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6545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宁夏育才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00 分钟) 出卷人: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第卷 选择题(共60分)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 ( ) 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2.“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

2、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 A皇帝制度 B郡县制度 C官僚制度 D朝议制度3.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 A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4元政府设置的行省一般不以自然屏障为边界,如将汉中地区划入陕西,将徐州划归江淮,人为割裂自然经济区。其主要原因是 ( ) A.游牧民族经济活动单一 B.吸取宋代地方分权教训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节制 D.行省面积

3、较广管辖困难5.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 ( ) A在禁锢了人们思想 B由下而上推荐人才重视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6.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 A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7.“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

4、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C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8.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世界古代史的一些表述,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A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 B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是近代西方代议制产生的根源 C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万民法的形成确立了罗马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9.美国学者罗威尔谈到英国1688年的使詹姆斯二世失去了王位,议会逐渐

5、把王权纳入自己囊中,可是并没有因此严重消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所以国王在法律上仍旧具有它的前辈所具有的权力。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正式建立 B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 C政治变革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 D英国政治变革具有渐进特征10.下图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直接目的是( ) A否定巴黎公社 B确立共和政体 C阻止保皇派复辟 D建立君主立宪制11.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中说道“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就美国而言,其政治制度改变的特点是( ) A和平

6、为主、渐进发展 B政局动荡、进程艰难 C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D制定宪法、政党选举12.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 )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13.关于三元里抗英歼敌数目,在中方文献中以“二百余人”一说最为流行。综合英军的资料看,英军损失人员约在5人左右。对这些差异颇大的

7、统计数字,下列怀疑合理的是:三元里抗英事件的历史意义应重新估量双方数据都带有主观因素,最好找到第三方数据进行印证三元里抗英的规模可能不大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也就无所谓真伪 ( ) A B C D14.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5. 美国人马士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战事的评价为:“从那一天起,海上的优势就一直被日本占去了。”此战事发生的地点是下图中的 ( ) A.日本丰岛

8、挑起事端 B.日本控制黄海海权 C.日本进攻辽东半岛 D.北洋舰队全军覆灭16.20世纪初,北京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着一些传言:“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 )A百姓排斥先进工业文明 B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对立 C传统生活观念的顽固性 D开明与守旧的思想并存17.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 C杰出人物对

9、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18.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 “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19. 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此,梁漱溟(

10、) A赞扬了“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的精神 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肯定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主张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20.法国歌谣两只老虎传人中国后衍生出多个版本的歌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的革命话语。下列歌词版本产生于国民革命时期的是 ( )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B“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 C“打倒老蒋,打倒老蒋,除军阀!除军阀!” D“打倒日本,打倒日本,除汉奸!除汉奸!”21. 某学生做了一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正确探索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甲、乙两处空白应为 ( )三次探索开始于革命方式的变

11、化甲革命道路的变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央领导的变化乙 A. 秋收起义、八七会议 B. 南昌起义、长征的胜利 C.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D. 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22.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23.有学者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大的战斗有496次,占整

12、个抗战时期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材料可以说明( ) A相持阶段,国民党依然在积极抗战 B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24.1947年某日毛泽东曾致电刘伯承、邓小平及陈赓:“延安准备暂时让敌占去,但陈先瑞、韩东山所率五师部队三千余人有被敌歼灭之危险。故无论如何应派队救援。”“以一个旅渡(黄)河接护五师,主力四个旅即刻占领同浦线。”此时战争的主要态势是: ( ) A国民党军队发动全面进攻 B国民党军展开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即将打响25.英国著名空想社会主

13、义者莫尔(1478年一1535年)在其著作乌托邦中 这样看待“圈地运动”:“羊是温顺的动物,在英国这个奇异的国度里,羊能吃人。”而马克思则对此认为:“英国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了。”莫尔和马克思的观点取决于 ( )A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 B评价历史事件的角度不同C各自不同的阶级立场 D个人的知识水平和主观认识26.社会主义研究杂志1986年第3期载文指出:“巴黎公社基本上是按照蒲鲁东(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地方自治原则和布朗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建立起来的一个城市自治政权。”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 A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无产阶级革命 B是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权 C建立

