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本专题核心主题:政治建设 祖国统一本课主题: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本课概述课标分析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课标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同时要从对这些制度的内容及特点分析并总结概括出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宪法)”、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
2、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几部分内容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本课内容开启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先河,在本单元和建国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情分析中国民主政治史对高一学生来说并不算陌生,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非很高,因为政治色彩比较浓厚,所以更要注意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课历史名词概念较多、亦较难理解,对部分同学来讲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学习难度,要注意解决。同时,由于我
3、校是农村中学,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学习中表现为主动性较差,尤其缺少单独回答问题的勇气和魄力,需要给予更多的情感呵护和鼓励。教学建议1教法:情景问题法,通过创设新情景、设置新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探究回答,启发引导。同时强化练习巩固,以练促讲,以练促教。2学法:根据老师创设问题、主动探究、师生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分析,并能得出相应结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2)了解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基本状况,知道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新中国首都、国旗、
4、国歌等会议内容,理解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简述政治协商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理解1954年前后政协的作用和职能,区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的不同;(3)了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基本情况和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和意义;(4)知道五个民族自治区,了解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综合运用新中国成立的一系列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2)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
5、课外材料,归纳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内涵,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中国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区别,提高自身归纳能力,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3)借助问题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外经验相结合。通过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各自的见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的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
6、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重点和难点重点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课
7、时安排 1课时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结束,引出中国现代史起点的标志,即新中国的成立,进而导入本课内容。新课学习(幻灯片展示 整体感知)教师提问:本专题核心主题?学生回答:(政治建设 祖国统一)教师提示“测试要求”,并板书“专题结构”及政治建设基本框架。知识探究与体验 1、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筹备会议: 1949年9月中国人民_ 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大职能)在北平召开 会议内容: 通过共同纲领(性质:_ ):规定了新中国国家性质(_ )及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确定了国名、国旗、国都和国歌,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
8、员会。 探究体验:判断1:政协一届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筹建新中国,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诞生: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 共同纲领 为 会后, 在 天安门广场 隆重举行,宣告新中国成立。 探究体验:判断2:政协一届会议决定,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是共同纲领。会上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会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宣告新中国成立。 引导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1)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
9、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人民当家作主) (2)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是国家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探究体验: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提供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成为拥有 的 国家,人民实现了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并总结。2、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阅读材料(1954年宪法 节选)设问:以上材料体现了1954宪法哪两大原则?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并总结。引导学生梳理知识:1954年9月, 大会 通过该宪法。(1)内容:(四点) (2)评价: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并总结。设计表格
10、归纳: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不同之处进而探究二者的相同点。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并总结。探究体验:判断3: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共同纲领。 作为临时宪法,它成为新中国初期各项工作的重要法律保障。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并总结。强化训练1: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最主要措施是A实行三大改造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成立全国政协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并总结。3、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 (幻灯片展示 三大政治制度相关图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A、建立过程B、性质C、意义 学生回答:教
11、师强调并总结。探究体验:判断4: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形成,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根本保证。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并总结。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正式确立政协性质职能变化新发展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并总结。探究体验:判断5: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能,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引导总结: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质)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并总结强化训练2、3:中国大趋势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
12、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这是因为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 D依法治国方略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不包括A参政议政 B政治协商 C民主监督 D制定法律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并总结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概念过程意义概况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并总结探究体验:判断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具体的历史和国情决定的,民族聚居的地区全都推行这一制度。这极大地推动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并总结(幻灯片展示 五大自治区建立图示)探究体验:判断8:今年(2015)是我国最年轻的民族自
13、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并总结:(借用材料设问)俞可平在人民至上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请问: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我国民主建设“搭建的基本制度框架”包括哪些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并总结探究体验:判断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三大制度,以及“一国两制”,构成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并总结强化训练 4 :材料一 第一章 总纲 第4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16条 中华民国之
14、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29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30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48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第51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这部约法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材料二: 第一章 总纲 第2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3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自由。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5、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请回答: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新中国初期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并总结 课堂小结(设问) 据表格测试要求,说明新中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及历史意义。(教师提示并引导学生总结:可以将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成就归纳为“一”、“二”、“三”)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是指 的成立。而为其奠定法律基础的共同纲领 是新中国初期的 和 。 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方向和途径。 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 根本保障(根基)的是指 宪法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民主政
16、治建设“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包括: 、 、 等制度。 (那么,“一”指的是一个什么?“二”指的是那两个成就?法律方面。 “三”又是指的什么成就?概况一句话。)学生上黑板完善板书内容教师强调总结并完成板书构建。【课后作业】一、自我测评(练一练)1、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宣告:“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站起来”的真正含义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中国确立 B、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C、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新时期已经到来 D、已经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
17、度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 B、 C、 D、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 )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底4、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 ) A、团结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 B、改造现有民主党派C、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D、取得民主党派的支持5、我国处理民族政治关系的一项政治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 C、汉族援助少数民族 D、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6、1
18、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发展,其表现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C、全国政协成立 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7、一届人大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不包括 ( )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科学执政8、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党和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近三个月,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材料说明1954年宪法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预习思考(想一想)1.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哪些成就?如何理解1982年宪法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程中的历史地位?2. 如何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其在推动祖国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你又是如何认识海峡两岸关系进展的相关史实的?3.你还有哪些发现或疑问,请把它写下来:板书设计专题四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成立 基石 “二”: 共同纲领 纲领初期 1954宪法 根基政治建设 “三”: 三大制度 框架专题结构 新时期祖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