于天一起认认真真地看完了文姬归汉。散戏后,牛金谦恭地请纪于天去了一家茶馆,在一个雅座里喝茶,吃夜宵,聊天”,这里写出了牛金第一次看戏非常认真,看完后还和老纪一起讨论程派唱腔的特点,表现得非常诚恳,谦虚;第二次看戏,“开幕前几分钟,才匆匆赶来,坐到纪于天旁边的座位上。戏演到一半,牛金的手机响了”之后匆匆离开,可看出牛金第二次看戏表现出了的漫不经心;第三次看戏,牛金压根就没来。之后纪于天才得知,与牛金签合同的那个京戏迷客商换人了,新换的人对京戏不感兴趣,
57、所以牛金就不来看戏了,可见牛金并不是真正爱戏之人,而是把京剧作为和客商交流的工具,指望通过看戏懂京戏,达到顺利签合同的目的;而纪于天这个人酷爱京戏,是打心底里喜爱京戏。从对待看戏的态度可分析出两个人形成对比,更好地刻画纪于天这个人物;也从牛金看戏的真实目的中看出中国传统的精粹受到冷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表现出忧虑之情。分析时,可从塑造人物的形象和小说主旨的表达角度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回答此题,应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住纪于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进行。文章开篇写他年届古稀酷爱京剧,然后
58、写他与老伴叫门的一段对话,展现他的风趣幽,最后总结说“纪于天就是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人”。文中还说“对于别人的求教,他一概不会拒绝”,后文重点讲述他给牛金传京剧之道的故事,这都体现他的待人热情。侧面:“他京剧票友的身份始终变。从小到老,他痴迷的就是西皮二黄、生旦净末丑,自然也酷爱唱几嗓子,尤其佩服马连良的马派,行腔念白,颇有神韵。几乎每个夜晚,他都很忙,或掏钱买票看戏,或参加票友的聚会,或在家里听京剧光碟。”这里写出了他酷爱京剧。“对于别人的求教,他一概不会拒绝,问什么答什么,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南麒北马关外唐等滔滔不绝。”这里写出了他待人热情。语言:和老伴用京剧腔调对话,显示了他的幽默风趣;“我不缺
59、这几个买票的钱。你想了解京剧,我愿意陪同,正好为国粹传道嘛!”这里写出了他的正直、热情和有责任感,愿意为传播国粹贡献力量。(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小说的结尾充满艺术性,它的表达效果应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的作用等角度作答。以林冲的唱
60、词结尾照应前文看野猪林的情节,“朔风阵阵透骨寒”的唱词表现了主人公热心传授京剧却无人欣赏的凄凉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遭冷遇的现状,起到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如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最后写到纪于天一段凄凉悲切的唱腔,是纪于天看到牛金对待京剧的态度后,用唱戏来表达自己的失落、遗憾和气愤之情,感慨中国的传统精粹竟然不能吸引年轻人,对精粹的传承表现出深深的忧虑;“朔风阵阵透骨寒”语义双关,一方面写出了纪于天唱戏唱得好,另一方面写出了此时纪于天内心的失望和悲凉。分析时,重点从文本出发,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角度进行分析,联系文本,做到理据
61、充分。六、(12分)19.请根据提供的材料内容,将倡议书开头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明流畅,连贯得体。第处不超过30个字,第处不超过10个字。世界水资源研究所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缺水地区,到2025年将有多达35亿人面临缺水危机。中东和北非是地球上水资源压力最大的地区,17个极度缺水的国家和地区中有12个在中东和北非。即使在总体水资源压力较小的国家,也存在一些极端缺水的地区。中国的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超过1/3的土地面临着高或极高的水资源压力,一些地区地下水超采和亏空的问题尤为突出,水生态修复任务艰巨。倡议书世界水资源研究所近日发布的报告显
62、示_。今天是“世界水日”,我代表学校节水志愿者向大家发出倡议: _。【答案】 (1). 目前全球面临严重缺水危机,我国水资源压力也很大 (2). 节约用水,人人有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和情境补写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通读所给的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概括材料要点,其次需要了解倡议书的写作要求,表达要简洁精炼,主题要突出,最后要有倡议号召。材料首先从全球的角度,通过列举具体的数字,说明全球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十分严重,然后指出了全球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最后说明了中国也存在很大的水资源压力。这是所给材料的几个要点,然后看倡议书需要填入的内容,处需要填入“世界水资源研究所近日发布的
63、报告显示”的内容,也就是材料一信息的压缩,但是我们在选取时只需要选取倡议书需要的信息,即“目前全球面严重缺水危机,我国水资源压力也很大”, 处需要填入的是发出倡议的内容,倡议书的目的就是要发出倡议,而通过前面的内容,可知此倡议书主要是对要节约用水发出倡议,发出的倡议要语言简洁,有号召力,可以填入“节约用水,人人有责”。20.毛宗岗所说的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指哪三位主要人物?请从中挑选一位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一下他的性格特征,不超过80字。(1)智绝: 义绝: 奸绝: (2)人物分析【答案】(1)智绝:诸葛亮 义绝:关羽 奸绝:曹操(2)曹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他广纳贤才,麾下