14、了工农联盟政权 D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27.恩格斯晚年说:“现在并不是我们处在合法性害死我们的地位。相反,合法性在如此出色地为我们效劳,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来破坏合法性,那我们就是傻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资本主义相对和平稳定时期,议会合法斗争已成为无产阶级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 B.肯定利用普选权和开展合法斗争是一种策略,决不意味着把议会斗争视为唯一手段 C. 恩格斯冷静清醒地总结历史经验,已放弃暴力革命 D. 对资本主义的变化而提出的新课题,恩格斯认真总结历史经验28.1950年,毛泽东说:“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被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

15、推开。我们一方面要同他们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为此,中共的政策是( ) A欢迎资产阶级参加新政协第一次会议 B吸收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 C为将来取消各民主党派做好准备 D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29.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几千年封建社会走来、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这种民主形式指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 B政协会议 C民族区域自治 D村民自治30.“我们汲取文革的教训,现在就要建立一种机制,要能不断地调整政策,另外要容忍,就是保护对方的权利。”这说明我们应当 (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

16、改革开放和完善民主法治 C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 D坚持文化上实行“双百方针”31.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文中宣称: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支撑这一观点的典型事例是 ( ) A实行“一边倒”的方针 B出席日内瓦会议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参加亚非万隆会议32.1985年邓小平说:“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这里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指 ( ) A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B美苏争夺全球战略资源的问题 C

17、制约中国西部开发问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较量问题33.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围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 A战后美苏争夺世界 B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导致贸易竞争激烈 C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D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34.下图是宋学海2005年发表的漫画这雨怎么越下越大,对这一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亚洲各国与日本缺乏政治互信 日本对历史问题没有正确认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A. B. C. D.35.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

18、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 )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36.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37.古代经济史中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命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各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

19、味。”这反映出明中期扬州地区 ( )A成为饮食文化中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D私商成为商人主体38.下表反映的是1938年一1941年间,西南地区新增加的企业数量,材料表明 ( )年份新增加企业数1938年2401939年4661940年5891941年843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B.抗日战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中国形成行业齐全的工业发展格局 D.“实业救国”的热情高涨39.“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40.国际货

20、币基金组织宣布,自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被认定为可自由使用货币,并将作为第五种货币,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道构成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进入SDR( )体现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提高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数量和质量有助于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强世界各国对人民币的信合 A B C D 第卷 非选择题(一)材料解析题(本题型共有2题,41题19分;42题6分;)41.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经历了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制的重要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

21、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1689年,英国议会制订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阶级纲领性文件,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表

22、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和特权。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材料三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秦汉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6分)(3) 材料三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6分)综上探究,

23、你获得哪些重要的认识?(2分)42.阅读材料(12分) 寻访历史事件当事人,从中获得历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20世纪60年代,某大学历史系学生确定了“评价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研究专题,为了广泛收集资料,搞好这个专题的研究,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了一份寻访辛亥革命当事人的调查提问提纲,以下是这份调查提问提纲的内容: 1.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的活动。 2.武昌起义后西方帝国主义破坏辛亥革命的罪行。 3.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对抗革命坚持反动统治的罪行。 4.武昌起义后各地旧官僚、立宪派混入革命队伍破坏革命的活动。 5.南北议和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退让,导致袁世凯窃权的经

24、过。 6.袁世凯独裁卖国、镇压革命的罪行。 7.南京临时政府奖励,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民国成立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史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调查提问提纲的内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调查提问提纲的内容提出修改、补充或更正,也可以否定提纲内容提出另外不同的寻访调查方式。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二)选修:(43题、44题、45题两题任选其中一题作答)43(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赵武灵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

25、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卷三 材料二 武灵王依靠胡服骑射改革后所招募与建立的强大骑兵,在经营胡地的同时,出兵灭掉中山。史称其时山东之国,强莫如赵(战国策赵策三)。 材料三 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1)结合材料一概述赵武灵王改革的原因。(4分) (2)结合

