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级 历史 学科自习考试试卷(五十一) 做题人 一、选择题1商代国家事无大小,都要通过占卜。祝、宗、卜等神职人员对军国大事起着重要作用;西周时期,司巫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较低,明保、明公等宗教官职在政权机构中已不复见。神职人员地位的降低()A适应了周代统治者的需要 B说明周代摆脱了神学的束缚C有效防止殷商贵族的叛乱 D反映了商与周矛盾不可调和2汉文帝制定酌金之法,每年正月酿酒,八月成酒,名曰酌酒,此酒乃各诸侯助祭所贡之金造成。凡诸侯、列侯,其辖下之民1000人以上者,须进献黄金四两,其不满1000人而有500口者,亦须献金四两。所献黄金如成色不足,或斤两不足者,如系王,则削
2、其所封之县;如系侯,则免其所封之国。汉文帝上述做法旨在()A抢夺财富以供皇室挥霍 B规范祭祀程序显示其威严C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酿酒业的官营化进程3宋太祖即位后,不仅自己手不释卷,还经常督促文武大臣们读书明理,提高治事水平。大臣赵普文化水平低,在宋太祖的劝说下,每天退朝后都读书到深夜,所以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宋太祖这样做的主要用意是()A克服藩镇割据祸患 B贯彻崇文抑武政策C促成社会读书风尚 D强化儒学正统地位4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曹翰知颍州,“部内不治”。其下属汝阴县令孙崇望告发曹翰“盗用官钱,擅筑烽台,私蓄兵器,擅补牙官,取官租羡利钱五百万,绢百匹”等,太宗因而削夺曹翰官爵
3、。据此可知,北宋前期()A地方行政制度混乱 B州县官员权势过重C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D君主专制制度完善5为了整肃国内的社会状况,朱元璋以复“华夏衣冠”为方针,在洪武二年(1369年)下诏“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胡姓,一切禁止”,“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这一政策()A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国家统治精神 B有利于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C不利于明初形成稳定的社会局面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6明初,“浦江郑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称之。马皇后从旁基之曰:以此众叛,何事不成?上惧然,因招其家长至,将以事诛之。”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后宫干政影响政治稳定 B中央政府打压民间势力C宗族势力经常
4、聚众叛乱 D明初中央集权面临挑战7明代早期,巡抚、总督本是中央临时派遣到地方的监察官员;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这表明明代()A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B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完备C地方军政管理走向低效 D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8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载:“北方村落之间,多结为锄社。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余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 这一现象()A推动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B萌发了早期的土地公有C消除了农村的贫富分化 D有助于稳定自耕农经济9表秦汉隋唐宋辽金元明代清前期粮食总量4176亿斤
5、6264亿斤82亿斤1392亿斤2088亿斤人均占有量98575斤9887斤145787斤119294斤780斤上表为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据此可以推知()A农业经济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B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摇摆不定C两宋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D明清时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0北宋时期,西北和京师是消费性商业市场,而东南则是生产发达的地区,京师与西北货币供应量大,东南货币供应量小,而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形式流向北方,这一矛盾是宋代商品货币流通的一大特色。该特色反映了这一时期()A东南地区商品经济滞后 B政治、军事因素影响货币流通C铜钱地区间分布不平衡 D西北与东南地区无法直
6、接贸易11北宋时期,政府改变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的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这一做法()A增强了商品市场活跃程度 B挤压了民营工商业发展空间C推动政府改变了抑商政策 D遏制了政府部门的经济腐败12太平广记是一部宋代编纂的小说集,其中一篇记载:“唐汴州西有板桥店。店娃三娘子者,不知何从来,寡居有舍数间,以鬻餐为业,然而家甚富贵,多有驴畜。往来公私车乘,有不逮者,辄贱其估以济之。人皆谓之有道,故远近行旅多归之。”这有助于了解()A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 B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C商业发展与社会风气 D当时文学的主
7、流形式13北宋时期,州、府级城市实行厢坊两级管理体制,县级城市一般只允许设置坊巷和市。但到南宋时,江南地区的一些市镇开始仿效州府城市,私自设立厢级机构。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高度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 B经济规模扩大和社区布局复杂C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D市民阶层兴起影响行政区变更14隋朝在楚州(今江苏淮安)设漕运专署;宋于此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人汴而至京师;明清继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筹运工作。这表明()A南方经济与运河息息相关 B大运河运输线路始终未变C漕运兴盛得益于政府重视 D漕运是国家主要经济命脉15北宋时期,白银跻
8、身于流通领域,从而形成了铜钱、铁钱、楮币和银两并行的过渡性货币体系。汴京、临安城内出现了“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即不同货币的兑换处。这反映了()A商业规模的扩大交易频繁 B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C白银开始出现货币化趋势 D城市发展打破了空间限制16表1年代中国英国西班牙15801:551:1171:121216351:101:131:131316371:131:1351:13131545表1是16 17世纪中外金与银价格比较表,这一现象()A加速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为欧洲资本积累提供了商机C表明欧洲经济落后于中国的状况 D促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17典当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借贷机构之一,基本功能
