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5202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教师用书独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公元前594年,希腊雅典城邦的执政官梭伦开始进行除旧布新的改革。他力图解决的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B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C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D统治者内部之间的矛盾A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2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A城邦公民的平等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C共同的宗教信仰D血缘对城邦维系作用A材料信息“刻上所有牺牲者

2、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说明体现了公民的平等,故A项正确;“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不是材料主要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宗教信仰问题,故C项错误;血缘的维系作用不符合材料中“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的信息,故D项错误。3“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A奖励军功 B实行什伍连坐法C奖励耕织D颁行秦律A材料体现出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而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此项措施大大提高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4商鞅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而他在秦国变法,只许秦民盲目服从,所谓习非成是。为防止秦民“智多”,商鞅采取的措施

3、是()A加强贵族的力量B改变社会习俗C“燔诗书而明法令”D实行二十等爵制C商鞅变法打击了贵族的力量,A项说法错误;改变社会习俗与使秦民盲从无关,B项错误;实行二十等爵制削弱了贵族的特权,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D项错误;变法中采取的“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使秦民盲目服从,故选C项。5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A均田制B三长制C新租调制 D汉化政策D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

4、历史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得到了永生,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6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说明()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C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进步,农业生产工具不断革新,使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题干中的谚语即是这一反映。7“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引自儒家经典之一中庸的箴言可用于(

5、)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C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故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成功的改革,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戊戌变法只推行了103天就被终止了,故排除D项;王安石变法在宋神宗死后被废止,与题意相符,故选C项。8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A看到了原先科举制的弊端B扼制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识到地方教育的重要性A不经科举就可任官,这反映出王安石已认识到当时的科举制度不完全能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要适应选拔变法人才的需要,必须大胆改革。916世纪,欧洲掀起了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

6、,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B一场反对天主教的运动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D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实质”类问题的解答方法,要体现这场运动的阶级本质和斗争对象。A、B两项表述不属于“实质”,只是这场运动的形式而已;C项无法体现实质;故选D项。10为了结束埃及分裂割据的局面,穆罕默德阿里采取的措施是()A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和咨议会B重点发展军事工业C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D彻底铲除马木路克C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和咨议会的作用是巩固了穆罕默德阿里在中央的统治权力,故A项错误;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7、的作用是增强了埃及的军事力量,故B项错误;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的作用是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C项正确;彻底铲除马木路克的目的是改革土地制度,故D项错误。11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列宁却说它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D农民成为商品C要结合1861年改革的内容分析。农民在改革后的几十年间,支付的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这无疑是对贫苦农民的一次掠夺,所以列宁如此评价。 12下图主要反映了()剪发吃牛肉火锅A日本国民生活质量提高B日本国民饮食习惯的变化C日本国民生活习俗“西化”D日本

8、国民追赶“时髦”C明治维新时期,明治政府大力推进西化,剪发、吃牛肉火锅等现象说明了生活习俗方面已经“西化”。13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派进行改革B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代统一国家C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D改革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D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改革能否顺应时代潮流和改革者以强有力的举措推行改革。日本的改革者推翻了幕府统治,利用了天皇的权威,实行的近代化改革最终取得成功,故选D项。14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闻

9、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等人所“请”的是()A裁汰冗员B裁撤旧军队C废除八股取士D设立京师大学堂C“1898年”“会试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从会试举人对梁启超所“请”的反应判断,梁启超所“请”应与科举制有关,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戊戌变法的措施,但都不符合题意。15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我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C日本的

10、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D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向日本学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他们大量翻译日本书籍,掀起了向日本学习的高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1分,第19题11分,第20题12分,第21题12分,共7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材料二

11、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一,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1)根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指出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6分)(2)材料二的诗句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梭伦改革内容,举一例说明。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6分)解析第(1)问,由“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可以概括出危害;结合材料二信息和所学可以概括出指导思想。第(2)问,理念根据“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的信息回答,举例可

12、联系财产等级制;影响从缓和矛盾入手。答案(1)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指导思想:重农抑商。(2)理念:中庸(或折中、不偏不倚)。举例:财产等级制等。积极影响: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变法阻力,推动改革成功。17有学者认为: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徙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尚首功”)的有机结合等是分不开的。杨庆博

13、、章传文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材料二新政立法本意,亦有招受当时反对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举一偏而尽沮公议,因小事而先失众心”。安石最大的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解决“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其他措施和体现“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的措施。(4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穆批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的理由。(4分)(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影响两次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并分析两则材料研究改革成败的共同视角。(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疑行无名,疑事

14、无功”、“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的有机结合等是分不开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措施。第(2)问,根据材料二“举一偏而尽沮公议,因小事而先失众心”,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青苗法和免役法加重穷人负担的角度概括钱穆批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的理由。第(3)问,根据材料“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上下对改革的认同程度、法制、民意民生的角度概括影响两次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再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角度分析两则材料的共同视角。答案(1)“取信于民”:重视农桑,奖励耕织;“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理由: 青