26、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这两次改革的异同点(6分) 44.(10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大体经历了法西斯势力的抬头、急剧发展和法西斯体制的完成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均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侵华战争促进了日本对内的法西斯化,而法西斯化又进一步扩大了侵华战争。最后随着侵华战争的惨败,法西斯政权也就彻底崩溃了。金相春日本法西斯化与侵华战争材料二安倍晋三是日本政坛中强硬的右翼人物,多次否认日本的战争罪行,提出“日本战犯不是罪犯”的观点,多次对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战争罪行进行开脱,坚决支持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并亲自参拜,引起了中国、韩国

27、政府和舆论的谴责和不满。(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法西斯化的原因。(4分)(2) 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国内的一种什么现象?你认为中国应该怎么应对?(6分) 45(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终将军施琅之世,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积习未忘也。琅殁,渐弛其禁,惠、潮之民乃得越渡。” 一理台末议 材料二 清朝收复台湾以后施琅对郑氏家族没有采取报复手段,还亲自到郑成功庙致祭。但施琅此时的表现既有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也不无清廷约束的结果。因此,全面肯定他此前的作为既无必要,也不合理。 一葛剑雄如何评价施琅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施琅的

28、管理政策,并指出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施琅的历史贡献,并说明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6分)试题解析部分1.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材料中的“封建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B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A项不正确。“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正确。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是题干结尾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D项不正确。答案:B 2.考点:秦

29、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的历史沿革,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初设县和郡,列国往往在新占领区置县,通过历史演变与制度完善,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优势逐步体现,通过比较,诸侯国内采用郡县体制逐步普及,秦统一后,全国范围内推广,故答案选B;皇帝制度属于秦朝首创,体现不出制度沿革,故排除A;官僚制度、朝议制度历史悠久,在“列国纷争(战国)”之前,与题干不符,排除C、D两项。答案选B。答案:B 3.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政治制度,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主旨可知汉宣帝说的是皇帝和太守“共治”,可见对太守在治国

30、中作用的重视,而太守是地方官吏,且这一观点被“帝王反复重申”,所以D正确;历代帝王肯定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不是汉宣帝,A错;材料并未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汉代地方制度,C错误。答案:D 4.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行省制度,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行省一般不以自然屏障为边界,如将汉中地区划入陕西,将徐州划归江淮,人为割裂自然经济区”的信息明显是分割地方割据势力的天然屏障,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本题选择C项。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C 5.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显示,很多贫

31、穷子弟通过科举考取功名,从而进入上流统治阶层,故D项正确。ABC与题意无关,排除。答案:D 6.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军机处和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军机处设在皇宫内”的初衷就是便于要务保密和皇帝宣召,BC两项正确;在清代,“行走”的意思就是临时调遣的非专任官职,D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并未提到遴选的标准,故A项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A 7.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即在平民和贵族间取得平衡,限制土地数量是为了照顾平民利益,没有剥夺

32、贵族的土地是在维护贵族部分特权,D项正确。A项只是反映一个阶级,不符合题目中的“两个阶级”;梭伦废除了债务奴隶制,按照财产重新划分等级来代替血缘等级,B项错误;“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不符合“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C项错误。答案:D 8.考点:罗马法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图表的解读能力。A不是根本原因,而只是环境因素;B西方的代议制是间接民主,而古雅典的民主是直接民主;C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正确;D万民法的形成确立了罗马帝国的权威。故选C。答案:C 9.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光

33、荣革命,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确立的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表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并非有名无实,故B项错误;由此可见,政变已经实现限制王权的预期的目标,故C项错误;光荣革命后国王仍然拥有最高行政权,“在法律上仍旧具有他的前辈们所具有的权力”,君主立宪制还不够完善,政治变革具有渐进特征,故D项正确。答案:D 10.考点: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些修正案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保皇派复辟,确保共和制。所以答案选C。其它选项与

34、史实不符,排除。答案:C 11.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A项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B项是法国政治体制改变的特点,C项是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建立的背景,D项是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故选D。答案:D 12.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与列强的外交。材料中只表述了三项条约所笃定的外交礼节,A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撑,排除;题干问题为“对中国的影响”,这三项条约所规定的外交礼节只是中国传统礼仪制度里面极小一部分,且影响有限,B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政府在外交上的变化,选项要强调的是清政府在外交上的变