9、是通过质押财物调剂资金的缓急余缺,早期的典当是多数穷苦百姓资金周转、救急告贷的选择之一。唐代质典开始走向世俗社会,北宋时期,资金需求多,推动了质典业的发展,民办典当业在前朝数业兼营的基础上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专门行业。这说明典当()A慈善救助功能不断加强 B市场需求影响经营方式C自由生长不受政府控制 D成为社会转型的助推剂18宋代帝王不再以注重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等称谓相标榜,而是流行用与“酒家”“农家”“医家”等相类似的“官家”,“官家”成为宋代帝王的专有称谓。这说明宋代()A注重功业的皇帝观流行 B世俗化的倾向加强C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淡化 D民间行为影响皇权19明末小说三言
10、二拍中,描写使用白银的社会阶层十分广泛,上至皇帝、官吏、富商,下至家丁、商贩、僧尼,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当介绍人物时,伴随着籍贯、年龄、职业的介绍之外往往还要附上家庭财产状况,比如“家资巨富”、“广有家财”,或“富民”、“富翁”等,一个人所拥有财富的多少已成为其身份的标志。由此可知明末()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倡导求实精神,平等观念传播C商人地位提升,传统社会解体 D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变化20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
11、南地区()A行政管理相对灵活 B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C市镇商品经济繁荣 D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21明朝末年,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农民用这些棉花以及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纺织品,其中一部分被卖回北方。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A对外贸易繁荣 B地区经济差异C交通工具创新 D经济政策改变22王守仁说:学者不是不可以治生(通过经商等方式来解决基本生活需要),但要平衡好治学与治生的关系,能做好这一点,即使终日做买卖,也不会妨碍其成为圣贤。据此判断,王守仁的态度是()A治生应为治学服务且不妨碍治学B格物致知有其合理的成分C学者可以经商但不应谋求过多利润D经商是学者治学的重要手段23明夷待访录中写
12、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A君臣关系平等 B恢复官僚政治C限制君主权力 D改革选官制度24两宋山水画对比时期北宋南宋代表类型以汴梁为中心的北方山水以临安为中心的南方山水内容高山大川岸芷汀兰植被多表现阔叶落叶林多表现常绿阔叶落叶林用笔强调笔法强调墨法意境阳刚、壮美、雄浑阴柔、优美、飘渺某同学据上表得出“地貌差异决定了绘画风格”的结论,该同学()A运用了唯物史观分析法 B全面准确解读了表格的信息C忽视了政治经济等因素 D展现了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25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民间有提出“各国兵船
13、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等主张。这些主张最可能出现在()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 D义和团运动时期26法国媒体曾刊登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一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行抢都是替教士干的。我们进一家就随便拿东西,我们把店掌柜抓了当仆役,教士们把抢来的东西,让他们背着运到北堂去了”。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A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B导致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C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使列强获得京津地区驻军权27表1是晋察冀边区7个县的村代表和县议员的统计。其中,地主、
14、富农、商人在当地总人口数中仅占99%。这说明边区政府()表1阶级构成在村代表中比例在县议员中比例工人和贫农492%355%中农379%516%地主、富农、商人129%129%A民主的渐进性 B领导权产生变化C民主的广泛性 D落实三三制原则28下列关于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正确的是()A国共联手的阳明堡战役 B八路军狼牙山的五壮士C阎锡山指挥的太原会战 D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291940年底,在晋冀鲁豫边区出现了壹元、贰元、伍元、拾元的假冀钞,到了1943年上半年,日军制造假票越来越猖獗,他们在太原、榆次、太谷等地,由特务机关东兴公司印刷厂印制假票就达6000万元。日伪此举旨在()A对抗日根据地
15、实行经济封锁 B阴谋破坏根据地金融市场C提升其在全中国的货币信用 D配合国民党币制改革政策30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此次战役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次战役()A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B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C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D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31有学者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政治形势时说。“国民党被赶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丧失了精锐部队,同时中国共产党正在广阔农村扩大力量,并赢得民众的支持。”据此推断,此后()A农村革命根
16、据地广泛建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中共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D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321948年9月美国一份备忘录中写到:“中国的共产主义对于我们的安全将无足轻重,只有当中国成为苏联附庸时,它才能对我们的安全构成潜在的严重威胁。”这表明当时()A三大战役阻遏了美国干涉企图 B美国对华态度服从于全球霸权C国家动荡削弱了中国国际地位 D美苏对中国解放战争保持中立33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各级政府对各级代表会负责,各级代表对选举人负责”。这一规定()A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会议制
