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078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解析》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9年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语文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

2、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

3、,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悲陈陶

4、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1. 下列关于原文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其风格的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B. 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

5、把表面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组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C. 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者不能互学。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D. 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他的一些记游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而杜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B. 杜甫赞赏王宰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

6、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上。C. 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如北征即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D. 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中见实,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澜。B.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C.

7、 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D. 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出沉郁的风格。【答案】1. C 2. D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C项,“万景皆虚”“万景皆实”是前人观点,并非严羽所述。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题详解】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D项,“实处用力”主要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特点。考点:归纳内

8、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题详解】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B项,“后者更胜一筹”错,两者各有千秋。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人。与弟頔皆以进士试礼部预选,会诏兄弟毋并举,频即推其弟,弃去。后六年,乃擢第。自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南昌县,改大理寺丞、知九陇县,迁殿中丞。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频视券墨浮朱上,曰:“是必先盗印然后书。”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

9、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梦松用此入为监察御史,频坐不时具狱,降监庆州酒,徙知长洲县。天禧初,增置谏官、御史十二人,频以选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陈、亳间民讹言兵起,老幼皆奔,命安抚京西。还,为三司度支判官。青州麻士瑶杀从子温裕,并其财,遣往按治,士瑶伏诛。又诏鞫邛州牙校讼盐井事。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频雅善丁谓,谓贬,左迁尚书比部员外郎、监饶州酒。起知信州,进刑部员外郎、知福州。王氏时,赋民官田,岁输租税而已。至是,或谓鬻之可得缗钱二十余万,频疏以为不可。徙知潭州。改广西转运使,擿宜州守贪暴不法,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

10、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复入为度支判官,累迁刑部郎中。使契丹,至紫濛馆卒。契丹遣内侍就馆奠祭,命接伴副使吴克荷护其丧,以锦车驾橐驼载至中京,敛以银饰棺,又具鼓吹羽葆,吏士持甲兵卫送至白沟。诏遣其子访乘传扈其柩以归。访官三班奉职,即许也。(节选自宋史章频传)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B. 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C. 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D. 皇城

11、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不同于庙号、 谥号和尊号。B. 左迁指降低官职,亦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C. 召对是指臣下上朝时向君主进言、汇报有关情况,君主根据请示的问题逐一回复。D. 乘传是乘坐驿车。传,驿站的马车。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章频知书达理,礼让兄弟。在与弟到礼部参加进士

12、预选考试时,恰逢诏令兄弟不能同时参加,章频就让给弟弟,自己离开,六年后才考中进士。B. 章频明察秋毫,善于断案。审理孙延世案时,通过蛛丝马迹,查明事实真相,终于让孙延世伏罪,但他却因此案被降职。C. 章频安抚有方,深孚众望。陈、亳间百姓谣传要发生战争,老幼全部逃难,朝廷命章频安抚京西。他回京后,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D. 章频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王安石当政时,把官府的田地交给百姓经营,百姓只需每年缴纳租税,章频上疏认为这并不可行。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2)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

13、州。【答案】4. A 5. C 6. D 7. (1)眉州大户人家孙延世伪造地契夺取同族人土地,很久不能查明,转运使派章频查问惩办。(2)宜州太守被免职后,反而告发章频的儿子章许曾经受过刑,却隐瞒奏请委任为秘书省校书郎,章频获罪被贬任饶州知州。【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应理解为“皇城使刘美依倚仗是皇后家人受贿”,所以可以排除B项;“频请捕系”,应理解为“章频请求

14、抓捕”,可以排除D项;“真宗以后故不问”,应理解为“真宗因为皇后之故不予查问”。可以排除C项。故选A。【5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召对是指君主根据请示的问题逐一回复”错误, “召对”应该是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

15、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错在“王安石当政时,把官府的田地交给百姓经营,百姓只需每年缴纳租税,章频上疏认为这并不可行”,属于张冠李戴,认为不可行的是“或谓鬻之可得缗钱二十余万”,有人提议卖掉可获缗钱二十多万,章频上疏认为不可行,而非“赋民官田,岁输租税”。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6、。本题中,第一句中,“伪为”“辨”“按治”“使使”的翻译各1分,句意1分;第二句中,“既罢”“被刑”“冒奏”“坐谪”的翻译各1分,句意1分。【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人。与弟弟章頔都到礼部参加进士预选考试,恰

