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综合测评(三)(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921年4月,列宁说: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由此可知,当时()A余粮征集制得到推广B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D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3月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故A项错误;1928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促使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故B项错误;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2、,故C项错误;由材料“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可知,列宁提出了农业集体化改造的设想,故D项正确。2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据此可知当时苏俄()A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B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C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D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D苏俄从1921年开始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苏俄(联)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B项错误;苏俄(联)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
3、,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并结合材料中“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说明了苏俄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故D项正确。3在1921年至1927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6.9%的速度递增,到19261927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苏联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政府()A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B普遍建立集体农庄C全面推行余粮征集制D在农村实行粮食税D苏联的第一
4、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281932年,故A项错误;为适应苏联工业化战略要求,到1937年苏联普遍建立农业集体化,且挫伤了农民积极性,故B项错误;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严重损害了农民积极性,故C项错误;1921年3月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是其内容之一,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故D项正确。4下图反映了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经济发展的状况(以1913年为100)。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对其分析正确的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结束了经济持续下滑的局面B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行C电煤钢产量大幅增长缘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D农业集体化的实行提高了谷物和家畜的产量B由图中的数据显
5、示1921年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故B项正确。5“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2家公司。斯大林承认,苏联约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严重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C实行全面的经济对外开放政策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B材料提及苏联“一五”计划的建设得到外来援助,但未提及外来援助的数额,故A项错误;苏联工业化借助外来资本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新经济政策局部恢
6、复外国资本主义的做法,故B项正确;苏联“一五”计划体现了工业化的局部开放的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做法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6苏联在实施斯大林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没有居民证及相关的证明文件,苏联公民就不能异地流动;居民证只发给城镇居民,农民则没有居民证。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强化城市政权以镇压反革命C加大劳动力的计划管理力度D杜绝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A根据材料“没有居民证及相关的证明文件,苏联公民就不能异地流动”“居民证只发给城镇居民,农民则没有居民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禁止农民随便流动,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为工业发展生产所必要的粮食和原料,故A项
7、正确;材料主旨是居民证制度,与镇压反革命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居民证只发给城镇居民,农民则没有居民证”可知,城镇居民异地流动不受限,故C项错误;“杜绝”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7部分商品在苏俄(联)进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单位:%) 191819201925192919301933 机器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5.015.120.630.138.343.0燃料和电力0.31.30.70.70.10.1食品和食品原料14.84.09.99.811.18.2工业消费品58.958.39.22.71.41.7据苏联外贸统计年鉴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苏联()A工业生产水平已居世界前列B农业政策制约了工业
8、发展C民众的消费能力呈下降趋势D形成了独特的工业化模式D材料只是说的部分苏俄(联)进口商品,没有涉及其他国家,无法得出苏联工业生产水平已居世界前列,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的部分苏俄(联)进口商品,没有苏联国内生产的情况,不能看出农业政策制约了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民众消费能力的前后变化,故C项错误;从表中可知,机器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在苏俄(联)进口中所占的百分比逐年加大,而且比重越来越高,工业消费品的比重在逐年减少,而且比重越来越少,由此可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形成了独特的工业化模式,故D项正确。8胡佛水坝是1931年联邦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的,1935年竣工。胡佛政府修
9、建水坝的目的是()A运用强制力来提供救济,改善民生B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复苏C通过法律形式加强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D通过一系列社会立法以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B题干提及的是公共工程的兴建,未提及社会救济,故A项错误;胡佛水坝工程浩大、历时长,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故B项正确;题干提及的公共工程并不是工业,故C项错误;题干未提及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故D项错误。9观察下表美国政府财政收入中主要税种所占的比例(%)表,这一时期美国主要税率的变化,有助于()年份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 192938%43%19%193322%25%53%193521%23%56%A.减轻贫民负担,完善社会
10、保障B降低经营成本,复兴工业生产C刺激社会消费,扩大国内市场D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干预B材料表格中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减轻了贫民负担,也体现不出社会保障的完善,故A项错误;企业所得税的降低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经营成本复兴工业,故B项正确;消费税大幅提高不可能会刺激消费扩大市场,故C项错误;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大幅降低,只会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故D项错误。10罗斯福新政时期,许多立法几乎都不是由国会创始而仅交给国会审议;在1933年以后的10年内,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高达3 556项。这说明新政时期的美国()A国家对经济干预加强B国会成为总统的附属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
11、升D分权制衡机制严重削弱C材料提供了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政治的运作情况,与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无关,故A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依然奉行三权分立,国会立法权独立,并未成为总统的附属,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国会审议总统提出的法案可知,这有利于总统行政命令的及时发布,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依然奉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机制并未严重削弱,故D项错误。11有人认为,罗斯福的农业管理方案并没有创造奇迹,实际上,负担被转嫁给了消费者和低收入的农业工人。还有人认为,农业法规并非针对贫困线以下的农业穷州,而是针对收入相对较高但因危机陷入萧条的农业州。由此可以看出罗斯福的农业“新政”