17、度B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要求C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国家根本制度D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34王韬在近代首次提出“变法”的主张,他在介绍西方国家的“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这三种制度时,最早提出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该思想()A为最早的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B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兴起C反思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问题 D受社会进化论思想影响351902年,梁启超新史学问世。在他看来,“新史学”当务之急,就是要效法“泰西之良史”,以“民统”代替“君统”,以“国史”代替“朝史”,以“民史”代替“君史”。梁启超此举旨在()A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 B为维新变法失败辩护C
18、激发国人的国家意识 D支持清末的立宪改革36昌切在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中说:“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但始终徘徊在古的范畴中难以自拔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为后人所俘获。”他评论的是()A林则徐“师夷长技”的主张 B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C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做法 D陈独秀“民主科学”的观点37康有为在早已了解西方进化论的情况下,却仍旧用儒家公羊学派“张三世”学说,指出人类历史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递嬗而进,即从君主专制而君主立宪而民主共和,有序不乱地向前发展。这表明康有为()A意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B已有依据国情推动改革的意识
19、C不认同西方的社会进化史观 D坚持“中体西用”的改革原则38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受到威胁,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先后上演。维新派从洋务派中发展出来,超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但遇到了失败。最后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之时,退出了历史舞台。据此可知()A近代中国各阶级都追求政治变革 B维新派已探索出正确的救亡之路C维新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的影响相同39维新变法期间,有官员斥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讥笑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况今之公羊学,又非汉之公羊学也。汉之公羊学尊汉,今之公羊学尊夷。”并轻蔑地宣称:“其言即可用,其人必不可用。”这
20、可以用来说明()A维新派照搬了西方的政治学说 B变法遭到朝廷官员的一致反对C维新派利用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D维新改革和中国实际状况相悖40早期维新人士宣传“西学中源说”。王韬说“中国,天下之宗邦也,不独为文字之始祖,即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而流传及外。”;黄遵宪认为,西方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也源于先秦的墨家学说。材料反映当时中国()A天朝上国观念仍未改变 B顽固守旧势力依旧强大C出现西学思潮泛滥现象 D中学为体思想成为主流二、 非选择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经济发展史中,不乏,存在着“阴差阳错”的历史现象。如某些经济措施的实施或某些经济现象的出现,往
21、往是结果与初衷相背离,要么是“有心栽花花不开”,要么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可谓是“事与愿违”。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或近代经济史的相关知识,试举一例,对材料中的观点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级 历史 学科自习考试试卷答案(51)1【答案】A【解析】据材料“西周时期,司巫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较低,明保、明公等宗教官职在政权机构中已不复见”,可见周代改变了商代事无大小都要占卜的习俗,神职人员地位下降,故选A项;地位较低不一定就摆脱了束缚,排除B项;神职人员与殷商贵族无关,排除C项;西周已经取代商,排除D项。2【答案】C【解析】由材料“所献黄金如成色
22、不足,或斤两不足者,如系王,则削其所封之县;如系侯,则免其所封之国”可知通过要求诸侯进献黄金的做法,有意削弱其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定期朝贡是受封诸侯的义务,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祭司程序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进献礼而非酿酒,排除D项。3【答案】A【解析】由材料“不仅自己手不释卷,还经常督促文武大臣们读书明理,提高治事水平。大臣赵普文化水平低,在宋太祖的劝说下,每天退朝后都读书到深夜”可知宋朝统治者通过鼓励文武大臣读书崇文的方式,达到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目的,克服藩镇割据的隐患,故选A项;宋太祖结束五代战乱、平定天下后,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故选B项;读书风尚不是封建统治者的用意
23、,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儒学,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据材料“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曹翰知颍州,部内不治。其下属汝阴县令孙崇望告发曹榆盗用官钱,擅筑烽台,私蓄兵器,擅补牙官,取官租羡利钱五百万,绢百匹等,太宗因而削夺曹翰官爵”,可知宋代地方没有铸币权、军事权和任官权,而且下级官员可以举报上级官员,说明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下级官员揭发检举上级官员的不法行为,不属于行政制度混乱,排除A项;宋代将地方的军事权和财政大权收归中央,地方官员权势不可能过重,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君主专制强调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D项。5【答案】A【解析】由材料“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
24、胡姓,一切禁止”、“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可知加强了对民众的管理和约束,是加强君主专制在民众生活方面的体现,故选A项;“各民族平等”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整顿社会的举措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中央集权制无关,排除D项。6【答案】B【解析】“上惧然,因招其家长至,将以事诛之”可见此事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B项;“马皇后从旁基之曰:以此众叛,何事不成?”说明后宫只是建议,不能说明其决策,不能说明干政,排除A项;“浦江郑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称之”无法说明其聚众叛乱,相反是家庭和谐的典范,排除C项;“浦江郑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称之”此乃
