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品】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苏教版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
2、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1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
3、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
4、实际,体会“给予”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品读感悟课文语言,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体会“给予”的内涵,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体会“给予”的内涵。难点: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体会“给予”的内涵,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生字和课文,搜集关于高尔基的信息资料。【教学过程】一、趣味导课1同学们,一起读两则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2同学们知道这两则名言是谁说的?(高尔基)3.
5、点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故事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二、整体感知1. 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2. 出示生字词,正音,指导“妻”、“瞧”的写法。妻 瞧 芳 欣3.再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是关于高尔基的故事,主要叙述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栽花赏花”和“写信教子”的两件生活小事。三、 精读领悟1. 自由读课文思考:(1)高尔基是什么人?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2)阅读课文我们可以把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呢?第一部分:(1)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第二部分:(2-5)栽花赏花。第三部分:(6-9)写信教子。2
6、.学习第一部分,思考:(1)高尔基是什么人?高尔基是一个伟大的作家。(2)高尔基和儿子的关系怎么样?他很爱自己的儿子。3.学习第二部分,自由阅读2-5自然段,思考:(1)“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高尔基和儿子的感情如何?高尔基的家在苏联,而他在意大利休养,千山万水也没有隔断父子情。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父子情?探望。(2) 学习第3自然段,思考:高尔基的儿子什么样子?他的儿子年龄小、个子小、力气小。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父亲身边,高尔基的儿子做了什么?“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
7、样的花草。”“顾不上”,“一直”能看出什么?儿子做了很长时间的车,不顾长途劳累,心中只想着父亲早日康复。体现了深厚的父子情。“各种各样的花草”能看出什么?花草的数量多、种类多,意味着高尔基的儿子在有限的假期里付出的劳动多。高尔基的儿子是什么样的人?懂事,孝顺,对父亲有沉甸甸的爱。(3)学习第4自然段,思考:高尔基休养的院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哪些花儿美么?美。哪些词把花儿写得最美?姹紫嫣红。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深深的爱。(4)学习第5自然段,思考:“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
8、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高尔基不仅感受到了花的芬芳和美丽,还感受到了儿子深深的爱!4.学习第三部分,自由阅读6-9自然段,思考:(1)高尔基看到一院子姹紫嫣红的花后做了什么?高尔基给儿子写了一封信。(2)信中写了什么?“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的这封信通过赞扬和鼓励告诉儿子一个道理:时
9、时处处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是一个父亲的爱心的表达,也是一个孩子最渴望的得到的来自父亲的赏识。(3)如何理解“给”永远比“拿”令人愉快?儿子一直在付出自己的劳动,“给”是给予他人关心、帮助、爱护他人的快乐是因为“我”的付出,他人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这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四、总结拓展假如你是高尔基的儿子,受到父亲的来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父亲写一封信。五、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第四五自然段。【板书设计】 1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栽花赏花 子爱父写信教子 父爱子【教学反思】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那种浓浓的亲情和高尔基从小教育儿子做人的道理。两件小事把两个主人公的情感巧妙地链接了起来。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的浓浓的父子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高尔基对儿子的爱,千言万语都在这封信里,这封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我启发三次学读信的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事例!接着让学生理解两个美好的东西的不同含义,指明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了“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