17、逢诏令兄弟不能同时参加,章频就让给弟弟,自己离开。六年后,才考中进士。由试秘书省校书郎、南昌县知县,改任大理寺丞、九陇县知县,升任殿中丞。眉州大户人家孙延世伪造地契夺取同族人土地,很久不能查明,转运使派章频查问惩办。章频看到地契上墨迹在朱印之上,就说:“这肯定是先偷着盖章然后填写的。”孙延世伏罪,案件还未报上,孙延世的家人又找转运使控诉,转运使改命华阳县黄梦松复查,结果完全相同。黄梦松靠此事入京任监察御史,章频因未能及时结案,降任监庆州酒,调任长洲县知县。天禧初年,增设谏官、御史十二人,章频因选中得以被召见应答,回答符合旨意,被提升为监察御史。陈、亳间百姓谣传要发生战争,老幼全部逃难,朝廷命章

18、频安抚京西。回京后,担任三司度支判官。青州麻士瑶杀侄子温裕,吞并他的财产,章频被派去查问惩办,麻士瑶认罪被处死。又诏令章频去查究邛州牙校告发关于盐井之事。皇城使刘美依倚仗是皇后家人受贿,派人用钱财买通,章频请求抓捕,真宗因为皇后之故不予查问。章频违反圣旨,出朝为宣州知州,改任殿中侍御史,升任侍御史。章频一向对丁谓友好,丁谓被贬官后,他也被降为尚书比部员外郎、监饶州酒。他被起用后任信州知州,进升刑部员外郎、福州知州。王安石当政时,把官府的田地交给百姓经营,每年缴纳租税而已。到这时,有人提议卖掉可获缗钱二十多万,章频上疏认为不可行。被调任潭州知州。改任广西转运使,他指责宜州太守贪婪残暴不守法律,宜

19、州太守被免职后,反而告发章频的儿子章许曾经受过刑,却隐瞒奏请委任为秘书省校书郎,章频获罪被贬任饶州知州。又入京任度支判官,多次升职为刑部郎中。出使契丹,至紫濛馆去世。契丹派内侍来馆奠祭,命接伴副使吴克荷护送他的灵柩归葬,用骆驼架锦车运到中京,用银饰棺装殓,又备仪仗,官吏士兵全副武装护送到白沟。诏令他的儿子章访乘坐驿车随从他的灵柩回来。章访为三班奉职,也就是章许。(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夜杜 甫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烟尘绕阊阖,白首壮心违。【注】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军阀混战,外族入侵。阊阖:阊阖门

20、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8. 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9. 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8. 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州西阁秋夜图,陡峭的两岸,强劲的寒风,猿猴在野外哀鸣,大江上鸟儿孤独地飞着,浓黑如漆的夜晚,烛影更显微小。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为下面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9. 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孤愁的凄冷心境,以及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悲愤。 “独坐”表现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凄凉,“白首”是诗人年老无成的悲叹;烟尘环绕着京城,时局动乱,诗人握剑悲歌,虽有济世之“壮心”,但难

21、以施展,表明其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悲愤。【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诗中诗人先抓住主要景物“江岸”“风”“猿猴”“鸟儿”“夜”,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

22、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由“寒”“威”“霜”等可联想到凄冷孤寂的意境氛围,从下文的抒情来看,此处起到了铺垫的作用。【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白首”“烟尘”等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标题“夜”和注释1可知,诗人写此诗时,正值外

23、敌入侵,民不聊生,百姓纷纷逃离家园。尾联“烟尘绕阊阖,白首壮心违”,将朝廷的昏庸腐朽,作者年老无成、报国无门的悲伤感情表达了出来。【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三)

24、名篇名句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 (2)劝学说明反思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的观点是相同的。(4)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解析】试

25、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三、实用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屠呦呦与青蒿素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

26、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

27、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

28、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国从1967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

29、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对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的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

30、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

31、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相关链接: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当时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获得拉斯克奖后,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时间名满天下-(2015年12月4日中国网“中国国情”屠呦呦参加诺奖颁奖曾被称为三无科学家)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

