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写景状物散文(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6068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写景状物散文(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写景状物散文(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写景状物散文(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写景状物散文(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写景状物散文(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1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写景状物散文(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1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写景状物散文(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写景状物散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然后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和导语,标题包括正题和副题。(7分)长沙五七一二飞机工业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所属航空修理维修企业,公司现在职工住房1 669户,许多职工目前仍居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平房、简易房和筒子楼里,部分职工一家三代还拥挤在二三十平方米的房屋内。这些住房大多数破损严重,既不通风又不采光。长沙市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目前进展如何?推进过程中有何困难?带着这份牵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昨日再次来到工矿棚户区察民情、听民需。上午,陈润儿一行来到长沙五七一二飞机工业有限公司了解这里的棚户区改造。当了解到住户周顺平一家三口住

2、在21平方米的筒子楼里,其住房低矮、黑暗、潮湿,卫生间还在百米开外时,陈润儿眉头紧锁。在听取了公司负责人和天心区及相关市直部门的汇报后,陈润儿指出,抓好国有工矿企业棚户改造是一件大事,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企业职工承受的改革阵痛,不能漠视企业职工现实的生活困难,不能辜负企业职工急迫的期待目光,一定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把国有工矿企业棚户改造这件事情作为惠民工程切实抓好,莫让阵痛变成长痛,要把口惠变成实惠,谨防好事变成空事。(摘自长沙晚报5月17日,有删节)正题(2分,不超过20字):副题(2分,不超过20字):导语(3分,不超过100字):【答案】正题:带着感情责任使命抓好惠民工程副题

3、:陈润儿深入国有工矿棚户区调研导语: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昨日来到工矿棚户区察民情、听民需。陈润儿强调,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事关改革大局、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一定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把这项惠民工程切实抓好。2.阅读下面的新闻,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4分)新京报3月13日讯(首席记者王姝)按照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议程,今天上午,将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监察法草案的说明。这是2017年6月以来,监察法草案第三次提请审议。早在2016年1月,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监察体制改革作出了部署。监察法立法工作随后启动, 2017年6

4、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监察法草案。去年1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二审草案。今年1月29日至3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决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监察法草案根据宪法修改的精神做了进一步修改。答:【答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今日听取监察法草案说明。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据俄新社报道,塔吉克斯坦3月10日推出了一项措施:所有中小学师生今后在学校禁用手机,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材料二:一位中学教师在他的博客中写道:我在上课时总是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不接电话也不打电话,没课

5、时还真离不开手机;家长为学生配手机,是为了方便联系。(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内容。(不超过30字)(3分)答:(2)你对上述材料内容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8分)答:【答案】 (1)对中小学校园里使用手机有不同看(做)法。(2)(示例一)用行政手段禁止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做法太过僵化,有违资讯时代人们及时沟通、及时获取信息的需要,只要能协调好资讯沟通与学习工作的关系,也不是不可以的。(示例二)中小学校园内不应该使用手机。校园内师生因为工作学习的特性,对资讯获取的及时性要求并不太高。随身带着手机进入校园,会让师生在工作学习中分心,降低工作学习效率。所以校园内应该明令禁止使用

6、手机。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47题。岳桦任林举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是一

7、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像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

8、非给它们一个词不可的话,也许叫“阵”或“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怎样的使命?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子。白桦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

9、,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环境的残酷。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

10、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有删节)4.文中第二段,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答:【答案】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为下文描写岳桦作铺垫。5.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4分

11、)(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答:(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答:【答案】(1)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2)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他们将面临新的抉择。6.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6分)答:【答案】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

12、身处绝境。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它们的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 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答案】 拟人,比喻。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马缨花季羡林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院子不小,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

13、阴匝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意志和生命力里,还可以吸取力量和快乐。但是,一到晚上回家,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

14、之间。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了一团团的红雾。香气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有香气是常有的事,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花和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

15、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怀念的却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都可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的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我最初确实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情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

16、阳光。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朗日之下。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缨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下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中的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1962年10月8.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分)答:【答案】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根据“答案

17、在问中,答案在文中”的原则,由题干找到第三段首句,确定答题区域,然后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方面概括作答。9.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4分)(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答: (2)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缨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下一样。答: 【答案】(1)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暗示了环境的幽深。(2)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1)“空谷足 音”取的是字面意,突出大院的空寂,环境的幽深。(2)第九段追忆马缨花,那时的花上从来没有见过一点阳光,第十段与之对比

18、,“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朗日之下”,联系时代背景,不难得出结论。10.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4分)答:【答案】为马缨花的出现作反衬;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解析】文章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回忆过去所住的大院,这些描写是写马缨花的“影”的广阔背景,没有“影”的对比就不能衬出“光”。“影”中的马缨花值得 留念,“光”中的它则更可爱。院子的人世沧桑、遗存古迹等描写表面看似离题,其实是为下文作铺垫。答题时注意用术语准确表述。11.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6分)答:【答案】“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

19、的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解析】此题考查深入挖掘作品意蕴的能力。阅读文章时要关注文章末尾标注的时间“1962年10月”和文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的句子“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就意味着之前看到的马缨花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那时的马缨花总是与黄昏、夜雨、迷离凄苦的梦境相连,没有阳光,在孤寂的环境中给作者以心灵安慰,作者看到它,“有感激的心情”,“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新中国成立后,“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马缨花生机勃勃,“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更加可爱。“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表明了作者对新时代由衷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