35、化,C也缺乏足够信息支撑,排除;与早期夷人来访清廷、夷人所受待遇相比较,三项条约里“平行之礼”的提出体现了清政府的态度变化,说明夷夏观念受到冲击,D正确。答案:D 13.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三元里人民抗英,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来看,本题的分歧是三元里抗英歼敌数目,故三元里抗英事件的历史意义与题意无关,故排除;双方数字不一样,说明“数据都带有主观因素,最好找到第三方数据进行印证”所以合理。由中方以“二百余人”一说最为流行和英军的资料约在5人左右,可见可取;说法不当,因为历史记载可以存在纯粹客观性,只是史料要去伪存真。

36、故选C。答案:C 14.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中的“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贫民失望”与“行为的凶暴”,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是一场代表贫民利益的暴力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次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所以答案选B。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B 15.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考查学生解读图表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题干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次战役应该是黄海战役,位于鸭绿江口的大东沟,应是图中的B所在的位置。A应是日本挑起战争的地点;

37、B符合题意;C应是辽东半岛战役;D是威海卫战役。故选B。答案:B 16.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初,即可排除A、C项,20世纪初中国传统生活观念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已经开始瓦解了;材料中对水和电的认识可以看出西方在华势力的膨胀,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排外倾向强烈;中西矛盾(民族矛盾)的根本对立,B正确;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思想方面的变化,故排除。故选B。答案:B 17.考点:孙中山三民主义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

38、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在强化君主专制,而“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已经是历史潮流,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当然不能起决定作用,其他的两个选项是不能说明材料所说的“历史变迁”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答案:B 18.考点:辛亥革命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初民国成立,建立共和政体,2月清帝被迫退位,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因此选A

39、。BCD的说法找不到信息支撑。答案:A 19.考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曹汝霖等卖国贼罪大恶极,学生“五四”集会游行示威,表达捍卫国家权益的爱国热情;但在此名义下的暴行触发法律的底线,是应该抵制的。应该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故D正确,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D 20.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国民革命的概念理解和史料解读能力。根据所学及选项材料可判断A项为国民革命时期的主题“打倒列强除军阀”。B项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的口号,排除之。C项是国共对峙时期中原大战时阎锡山军队的口号。由于国民革

40、命时期的蒋介石并未完全掌权且与该时期主题不符,排除C项。D项明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排除之。故选A。答案:A 21.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革命方式的变化”指的是从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变成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方式,“中央领导的变化”指的则是遵义会议上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而非其他的三个选项。故选C。答案:C 22.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

41、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原会战、武汉会战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结束,不符合题干中“遭到中国军队打击”这一要求,排除A、D两项。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都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并且都对日军造成打击,但从战争的规模、战果来看,百团大战要远远超过平型关战役,故百团大战更符合材料要求,故C项符合题意。故选C。答案:C 23.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相持阶段的国民党的抗战,根据材料,可发现国民党组织了积极的抗战,故A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在题干中找不到依据,排除。故选A。答案:A 24.考点:

42、新民主主义革命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的时间为1946年夏;渡江战役的时间为1949年,因此可直接排除AD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与题目信息不符,排除C;根据题目中时间是1947年和电报中放弃“延安”、占领“同蒲线”等信息可判断是解放战争的防御阶段国民党重点进攻延安。故选B。答案:B 25.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莫尔认为“圈地运动”是羊吃人的运动,是从圈地运动对下层人民的影响来评价的,而马克思认为“圈地运动”使英国处理了各种传统

43、的农业关系,是最革命的国家,这是从圈地运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来评价的,因此两人的观点取决于评价历史事件的角度不同,故B项正确;两人都是社会主义者,故C项错误;题干中两人的认识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与所处时代,个人认识没有直接关联,故AD排除。故选B。答案:B 26.考点:巴黎公社试题解析:本题以对巴黎公社的评价切入考查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以及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关键信息:法国政论家,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巴黎公社这一次无产阶级的伟大尝试,其思想之一是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蒲鲁东的地方自治原则,说明其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D项正确。A项“有组织有计划”的说法错误;BC项