25、一个民间家族,没有对抗中央管理的信息,无法判断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可知此时总督的权力扩大,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故选D项;根据材料“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可知此时总督的权力扩大,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并非“得到空前加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总督权力变化,未涉及其他监察机构,无法得出“监察体系更加完备”,排除B项;根据材料“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可知此
26、时总督的权力扩大,提高行政效率,并非“走向低效”,排除C项。8【答案】D【解析】由材料“北方村落之间,多结为锄社。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余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可知农耕互助组织增强了村落成员间的互帮互助性,有利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而非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井田制是早期的土地公有制,排除B项;“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9【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中只有两项数据:粮食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粮食总量逐渐增多,而人均到明清却明显减少,是因为人口增加
27、的缘故,可见农业没有更好的办法促进发展,增长模式没有变化,故选A项;“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中无法反应土地的情况,无法判断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排除B项;“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中宋金时期人均粮食上升,可能是因为此时民族间征战不断,人口减少的原因,不能一定说明此时的经济水平高,排除C项;“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中明清时期的粮食情况无法判断其生产关系的表现形态,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形式流向北方”可知,东南的铜钱流向北方,受到政治统治的因素影响,同时根据材料“西北和京师是消费性商业市场,而东南则是生
28、产发达的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北地区成为消费性商业市场是因为边疆地区军事建设的需要,京师成为消费性商业市场是因为其政治中心的地位,而非因为生产发达促进消费,故选B项;根据材料“而东南则是生产发达的地区,京师与西北货币供应量大,东南货币供应量小,而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形式流向北方”可知,东南地区的货币流向北方受到非经济因素影响大,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加之东南地区海外贸易繁荣,因此东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排除A项;根据材料“京师与西北货币供应量大,东南货币供应量小,而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形式流向北方”可知,这种特色即是铜钱地区间分布不平衡,选项内容是对材料的概括
29、,而没有分析其深层次的内容,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商品经济发达,全国范围内贸易往来频繁,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北宋政府不仅不再垄断性经营工商业,还逐步放开了粮食、副食品等消费市场,这就增加了商品市场的竞争活力和商品种类,因此增强了商品市场的活跃程度,故选A项;“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表明这一做法扩展了民营工商业发展空间,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排除C项;“遏制了”太绝对,且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客店店主三娘子善于经营并致富的情况,人们称赞其道义,这反映了宋朝商业发展与社会风气的情况,故选C项;材料强调商业
30、发展,不涉及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工商皆本论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工商业与农业同等重要的观点,排除B项;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是词,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题干中南宋时江南地区的地方行政机构出现较大变动,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江南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的发展扩大带动了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甚或“江南地区的一些市镇开始仿效州府城市,私自设立厢级机构”,可知市镇突破政策限制,故选B项;题干体现的是南宋中央集权弱化,排除A项;宋朝时期中央严格限制地方军力的扩充,排除C项;市民阶层兴起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而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动是官府行为,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隋朝在楚州(今江苏淮安
31、)设漕运专署;宋于此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人汴而至京师;明清继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筹运工作”可以看出政府都直接对漕运进行了管理,故选C项;“隋朝在楚州(今江苏淮安)设漕运专署;宋于此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人汴而至京师;明清继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筹运工作”这些事实无法判断南方经济的发展程度,尤其在随时时期,排除A项;“隋朝在楚州(今江苏淮安)设漕运专署;宋于此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人汴而至京师;明清继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筹运工作”