15、苗法: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成为政府掠夺民间财富的手段。募役法:免役钱不断增加,对穷人是沉重的负担,以增加税赋的方式直接为国家敛财。(3)共同因素: 上下对改革的认同程度。法制的保障程度。对民意、民生的关注程度。共同视角:对改革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18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历代对其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诚能御轻重(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敛散(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而禁因缘(指勾结)之奸,则何患乎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之不足。王安石文集卷四九材料二今因其固有之义务而修明之,易征徭之性质为赋税之性质,视

16、前非有所增也。而其征收之也,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此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不惮得罪于巨室,而依然课彼辈以助役钱,此欧洲诸国流亿万人之血乃得之者,而公纡筹于庙堂,顷刻而指挥若定也。梁启超王安石传(1908年)材料三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钱穆国史大纲(1)材料一反映出王安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

17、实现“御轻重敛散之权”,他在变法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起了什么积极效果?(4分)(2)材料二中,梁启超肯定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哪一措施?指出其肯定的理由。(4分)(3)材料三中,钱穆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哪些不足?(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政府财政状况的角度概括;第二、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其赋税征收的特点可知是募役法;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百姓负担、社会公平的体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阐释。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从改革的偏重方向、加意聚敛、军事扩张等方面分析归纳。答案(1)问题:政府的财政危机。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

18、法。积极效果:打击了富商对物资和物价的操纵垄断,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措施:募役法(或免役法)。理由:认为该措施没有增加百姓负担;对穷人和富人征税税额不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推动了社会进步。(3)不足:偏重创设制度,忽视整顿吏治;偏重敛财,忽视宽民固本(或与民争利);变法与战争同步,财政需求过大。19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19世纪晚期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

19、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二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理由。(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20、。(6分)解析第(1)问,理由根据“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进一步联系戊戌变法对政治、经济的影响组织回答。第(2)问,特点根据“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概括。评价根据社会转型的特点分析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答案(1)理由: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要求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施君主立宪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倡新学,抨击封建思想,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特点:“欧化”和“日本化”相结合;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相结合(或

21、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并存)。评价:将外国优秀文化与本国优秀文化相结合是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保留了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2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

22、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自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有哪些?(6分)(2)根据材料概括,俄、中、日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6分)解析第(1)问,注意时间“19世纪中期”,结合所学知识从各国政治、经济和对外战争方面思考。第(2)问,“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可以从经济和

23、军事近代化方面归纳;“认识”结合各国改革内容进行对比认识,但是要进行辩证地分析。答案(1)俄国:农奴制度阻碍经济发展;农奴起义威胁沙皇统治;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失败。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王朝统治;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引发幕府统治危机;美国打开日本国门,面临民族危机。(2)表现: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认识:俄、中都保留了封建专制政权,继续维护封建统治。日本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颁布1889年日本宪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相比俄、中改革,日本改革比较彻底,但依然保留了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存在不彻底性。21改革者是否能化解各种“反动”势力并使之成

24、为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的封建领主虽不复是向农民收取年贡的大领主,却由于年金的折发公债,一变而成为将其新进资本化的财富投资于银行、股票、工业或地产上的大财阀,从而跻身金融寡头之列。甚至在折发公债以前,政府就一面不惜从宽让步,一面蚕食封建特权和封建束缚的基础。加拿大诺曼赫伯特日本维新史材料二当时,变法面临的阻力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守旧势力。这些势力主要是现有政治体制的受益者。改革必然要向旧制度、旧秩序宣战,守旧势力也必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抵触和反对改革。第二,习惯势力。中国深受几千年封建专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这种势力往往对新生事

25、物有一种抵制和抗拒心理,一旦改革触及认定为是权威的、必须遵从的旧制度、旧秩序时,他们很容易被动员参与到反对改革的队伍之中。林志友从亨廷顿改革理论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三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对于改革者来说,他们“同时面对来自保守和革命两方面的反对。改革者不但要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而且在对社会变革的控制上也必须更加老练。他着眼于变革,但又不能变得太彻底,他要求逐步变革,而不是剧烈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明治政府改革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4分)(2)材料二从哪些维度来划分戊戌变法面临的阻力?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戊戌变法中打击“习惯势力”的举措。(4分)(3)根据材料三并

26、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政府就一面不惜从宽让步,一面蚕食封建特权和封建束缚的基础”分析其特点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明治维新的具体改革措施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第一,守旧势力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可知其是从政治利益和思想文化两个维度来划分;第二小问结合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改革者不但要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而且在对社会变革的控制上也必须更加老练。他着眼于变革而不是剧烈的变革”可知,其因素为改革的策略是否得当,是否循序渐进,措施是否可行等。答案(1)特点:政府一面从宽让步,一面蚕食封建特权和封建束缚的基础。举例:发放年金或公债补偿;废藩置县,实行国民平等;地税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建立新式军队等。(2)维度:政治利益;传统思想文化。举措: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兴办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选派学生留学;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等。(3)因素:改革的策略是否得当(或改革者是否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或改革者是否善于化解各种“反动”势力);改革过程是否循序渐进;改革的措施是否切实可行;改革者与反对者的力量对比;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是否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