44、说法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D。答案:D 27.考点:共产党宣言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国际工人运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特点的准确把握。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恩格斯晚年,就处于这样一个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无产阶级斗争策略,当然要相应有所调整和变化。但是,恩格斯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既显示出充分的灵活性,又坚持了革命原则,在强调争取普选权的斗争和利用议会斗争等各种合法斗争的同时,坚持而非放弃强调暴力革命,故ABD说法正确,C错误。故选C。答案:C 28.考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政

45、治建设,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50年,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被消灭的”、“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等,本题考查新中国政治建设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新政协第一次会议在1949年召开,A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与各民主党派是长期共存,排除C;D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D错误。建国初期,创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他民主党派起到参政议政的作用,对国家事务进行监督的作用。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答案:B 29.考

46、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尤其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直接民主的形式”“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实质”。村民自治制度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村官自选,村民直接参加村务管理,扩大了基础民主,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ABC三项都属于间接民主,故答案为D项。答案:D 30.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题干主要提及文革的教训,没有涉及经济问题,故A项错误;由“建立一个机制”、“保护对方

47、的权利”可知题干强调完善民主法治,故B项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外交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涉及政治法律方面,没有涉及思想方面,故D项错误。故选B。答案:B 31.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共交往对象为国家,所以应该讲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以选D。答案:D 32.考点:邓小平理论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全球性的问题是东西南北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

48、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问题,即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的问题;东西问题即为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和战问题。BD项是政治问题,不全面;C项只涉及到国内,并未涉及世界,排除。故选A。答案:A 33.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雅尔塔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随着二战接近尾声,法西斯国家的失败已成定局,这意味苏联和美国联盟的基础逐渐消失,而双方都想在战后扩大自己的影响,再加上双方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军事力量的增强,双方逐渐从盟友转为对手。故A正确。其它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答案:A 34.考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

49、强试题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考查学生解读图表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就已经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故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日本紧密追随美国,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顾及亚洲各国的感受可知亚洲各国与日本缺乏政治互信,故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关于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和南京大屠杀等问题可知日本对历史问题没有正确反省,故正确;随着苏联解体,欧盟、日本、中国的发展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故正确,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 35.考点:手工业的发展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古代

50、手工业,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材料中描述的汉代漆杯底部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的名字,这说明官营手工业生产专业分类细化,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说明手工业由官府掌控。所以本题选B。A、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B 36.考点:商业的发展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阅读材料可以得知唐朝都城东西两市和南宋都城商业分布的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制度发展到宋朝已经瓦解,由此才会出现南宋都城商业分散分布的状况,由此判断正确答案为B项。其他选项调动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即可排除。

51、答案:B 37.考点:商业的发展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可知扬州市当时的盐业商业中心,所以C正确;A题干没有直接反映出来。B不符合史实,当时没有松动;D题干没有反映。故选C。答案:C 38.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考查学生解读图表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西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A项时间点不对,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资本主义遭受很大的摧残和破坏,B项与史实不相符合,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答案:D 39.考点:

5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中的关键词是“互助”“合作社”,据此判断是19531956年的三改时期的农业改造,C项正确。A项1958年开始,公社取代合作社。B项是集体所有个体经营,一家一户,故排除。D项八大方针是“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答案:C 40.考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故错误;我国外汇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错误;依

53、据“人民币被认定为可自由使用货币,并将作为第五种货币”可知正确;结合史实可知正确。故选D。答案:D 41.考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试题解析:(1)本题考查秦汉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的能力。“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反映的是官僚政治逐步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2)本题考查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归纳整理的能力。由材料中“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信息可以归纳出特点,即通过立法确立民主政治;建立健全

54、议会民主制度;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原则。(3)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联系史实可知,“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通过颁布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来落实的。第二小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特征: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核心;官僚政治逐步形成。(2)特点:通过立法确立民主政治;建立健全议会民主制度;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原则。(3)落实:颁布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

