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习题讲解1.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讲述故事示例:晋代有个渔夫,沿着河捕鱼时迷路了,遇见一片美丽的桃花林。他走到林子尽头,发现了一个山洞。渔夫下船从洞口进入,来到了桃花源。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美,百姓生活安定富足。桃花源中人看见渔夫很吃惊,询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述说了自己的见闻,并受到桃花源中人的款待。渔夫在这里住了些日子后,告辞回家,他在回去的路上做了记号。等到了郡城,他向太守禀报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派人随同他去寻找,却没有找到。后来有人听说了这件事,也打算去寻找,但没有实现。桃花源就渐渐无人问津了。背诵全文略。教材习题讲解2.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
2、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桃花林的景色:眼前流淌着的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两边是美丽的桃花林。林中芳草新鲜美好,随风轻扬的花瓣如同漫天春雨,纷繁美丽,芬芳馥郁。教材习题讲解桃花源中的景象:僻静的石子小路两旁,一丛丛翠竹迎风摇曳,一排排桑树拼命地伸展出绿油油的枝叶,向行人热情地点头、招手。往前走,那映着天光的田地,纵横交错的小径,一直蔓延到黛绿的山下。远处,排列整齐的房屋上空炊烟缭绕,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传来仰望天空,天是那样蓝,白云悠悠地飘着。感受:美好、宁静、温暖,是我理想中的家园。教材习题讲解3.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渔人“具言”的是:桃花源以外的社会,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桃花源中人是为桃花源以外的人受到如此苦难而叹息。教材习题讲解(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所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教材习题讲解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2)便舍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4、(3)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动词,作为;介词,对。动词,舍掉,这里指离开,读“sh”;名词,房屋,读“sh”。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居然。动词,寻找;副词,随即,不久。教材习题讲解5.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教材习题讲解(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教材习题讲解6.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桃花源诗中的诗句及注释见教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明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态度,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