32、这个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其运河的流经路线,排除B项;“隋朝在楚州(今江苏淮安)设漕运专署”隋朝时经济重心在北方,无法说明漕运是经济命脉,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北宋时期,白银跻身于流通领域,还出现了不同货币兑换处,表明宋代商业经济繁荣,商品种类较多,商品交易频繁,货币需求量较大,故选A项;“?盐钞引?”就是政府发给商人运销盐茶之类管制商品的证券,盐茶之类依然是政府管制商品,因此“抑商政策没有松动,排除B项;“开始”一说错误,在新唐书中已经广泛记载了白银在普通贸易中用于购买商品的情形,排除C项;材料只是阐述了货币的发展情况,没有涉及城市发展,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由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33、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出现,由材料中外金与银价格比较表可知欧洲白银的大量增加,推动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故选B项;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源自于中国自身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并未欧洲经济和中国经济的比较,排除C项;中国的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开始于19世纪中叶,排除D项。17【答案】B【解析】材料宋朝民办典当业“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专门行业”可见,随着北宋时期经济的发展,资金需求的增加,推动典当业的发展,说明市场需求影响经营方式,故选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典当业的发展,而不是慈善救助机构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北宋时期典当业发展为独立的专门行业,但不代表不受政府控制,排除C项;典当业的发展反映出商
34、品经济的发展,但没有体现出推动社会转型,排除D项。18【答案】B【解析】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平民社会发展,世俗化称谓普遍出现,宋代帝王喜闻乐见用与“酒家”“农家”“医家”等相类似的“官家”,体现了皇权观念的世俗化,故选B项;五代乱局以后,皇权观念下降,注重功业的皇帝观不流行,排除A项;“官家”称谓体现世俗化的倾向加强,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淡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酒家”“农家”“医家”与“官家”体现世俗化称谓普遍出现,不能说民间行为影响皇权,排除D项。1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描写使用白银的社会阶层十分广泛,上至皇帝、官吏、富商,下至家丁、商贩、僧尼,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个人所拥有财富的
35、多少已成为其身份的标志”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中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白银流通广泛,而社会中以财富得多少作为身份的标志,表明传统的“轻利”观念发生变化,人们逐步形成重利和重商的价值观念,故选D项;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封建社会礼教束缚并未解除,“重农抑商”等传统观念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和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的现象,并未体现倡导求实精神,平等观念传播,排除B项;根据材料“一个人所拥有财富的多少已成为其身份的标志”可知明末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传统社会并未解体,依旧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排除C项。20【答案】A【解析】据材料“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
36、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一些市镇兴起,为了加强管理,明朝政府派官员驻镇管理,故选A项;市镇的壮大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与威胁中央没有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明朝政府的管理而不是市镇商品经济繁荣,排除C项;材料强调政府对市镇的政治管理,与军事功能无关,排除D项。21【答案】B【解析】由材料“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农民用这些棉花以及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纺织品,其中一部分被卖回北方”可知南北方经济发展具有差异性,南方的商品经济
37、较北方发达,出现北方的原棉在南方加工后又卖回北方的现象,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内贸易情况而非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交通工具,排除C项;明清时期中国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22【答案】A【解析】据材料“学者不是不可以治生但要平衡好治学与治生的关系”可知,王守仁更看重治学,认为学者可以治生,但要以不妨碍治学为前提,治生应服务于治学,故选A项;王守仁是心学家,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否定格物致知,排除B项;据材料“但要平衡好治学与治生的关系”可知,王守仁认为学者是否可以经商的前提是能否“做好这一点”,而非是否谋求过多利润,排除C项;据材料“能做好这一点,即使终日做买卖
38、”可知,王守仁认为经商只有在不和治学相冲突的前提下才能成为治学的手段,因此并非其重要手段,排除D项。23【答案】C【解析】黄宗羲认为天子传子,不能保证都是贤的,而宰相传贤,可以有此保证。而国家政务的实权是掌握在宰相手中,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天子传子带来的缺陷和不足,即设立宰相限制君权的膨胀,故选C项;材料强调限制君权,不涉及君臣关系平等,排除A项;秦代以后一直是官僚政治,“恢复”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置相以限制君主权力,未体现改革选官制度,排除D项。24【答案】C【解析】据材料“两宋山水画对比“某同学据上表得出地貌差异决定了绘画风格的结论“,可知这位同学只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
39、了两宋绘画的不同,并没有看到其深受两宋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故选C项;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材料没有提到生产力方面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只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片面解读了表格信息,排除B项;鉴赏艺术品应该从其风格、特点、绘画等全方位进行,而不是单独从绘画风格不同的原因鉴赏,排除D项。25【答案】D【解析】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义和团运动,与材料中“民间有提出各国兵船”“归朝廷治罪”相符,故选D项;材料“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表明是甲午战争
