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2019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河中石兽1.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B. 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C. 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D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及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
2、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思路,体会写法,揣摩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分析概括。D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D项应是讲学家不切实际,认识片面;寺僧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故选D。2.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3、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执竿入城)【注释】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计:计谋,策略。俄:不久,一会儿。老父(f):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中截:从中间截断。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之”字用法不同于
4、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闻 之笑曰B. 当求 之于上流C. 遂依而截 之D. 其反激 之力D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用法的分析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用法灵活多变,需要在疏通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A.代词,这件事;B.代词,指石兽;C.代词,这件事;D.助词,的。故选D。3. 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上拼音。纪 昀( ) 圮于河( ) 棹( )曳( ) 铁 钯( ) 木 杮( )湮( ) 啮沙( ) 溯流( )yn p zhoy p fiyn ni s本题考查学生字音拼读的能力。字音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于课本上出现的常用字的字音一定要读准,要注意形近字的读音和多音字的读音。平时要
5、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本题注意“圮”“杮”“啮”的读音。4.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1)一寺 临河干( )(2)山门 圮于河( )(3) 阅十余岁( )(4) 求石兽于水中( )(5) 竟不可得( )(6) 曳铁钯( )(7)尔辈不能 究物理( )(8) 湮于沙上( )(9)不亦 颠乎( )(10)众服为 确论( )(11)如是再 啮( )(12) 遂反溯流逆上矣( )(13) 然则天下之事( )(14)可据理 臆断欤( ) (1)靠近(2)倒塌(3)经历(4)寻找(5)最后(6)拖(7)研究、探究(8)埋没(9)颠倒,错误(10)正确的言论(11)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12)于是
6、(13)既然这样,那么(14)主观地判断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本题注意“啮”的解释。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2)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
7、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3)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4)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字字落实。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此题注
8、意“岂”“啮”“如”“然则”“欤”的正确翻译。6.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上文中的铁牛等雕塑是在哪里发现的?河中石兽中的石像又是在哪里发现的?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上文中的铁牛等雕塑是在原地发现的,而课文中的石像是在河流上游发现的。启示:对于书上的知识和古代的知识,我们都要有所质疑,不能不加思索就接受,有些规律和道理不是绝对符合所有情
9、况,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思考探索。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个性解读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内容,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谈启示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的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均可。结合文本内容,上文中的铁牛等雕塑是在原地发现的,而课文中的石像是在河流上游发现的。启示:对于书上的知识和古代的知识,我们都要有所质疑,不能不加思索就接受,有些规律和道理不是绝对符合所有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思考探索。7. 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盖石性坚重,沙
10、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做到整体感知。对于可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目,首选用原文语句,这样更准确,意思更完整。理解文章内容可知,老河兵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原因用文中原话是: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8. 怎样理解讲学家的“笑”?讲学家的“笑”包含了他对庙僧的嘲笑和一
11、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题时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讲学家的“笑”包含了他对庙僧的嘲笑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9.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12、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执竿入城)【注释】鲁:鲁国,
13、在现在的山东。计:计谋,策略。俄:不久,一会儿。老父(f):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中截:从中间截断。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1)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 )(2)遂反 溯流逆上矣( )(3) 执竿入城( )(4)亦不可入( )(1)河岸(2)逆流(3)握、持、拿(4)进入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本题中“溯流、执”的解释。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1
14、0.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15、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执竿入城)【注释】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计:计谋,策略。俄:不久,一会儿。老父(f):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中截:从中间截断。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甲】文中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做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简要概括【甲】【乙】两文给你的启示。【小题1】正因为
16、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小题2】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做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小题3】【甲】文:凡事不要空想,要勤于观察思考,要联系实际,才能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乙】文: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
17、,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盖、浮”的正确翻译。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阅读文本可知,【甲】文中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做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个性解读的能力。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的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均可。示例:【甲】文:凡事不要空想,要勤于观察思考,要联系实际,才能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乙】文: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