55、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认识:民主法制建设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过程,须不断改革完善,古今中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要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体制等。 42.考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辛亥革命试题解析:本题旨在真正的选拔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材料里某种观点的个性认识。同时建议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里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的评析。就本题而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说明:示例一

56、: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提问内容。示例二: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思想观念近代化的提问内容。示例三: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社会习俗近代化的提问内容。示例四:提纲中“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退让,导致袁世凯窃权”的认识不当。应改为“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必要的妥协退让,为革命尽快结束帝制取得胜利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示例五:改变事前拟定提纲的调查方式,让被调查的当事人自由畅谈革命中的亲身经历。然后展开论述,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答案示例一: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提问内容。 理由: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的以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史观评价辛亥革命,主要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

57、局,对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的功绩认识不足。 应当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其临时约法规定了公民的言论、结社等民主自由权利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 示例二: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思想观念近代化的提问内容。 理由: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的以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史观评价辛亥革命,主要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的功绩认识不足。 应当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民国成立后袁

58、世凯、溥仪的两次复辟帝制均遭到人民的反对而迅速失败。 示例三: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社会习俗近代化的提问内容。 理由: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的以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史观评价辛亥革命,主要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的功绩认识不足。 应当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后,在民国政府的倡导下,社会习俗日益近代化。如男子剪辫子、中山装、旗袍流行,实行公元纪年等。 示例四:提纲中“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退让,导致袁世凯窃权”的认识不当。应改为“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必要的妥协退让,为革命尽快结束帝制取得胜利

59、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理由: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把革命派必要的妥协退让视为软弱和丧失原则,实际上是否定历史发展的过渡性、渐进性,是不可取的。 南北议和时革命党人在军事上与北方相比处于劣势,不做必要的妥协退让,依靠武力对抗很难实现推翻帝制实现共和的理想。 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必要的妥协退让实现了由帝制走向共和的平稳过渡,减少了武装对抗带来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应给与肯定。 示例五:改变事前拟定提纲的调查方式,让被调查的当事人自由畅谈革命中的亲身经历。 理由:事前拟定提纲限制了被调查人的叙事范围,不利于获得辛亥革命完整的准确的资料,不利于对辛亥革命全面正确的评价。 材料中的提纲

60、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左倾思想、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史观影响,过分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的历史功绩认识不足,会导致对革命的评价的片面性。 我们应当通过调查尽可能占有广泛的历史资料,以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为指导,对占有历史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全面客观的认识评价辛亥革命。 (其他观点建议,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均可给分。) 43.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试题解析:(1)本题考查赵武灵王改革的原因,考查学生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可以得出,赵武灵王改革的原因为赵国居于四战之地,边境存

61、在严重危机;赵国服饰作战不便,所以变革服饰,以适应战争的需求。(2)本题考查赵武灵王改革和孝文帝改革的比较,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赵武灵王改革实行胡服骑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促使了国家走向强大,孝文帝改革对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所以同: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促进了民族融合。异:赵国武灵王改革只是学习了其他民族的服装,只涉及到军事效果,它没有政治,经济配套措施,决定了赵国在战国后期激烈的兼并战争中是昙花一现。孝文帝改革全盘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封建化),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答案:(1)赵国居于四战之地,

62、边境存在严重危机;赵国服饰作战不便(2)同: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促进了民族融合异:赵国武灵王改革只是学习了其他民族的服装,只涉及到军事效果,它没有政治,经济配套措施,决定了赵国在战国后期激烈的兼并战争中是昙花一现。孝文帝改革全盘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封建化),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 44.考点: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明治维新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法西斯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分析此原因需要紧扣教材知识。根据所学的明治维新改革知识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可知其原因。(2)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是中国应

63、对法西斯势力抬头的根本措施。同时,中国应展开不妥协的斗争;中国还需争取世界的支持。因此,中国可向世界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阴谋及其本质面目。答案:(1)原因:历史上,日本有军国主义的传统;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现实中,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日本经济打击严重,为了摆脱危机,日本政府扩军备战,为法西斯势力上台提供机会。(2)现象:法西斯右翼势力抬头。应对:向世界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阴谋及其本质面目;展开不妥协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45.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施琅的管理政策及贡献,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