40、后,晚于鸦片战争,排除A项;甲午战争晚于太平天国,排除B项;戊戌变法时期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是自上而下的运动而非“民间有提出”,排除C项。26【答案】D【解析】题干中法国士兵参与并进入皇宫可以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获得了在华北驻军的权利,故选D项;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辛丑条约没有割地的条款,排除B项;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27【答案】C【解析】根据地主、富农、商人在当地总人口数中仅占99%,但在晋察冀边区政府中在村代表和县议员中的比例都是129%,高于其在当地总人口数的比例,这说明边区政
41、府具有民主的广泛性,故选C项;民主的渐进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主改革在逐步推进,题干没有反映民主改革的过程,排除A项;从阶级构成的比例可知,工人和农民占统治地位,边区政府的领导权没有产生变化,排除B项;三三制原则指的是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边区政府的阶级构成并没有落实三三制原则,排除D项。28【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的信息,图示的地域涉及大部华北地区且围绕交通线展开,因此结合所学百团大战的任务是华北敌后破坏日军交通线可知是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故选D项;阳明堡战役是八路军在山西代县袭击日军飞机场不是交通线,排除A项;狼牙山五壮士发生在河北省保
42、定市易县不是华北地区,排除B项;太原会战发生在山西不是整个华北地区,排除C项。29【答案】B【解析】材料从1940年开始日本的特务机关疯狂制造晋冀鲁豫边区的假币,在晋冀鲁豫边区使用,目的是破坏根据地的金融市场,影响根据地建设,故选B项;日伪此举是破坏金融,而非经济封锁,排除A项;C项与日本制造假币明显相矛盾,排除C项;国民党币制改革在1935年,排除D项。3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主动的进攻战役”“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等信息可知此次战役是1940年彭德怀在华北指挥的百团大战且取得重大胜利,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故选D项;粉
43、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淞沪会战,排除A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平型关大捷,排除B项;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的战役是台儿庄战役,排除C项。3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国民党被赶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丧失了精锐部队,同时中国共产党正在广阔农村扩大力量,并赢得民众的支持”可知,国民党在经历战争失败后,丧失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中共在农村开辟根据地,结合所学知识,在国民政府在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失败后,丧失了长江中下游大片国土,但国民政府的正面抗战为中共开辟敌后战场争取了时间和空间,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故选D项;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是在土地革命
44、时期,此时日军尚未大规模入侵中国,长江中下游仍受国民政府的控制,排除A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938年武汉会战失败,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在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仍受国民政府控制,排除C项。32【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国的共产主义对于我们的安全将无足轻重,只有当中国成为苏联附庸时,它才能对我们的安全构成潜在的严重威胁”,可知美国看重的是中国是否倒向苏联一边,故选B项;1948年9月三大战役才刚刚打响,结果未知,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美国看待中国的出发点,并不是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中国共产党对美苏态度的重要性,并不是美苏对中国解放战争的立场,排除
45、D项。33【答案】A【解析】“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各级政府对各级代表会负责,各级代表对选举人负责”这里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形成立法机关,制订法律,即人民代表大会制,故选A项;“1946年4月”不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排除B项;“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只是边区,不代表全国,排除C项;“1946年4月”抗战已结束,没有抗战的性质,排除D项。3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王韬在近代首次提出变法的主张,最早提出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可知其认识到洋务运动
46、的不足,从而萌发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主张,故选C项;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是洪仁玕,排除A项;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排除B项;西方社会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始于严复,排除D项。35【答案】C【解析】梁启超的新史学强调“民统”“国史”“民史”,不难看出他是出于挽救辛丑条约签订后严重的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的目的,故选C项;梁启超本人深受传统史学的影响,其“新史学”也建立在传统史学基础上,排除A项;材料强调新史学的内容特点,与维新变法无关,排除B项;清末立宪改革始于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时间不符,排除D项。36【答案】C【解析】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
47、新变法,并依靠光绪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发展资本主义,但反封建不彻底,以失败而告终,与材料中“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相符,故选C项;夷是西方人而不是古人,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用西方的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与材料中“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不符,排除B项;D项是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绝对的否定,排除D项。37【答案】B【解析】当时的中国士大夫熟悉“张三世”学说,而不熟悉西方进化论,同时相当部分士大夫还排外,故仍旧用儒家公羊学派“张三世”学说来宣传西方政治制度,有利于减少改革阻