64、有核心智囊荀彧与郭嘉,有冲锋猛将典韦、张辽、庞德等人,他们或是自来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将,曹操都十分信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种题型常在故事情节、经典细节与精彩对白等方面设题,主要有两种类型:细节型和理解型。细节型,即考查名著中的人物、情节有关的某个或某些细节;理解型,即对人物形象、作品主旨、艺术特点等相关需要理解的内容进行考查。需要考生认真阅读相关名著,真正读懂其故事内涵。(1)有许多细节都能体现这三个人物各自的特点。如“草船借箭”体现诸葛亮的“智”,“华容道义释曹操”体现关羽的“义”,“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体现曹操的“奸”。(2)本题注意题目要求,关键点
65、是“有具体事例,不超过80字”,且人物性格分析要准确。一个人物可以有多个形象特点,由于字数限制,选自己最熟悉的特点简要分析即可。七、(60分)21. 度过了全民抗“疫”、居家学习的非同寻常的超长假期后,高三学子终于迎来了开学复课。当我们重返熟悉的校园和教室,再次面对熟悉的师长和同学,共同为迎接一年一度的高考而努力冲刺的时刻,心中不禁百感交集。此时,你想对2020届毕业生说些什么呢? 请你以高三毕业生代表的身份,面向本校(统称“兴华中学”)高三全体同学写一篇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倡议大家“不负韶华,自强奋进”,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题目,主题鲜明,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66、于800字【答案】参考例文:不负韶华,自强奋进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不负韶华,自强奋进。度过了全民抗“疫”、居家学习的非同寻常的超长假期后,我们重返熟悉的校园和教室,再次面对熟悉的师长和同学,心中不禁百感交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祖国复兴的重任,处在花季中的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持之以恒,努力学习,不负韶华,自强奋进。为理想而努力,为将来而奋斗,先辈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因为努力,安徒生从一个鞋匠的儿子成为童话王子;因为努力,罗曼罗兰二十年的心血凝结成约翰克里斯多夫;因为努力,巴尔扎克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人间喜剧;还是由于努力,爱迪生才有一千多项伟大的科学发
67、明;爱因斯坦才得以创立震惊世界的相对论;先贤古哲才给我们留下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莹映雪的千古美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卡莱尔更是激励我们:“天才就是无止境的勤奋刻苦的能力”。长江后浪推前浪,就是我们的雄心;强中自有强中手,这上一我们的豪情。让处于学习阶段的我们,像爱迪生、巴尔扎克那样刻苦努力、不懈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将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一方一寸的风景珍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让生命放射出灿烂耀眼的光芒。然而,奋发进取并不能只是一朝一夕,要持之以恒,贵在“当下”。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曾说过:“我以
68、为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今”,最容易丧失的也是“今”。所以青年应秉承先辈精神,发扬责任意识,勇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不负韶华,振兴国家。昨天已经过去,明天尚未到来,我们所能做的只有把握今天。同学们,我们沐浴着时代的光雨露,享受着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教学设施,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抛开学习而恣意攀比,没有任何理由沉迷幻想而徘徊不前。不负韶华,自强奋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努力学习,只争朝夕,清晨的港湾,千帆竞发;努力学习,只争朝夕,人生的战舰,乘风破浪;努力学习,只争朝夕,胜利的凯歌,威武雄壮!国旗下的我们,在此刻向国旗宣誓:美好青春,我们只争朝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写材料作文,
69、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审题命题方式:材料作文审题要点: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立意。具体过程:此考题是一个材料式作文,考生需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立意作文。通读材料,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分析:(1)度过了全民抗“疫”、居家学
