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括马克思一生的功绩;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情;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马克思的人格魅力,汲取精神营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理解冷静理性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想了解一下,在你心中,马克思是一个怎样的人?过渡这是我们对马克思的第一印象二、梳理结构,概括功绩2、那么,恩格斯心中的马克思是怎样的呢?请迅速浏览课文,从文本中找到答案。明确:功思想家、科学家(三大发现)、革命家(革命实践活动) 德无私过渡对于马克思在科学和革命领域的贡献,恩格斯用了一句话来总述,哪一句?这样我们相当于梳理了文章的
2、结构。这就是恩格斯心中的马克思,他是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三、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过渡:请设身处地地想想,这样一位伟大的巨人逝世了,你会是什么心情?如果他恰好是你最真挚的朋友,你又会是什么心情?3、恩格斯与马克思相识40余年,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并肩战斗,不离不弃。列宁评价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对于马克思的突然去世,恩格斯在悼词中表现出怎样的心情呢?请再次回到文本,细细品读第一段。先自己揣摩语言,然后同桌间交流看法。明确:两点三刻时间交代得如此具体,可见作者对这个时刻的刻骨铭心,可见悲痛之深。最伟大的思想家高度评价,可见崇敬,崇敬中又有惋惜。停止思想不
3、直说逝世,而是委婉地道出这一事实,不忍说,可见悲痛之深。 生命不息,思想不止,暗含敬仰,由敬仰而见悲痛还不到两分钟时间之短,去世之突然,未能见最后一面,遗憾惋惜悲痛。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暂时;用转折强调永远离去的事实;满含不舍与哀痛。小结: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哀思,但是作者并没有借助哪怕一处直接表明哀痛悲伤的字眼,而是将巨大的悲痛藏在平静的叙述背后。如果只是粗略地读,我们很难体察到背后的深情。这正是这篇悼词耐人寻味的地方。我们还能从文中其他段落找出一两处这样的句子吗?这位巨人逝世以后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损失的无可弥补,地位的无可取代;于颂扬中见惋惜、悲痛。
4、四、对比阅读,认识特殊性过渡:所以,这些文字言简而意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那么一般的悼词大多怎么写呢?我们对比另外两段文字,来进一步认识这篇悼词的特殊性。雨果两人均为法国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而且私交甚好。这里,雨果的情感表达有何特点?而恩格斯呢?左拉两人的身份也是作家,双方也是好友。这段文字在内容的选材上有何特点?恩格斯呢?五、思考探究,理解特殊性4、那么,恩格斯为什么完全不提及一丝一毫的生活细节?为什么要选择这么理性的方式来表达最悲痛的情感呢?明确:身份内容情感表达方式;时代背景最遭忌恨、最受污蔑是的,伟大也要有人懂。最伟大的人,遭遇最恶劣的环境,遭受最恶意的歪曲,作为他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
5、没有停留在个人情谊的抒写上,而是站在公共性、时代性、历史性的高度,客观评述马克思的功绩,让人们理解他、尊重他。以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无比坚定的信心,对有关马克思的种种歪曲做出的坚决回应。这正是恩格斯根据特定场合、特定环境,结合特定身份,而,最理性的表达恰恰是最深切的告白。5、拓展延伸时间印证了恩格斯的预言, 1999年在英国广播公司组织的评选中,马克思当选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2005年,马克思再度荣登全球十大哲学伟人的榜首。100多年前,恩格斯说,而今天,我们可以坚定不移地说。六、以诵悟情现在请大家自由诵读第一段。好,给大家10秒钟,整理心情,保持安静。现在让我们回到1883年3月14日的下午,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来缅怀这位伟大的巨人。请XX同学朗诵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