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夜望月 品 读 释 疑 初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插图了解诗歌大意。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味古诗表达的情感。读十五夜望月时,抓住“地白”“冷露”等词语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最后,背诵这首古诗。王建(767-830):唐代诗人,字仲初。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主要作品: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等。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六,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十五
2、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读古诗 有韵味 朗读视频【十五夜】【中庭】【地白】【冷露】【尽】【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即庭中,庭院中。秋天的露水。都。理解词语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作者看到的 听到的 作者感受到的“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它衬托了什么?衬托夜的宁静。译文: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是“鸦栖树”的倒装用作动词,体现了桂花的莹润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3、,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上的鸦雀停止了活动,进入了梦乡。夜已经很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将感情寄托于 ,表达了作者 之情。月亮思念故乡都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译文: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秋思在谁家。不知秋思到谁家。对比读一读,体会“落”字用法的精妙之处。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诗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
4、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整体感知 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这是课后第2题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5、一人。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这是课后选做题哦!寒食这首诗写寒食节禁止烟火,吃冷食的传统习俗;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村居写了春季放风筝的习俗;元日则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插桃符的习俗如何在作文中巧妙引用经典诗词名句?巧妙引用经典诗词名句,可以使语言显得厚重,含蓄,具有丰富的哲理意蕴。还会使你的文章文采飞扬,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1.开头引名句,起点高远。2.穿插文中,诗意盎然。3.充当论据,支撑观点。4.置于结尾,升华主题。练一练:请你尝试着选一句古诗文
6、融入文章中,恰当的表达自己的一种想法。举例:每当吟诵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妈妈,妈妈养育我长大,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送我上学、接我放学。妈妈好比是一支蜡烛,总是燃烧自己,照亮我,使我一直向前走;妈妈好比是明亮的太阳,总是温暖着我,使我茁壮成长;妈妈好比是纤夫,而我是纤绳另一头紧紧系着的小船,她总是牵引着我,使我勇往直前。课文结构 十五夜望月一诗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了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描绘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诵读这几首古诗,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幅幅不同的民俗风情画中,感受到了诗人们不同的心境。寒食时节长安城景色迷人,却寄托着韩翃不满现实的情怀;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又蕴含着恋人们的无限相思;中秋佳节月色如画,王建望月思亲,情深意长,体现出诗人与家人离散的惆怅。无论哪一首,总能让我们领略诗的优美,情的感人。领略诗的优美,情的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