12、()A并不打算调整农业结构B只是救急而非扶贫政策C加剧了农村的贫富分化D不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B材料认为罗斯福的农业政策只是单纯的补贴与救济,有利于缓解危机,并不能帮助农业穷州渡过危机,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罗斯福是否要调整农业结构,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罗斯福的新政加剧农村的贫富分化,排除C项;罗斯福对农民进行补贴,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他们的购买能力,排除D项。12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他说:“要取得成功还在于小雇主们,他们的贡献是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为此他
13、采取了()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完善社会保障制度C规定最高工作时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A题干论述罗斯福重视小雇主的作用,通过制定公平的经营章程,有效地防止了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故A项正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针对失业的公民而言,与小雇主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规定最高工作时间和规定最低工资标准都是激发了工人的工作热情,故C、D两项错误。13经济历史学家伯顿福尔索姆认为,罗斯福所开创的新政,具有缺乏计划性、浪费性支出严重和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的特点。下列各项中能为作者的观点“浪费性支出”提供有力依据的是()A兴办公共工程B开展蓝鹰运动C实行通货紧缩D政府整顿银行A罗斯福兴办公共工程,扩大了政府支出,
14、增加了财政赤字,所以被伯顿福尔索姆认为是“浪费性支出”,故A项正确;蓝鹰运动是为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不属于“浪费性支出”,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实行通货膨胀,美元贬值,故C项错误;政府整顿银行不属于“浪费性支出”,故D项错误。14美国历史上的某部法案,“其内容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订立可免受托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竞争规约,从而限制了垄断,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扩大就业面。”下列叙述与这部法案有关的()A开创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模式B建立“福利国家”并日趋完备C借鉴斯大林模式,发展计划经济D推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国民经济A由“公平竞争规约公共工程署
15、”可以判断是罗斯福新政中复兴工业和兴办公共工程,故选A项;“福利国家”是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美国没有发展计划经济,排除C项;推行新经济政策的是苏联,排除D项。151955年,苏共通过决议,由过去农庄、农场从上级机关领取计划改为直接由农庄、农场制订计划。这一决议()A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经济中作用B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反映了其改革重心在农业领域D表明斯大林模式的解体B材料反映的是由上级机关规定计划到农庄自己制定计划,不能反映出政府在经济中作用强化,故A项错误;由农庄自己制定计划,使农庄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特点制定经济计划,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于农
16、业计划的制定由中央变为地方,不能反映出改革的重心在农业领域,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解体是在1991年,故D项错误。16研读下表,导致表中苏联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按五年计算的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长速度(%)年份 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基本投资社会劳动生产率19661970 8.5 3.9 7.2 7.3 6.819711975 7.4 2.5 5.1 6.7 4.519761980 4.4 1.7 3.8 3.7 3.319811985 3.7 1.1 3.1 3.7 3.1A.未发展高精尖科学技术B国民经济全面军事化C固守传统经济发展模式D农轻重比例关系失调C从表中可知
17、,苏联在这一时期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在下滑,经济形势不断恶化,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仍是坚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选C项;这一时期苏联发展了高精尖科学技术,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经济全面军事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农轻重比例失调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项。171991年,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A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B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C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D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C根据
18、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即将解体,改革已经无从谈起,故A项错误;物价问题从来不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经济改革出现较为激进的行为,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苏联并没有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故D项错误。18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共青团经济”,即: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结果,“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仍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B经济转型滋生腐败现象C经济改革直接导致解体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B材料中“股份公司”说明苏联让市场发挥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
19、材料中“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国家官员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可知,在苏联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了腐败现象,故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不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故D项错误。19论苏联的改革中写道:“(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文章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B制定政策的随意性C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B材料中并未体现改革的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故A项
20、错误;材料中“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体现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具有随意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体现出政府制定政策的绝对性,并非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农、轻、重的比例问题,故D项错误。20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模仿A根据材料“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21、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可知,在戈尔巴乔夫看来,自己的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在目的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故A项正确。21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依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下所进行的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没有进
22、行根本变革,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观念的束缚。22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些措施()A在21世纪50年代得到推广B扩大了政府的行政管理权C促使经济摆脱“滞胀”走向复苏D借鉴了斯大林模式的优点C根据材料“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可知,这是西方国家应对1973年经济“滞胀”的有效措施,故C项正确。23今天的美国惠普公司不是惠普家族独家经营,也不是惠普家族独家拥有,它是由无数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管理人才在经营,它是藏富于民的一种手段。这里
23、“藏富于民”指的是()A“经营者革命”B“人民资本主义”C福利制度的建立D实现企业国有化B惠普公司的这种状况,实际指公司的股票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有,而是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体现了“人民资本主义”的特点,故选B项。24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这表明当时的美国()A社会阶层贫富分化日益严重B开创了西方福利制度的先河C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加强了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C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要求政府、企业主和
