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一、积累运用(26分)u文言文,很多人起初视它如草ji(),终有一天却发现它似幽篁()。确实如此,阅读文言文,犹如喝下一口泉水,最初只是感到清li(),一fn()回味,才尝出它的甜美;阅读文言文,犹如踏上一条小径,最初只是感到寂寥(),渐行渐远,慢慢地就觉出它的深邃()来了。1.阅读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分)芥hun冽番liosu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C.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解析: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B3.下
2、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寻向所志 寻病终B.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C.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D.不足为外人道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解析:A.寻找/不久;B.表估计;C.清澈/凄清;D.向,对/雕刻。B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u 例句:渔人甚异之A.闻之,欣然规往B.心乐之C.能以径寸之木D.箬篷覆之 解析:例句中的“之”是代词,A、B、D项中的“之”都是代词,C项中的“之”是助词“的”。C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B.“唐宋八大家”,指的是
3、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汇聚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解析:B.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家。B6.古诗文默写。(6分)(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是:_,_。(2)读书之美,美在感悟和共鸣。深入书中,才能领悟书中真髓,使人超凡脱俗。关雎中的男子由“_,_”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联想;“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一心灵的共鸣则穿越了
4、时空。在书的汪洋里,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真如大鹏展翅逍遥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7.根据名著内容填空。(2分)u在我们读过的名著里,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在_中,一位父亲苦心孤诣地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追求进行悉心指导;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我”兴冲冲地准备去看迎神赛会,父亲却突然要求“我”_(填事件),让“我”失去了看戏的兴致。傅雷家书背书(或背鉴略)8.班里开展主题为“古诗苑漫步”的语文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7分)(1)本次活动已经设计好了两个活动栏目,请你结合主题再设计两个栏目,写在横线上。(2分)栏目一:读诗句,猜人物栏目二:品
5、诗趣,析妙处栏目三:_栏目四:_示例:分类别,辑古诗诵古诗,说故事(2)在栏目一“读诗句,猜人物”中,甲同学搜集到以下诗句,说说它们分别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2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诸葛亮文天祥(3)在栏目二“品诗趣,析妙处”中,乙同学出示了以下材料,请你说说它“趣”“妙”在何处。(3分)水 乡梅鼎祚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_全诗仅二十四字,句句重复使用“半”字,富有音韵美。奇妙的意境烘托出一幅空蒙迷离的江南水乡烟雨春景图,读来颇有风趣。二、阅读感悟(44分)u蒹 葭u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6、u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u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u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u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u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910题。(5分)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写主人公在深秋的清晨,于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焦急地寻找他思念的人的画面。B.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交融在一起,渲染气氛。C.诗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深刻地描绘出了一
7、个痴情者对恋人的强烈感情。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对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水道”“湄”“涘”等,进行了动态描写。D解析:D.诗中对“蒹葭”“霜露”“秋水”“水道”“湄”“涘”等进行了静态描写。10.这首诗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3分)_示例: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主人公心中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8分)u桃花源记(节选)u陶渊明u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8、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u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便得一山得一人之使C.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屋舍俨然豁然开朗 解析:A.当作/对,向;B.发现/得到;C.代词,指代桃花源中人的问题/助词,的;D.的样
9、子。D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u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u_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他们都感叹惋惜。13.结合选文说说桃花源中人不愿意离开桃花源的原因。(2分)_桃花源与人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祥和。14.选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_展现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那里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生活和谐幸福。(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u【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10、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u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u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u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u(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u【乙】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馀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
11、为胜处也。其水历涧流飞,清泠洞观,谓之清水矣。清河水又南,与小瑶水合,水近出西北穷溪,东南流,注清水。清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u(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u【注释】县:今河南修武县。清水:河流名。陂:山坡。隍:沟壕。刹灵之图:佛塔。神心:心神,谓魂与心。妙远:深远。泠:清凉。洞观:清澈见底。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如鸣珮环,心乐之 _(2)乃记之而去_(3)南流,西南屈_(4)更为胜处也_ 以为乐离开弯曲优美的1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潭西南而望人不知而不愠B.以其境过清以刀劈狼首C.竹柏之怀始龀,跳往助之D.果得之于数里外
12、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 解析:A.表顺接/表转折;B.因为/用;C.的/他们;D.在。D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馀丈。_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瀑布从山岩上垂下,流下的河水填注沟壑,有二十多丈高。18.【甲】文两次写到“乐”,这与文章忧伤凄苦的感情基调矛盾吗?为什么?(4分)_不矛盾。作者被贬,心中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但这种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19.【甲】【乙】两文都写了“水”,其共同特点
13、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简析。(3分)_【甲】【乙】两文中“水”的共同特点是清澈。【甲】文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乙】文“其水历涧流飞,清泠洞观,谓之清水矣”,表明水的清澈。【乙文参考译文】黑山在河南修武县的北方,白鹿山的东面,是清水的源头。清水的上游承接了诸多山坡的零散泉水,积蓄多了便成为河水,向南流,后经西南方向流去弯曲迂回。瀑布从山岩上垂下,流下的河水填注沟壑,有二十多丈高。水声像雷声一样,震动整个山谷。清水两侧的石壁很高深入云层,连野兽都不能来到这里,沟壕中水气和云雾混合在一起,看不到底。南
14、面是山峰北面是山岭,大多是修行僧人的居住地;东面是山岩西面是山谷,也是寺院佛塔所在之处。有碧竹松柏的胸怀,可以和神心一样深奥悠远;有仁爱智慧的本性,可以和这里的山水一样深,这更加是最好的地方了。这里的水经历了山涧飞流,水清凉又清澈,所以称它为清水了。清河水又向南流,与小瑶水相会合。水从西北流出后渐渐穷尽成小溪,向东南流淌其中又注入清水。清水又向东南方向奔流,吴地的山水注入里面,水流经吴陂于修武县的老城西北方。(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2023题。(14分)u【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u舟首尾
15、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u(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u【乙】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u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u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寐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u(选自宋起凤核工记,有删
16、减)u【注释】雉:城墙垛子。屠:塔。舣舟:拢船靠岸。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尝贻余核舟一 _(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3)全核向背皆山_(4)有客凭几假寐_ 赠零数、余数全、都睡2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能以径寸之木可以为师也B.为宫室、器皿、人物不足为外人道也C.睡足徐兴乃尔乃不知有汉D.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解析:A.介词,用/介词,凭借;B.动词,雕刻/介词,向;C.副词,才/副词,竟然,居然;D.均为连词,就,便,那么。D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u_(2)山顶月晦半
17、规,杂疏星数点。_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点稀疏的星星。23.【乙】文第一段是“记”这种文体所常见的,请结合【甲】文第二段说明其用意。(4分)_【甲】文第二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运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了核舟的体积之小,侧面突出工匠技艺的高超精妙。【乙文参考译文】我的四弟得到了一枚用桃核雕刻而成的坠子,全长大约是五分,宽有四分。桃核上面雕刻着山。山的低洼地处有一座城,城垛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这座城的顶部有一座高楼,楼门敞开着。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着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踞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颗稀疏的星星。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核桃的创意)取自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三、作文(50分)u要求: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24.题目:享受_的乐趣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