48、力,这说明康有为已有依据国情推动改革的意识,故选B项;此项改革是有政治意图的,而非旨在弘扬传统文化,排除A项;维新派是认同西方社会进化论的,排除C项;“中体西用”为洋务派的观点,维新派是主张变革政治制度的,排除D项。38【答案】C【解析】由材料“维新派从洋务派中发展出来,超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但遇到了失败。最后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之时,退出了历史舞台”可知维新思想上承洋务运动,下启三民主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选C项;洋务运动主张维护封建统治,排除A项;结合史实,维新派并未探索出正确的救亡道路,排除B项;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的社会影响是不同的,排除D项。39【答案】C【解析】根据
49、题干“有官员斥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通过“托古改制”方式来宣传其维新思想,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并没有照搬西方的政治学说,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并没有遭到清政府官员的一致反对,地方督抚陈宝箴就比较支持变法,排除B项;在维新变法期间,一部分顽固派官员反对变法,这并不能表明维新变法与中国实际情况相悖,排除D项。40【答案】B【解析】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早期维新人士宣传“西学中源说”,其用意在于批驳守旧派,为迎纳西方文化寻找最容易被接受的理由,故选B项;早期维新人士宣传“西学中源说”是为应对顽固守旧势力,以便宣传西方的民主制度,排除A项;材料探
50、究“西学中源说”的原因,而不是西学思潮泛滥现象,并且当时西学思潮没有泛滥,排除C项;中学为体是洋务派的主张,并且材料强调“西学中源说”是为学习西学,抵御外辱,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排除D项。二、材料阅读41【答案】示例一:重农抑商政策下古代中国工商业仍曲折发展。(2分)论证:自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使工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但“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工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隋唐时期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尤其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也更加普遍。明清时期,
51、城镇商业依然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还出现了“商帮”。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8分)总之,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真正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可谓是“事与愿违”。(2分)示例二:以“自强”“求富”为旗号的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2分)论证: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是一场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以挽救清朝统治为目的的自救运动。但随着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宣告破产,说明它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不可能实现。但是,洋务运动
5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迈出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第一步。(8分)总之,洋务运动“有心栽花”以实现富国强兵巩固清王朝统治而未果,但“无心插柳”却促进了近代中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并不断发展。(2分)(说明:举其他事例如清末“新政”,只要符合题意,论证正确,也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主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抓住材料中关键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事与愿违”举出中国古代或近代经济史中的相关实例,给出论题,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如古代史中可举例:重农抑
53、商政策下古代中国工商业仍曲折发展,然后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愿”是限制工商业发展,如自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使工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再列出“与愿违”即古代工商业发展繁荣的史实,如但“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工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隋唐时期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尤其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也更加普遍;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还出现了“商帮”;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4、最后得出结论,总之,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真正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可谓是“事与愿违”。还可以举近代洋务运动的例子,洋务运动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指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结果失败,而“无心插柳”指的是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如可给出论题:以“自强”“求富”为旗号的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然后根据所学,结合史实论证,如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是一场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以挽救清朝统治为目的的自救运动;但随着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宣告破产,说明它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不可能实现,可谓“有心栽花化不开”。但是,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迈出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第一步,可谓“无心插柳”,最后总结,总之,洋务运动“有心栽花”以实现富国强兵巩固清王朝统治而未果,但“无心插柳”却促进了近代中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并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