64、。(1)第一小问政策,从材料一“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可知,施琅的管理政策是严禁东南沿海人们出海;第二小问原因,从“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积习未忘也”,可知原因是海盗猖獗。(2)第一小问贡献,结合施琅收复台湾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说明其历史贡献;第二小问标准,运用历史分析方法,从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社会发展、人民利益是否起推动作用等角度评价其作用。答案:(1)政策:严禁东南沿海人们出海。原因:海盗猖獗。(2)贡献:代表清政府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捍卫了民族尊严。标准:一是看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即肯定为主,阻碍即否定为主;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

65、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 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答案一、 选择题0105BBDCD 0610ABCDC 1115DDCBB 1620BBADA 2125ACABB 2630DCBDB 3135DAACB 3640BCDCD二、 非选择题41.(1)特征: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核心;官僚政治逐步形成。(4分)(2)特点:通过立法确立民主政治;建立健全议会民主制度;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原则。(6分)(3)落实:颁布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8分)认识:民主法制建设

66、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过程,须不断改革完善,古今中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要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体制等。(任答2点得2分)42.(12分)答案示例一: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提问内容。(2分)理由: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的以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史观评价辛亥革命,主要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的功绩认识不足。(4分)应当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2分)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其临时约法规定了公民的言论、结社等民主自由权利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4分)

67、示例二: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思想观念近代化的提问内容。(2分)理由: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的以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史观评价辛亥革命,主要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的功绩认识不足。(4分)应当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2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溥仪的两次复辟帝制均遭到人民的反对而迅速失败。(4分)示例三: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社会习俗近代化的提问内容。(2分)理由: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的以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史观评价辛亥革命,主要强调革

68、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的功绩认识不足。(4分)应当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2分)辛亥革命后,在民国政府的倡导下,社会习俗日益近代化。如男子剪辫子、中山装、旗袍流行,实行公元纪年等。(4分)示例四:提纲中“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退让,导致袁世凯窃权”的认识不当。应改为“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必要的妥协退让,为革命尽快结束帝制取得胜利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分)理由: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把革命派必要的妥协退让视为软弱和丧失原则,实际上是否定历史发展的过渡性、渐进性,是不可取的。(2分)南北议和时革

69、命党人在军事上与北方相比处于劣势,不做必要的妥协退让,依靠武力对抗很难实现推翻帝制实现共和的理想。(4分)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必要的妥协退让实现了由帝制走向共和的平稳过渡,减少了武装对抗带来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应给与肯定。(4分)示例五:改变事前拟定提纲的调查方式,让被调查的当事人自由畅谈革命中的亲身经历。(2分)理由:事前拟定提纲限制了被调查人的叙事范围,不利于获得辛亥革命完整的准确的资料,不利于对辛亥革命全面正确的评价。(2分)材料中的提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左倾思想、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史观影响,过分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的历史功绩认识不足,会导致对革命的评价的片面性。(4分)我

70、们应当通过调查尽可能占有广泛的历史资料,以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为指导,对占有历史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全面客观的认识评价辛亥革命。(4分)(其他观点建议,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均可给分。)三、 选做题43.(1)赵国居于四战之地,边境存在严重危机; 赵国服饰作战不便(4分) (2)同: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促进了民族融合(3分)异:赵国武灵王改革只是学习了其他民族的服装,只涉及到军事效果,它没有政治,经济配套措施,决定了赵国在战国后期激烈的兼并战争中是昙花一现。孝文帝改革全盘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封建化), 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3分)44.(1)原因:历史

71、上,日本有军国主义的传统;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现实中,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日本经济打击严重,为了摆脱危机,日本政府扩军备战,为法西斯势力上台提供机会。(4分)(2)现象:法西斯右翼势力抬头。(2分)应对:向世界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阴谋及其本质面目;展开不妥协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4分。答出两个要点即可)45.(1)政策:严禁东南沿海人们出海。(2分)原因:海盗猖獗。(2分)(2)贡献:代表清政府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捍卫了民族尊严。(3分)标准:一是看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即肯定为主,阻碍即否定为主;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3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