70、习的非同寻常的超长假期后,高三学子终于迎来了开学复课。当我们重返熟悉的校园和教室,再次面对熟悉的师长和同学,共同为迎接一年一度的高考而努力冲刺的时刻,心中不禁百感交集。考生可由疫情展开论述,引出为迎接一年一度的高考而努力冲刺的高三少年,此时心中有何想法,现在要怎样做,未来有什么想法等等。(2)写作一篇演讲稿,以高三毕业生代表的身份,面向兴华中学高三全体同学写一篇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倡议大家“不负韶华,自强奋进”,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首先抓住关键词“不负韶华,自强奋进”,明白其含义,作为祖国的青年,在国家经历困难之时,在疫情之下,我们更要发奋图强努力学习。青年拥有人生最宝贵的青
71、春,处在一个最具活力、创造力、冲劲的时期,青年人若不发挥目己的光和热,便是辜负了上天的馈赠,青年应秉承先辈精神,发扬责任意识,勇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不负韶华,振兴国家。所以考生也可以由此展开论述,写好演讲稿。立意1. 不负韶华,自强奋进2.燃青春之年华,就泱泱之大国3.做怀揣家国情怀的追梦青年4. 努力学习,只争朝夕5.指点江山,激扬青春6.且以青春报祖国不当立意:1 全民抗“疫”2. 开学复课,高考冲刺3.认知并实现自身价值参考素材1. 年轻是搏击风浪的航船,昂扬潇洒。知识是青春航船的动力,永不衰竭。处在花季中的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持之以恒,努力学习,只争朝夕,为理想而努力,为将来而奋斗。青
72、年人为何要担此重任?因为青年拥有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处在一个最具活力、创造力、冲劲的时期,易被时代感染,易无惧迈上征程,能扛时代大旗,能“教日月换新天”。有能力者若不发挥其能力会终生懊悔,青年人若不发挥目己的光和热,便是辜负了上天的馈赠,所以青年应秉承先辈精神,发扬责任意识,勇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不负韶华,振兴国家。2. 作为21世纪的社会一员,我们必须要用充足的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学习不仅是响应时代的号召,也是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周总理曾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他为心中这份信念而学习,发展自己,报效祖国。这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人学习必要性的体现。学习不仅是充实
73、自己发展自己,更要胸怀天下,为祖国的建设出力。这是我们学习的必要性。3. 长江后浪推前浪,就是我们的雄心;强中自有强中手,这是我们的豪情。让处于学习阶段的我们,像爱迪生、巴尔扎克那样刻苦努力、不懈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将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一方一寸的风景珍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让生命放射出灿烂耀眼的光芒。然而,奋发进取并不能只是一朝一夕,要持之以恒,贵在“当下”。4. “你所站立的地方便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我们青年人应胸怀祖国,奋发图强,像鲁迅曾言的那样:“摆脱冷气,只顾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的话,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不必等候炬
74、火,此后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我们应抛开尘俗浮华,勇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辜负韶华,敢于于汶汶世俗中喝出:“我便是唯一的光!”结构本题是一篇演讲稿,比较适合写出议论文。主旨是倡导全校同学“不负韶华,自强奋进”,按照演讲稿的格式,开头要有称呼,之后要有结束语。第一步,点明主题,本文在开头之后,直入话题,结合全民抗“疫”、居家学习后的开学复课等社会环境和现象尽快地进入主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祖国复兴的重任,点明青年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多方面论述证明中心论点,该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文章例举多种素材从多角度进行论述。论点一“为理想而努力,为将来而奋斗,先辈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75、”例举安徒生、罗曼罗兰、巴尔扎克、爱迪生、爱因斯坦以及中国先贤古哲留下的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莹映雪等千古美谈说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青年当以学为重,担负起强国的重担;论点二“长江后浪推前浪,就是我们的雄心;强中自有强中手,这上一我们的豪情”举例和抒情议论相结合,点出奋发进取并不能只是一朝一夕,要持之以恒,贵在“当下”;同时以李大钊的话语进一步阐明青年应秉承先辈精神,发扬责任意识,勇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不负韶华,振兴国家。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文章再次发出倡议“不负韶华,自强奋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呼应主题和开头,收束全篇。【点睛】材料作文的常见审题方法有:提炼中心法,抓关键句法,由果溯因法,由物及人法,分析关系法,明确褒贬法,多向辐射法,舍次求主法,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寻互补法。提炼中心法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抓关键句法也是常用方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