24、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并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可知,里根政府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缓和危机,故选C项;“福利国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排除A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建立“福利国家”等一系列新变化,创造了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黄金时代”,排除B项;20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危机后,各国纷纷减少国家干预,排除D项。251980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开始通过公房出售的方式改革原有的公房使用制度,并缩减社会住房开支,随后在1988年开始了把社会住房转让给住房协会的改革,其主要目的是()A减轻政府负担B改善公民住房C缩减社会福利D加强政府干预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
25、”现象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80年代起英国开始减少干预,故A项正确;改革的目的不是了为了改善公民住房,故B项错误;缩减社会福利是表现,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减少干预,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3分,共50分)26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古今中外,各种危机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失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
26、上的工程中。仅民政工程署在短短的时间修建、改建了80万公里公路、4万所学校、1 000个机场。在许多地方,那些工作的人们第一次领到工资后争先恐后地跑到商店,用自己赚到的钱购物。材料二2008年11月,意大利政府通过了800亿欧元的一揽子应对金融危机的计划,其中166亿欧元用于基础建设,24亿欧元用于补贴低收入家庭。同月,英国通过200亿英镑的新一轮刺激经济的计划,将增值税税率下调2.5个百分点,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另外设法使银行向消费者发放贷款。以上材料皆选自经济危机的国家疗法,世界博览2009年01期(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6分)(
27、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当前意、英等国应对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解析: 第(1)问,注意材料一中第二个省略号前的内容层意,从中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其作用结合材料一中最后一句话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其相似之处要从国家干预经济的各项措施中总结概括。第(3)问为开放型题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概括。答案: (1)措施:成立专门机构;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作用:“以工代赈”缓解了民生困难;政府投资扩大了内需,公共工程改善了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2)相似之处:国家干预,进行基础设施建
28、设;促进消费。(3)认识:面对危机,应积极应对,要因时而变,因势而进。27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与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材料二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
29、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于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了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
30、的局限性?(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戈尔巴乔夫犯了哪些严重错误?(4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者改革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第(3)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说明放弃社会主义思想;材料三“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说明放弃共产党的领导;
31、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说明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与统一的国家主权。答案: (1)积极意义: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态度: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局限:虽然都开展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3)错误:放弃社会主义思想;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与统一的国家主权。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1913年沙俄工农业产值比例图 1937年苏联工农业产值比例图材料三1940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以1913年产值为1)(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到1937年苏联经
32、济发生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三,说明苏联经济发展具有的特点。试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及其对后来经济发展的影响。(9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中两组图片分别从苏联经济工业产值的世界地位和不同时期工农业比重上归纳思考。第(2)问,根据材料三中图片信息从工农业发展速度和生产与消费方面归纳其特点;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归纳其原因,从工农业发展和经济体制上思考其影响。答案: (1)变化:苏联工业产值在全世界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由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强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特点:工业发展快,农业发展慢;在工业领域内部生产资料的生产高于消费品的生产
33、。原因:在帝国主义敌视的国际环境中,出于安全考虑,首先发展工业;苏联经济落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不能通过海外殖民扩张积累资本,只能集中国内财富,集中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影响:由于集中发展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制约了后来苏联工业的发展速度;由于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调控经济,导致高度集中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29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福利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列是罗斯福在大萧条与新政实施期间的言论: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
34、公民以援助不是作为一桩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材料二国家支出的社会福利费用一般由工人和企业主共同负担。由工人缴纳的部分,是从工人工资收入中直接扣除;由企业主缴纳的部分,实际上也不是从企业的利润中支付,而是同支付工人的工资一样计入商品成本价格的,也就是说那是工人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只是在形式上,这部分劳动力价值没有直接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而是作为社会福利费上交给了国家。因此,无产阶级是用在业工人工资的一部分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存。材料
35、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财政赤字激增,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与材料一相关的措施及其作用。(4分)(2)有人根据材料二得出结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完全是一种骗局。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请说明理由。(5分)(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福利制度的认识。(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帮助“难以为生的公民”和“低收入的工人”两方面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36、即可。第(2)问属于开放性题目,实际考查学生对福利制度的评价。如果选择不同意,主要结合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分析;如果选择同意,主要结合福利制度的实质和局限分析。第(3)问,结合对材料的理解,主要从福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国情相结合等角度说明。答案:(1)措施:实行社会救济、“以工代赈”;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作用: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提高购买力,刺激消费,推动经济恢复发展;对后来福利制度的出现产生影响。(2)不同意。虽然福利制度是“用在业工人工资的一部分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存”,并不是资本家、国家对人民的恩赐,但是它仍然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是一种保障,有积极意义。同意。福利制度是“用在业工人工资的一部分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存”,并不是资本家、国家对人民的恩赐。(3)认识: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民众和政治团体既要照顾眼前的政治、经济利益,更要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