32、等。对于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2015年12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523项目是指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缘于越战的需要发起的一场大规模合作项目。最突出的成果代表是研究成功了抗疟新药青蒿素。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越南求助于中国。中国领导人下令,由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作

33、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11.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从诗经小雅的名句中取名,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能在医学方面有所发展的希望。B. 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发现了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因此,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C. 在原有提取青蒿的方法不能保证理想的抗疟效果之时,屠呦呦从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启示。D. 屠呦呦从小立志探索中药的秘密,所以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而这一专业当时没有人选择。E. 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少

34、数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在短期内显而易见,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研发的青蒿素不属于这一类。12. 屠呦呦研发成功青蒿素客观因素有哪些?13. 请分析文本第段在文中的作用。14. 文中说“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这种敬意缘于屠呦呦在医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也缘于她的人格魅力。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屠呦呦人格魅力的认识。【答案】(1) B 3分,C2分, D 1分。(2) 团队通力合作。在青蒿素研发过程中,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及全国523项目单位通力合作,共攻难关。中医文化深厚,文献丰富。历代医籍、老中医、相关文献尤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为其医药研究发明提供了宝贵的

35、经验和智慧。国家提供研究平台。为满足越战需要,国家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发起抗疟大规模合作项目,为屠呦呦提供了研究平台。(3) (内容)突出疟疾疫情的严重性以及各国治疗的困境。(形象)烘托了研究理想抗疟新药的难度,突出屠呦呦的贡献之大和她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品质,丰富内容和传主形象。(结构)交代研究背景,引出下文屠呦呦着手研究,攻克难关的内容。(4) 心无旁骛。屠呦呦在设备简陋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坚持不懈。屠呦呦在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等情况下,不

36、气馁,坚持研究。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发现了青蒿素。淡泊名利。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潜心科研。谦虚低调。获得殊荣后,屠呦呦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采访中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说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析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作出判断取舍。A项,“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能在医学方面有所发展的希望”曲解诗句意思,于文无据。D项,原文“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并非没

37、有人选择。E项,由原文“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可知,屠呦呦和同事研发的青蒿素属于这一类。所以选BC。【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易错警示】在传记类文本阅读题中,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等多方面,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等。答题时应仔细注意题干内容,在回到原文中,与原文内容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并分析判断。分析判断时,要注意选项中那些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的方面。例如选项A属于于

38、文无据,选项D属于过于绝对化。(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从文本中找到能体现屠呦呦获得成功的答题区域,然后再从这些成功因素中筛选出属于客观因素的语句内容,再用自己的语言或适当选取文本语言概括出来。“客观因素”,显然是除了屠呦呦本人以外的其它因素,通过文本介绍,可知屠呦呦的成果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国家的支持,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中国中医药的丰富经验。【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

39、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段在文章中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在内容上,第4段主要叙述了疟疾疫情的严重性以及各国治疗的困境,故以此来突出表现团队研究的难度及迎难而上的精神。在结构上,从后文的屠呦呦的研究可知,此处起着引出下文的作用。【考点定位】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答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

40、。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中间,则其句子作用有:过渡,照应(呼应),转折(换)全文内容或思路的转折,总结或引出下文等作用。(4)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应根据对传记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传主的人物形象和人物精神及传记主旨,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进行探究作答。屠呦呦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可见其为人低调,淡泊名利;“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可见其研究的专注;“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对200多种中药

41、的380多个提取物的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可见其执着;“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时间名满天下”可见其百折不挠、默默研究。【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技巧点拨】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1时间变化2地点变3职位(工作)变化。4注意关键

42、句子提示(过渡句)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方法: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3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4关注文章的过渡句。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第卷 表达题四、语言知识运用(共18分)15.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 七十者衣帛食肉C. 外连横而斗诸侯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

43、备,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本题中A项师,名词活用为动词,从师;B项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D项,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只有C项,使动用法,使争斗;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尽心焉耳矣B. 古之学者必有师C.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实词运用中的古今异义。B项中学者古义:学习的人,学生 今义:专家,有文化的人。C项中山东:古:崤山以东 今:省份名;D项中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

44、是保养身体。【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为古今异义。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的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如“养生”),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古褒今贬,古贬今褒。17.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申之以孝悌之义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

