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二专题三: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每课名题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0分)1(2011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16题)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国政府做出这一决策时面临的状况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转向城市、国企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历史终结论”喧嚣C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正在进行一轮姓“资”、姓“社”的争论2(2011年1月中山市高三统考12题)1979年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难办。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
2、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这个建议的背景是( )A农村经济改革刚刚拉开序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启动C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D中央开始推进企业自主管理3(2011年5月郑州考前测试(一)33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成功落下帷幕,上海愈来愈成为世人瞩目的城市。这个城市在20世纪曾经 揭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篇章 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成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窗口 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推进了新型区域合作 A B C D4(2011年5月安庆市三模17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
3、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人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比喻是 A深圳 B珠海 C海南 D浦东5(2011年1月江门市高三调研10题)张建国是和新中国同时诞生的,下列关于他经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A1954年,张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B1958年,张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钢铁C1976年,张建国参加全国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D1984年,张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6(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9题)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A上海工
4、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D上海,红色的摇篮7(2011年5月青岛市二模13题)2010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考察深圳时强调:“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否则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温总理是在强调( )A经济特区可以更大胆地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模式B经济特区是试验田,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在此实验C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D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已经完成,工作重心应该转移8(2011年4月怀化市二模29题)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
5、;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9(2011年5月郑州考前测试(三)29题)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我国在东南沿海划出了几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我国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A B C D10(2011年4月天
6、津市宝坻区一模8题)2010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深圳时强调:“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否则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温总理是在强调( )A经济特区可以更大胆地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模式B经济特区是试验田,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在此实验C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D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已经完成,工作重心应该转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0小题,共0分)必修二专题三: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每课名题3)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党的十四大提出改
7、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2C3D解析:成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窗口的城市中没有上海,故排除带有的选项,A、C排除。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在2001年,题目要求在20世纪,故排除。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是“上海五国”机制。而“上海五国”机制发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以中国为一方和以俄、哈、吉、塔四国为另一方的关于加强边境地区信任和裁军的谈判进程的组织。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4D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及所学知识运用能力。注意题干是九十年代,而箭头应该在弓的中间位置,因此符合题意的应该是上海的浦东。ABC在位置上不对。结合四个选
8、项的开发的时间,可知选择D项。5C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近现代以来,上海的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崛起,民主革命的政治中心,对外开放的标志。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中国现代化的缩影。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因为从头到尾都跟上海有关故应否定A项;改革开放最早是在广东故应该否定B项;红色摇篮是江西瑞金故应否定D;应该理解为从洋务运动的发昌机器厂到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意味着上海在中国工业现代化中的地位,而中共二大会址说明上海在中国政治现代化中的地位,随着浦东的开放说明上海在对外现代化的热潮中的地位。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7C解析:材料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和
9、政治体制改革,故排除AD两项,材料并未提到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里开始,排除B项。从材料“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否则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可判断选择C项。8B解析:浦东开发是在1990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是在199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是在1989年。9B解析:歌词是指建立经济特区,属于对外开放。10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配套措施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是要清楚题目重点考察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力。所以政治改革也是为经济改革服务,故C符合题意,A与题目强调政治经济关系的题意不符,故排除A。B没有点出政治与经济两者的关系,故B也是不符题意的。D不符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故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