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古代诗歌五首考点链接品味诗歌中的炼字问题“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好在哪里?请品析其妙处。点拨品味诗歌中的炼字,是中考古诗词鉴赏的热点,也是理解古诗词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的有效途径。品析炼字,主要是领会关键的动词、形容词及诗眼、词眼等。答题思路:释含义。理解字词本义及语境义。明手法。a.修辞手法角度: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b.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表现手法(对比、烘托、象征)及其作用;c.词性角度:叠词,增强语言的音韵美,起强调作用,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动词,强调过程及变化,使语言生动形象,赋予画面动态感;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描绘意象的性质、状态;数词,表现数量,巧用夸张,凸
2、显表达效果。析情感。分析字词表达的情感。解答“割”字表现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一样切断了阳光,使泰山南北两面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对应练习第8题、第11题、第15题yuchungdiliozltnzhku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泰山聚集眼眶登上因为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诗人的马鞭落花3重点句子默写。(1)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用“_,_”抒发了自己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寂苦闷的心情。(2)杜甫的望岳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_,_;表达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_,_。(3)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诗中,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
3、句子是:_,_。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游山西村中表现村民热情好客的两句诗是:_,_;描写农村习俗的句子是:_,_。(5)己亥杂诗(其五)中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意境相近的句子是:_,_;借比喻言心志,体现诗人精神境界的句子是:_,_。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4文学文化常识填空。(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_(朝代)文学家_,字伯玉。(2)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字_。他的诗被称为“_”。后世因其官职称之为杜拾遗、_。(3)登飞来峰
4、的作者是_,字_,号_,临川人,_(朝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4)游山西村的作者是_(朝代)爱国诗人_,字_,号_。其诗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5)己亥杂诗(其五)的作者_是_(朝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唐代陈子昂杜甫子美诗史杜工部王安石介甫半山北宋南宋陆游务观放翁龚自珍清代课内精读(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_的感慨,抒发了_的思想感情。登楼远眺,凭古吊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或:理想破灭,孤独沉郁)6“古人”“来者”指的
5、是:_;“独”字表现了诗人_的心情。整首诗通过采用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整首诗具有_的感情基调。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8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示例一:“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意指辽阔遥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反衬(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_示例二:用登临幽州台所见
6、的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叠词的使用,意境更显苍茫,增强了反衬效果。(二)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9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首联和颔联热情赞美了泰山_的气势和_的景色。10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B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绵延不尽
7、。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解析】A.应是由远及近。雄伟阔大神奇秀丽A11(湖北襄阳中考)杜甫写诗“语不惊人死不休”,请从炼字角度简析“会当凌绝顶”中“凌”字的妙处。示例:“凌”字有升、登之意,表现出诗人想登临顶峰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三)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
8、“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解析】C.“浮云”常常代指奸邪小人。C13(襄阳市中考)“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诗句蕴含“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寓意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14(湖南常德中考)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两句作了铺垫(蓄势)。后两句写“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抒发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
9、,是前两句的升华(很自然地表达了本诗的主旨)。(四)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5“柳暗花明”中的“暗”和“明”写出了柳与花怎样的情态?“暗”是因为柳树茂密,树荫浓郁;“明”则因为花草茂盛,明媚娇艳,繁花似锦。16除了风景优美外,山西村还是怎样的一个村庄呢?请概述。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1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原意和衍生意分别是什么?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衍生意: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
10、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18下列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肉和鱼肉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 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解析】A.“豚”指猪肉而不是鱼肉;B.“丰收后”有误,应为“春天祈福,祈求丰收”;C.“拄杖”表现的是“悠闲”,而非“郁闷”“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的心理。D(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
11、作春泥更护花。19这首诗的前两句_,在无限的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后两句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地融入_。(填表达方式)20你对诗歌的后两句是怎样理解的?这两句是说,花朵虽然从枝头上凋落,但是化作泥土,依然滋养花木。作者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叙事抒情议论课外阅读春中田园作(山东济南中考)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注释】远扬:桑枝。觇(chn):察看。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田园图。B首联通过写斑鸠鸣叫、满树白色杏花开放,侧面展现了浓浓的春意。C颔联描写了农民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通路的画面。D尾联中“忽”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杯又停住的样子。【解析】B.“春鸠”“杏花”都是春天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首联通过鸟鸣、花开,直接把春意写得很浓了,这是正面描写。B22诗歌展现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试结合颈联内容赏析。示例:燕子回来了,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主人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他们都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展现出人们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