45、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理解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本题中,例句和B、C、D均为判断句。A项,为状语后置句,“以孝悌之义申之”故选A。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磷是有关生命和思想的物质。骨头里含有磷,它决定着骨髓细胞的生长和发育。_,才能使脑细胞正常地工作。食物里缺乏磷,_。怪不得身体衰弱的人和康复期的病人,要服用含磷的药物。磷不但人需要,_。在开口狭窄的港湾里撒上磷的化合物,就会使细小的水藻和别的微生物很快繁殖生长,鱼的繁殖率也就提高了。【答案】只有大脑里含有

46、足够的磷 整个机体就会衰弱下去(或:生命体就会衰弱下去) 其他生物也需要(或:其他生命体也需要)【解析】试题分析:句依照后文,“才能使脑细胞正常地工作”,可见前提是“大脑里含有足够的磷”;句依据前文“食物里缺乏磷”和后文“怪不得身体衰弱的人和康复期的病人,要服用含磷的药物”,可以推断出结果应该是“就会使整个机体衰弱下去”。句依据前文“不但人需要”,后文中提到的水藻和鱼等,可以补写的是“其他生物也需要”。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9.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定义,不超过65字。“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成为近期高

47、层讲话中的高频词。究竟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改革?“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答案】供给侧改革是为调整经济结构、使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进行的结构性改革。【解析】试题分析:先分析材料,明确概念(“被定义概念”和“邻近属概念”)筛选信息,分析“种差”(“被定义概念”区别于“邻近的属概念”的特有属性)整合信息

48、,合理表达(选用句式、合理排序)。下定义时,应避免出现以下几种情况:A下成循环定义;B用否定形式下定义;C用比喻下定义;D定义得过宽或过窄。现就以上各种错误定义分别举例如下: 迷信的人就是相信鬼神的人。(循环定义) 鹅不是被称为鸡的家禽。(用否定形式下定义)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用比喻形式下定义) 作家是指写诗歌的一类人。(定义过窄) 动物是有生命的有机物。(定义过宽)以上便是对“下定义”的认识,在我们了解了下定义的基本特点之后,组织答案就比较容易了。组织答案时只要按照下定义的基本要求,对所提供的材料作进一步的分析、筛选、整合就行了。考点: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五、作文(60分)20

4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该软件号称能消除美图效果,将“美丽”瞬间“打回原形”。不少人坦言,上社交网站再也不用担心被欺骗了,但也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例文】 美丽生活不可欺 惊鸿一瞥,顾盼生光,唇红欲滴,笑靥如花,如此“佳人”,原来无非出

50、自“美颜神效”,这让多少人感叹,浮华年代,真实不再! 其实,真实,也是一种美。 纪伯伦曾说:“真实,也是一种美。”真实,恰恰美在它的坦诚,美在它的自信。当人们乐于用各种美图软件修改五官时,便沦入自欺欺人的虚伪之中,而恰恰正是这种虚伪淹没了真实,让社会陷入千篇一律的“人造美人”的审美之中。缺乏真实的美,是浅显而缺乏内涵的,不能算得上是美好的东西。谈起真实之美,我不禁联想到杨绛在我们仨中描述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真情实感,美得让人动容。同样,生活的真实不应掩盖在各种虚假中,应当让真实之花自在绽放。 再深一层来说,各种美颜工具的“横空于世”,正源于人们内心对美的肤浅认识。 人们对美认识越来越多地停留在

51、外貌、身材等外在形态,以致让他们忘记了真实的样子恰恰是最美最自然的。且看古人,梅雨飞絮,闲愁几许的诗人贺铸,恰恰不是一位身材魁梧、英俊潇洒的男子,相反,史书记载中,他是位貌极丑,色青黑的诗人罢了。可又何妨?如此容貌不阻他诗句中的柔情似水、美不胜收。同样,人的审美不应停留在浅表的外貌“修改”,如此虚假,倒有做作矫揉失真的丑态。让真实回归到美的行列,人们审美时要认可真实,善于发现真实中遗憾的美。正如匆匆那年里曾说:“真实生活正美在它的残缺与遗憾。”人们的审美也应接受生活中那份真实的不完美。 而真实的缺位,也与社会过分崇尚单一审美标准有关。“白富美”“高富帅”成为衡量美的标准,这无形中扼杀了真实生活

52、中各种美的存在。在单一审美标准的驱使下,大量PS美照泛滥成灾,人们用现代技术描画起一副虚伪的皮囊。而日本大学生研发的这一“反美颜”工具,不仅仅是对社会单一审美的挑战,更是对社会真实的呼唤。微博上有句话很率真:“宁可胖得有个性,也不要瘦的雷同。”美好,因为真实生活中人人各异。而真实中参差不齐的差异,不应被单一审美的虚假扼杀。 让公众真正接受真实,关键是要提高社会的审美水平,让人们对美的认识不局限于清丽的五官那么外在的层次,要知道,一个人的气质与涵养不是美图秀秀可以掩盖的。真实中的美,源于一个人的气度与修养,源于他的洒脱。 纵无杏眼流光,香艳红唇,人也可以真实自在地活出美不胜收的人生。 正所谓,美

53、丽人生不可欺。【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指应考者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材料主旨,确定作答文章的主题,及其所要表达的观点。【审题】材料由两个段落组成,第一段围绕“自拍美颜”的现象展开,先呈现现象,再围绕具体的“自拍美颜”现象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自拍美颜是爱美之心的体现。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也是人的一种天性,无可厚非,甚至也可以说是理直气壮。所以,考生对此角度可持肯定态度。但是,人的形象美也是有不同层次的,有人为的刻意之美,也有自然的朴实之美,有外在之美,也有内在之美,而从材料中所反映的以及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看,“自拍美颜”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人

54、为的刻意之美,是强调外在之美的一种表现。“自拍美颜”确实能让人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美化,但刻意的终究不能长久,也有“见光死”的危机,单纯的美化外表而不注重内在的美化,那么,对形象美的认识也是肤浅的。所以,同样是追求美,但是以什么为美以及对何为美的认识却能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也为“爱美之心”的理解留下来了辩证思考的空间。自拍美颜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此角度和前一角度形成对比,是对自拍美颜现象的负面评价。第二自然段整体上与第一自然段构成对比,“反美颜”与“自拍美颜”相对而立。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引导考生拓展对某个具体现象的认识。而本题则通过“反美颜”与“自拍美颜”的对比使考

55、生对“自拍美颜”现象的认识更为清晰而理性。立意方向:正向立意有:自拍美颜是爱美之心的一种体现,是对美的追求;自拍美颜,悦己,也可以悦人;适度美化自我,未尝不可反向立意有:拒绝刻意之美,呼吁真实之美;自拍美颜,掩盖真实;自拍美颜,是自欺也是欺人;反美颜,呼吁真实;接收并悦纳真实的自己;反美颜,以诚相待;真实的自己,无需美化辩证立意有:适度美颜,生活更精彩;内外兼修,人生更美;尊重真实,适度美化素材准备:纪伯伦曾说:“真实,也是一种美。”罗纳尔多还有一名普通的球员时,他觉得自己的暴牙很丑,训练时,总会下意识地把嘴紧闭,这样,他不能大口呼吸,精力也不集中,不能充分发挥潜力。细心的教练发现了这个问题,

56、跟他谈话,鼓励罗纳尔多张开嘴,忘掉自己的暴牙,之后他的潜力充分发挥,成为一名足球明星。球迷们说过,他们觉得罗纳尔多的暴牙很酷。这说明真实也是一种美丽,我们不需要掩盖事情的真相,既然它已成定局,你又何苦浪费心思去掩盖,要知道,有时候,真实是很美丽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李白,一直做真实的自己。受皇帝亲诏上京,他自信地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壮语。在官场黑暗斗争,报国无门是,他毅然离去,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李白,用他的超凡的才华诠释了大唐才子的真性情。即使平步青云,即使沦为布衣,他依然做真实的自己,挥毫舞墨,书写自己昂扬的斗志,失落的郁闷,使

57、然的豁达,他用千古诗句书写自己真实的人生,毫不做作,做真实的自己。结构设想:先根据自己的审题立意,选择一种,确定文章题目;然后,从材料中引出论题,在利用素材围绕论点进行论证,论证可以使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使用事实论据时注意叙述语言的高度简洁,重点放在对材料的分析上。可以采用正反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之后,联系自身实际,联系时代特征,谈自己的感受。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展望未来。【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